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0239发布日期:2020-05-22 22:15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墙体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会对建筑物施加地震力,其中水平的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容易造成建筑物的结构坍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现有的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877510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便于堆砌的砌块砖,包括上砖体、中间砖体和下砖体,上砖体和中间砖体之间以及中间砖体和下砖体之间均设有承压层;上砖体上方的两端设有对称布置的定位块,且定位块为圆台型结构,下砖体下端设有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定位槽;中间砖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相互配合且为上下竖直布置的梯形槽和梯形凸起,本发明具有能够有效提高墙体堆砌质量和堆砌速度的特点。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堆砌的砌块砖在使用过程中,上砖体、中砖体和下砖体通过卡接连接,当发生地震时,该堆砌的墙体不具有抗震效果,很容易发生坍塌,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通过在墙体之间设置抗震层,以达到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墙本体由砖块堆砌而成,所述墙本体内设置有抗震层,抗震层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之间的多个连接板,连接板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固定相连;抗震层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之间,且抗震层与砖块层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搭建该抗震墙体时,砖块层和抗震层间隔设置,抗震层底部的钢板与砖块层固接,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多个连接板放置在钢板上并与钢板固接,连接板呈三角形设计,增加了连接板之间的稳定性,然后再在连接板的顶部固接另一块钢板,然后再在顶部的钢板上放置砖块层,并使得顶部的钢板与砖块层固接,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带动整个墙体上下震动,抗震层的三角形结构具有强稳定性,相对比现有技术中砖块层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三角形结构的抗震层,到达了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块所述钢板相对的一侧均固设有定位块,定位块正对两个连接板的抵接位置处设置,定位块向内开设有定位槽,定位槽内固设有抗震块,连接板的两侧置于定位槽内并与抗震块抵接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连接板抵接的位置设置有定位块,连接板抵接的位置处与定位槽内的抗震块相抵接,抗震块具有减震的作用,当发生地震时,与抗震块抵接的连接板共同配合加强减震作用,进一步提高抗震层的抗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与抗震块抵接位置处固接有平板,平板水平置于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滑移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平板与连接板抵接的位置处固定连接,加大连接板与抗震块的连接面积,加大连接板的受力,增强地震时连接板与抗震块配合使用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震块对连接板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震块包括金属板和橡胶板,金属板和橡胶板交替设置,且金属板和橡胶板之间经过硫化处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板质软,受到外力时可以发生轻微形变,金属板质硬,可以对地震波携带的能量进行阻挡,橡胶板和金属板配合使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且橡胶板与金属板之间经过硫化处理,使得橡胶板较为稳固的粘附在金属板上,提高抗震块自身的稳定性,抗震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背离抗震块的一侧设置有稳定板,稳定板水平置于两个相邻连接板之间,且稳定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板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板背离抗震块的一侧设置稳定板,加强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连接,提高连接板在地震过程中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震层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效果。

本实用性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夹角为50-80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相邻连接板之间的夹角设置在50-80度,提高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较小时,单位长度内的连接板的所需量较多,对墙本体的负重较大;当相邻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较大时,相邻连接板之间的承载能力较差,连接板的抵接位置处容易被压坏,所以50-80度为最适角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墙本体上设置有多个抗震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墙本体上设置多个抗震层,且令抗震层与砖块层间隔设置,多层抗震层逐步减缓地震波的震动,提高墙本体的抗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米所述钢板长度内设置有十二至二十块连接板,且相邻连接板抵接相连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米钢板长度内设置十二至二十块连接板,当连接板的数量较少时,不足以支撑抗震层上方的砖块层的重力,稳定性较差;当连接板的数量较多时,增加抗震层的成本,且使得抗震层本事的重量大增,增大墙本体的负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墙本体中间隔设置抗震层和砖块层,相对比现有技术中转块层的连接结构,到达了提高墙体抗震的效果;

2、通过在抗震层内设置抗震块,加强抗震块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发生地震时,抗震块配合连接板一起对墙本体进行减震,进一步加强减震作用,提高抗震层的抗震效果;

