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3505发布日期:2020-06-30 19:43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民用建筑装配式楼板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民用建筑中,特别是住宅建筑,随着国家环保、节能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大趋势。在装配式建筑中,装配式楼梯构件必不可少,现有民用建筑装配式所用的预制楼板底部为一平整的倾斜平面,其上部为一体连接的阶梯式台阶面。在高层民用建筑中,考虑结构整体稳定性及抗震性能,楼梯靠近墙体一侧的钢筋需锚入墙体钢筋框架结构中,故在浇筑本层混凝土前需提前将侧面带钢筋的预制楼梯安装固定好,以使预制楼梯的侧面钢筋能埋入墙体钢筋框架结构中,再浇注混凝土凝固,最终使预制楼梯与墙体成为一体。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6917125u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包括底架、平台和台阶,所述底架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内部通过设置凹槽安装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上端安装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上端套接有第二支撑柱,所述平台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接在第二支撑柱的上端,所述平台的另一侧下表面套接的第二支撑柱的上部安装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撑柱上,所述台阶的一侧边两角处均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台阶通过圆形通孔安装在第二支撑柱上。

但上述专利中的支架只适合在平整地面上安装楼梯,且该楼梯下端面必须是为垂直端面的阶梯结构,而现有民用建筑装配式楼梯的上端面为连续式台阶结构,下端面为倾斜的平面结构,则该专利中的支架明显不适配于现有民用建筑所用装配式楼梯,也无法适合在楼梯之间的支撑安装;而且,台阶处的固定方式是分开的,其安装的重心是通过圆形通孔安装在第二支撑柱上,对于自重较大的楼梯,无法保证安装的稳定性;再次,无法实现整体的向上移动,需拆卸后再重新组装,工作效率低,施工很不方便;还有,单侧面调节固定连接件的方式无法保证安装楼梯整体的平整度,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尤其适合在阶梯式台阶上设置楼梯安装支架,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保证楼板安装支架的平整度和稳固性,安装拆卸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包括底架、顶架和连接架,所述底架位于所述顶架下方,所述连接架位于所述底架和所述顶架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所述顶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顶架远离所述顶架一侧设有隔挡装置,所述隔挡装置用于楼梯的定位设置并阻止楼梯滑动;在所述顶架靠近所述底架一侧设有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用于顶撑所述顶架或所述安装支架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隔挡装置包括若干隔挡块,所述隔挡块设于所述顶架上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隔挡块为圆弧型凸台,在所述隔挡块一侧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装置设于所述顶架下端面并外延设置,所述顶升装置高度大于所述顶架高度且小于所述顶架和所述连接架高度之和。

进一步的,所述顶架包括并向设置的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所述第一顶架与所述第二顶架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三顶架,所述第三顶架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架和所述第二顶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架包括并向设置的第一底架和第二底架,所述第一底架与所述第二底架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三底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架、所述第二底架和所述第三底架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架、所述第二顶架和所述第三顶架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底架与所述第三顶架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在所述顶架和所述底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间距为第一孔距;所述连接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间距为第二孔距;所述第一孔距与所述第二孔距不同。

本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与现有民用建筑装配式楼板相适配,尤其适合设置在阶梯式台阶上安装。一体式设计的底架和顶架,更易于楼层间楼梯的安装、周转及移动,安装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缩短楼梯安装支架的搭设时间,节约施工成本。

2、隔挡装置的设置不仅有利于第二楼梯安装的精准定位,而且还可防止第二楼梯在顶架上滑动,确保第二楼梯安装的稳固性,提高了第二楼梯安装的安全系数。

3、顶升装置的设置有易于顶架一体移动或顶架与底架的一体移动,无需使顶架与连接架、连接架与底架完全分开即可调整安装支架的整体高度和水平位置,工作效率高且操作可控,一体式移动更易于第二楼梯安装的平整度,保证施工质量。

4、通过在连接架与顶架、底架上设置不同孔距的通孔连接结构,可实现对安装支架的微调设置,以适应不同高度标准的精度要求,适普性强且易于操作,同时也可增加安装支架高度调节的尺寸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与第一楼梯、第二楼梯配合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与第一楼梯、第二楼梯配合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隔挡装置与第二楼梯配合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升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架与连接管配合调节原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架与连接管配合调节状态示意图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架与连接管配合调节状态示意图二;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顶架与连接管配合调节状态示意图三。

