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3558发布日期:2020-03-31 16:28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或室内装潢的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脚手架作为作业人员高处作业的站立平台。当需要移动作业位置时,作业人员需要爬下脚手架再推动脚手架至指定位置,再爬上脚手架,十分麻烦。

有鉴于此相关技术人员研发了可位于脚手架上直接操作使其移动的脚手架,例如申请号为201610020434.7的中国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行走的脚手架,操作时通过脚踩左踏板和右踏板实现整个脚手架左右两个方向的移动。然而,在现场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脚手架左右直线的移动,有时由于作业范围较大,需要脚手架转弯移动至指定位置,此时仍然需要爬下脚手架,以推动脚手架转换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以克服现有的移动脚手架无法转换方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包括有架体、连接于架体上的支撑平台和连接于支撑平台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有踏板、支撑杆、滚轮和复位弹簧,所述踏板一端铰接于支撑平台,踏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连接至支撑平台且靠近踏板与支撑平台铰接的位置,且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滚轮,支撑杆另一端铰接于踏板底部,且踏板倾斜的支撑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两端均连接有行走机构,所述架体一端的两侧连接有定向的车轮,架体另一端的一侧连接有万向轮,架体相对万向轮的另一侧连接有可转动的转向杆,该转向杆上方延伸至支撑平台上方且朝向支撑平台中间弯折形成握持柄,转向杆底部固定连接有定向的导轮。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架体底部固定有轴套,该轴套内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轴承,所述转向杆穿装于轴套内的轴承,且与轴承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架体在位于所述轴套的上方固定有扣环,该扣环设有贯穿的孔隙,且所述转向杆穿过扣环的孔隙。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平台于连接所述踏板的位置形成让位空隙,踏板相对与支撑平台铰接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当踏板转动至与支撑平台接近齐平时,所述挡板接触于支撑平台上表面。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操作时,作业人员站立于支撑平台上,并且手扶转向杆上端的握持柄。当需要向前移动时,作业人员脚踩接近转向杆的踏板,使踏板下压,压力通过通过支撑杆向滚轮施加一个倾斜向下且向后的推力以推动滚轮向后移动,并且通过滚轮向后移动的反向作用力推动整个脚手架实现向前移动。当需要向后移动时,作业人员脚踩远离转向杆的踏板,使踏板下压,压力通过支撑杆向滚轮施加一个倾斜向下且向前的推力以推动滚轮向前移动,并且通过滚轮向前移动的反向作用力推动整个脚手架实现向后移动。

当需要转向移动时,可通过转动握持柄以转动转向杆,使导轮随转向杆的转动而定向,并且由于架体前端相对转向杆的另一侧为万向轮,因此在架体以导轮转动的朝向而向前移动时,万向轮可同时随架体的移动而自动转动至与导轮同向,以此即可达到转换脚手架移动方向的目的,使作业人员站立于支撑支撑平台上即可操作脚手架移动至任意位置,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侧倾斜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相对图1的另一侧倾斜侧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转向杆和轴套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3和5所示,一种可移动且可转向的脚手架,包括有架体11、连接于架体11上的支撑平台12和连接于支撑平台12的行走机构。所述支撑平台12和架体11均可以是由管件型材焊接形成,且所述支撑平台12两端均连接有行走机构。架体11一端的两侧连接有定向的车轮14。架体11另一端的一侧连接有万向轮13。架体1相对万向轮13的另一侧连接有可转动的转向杆21,该转向杆21上方延伸至支撑平台12上,且朝向支撑平台12中间弯折形成握持柄215,转向杆21底部固定连接有定向的导轮23。

如附图5和6所示,所述架体1底部焊接固定有轴套22,该轴套22内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轴承27,所述转向杆21穿装于轴套22内的轴承27,且与轴承27的内环固定连接。具体的,转向杆21可分为上杆体212和下杆体211两段杆体,上杆体212下端设有贯穿的连接孔216,该连接孔216穿装有固定螺栓214,下杆体212上端同样设有连接孔216,且下杆体211的连接孔216和上杆体212连接孔216相对应,连接时,将下杆体211的上端穿入上杆体212内之后,将固定螺栓214穿过上杆体212的连接孔和下杆体211的连接孔216后螺旋连接螺母217至螺母217紧固,即可实现上杆体212和下杆体211的连接。另外,下杆体211的底部设有直径大于下杆体211上端的挡环213,该挡环213和下杆体211可通过车床加工一体成型,在下杆体211自下而上穿过轴套22后,轴套22下端的轴承27的内环挡住所述挡环213,且下杆体211在轴套22上端的轴承27的内环上固定连接有卡环,通过此挡环21和和卡环的结构可限制下杆体211,是下杆体211轴向固定于轴套22上,即固定于架体11。

