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66618发布日期:2020-06-20 15:5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沉井施工工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地下管廊应运而生,它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既节约了占地空间又便于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地下管廊的检修口在施工时通常采用沉井法,既在两个连续的管廊之间将预制的沉井通过施加重力沉降到既定深度,同时在预制的深井浇筑时还需要预留与管廊连通的预留洞口。现行施工中有采用与管廊孔径相同的钢环架设在沉井浇筑模板上,也有通过将模板拼接成圆环状架设在沉井浇筑模板上的,实际施工中管廊孔径未有明确标准,故尺寸不一,在施工时要携带多种口径的钢环极为不便;而采用模板进行拼装时,井口沉降完成后拆除模板,下次再对预留洞口进行浇筑时,又需要重新品拼装,费时费力,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包括主筒,所述主筒周壁贯穿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转动连接有指向所述主筒轴线的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所述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突出所述主筒外周壁的部分等长且其转动方向均与所述主筒轴线共面,所述第一底杆和所述第二底杆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分别插接连接有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同一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共同铰接连接有弧形板,多个所述弧形板共同围合成一个完整的圆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深井进行浇筑时,需要在浇筑模板上进行预留洞口模板的架设,将主筒放置在需预留洞口的部位,使用辅助工具加以支撑固定后使主筒与预留洞同轴,拉动多个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使其转动翻转至垂直于主筒轴线,将弧形板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分别与第一底杆和第二支杆插接连接,此时多个弧形板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圆筒,再对深井模板进行浇筑时可在预定位置预留孔洞;深井凝结后取出模板装置,解除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分别与第一底杆和第二支杆的插接连接,取下弧形板再转动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随后对模板装置进行收纳,便于下次使用,实现了模板装置的可重复利用;弧形板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进行支撑,保证了多个弧形板拼接成圆筒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与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的插接适配,使得在对模板装置进行收纳时可将弧形板与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拆下单独收纳,减小占地空间便于收纳,并且在对不同孔径的预留洞进行浇筑时,还可更换不同的弧形板进行组装,提高了模板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底杆和所述第二底杆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周壁均弹性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靠近所述主筒的一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底杆和所述第二底杆插接适配的插槽,所述插槽槽壁贯穿开设有与所述凸起插接适配的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分别插接在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的插槽中时,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分别固定在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上,同时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上的凸起弹入定位槽中并与其插接适配,对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作进一步的固定,防止其脱落或转动,影响弧形板拼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底杆和所述第二底杆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凸起插接适配的容纳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容纳槽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杆或第二底杆插入插槽中时,凸起被压入容纳槽中,弹性件被压缩产生形变,当第一底杆或第二底杆与插槽完全插接适配时,容纳槽与定位槽对准,弹性件的形变力驱使凸起弹入定位槽中,实现了凸起对第一支杆或第二支杆的自动固定限位。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筒内同轴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周壁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底杆和/或所述第二底杆插接适配的穿孔,若干个互不相邻的所述第一底杆和/或若干个互不相邻的所述第二底杆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分别插接在对应的多个所述穿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筒在主筒内沿其长度方向滑移时,带动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一底杆和/或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二底杆的端部分别在多个穿孔内滑移并拉动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一底杆和/或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二底杆绕其在凹槽内的转动点同步翻转,进而带动互不相邻的若干个弧形板相互靠近或远离,实现了套筒对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的同步控制以及便捷收纳。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一端同轴固定有与所述主筒插接适配的筒盖;当多个所述第一支杆和/或多个所述第二支杆均共面时,所述筒盖与所述套筒的端部刚好插接完全,所述筒盖上还设置有用于锁止该插接连接状态的锁止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筒盖带动套筒在主筒内滑移,进而带动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一底杆和/或互不相邻的若干个第二底杆在凹槽内翻转,实现了对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的便利控制;同时筒盖与主筒完全插接时,该若干个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均垂直于主筒周壁,此时互不相邻的若干个弧形板组成拼接圆筒的基础,再将剩余的弧形板推动至该若干个弧形板之间以拼接成完整的圆筒,而锁止装置对筒盖进行锁止,保证了该状态下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对弧形板的有效支撑。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止装置包括开设在所述筒盖和所述主筒周壁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且共同穿设有插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销同时插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时,筒盖在主筒上无法移动,实现了插销对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插接在所述穿孔内的所述第一底杆和所述第二底杆远离所述弧形板的端部均固定有直径大于所述穿孔孔径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模板装置进行收纳时,拉动筒盖远离主筒,此时套筒在主筒内朝靠近套筒的方向滑移,带动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在穿孔中滑移,限位块可防止筒盖过度远离主筒时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自穿孔中脱出,而影响套筒对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的联动控制。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均固定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铰片,所述第一铰片铰接连接有第二铰片,所述第二铰片远离所述主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通过螺钉螺纹连接在所述弧形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板通过第一铰片和第二铰片与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进行铰接连接,而第二铰片上的垫片通过螺钉与弧形板形成可拆卸连接,使得弧形板可自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上拆卸,便于弧形板损坏时的便捷更换,无需将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也更换,提高了模板装置的经济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多个弧形板通过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与第一底杆和第二底杆的插接与主筒连接,使得预留洞口施工完成后,可将弧形板便捷拆卸下来,便于重复利用,同时也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

2.套筒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一底杆和/或多个第二底杆插接适配的穿孔,使得套筒在主筒内移动时可带动多个第一底杆和/或多个第二底杆同步翻转,实现了联动控制;