图中:

1、底架101、第一底架102、第二底架

103、第三底架104、通孔2、连接架

201、连接管202、插杆202a、插杆

202b、插杆203、通孔3、顶架

301、第一顶架301a、方钢管301b、方钢管

302、第二顶架303、第三顶架303a、方钢管

303b、方钢管303c、方钢管304、连管

305、通孔4、隔挡装置401、隔挡块

401a、凹槽5、顶升装置501、方钢管

502、通孔6、第一楼梯7、第二楼梯

701、锚栓槽702、锚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支架设置在同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楼梯6和第二楼梯7之间,所述安装支架包括设置在第一楼梯6上端面的底架1、设置在第二楼梯7下端面的顶架3,以及设置在底架1与顶架3之间的连接架2,底架1位于顶架3的下方,连接架2的两端分别与底架1和顶架3可拆卸连接。在顶架3靠近第二楼梯1的一侧设置有隔挡装置4,隔挡装置4固定设置在顶架3上且垂直于顶架3的上端面向上设置,隔挡装置4与第二楼梯7下端面的锚栓槽701配合,用于使第二楼梯7定位并阻止第二楼梯7在顶架3上端面上左右或前后滑动。在顶架3靠近第一楼梯1的一侧设置有顶升装置5,顶升装置5固定设置在顶架3上,顶升装置5用于顶撑顶架3上下、左右移动或所述安装支架上下、左右一体移动。

由图2可知,底架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楼梯6的阶梯平面上,顶架3的上端面与第二楼梯7的下端面接触,顶架3为一体连接,连接架2的两端分别内嵌于底架1的上端处和顶架2的下端处,顶升装置5并行于顶架3的下端支架并固定在顶架3上,通过调整连接架2与底架1或顶架2的连接位置,可以调整安装支架的高度,拆装结构简单,一致性好,且工作效率高。这一结构的安装支架适配于阶梯式民用建筑装配式楼梯的安装固定,其顶架3、连接架2及底架1均并行一体式竖直连接且垂直于第一楼梯6的台阶平面处,第二楼梯7对安装支架的压力均匀分散,使第二楼梯7的安装重心一部分垂直于顶架2的倾斜上端平面,并与顶架2的倾斜上端面的垂直支撑力相抵消,另一部分竖直向下,并通过连接架2均匀分散在底架1和顶架2垂直支架上,安装支架整体连接稳定,可保证第二楼梯7安装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同时,隔挡装置4内嵌于第二楼梯7下端面的锚栓槽701内,不仅可以定位第二楼梯7的位置,而且可阻止第二楼梯7在顶架2上滑移,即使对于自重较大的楼梯,该安装支架也可保证第二楼梯7安装的稳固性。在搭建过程中,仅需固定撑装置5,通过调整连接架2与底架1或顶架2的连接位置,即可完成顶架3的整体移动和调节,施工方便,可满足装配式楼梯安装的生产要求,安装质量可控,生产成本低。

如图3所示,底架1包括并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底架101和第二底架103,在第一底架101与第二底架103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三底架103。顶架3包括并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顶架301和第二顶架302,在第一顶架301与第二顶架302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三顶架303,第三顶架303分别通过连接杆304与第一顶架301、第二顶架30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底架103的数量与第三顶架103的数量相同,均为一个。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楼梯6与第二楼梯7之间的高度为3000mm,第一楼梯6与第二楼梯7宽度均为1250mm,其水平投影长度为5000mm。其中,底架1和顶架3均由80mm×80mm的方钢管组成,方钢管壁厚为4mm,采用80mm×80mm方钢管结构强度高且易于购买,使用方便。