3、通过对橡胶板和金属板间隔设置的抗震块进行硫化处理,令橡胶板较为稳固的粘附在金属板上,提高抗震块自身的稳定性,抗震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墙本体;2、抗震层;21、钢板;22、连接板;221、平板;222、稳定板;3、定位块;31、定位槽;32、抗震块;321、金属板;322、橡胶板;4、砖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抗震的墙体结构,包括墙本体1,墙本体1由砖块堆砌而成,墙本体1内设置有抗震层2,抗震层2水平置于相邻砖块层4之间,且抗震层2与砖块层4固定连接,当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带动整个墙本体1上下震动,抗震层2置于墙本体1之间对地震波起到减缓的作用,相对比现有技术中砖块层4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到达了提高墙本体1抗震的效果。

如图2所示,抗震层2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钢板21和抵接设置于两块钢板21之间的多个连接板22,连接板22倾斜设置,且相邻连接板22固定相连,两个连接板22之间的夹角为50-80度,当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角度较小时,单位长度内的连接板22的所需量较多,对墙本体1的负重较大;当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角度较大时,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承载能力较差,连接板22的抵接位置处容易被压坏,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两个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夹角为60度,用以提高抗震层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2,搭建抗震层2时,抗震层2底部的钢板21与砖块层4固接,然后将焊接在一起的多个连接板22放置在钢板21上并与钢板21固接,连接板22呈三角形设计,增加了连接板22之间的稳定性,然后再在连接板22的顶部固接另一块钢板21,然后再在顶部的钢板21上放置砖块层4,并使得顶部的钢板21与砖块层4固接,钢板21一米长度内设置有十二至二十块连接板22,既足以支撑抗震层2上方的砖块层4的重力,提高稳定性,又减轻抗震层2自身的重量,使用较为方便。

如图2所示,两块钢板21相对的一侧均固设有定位块3,定位块3正对两个连接板22的抵接位置处设置,定位块3向内开设有定位槽31,定位槽31内固设有抗震块32,抗震块32包括金属板321和橡胶板322,金属板321为铁质板,金属板321和橡胶板322交替设置,橡胶板322质软,受到外力后可发生轻微形变以减缓外力,金属板321质硬,用以阻挡地震波的能量的传输,且金属板321和橡胶板322之间经过硫化处理,使得橡胶板322较为稳固的粘附在金属板321上,提高抗震块32自身的稳定性,两块连接板22抵接的位置置于定位槽31内并与抗震块32抵接相连,抗震块32具有减震的作用,当发生地震时,抗震块32和连接板22共同配合加强减震作用,进一步提高抗震层2的抗震效果。

如图2所示,连接板22与抗震块32抵接的位置处固接有平板221,平板221水平置于定位槽31内并与定位槽31滑移连接,平板221靠近抗震块32的一侧与抗震块32抵接相连,加大连接板22与抗震块32的连接面积,增大连接板22的受力,增强地震时连接板22与抗震块32配合使用的稳定性。连接板22背离抗震块32的一侧设置有稳定板222,稳定板222水平置于两个相邻连接板22之间,且稳定板222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连接板22固定连接,稳定板222加强相邻连接板22之间的连接,提高连接板22在地震过程中的使用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抗震层2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效果。

如图1所示,综上,可在墙本体1上设置有多个抗震层2,令抗震层2与砖块层4间隔设置,多层抗震层2逐步减缓地震波的震动,进一步提高墙本体1的抗震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搭建该抗震墙体结构时,将抗震层2与砖块层4间隔放置,先将抗震层2底部的钢板21固设在砖块层4上,然后将焊接好的连接板22放置在钢板21上,并使连接板22相邻位置处放置在定位槽31中,令连接板22上的平板221与抗震块32抵接,加大连接板22与抗震块32的接触面积,然后将抗震层2顶部的钢板21放置在连接板22的顶部,并使相邻连接板22的抵接位置处置于钢板21的定位槽31内,令相邻连接板22的顶部置于上方钢板21的定位槽31内,并与抗震块32抵接,加强连接板22与上方钢板21的连接稳定性;抗震层2与砖块层4间隔设置,逐步减缓地震波的振动,提高墙本体1的抗震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