3.插销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插接适配使得第一底杆和/或第二底杆对拼接成圆筒状的弧形板进行稳定支撑,确保了模板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筒;2、凹槽;3、第一底杆;4、第二底杆;5、第一支杆;6、第二支杆;7、弧形板;8、凸起;9、插槽;10、定位槽;11、容纳槽;12、弹性件;13、套筒;14、穿孔;15、筒盖;16、第一通孔;17、第二通孔;18、插销;19、限位块;20、第一铰片;21、第二铰片;22、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沉井预留洞口模板装置,包括主筒1,主筒1周壁贯穿开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的凹槽2,凹槽2优选为八个且以主筒1轴线呈等间距圆周阵列分布,凹槽2内转动连接有指向主筒1轴线的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的一端突出于主筒1外周壁,另一端延伸至主筒1内部,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突出主筒1外周壁的部分等长且其转动方向均与主筒1轴线共面;主筒1内同轴设置有套筒13,套筒13周壁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分别插接适配的椭圆形的穿孔14,互不相邻的四个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伸入主筒1内的一端分别插接在多个穿孔14内。

套筒13在主筒1内沿其长度方向滑移时,带动互补相邻的四个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的端部分别在穿孔14内滑移并拉动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绕其在凹槽2内的转动点翻转,实现了套筒13对多个第一底杆3和多个第二底杆4的同步控制;模板装置不使用时也可通过套筒13翻转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使其突出于主筒1外周壁的一端靠近主筒1外周壁,减小了模板装置的占地空间,实现了模板装置的有效收纳。

参照图1和图4,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远离主筒1的一端分别插接连接有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靠近主筒1的一端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插接适配的插槽9;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远离主筒1的一端分别开设有指向第一底杆3或第二底杆4轴线的容纳槽11,容纳槽11内弹性设置有凸起8,凸起8与容纳槽11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件12,弹性件12优选为弹簧,插槽9槽壁贯穿开设有与凸起8插接适配的定位槽10;同一凹槽2上的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远离主筒1的一端共同铰接连接有弧形板7,多个弧形板7共同围合成一个完整的圆筒。

将同一凹槽2内的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分别插入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端部的插槽9内,凸起8被压入容纳槽11中,弹性件12被压缩产生形变,当第一底杆3或第二底杆4与插槽9完全插接适配时,容纳槽11与定位槽10对准,弹性件12的形变力驱使凸起8弹入定位槽10中,实现了凸起8对第一支杆5或第二支杆6的自动固定限位;多个第一支杆5和多个第二支杆6均安装完成后,推动套筒13使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一底杆3共面且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二底杆4也共面,此时互不相邻的四个弧形板7组成拼接圆筒的基础,再将剩余的弧形板7推动至该四个弧形板7之间的间隙中以拼接成完整的圆筒,模板装置固定在沉井模板需预留洞口的部位,即可对沉井模板进行浇筑,混凝土凝固后,沉井上的预留洞口即成型。

沉井混凝土凝固后,拉动套筒13使其带动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一底杆3和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二底杆4翻转,进而带动四个互不相邻的弧形板7远离预留洞口的洞壁,随后将剩余的四个弧形板7自预留洞口的洞壁拆卸下来即可实现模板装置的完全拆卸,模板装置的安装、拆卸较为便利,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还可以重复利用,对模板装置进行收纳时也较为方便;在对不同孔径的预留洞进行浇筑时,还可解除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与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的插接连接以更换不同的弧形板7进行组装,提高了模板装置的实用性。

参照图2和图3,套筒13一端同轴固定有与主筒1插接适配的筒盖15,当与套筒13插接连接的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一底杆3共面且四个互不相邻的第二底杆4也共面时,筒盖15与套筒13的端部刚好插接完全,筒盖15和主筒1周壁开设有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7,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7连通且共同穿设有插销18;插接在穿孔14内的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远离弧形板7的端部均固定有直径大于穿孔14孔径的限位块19。推拉筒盖15带动套筒13在主筒1内滑移,进而带动互不相邻的四个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在凹槽2内翻转,实现了对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的便利控制,筒盖15带动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翻转时,限位块19可防止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自套筒13内脱出;同时筒盖15与主筒1完全插接时,该若四个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均垂直于主筒1周壁,此时互不相邻的四个弧形板7组成拼接圆筒的基础;将插销18插入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17中后,筒盖15在主筒1上无法移动,实现了插销18对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的定位效果,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对弧形板7的支撑更加稳定。

参照图1,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远离主筒1的一端均固定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铰片20,第一铰片20远离主筒1的一端铰接连接有第二铰片21,第二铰片21远离主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垫片22,垫片22通过螺钉螺纹连接在弧形板7上。弧形板7通过第一铰片20和第二铰片21与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进行铰接连接,而第二铰片21上的垫片22通过螺钉与弧形板7形成可拆卸连接,使得弧形板7可自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上拆卸,便于弧形板7损坏时的便捷更换,无而需将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也更换掉,提高了模板装置的经济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在对深井进行浇筑时,需要在浇筑模板上进行预留洞口模板的架设,将主筒1固定在需预留洞口的部位拉动多个第一底杆3和第二底杆4使其转动翻转至垂直于主筒1轴线,将弧形板7通过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分别与第一底杆3和第二支杆6插接连接,此时多个弧形板7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圆筒,再对深井模板进行浇筑时可在预定位置预留孔洞。第一支杆5和第二支杆6分别与第一底杆3和第二支杆6可拆卸连接便于弧形板7的安装和拆卸,可重复利用,施工效率更高,并且在对不同孔径的预留洞进行浇筑时,还可更换不同的弧形板7进行组装,提高了模板装置的实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