具体地,第一底架101包括四个高度为1000mm的竖直方钢管和一个一体焊接的“工”字型结构的方钢管连接件,第一底架101的宽度为1000mm,水平投影长度为1500mm,该“工”字型连接件的四个端点与四个竖直方钢管焊接固定在一起,构成一个与第一楼梯6上端面并行倾斜设置的第一底架101,第一底架101的两个竖直方钢管并排在下方同一个台阶平面上,另两个竖直方钢管并排在上方同一个台阶平面上。该“工”字型连接件的高度不小于500mm,且不大于700mm,高度超过700mm或小于500mm,均无法保证第一底架101焊接的整体稳定性,优选地,高度为600mm。第一底架101中四个竖直方钢管的最上端处的对位侧面上均设有四个竖直排列的通孔104,通孔104的形状可以为正方形、菱形、圆型或多边形,为加工方便,本实施例选择通孔104为圆型孔,其孔径为20mm,相邻通孔104的孔间距为50mm。第二底架102的结构与第一底架101的结构一样,其高度、宽度与水平投影长度均与第一底架101相同,在此不再详述。第三底架103包括两侧为“十”字结构的方钢管架,在其中间由一方钢管焊接固定连接形成,第三底架103的高度为1000mm,宽度为1000mm,水平投影长度为1000mm,第三底架103竖直方钢管的上端处设有四个通孔104,其位置、结构与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相同。

具体地,第一顶架301整体高度为1000mm、宽度为1000mm、水平投影长度为1500mm。第一顶架301包括四个长度一样的竖直方钢管和一个一体焊接的“工”字型结构的方钢管连接件,该“工”字型连接件倾斜向上与第二楼梯7下端面平行设置,且其上端面需保持平整平面与第二楼梯7的下端面接触。四个竖直的方钢管的一端均焊接在该“工”字型连接件的下端面上,该四个竖直的方钢管的另一端设有四个竖直排列的通孔305,该“工”字型连接件两侧方钢管的最高点一端处的水平对位侧面上设有四个水平排列的通孔305。该“工”字型连接件的中间方钢管301a的位置与其正上方第二楼梯7中锚栓槽701的径向水平位置相对应,且在方钢管301a的上方端面垂直设有隔挡装置4,为两个隔挡快401,隔挡快401可内嵌于锚栓槽内,不仅使第二楼梯7定位,且可阻止第二楼梯7滑动,具体配合结构如图4所示。

第二顶架302的结构与第一顶架301的结构一样,其高度、宽度与水平投影长度均与第一顶架301相同,在此不再详述。唯一的区别在于第二顶架302中的“工”字型连接件两侧方钢管的最低点一端处的水平对位侧面上设有四个水平排列的通孔305。第二顶架302中“工”字型连接件的中间方钢管302a的位置与其正上方第二楼梯7中锚栓槽701的径向水平位置相对应,且在方钢管302a的上方端面也垂直设有隔挡装置4,为两个隔挡快401,隔挡快401可内嵌于锚栓槽内,具体配合结构如图4所示。

第三顶架303包括两侧为“t”字结构的方钢管架,在其中间焊接有一方钢管,使两侧“t”字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三顶架303。第三顶架303的高度为1000mm,宽度为1000mm,水平投影长度为1000mm,第三顶架303水平并排设置的方钢管的两端处的水平对位侧面上设有四个水平排列的通孔305,其竖直设置的方钢管远离第二楼梯7的一端设有四个竖直排列的通孔305。

在第一顶架301与第三顶架303、第三顶架303与第二顶架302之间还设有连管304,连管304也为方钢管,连管304的壁厚为4mm、端面尺寸为70mm×70mm,在连管304两端的对位侧面上均设有四个水平排列的通孔305,连接管304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连管304两端内嵌在第一顶架301与第二顶架303的方钢管内,通过插杆202连接固定,且插杆202贯穿两侧水平并排设置的方钢管,这一结构使得顶架3整体固定连接稳定,插杆202与顶架3的连接处受力更均匀,顶架3不易晃动,且更能保证两侧水平面的平整度,使得第二楼梯7在顶架7上方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在顶架3中所有通孔305的孔径均20mm,孔间距为50mm。

第一底架101、第三底架103与第二底架102相互独立设置在第一楼梯6的上端面上,均分别通过连接架2与第一顶架301、第三顶架303和第二顶架302连接固定,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安装支架。一体式设计的底架1和顶架3,更易于楼层间装配式楼梯的安装、周转及移动,安装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缩短楼梯搭设时间,节约施工成本。同时,对于不同水平投影长度的楼梯,仅需调节中间设置的第三顶架303及第三底架103的数量,即可调节整体底架1及顶架3的水平投影长度,更易于调节且组装安全,安装支架整体连接稳定性好、平整度高。对于顶架3、底架1及连接架2,重复利用率高,拆装、维护方便,成本低且使用寿命长。