所述架体11在位于所述轴套22的上方固定有扣环24,该扣环24设有贯穿的孔隙,且所述转向杆21穿过扣环24的孔隙。具体的,扣环24可以是包括有固定于架体11上的u型螺杆241和连接该u型螺杆241的限位板242,所述限位板242两端设有分别穿入u型螺杆241两端的通孔(示图未示)。在转向杆21与轴套22完成连接后,将限位板242两端的通孔穿入u型螺杆241的两端的螺柱,再于u型螺杆241两端的螺柱螺旋连接螺母243,至螺母锁固243至螺柱靠架体11的末端,使限位板连接于u型螺杆241上无法向外移动,从而使转向杆21竖向的连接于架体11上,无法倾斜,便于工作人员操作转向。

如附图1至3所示,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有踏板31、支撑杆32、滚轮34和复位弹簧33。所述踏板31铰接于支撑平台12,其铰接方式为采用合页或铰链连接的结构,以实现踏板31相对支撑平台12转动。优选的,支撑平台12于连接踏板31的位置形成有让位的空隙,该空隙可便于踏板31的连接和踩踏,踏板31相对与支撑平台12铰接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35,当踏板31转动至与支撑平台12接近齐平时,所述挡板35接触于支撑平台12上表面。通过此挡板35的结构可限制踏板31向下翻转的角度,避免工作人员脚踩踏板31时,踏板31向支撑平台12下翻转,而导致工作人员因踏板31下陷而使身体失去平衡。所述支撑杆32的一端铰接于踏板31底部,其铰接方式与上述踏板31和支撑平台12铰接的结构一致,支撑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滚轮34固定连接。另外,支撑杆32的长度还大于踏板31末端至所述车轮14底部的高度,当架体11放置于地面上时,此长度可使支撑杆32形成倾斜的支撑踏板31的状态。

如附图1和2所示,所述挡板35末端向上弯折且设有通孔,所述复位弹簧33的一端钩扣于挡板35的通孔,支撑平台12在靠近踏板31与支撑平台12铰接的位置固定有连接件36,且连接件36上亦设有通孔,复位弹簧33相对挡板35的另一端连接钩扣于连接件36的通孔上,通过此结构使复位弹簧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踏板31和支撑平台12,且通过复位弹簧33的收缩的弹性作用力可拉动踏板31,使踏板31在工作人员踩踏后可自动恢复至向上倾斜的状态。

操作时,作业人员站立于支撑平台12上,并且手扶转向杆21上端的握持柄215。以转向杆21一端为向前移动为基准方向为例,当需要向前移动时,作业人员脚踩接近转向杆21的踏板31,使踏板31下压,压力通过踏板31下的倾斜的支撑杆32传递到位于地面上的滚轮34,通过倾斜的支撑杆32向滚轮34施加一个倾斜向下且向后的推力以推动滚轮34向后移动,并且通过滚轮34向后移动的反向作用力推动整个脚手架实现向前移动;当需要向后移动时,作业人员脚踩远离转向杆21的踏板31,使踏板31下压,压力通过踏板31下的倾斜的支撑杆32传递到位于地面上的滚轮34,通过倾斜的支撑杆32向滚轮34施加一个倾斜向下且向前的推力以推动滚轮34向前移动,并且通过滚轮34向前移动的反向作用力推动整个脚手架实现向后移动;当需要转向移动时,可通过转动握持柄215以转动转向杆21,使导轮23随转向杆21的转动而定向,并且由于架体11前端相对转向杆21的另一侧为万向轮13,因此在架体11以导轮23转动的朝向而向前移动时,万向轮13可同时随架体11的移动而自动转动至与导轮23同向,以此即可达到转换脚手架移动方向的目的。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