图4为隔挡装置4与第二楼梯7配合的俯视图,可知,隔挡装置4固定设置在顶架3的上端面上,隔挡装置4包括四个隔挡块401,分别垂直焊接在方钢管301a和方钢管302a的上端面,且位置与第二楼梯7底部的锚栓槽3相对于,用于固定第二楼梯7底部的锚栓702。图4中a-a、b-b的剖面结构分别如图5、图6所示,可知,隔挡块401为圆弧型凸台,在所述隔挡块的一侧设有开口朝外的凹槽401a,凹槽401a开口朝第二楼梯7最高位置方向设置,也即是说凹槽401a开口朝向第二楼梯7底部的锚栓702的一侧,使得凹槽401a包围锚栓702,以便固定锚栓702并阻止锚栓702向下或左右滑动;同时,隔挡块401完全内嵌于锚栓槽701内,亦可进一步保证第二楼梯7固定的稳定性,且四个并向设置的隔挡块401,使得第二楼梯7的安装定位更精准。具体地,第二楼梯7底部设有锚栓槽701,在锚栓槽701底部凸出一锚栓702,锚栓702为倒“t”型结构的钢筋,底部最大直径为20mm;隔挡块401为30mm厚的凹槽型钢板,圆弧直径为50mm,凹槽401a宽度大于锚栓702的最大直径20mm即可。

如图7所示,顶升装置5设置在顶架3中第三顶架303的下端面上,即位于方钢管303a的下端面并外延设置,顶升装置5为竖直设置的矩形结构框架,由两个竖直的方钢管501与一个水平的方钢管501共同焊接围成,方钢管501的型号为横截面80mm×80mm、壁厚4mm。竖直的方钢管501与方钢管303c并排竖直朝下设置,在竖直的方钢管501上也设有四个竖直排列设置的通孔502,其位置与方钢管303c上通孔305的位置高度及结构相同。在安装支架的固定过程中,插杆202依次穿过方钢架303c上的通孔305、连接管201上的通孔203、方钢管501上的通孔502,将第三顶架303、连接架2和顶升装置5一体贯穿连接固定在一起。这种一体连接方式使得连接架201与第三顶架303的连接处受力一致,且平稳度更好,相互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快捷,节约时间。顶升装置5的高度大于第三顶架303的高度,也即是顶升装置5的高度大于方钢管303c的高度。当第三顶架303与连接管201连接后,顶升装置5的高度小于第三顶架303与连接管201的高度之和,也即是顶升装置5的高度小于顶架3与连接架2的高度之和。安装支架在组装或拆卸过程中,若想调整顶架3的高度时,把顶架3与连接架2拆卸开,使用千斤顶顶住水平的方钢管501,即可一体拖动顶架3,调整其高度。当需要调整顶架3与连接架2一体的高度时,将连接架2与底架1分开,使用千斤顶顶住水平的方钢管501,即可一体拖动顶架3和连接架2,调整其整体高度。也可以通过千斤顶与顶升装置5配合,调整整个安装支架的移动位置,如水平移动,也可通过顶撑整个安装支架用于加装固定。至于千斤顶与顶升装置5的固定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内容,在此省略。顶升装置5的设置有易于顶架3一体移动或顶架3与连接架2的一体移动或顶架3、连接架2与底架1的一体移动,无需使顶架3与连接架2、连接架2与底架1完全分开即可调整整体支架的高度或水平移动位置,工作效率高且操作可控,一体式移动更易于第二楼梯7安装的平整度,保证施工质量。

进一步的,连接架2包括若干长度一致的连接管201和插杆202,插杆202用于连接架2与顶架3、接架2与底架1、以及顶架3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连接管201为70mm×70mm的方钢管,壁厚为4mm,连接管201两端的对位侧面上设有四个竖直排列的通孔203,通孔203的孔径为20mm,孔间距为37.5mm。插杆202为直径18mm的钢筋,其长度大于第一底架101宽度1000mm且小于第一楼梯6的宽度1250mm,优选地,插杆202的长度为1100mm。插杆202的结构一种为一根钢筋杆,如图8所示,易于安装插孔连接。插杆202的结构另一种是中间为一长钢筋插杆202a,两端各设一短插杆202a,且插杆202a与插杆202b为铰接,如图9所示,保证插杆202a的长度不小于底架1的宽度1000mm,这一结构不仅易于连接各通孔,而且连接完成后插杆202b旋转下拉,可进一步稳固顶架3与底架1之间的连接固定,而且还可降低因插杆202两端头外凸过长引起的安全事故。

在安装过程中,可将连接管201的一端内嵌在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和第三底架103的上端处,另一端内嵌在相对应的第一顶架301、第二顶架302和第三顶架303的下端处,并用插杆202固定,使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和第三底架103分别通过连接管201与第一顶架301、第二顶架302和第三顶架303固定在一起;再用方管304通过插杆202将第一顶架301与第三顶架303固定在一起、将第三顶架303与第二顶架302固定在一起,形成安装支架。或者,提前先用方管304通过插杆202分别将第一顶架301与第三顶架303、第三顶架303与第二顶架302固定在一起,组装成一体的顶架3;然后再用塔吊将顶架3吊装至第一楼梯6的上方,再通过连接管201将顶架3与底架1连接在一起,形成安装支架。不管哪种安装连接方式,均可获得平整度好且稳固性强的安装支架,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顶架3与底架1上设置的通孔305和通孔104的孔距h1与连接管201上设置的通孔203的孔距h2不相同,分别为50mm和37.5mm,可以通过调节通孔305和通孔104的相对位置以调整安装支架整体高度的相对移动距离。

仅以顶架3与连接管2一端的连接通孔的不同配合方式为例,来说明安装支架上端高度整体相对移动的范围大小。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顶架301中方钢管301b下端设有四个通孔305,从上向下依次为通孔305a、通孔305b、通孔305c和通孔305d,孔距h1为50mm;与其配合的连接管201的上端设有四个通孔203,从上向下依次为通孔203a、通孔203b、通孔203c和通孔203d,孔距h2为37.5mm;方钢管301b与连接管201连接的初始配合位置是通孔305a和通孔203a,则插杆202贯穿通孔305a和通孔203a。

如图11所示,在调节安装支架上端的整体高度时,可以仅调节方钢管301b向上移动一个孔距h1,此时方钢管201的连接孔仍为203a,使插杆202贯穿通孔305b和通孔203a,使得第一顶架301向上移动50mm,即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50mm。也可以调节方钢管301b向上移动两个、三个或四个孔距h1,此时方钢管201的连接孔仍为203a,插杆202与方钢管301b、连接管201的配合示意图省略,使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50mm的整数倍,分别为100mm、150mm和200mm。在本实施例中,所有通孔数量均为四个,当然也可为其它数量,都在本案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也可以仅调节方钢管201,使其向下移动一个孔距h2,此时方钢管301b的连接孔仍为305a,使插杆202贯穿通孔305a和通孔203b,使得方钢管201向上移动的距离为37.5mm,即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37.5mm。同理,也可以调节方钢管201向上移动两个、三个或四个孔距h1,此时方钢管301b的连接孔仍为305a,配合示意图省略,则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37.5mm的整数倍,分别为75mm、112.5mm和150mm。

如图13所示,也可以同时调节方钢管301b和方钢管201分别同步同向移动一个孔距,即方钢管301b向上移动的距离为50mm、方钢管201向上移动的距离为37.5mm,此时插杆202贯穿通孔305b和通孔203b,则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h1与h2的差值,即12.5mm。同理可知,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12.5mm的整数倍,分别为25mm、37.5mm和50mm。

此外,在调节安装支架上端的整体高度时,也可以同时调节方钢管301b和方钢管201分别同步反向移动一个孔距,即方钢管301b向上移动的距离为50mm、方钢管201向下移动的距离为37.5mm,此时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h1与h2的和,即87.5mm,配合示意图省略。同理可知,安装支架整体相对移动的距离为87.5mm的整数倍,分别为175mm、262.5mm和350mm。

有上述说明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上端整体相对移动的最小距离为12.5mm,最大距离可达到350mm,其区间内的值可为:25mm、37.5mm、50mm、75mm、87.5mm、100mm、112.5mm、150mm、175mm、262.5mm和200mm。同理,相应地这十三组数据也可通过调整底架1与连接架2一端的连接通孔的配合方式获得。所以,可通过在连接架2与顶架3、底架1上设置不同孔距的通孔连接配合的结构,即可实现对安装支架的微调设置,以适应不同高度标准的精度要求,适普性强且易于操作,同时也可增加安装支架高度调节的尺寸范围。

采用上述安装支架的一种装配式楼梯的安装方法,步骤如下:

s1、根据第一楼梯6的水平投影长度组装底架1和顶架3。

具体地,先确定好第一楼梯6的水平投影长度,再选出第一底架101和第二底架102,并确定第一底架101与第二底架102所需第三底架103的数量。然后再分别选择与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和第三底架103相对应的第一顶架301、第二顶架302和第三顶架303。

s2、将底架1置于第一楼梯6的上端面处。

具体地,依次将第一底架101、第三底架103和第二底架102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平稳放置在第一楼梯6的阶梯台面上。

s3、将连接架2的一端与底架1连接,连接架2的另一端与顶架3连接,并通过顶升装置5调整安装支架的高度。

具体地,将连接管201的一端内嵌在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和第三底架103的上端处,再用插杆202固定,使第一底架101、第二底架102和第三底架103与连接管201连接在一起;再用方管304通过插杆202将第一顶架301与第三顶架303固定在一起、将第三顶架303与第二顶架302固定在一起;然后再用塔吊将顶架3吊装至第一楼梯6的上方,再通过连接管201将顶架3与底架1连接在一起,形成安装支架。

在固定过程中,可使用千斤顶与顶升装置5固定,通过顶升装置5一体拖动顶架3,调整顶架3的高度或移动顶架3的水平位移;也可通过顶升装置5一体拖动整个安装支架一体移动。

进一步的,在安装过程中,安装支架上端或下端的整体相对移动的最小距离为12.5mm,最大距离可达到350mm,可分别通过对连接架2与顶架3、连接架2与底架1上设置的不同孔距的通孔连接配合方式,即可实现对安装支架的微调设置,以适应不同高度标准的精度要求,适普性强且易于操作。

s4、将第二楼梯7放置在顶架3上,并保证隔挡装置4与第二楼梯7定位配合。

通过塔吊将第二楼梯7放置在顶架3的上端面上,并使隔挡块401与锚栓702位置对应,使锚栓702卡固在隔挡块401的凹槽401a内,且隔挡块401内嵌于锚栓槽701内。

s5、固定安装所述第二楼梯。

将第二楼梯7靠近墙体一侧的钢筋锚入墙体钢筋框架结构中,使第二楼梯7与墙体钢筋框架固定在一起,再浇注混凝土凝固,最终使第二楼梯7与墙体成为一体。

根据上述安装步骤,可获得一种易于调节,组装安全,稳定性好且平整度高的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不仅拆装、维护方便,而且安装过程可控;对于顶架、底架及连接架,重复利用率高;安装支架整体成本低且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高,可确保施工质量。

本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配式楼梯安装支架,与现有民用建筑装配式楼板相适配,尤其适合设置在阶梯式台阶上安装。一体式设计的底架和顶架,更易于楼层间楼梯的安装、周转及移动,安装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缩短楼梯安装支架的搭设时间,节约施工成本。

2、隔挡装置的设置不仅有利于第二楼梯安装的精准定位,而且还可防止第二楼梯在顶架上滑动,确保第二楼梯安装的稳固性,提高了第二楼梯安装的安全系数。顶升装置的设置有易于顶架一体移动或安装支架的一体移动,无需使顶架与连接架、连接架与底架完全分开即可调整安装支架的整体高度和水平移动位置,工作效率高且操作可控,一体式移动更易于第二楼梯安装的平整度,保证施工质量。

3、通过在连接架与顶架、底架上设置不同孔距的通孔连接结构,可实现对安装支架的微调设置,以适应不同高度标准的精度要求,适普性强且易于操作,同时也可增加安装支架高度调节的尺寸范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