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0871发布日期:2020-09-04 12:59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墙板结构体系中的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使用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干法连接和湿法连接两种。采用干法连接时,相邻预制墙板之间通过预埋的金属连接件进行对接固定,这样的连接方式,相邻墙板之间存在缝隙,只能通过后期装修进行遮盖;装修装饰材料容易在热胀冷缩情况下出现裂缝,造成后期维修麻烦。采用湿法连接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1、相邻预制墙板的竖向连接部位采用铝模或木模进行现场支模,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连接;2、在预制墙板的侧端面预留缺口,缺口内预埋软索锚环,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侧端面形成相互配合的台阶形,现场施工时向两个软索锚环中插入竖向通长钢筋,然后再向缺口内浇筑混凝土,具体方案参见专利文件《cn206337655u-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墙板及其加强软索锚环连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模板搭设增加现场支模工作量;2、采用软索连接时,单个墙板有3m左右高度,且软索的形状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当两个墙板水平拼合后,施工时插入竖向通长钢筋对准每个软索比较困难,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软索的形状不固定,一旦发生变形,很难实现竖向通长筋的穿插,施工效率低;而且相邻墙体之间的现浇带受力性能一般,无法应用于地震烈度较大的地区。

因此,现在需要研发一种新的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以实现现场施工时无需搭设模板,提高施工效率,可实现墙板之间力学性能上的可靠连接,提高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制墙板水平拼接结构受力性能不理想、施工麻烦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两个垂直预制墙板的竖向缝连接结构,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侧面与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端面均设置有竖直方向的通长缺口,所述通长缺口内均设有锚固筋,且二者的通长缺口围合形成墙板键槽,所述墙板键槽内设置有螺旋箍筋,所述墙板键槽内填充现浇混凝土将所述预制墙板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为外墙板,从外之内包括依次层接的外饰层、保温层和承重层,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外饰层和保温层的竖向端面呈l型包围所述承重层的侧端面,所述第二预制墙板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端部对接形成l型的竖向缝连接结构,且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外饰层、保温层和承重层均一一相对。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墙板承重层室内侧表面上与所述第二预制墙板承重层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缺口,所述第二预制墙板承重层的竖向侧端面设置有所述缺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墙板的一侧表面开设有所述缺口,所述第二预制墙板的竖向端面开设有所述缺口,所述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缺口相对形成t型的竖向缝连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螺旋箍筋与所述第一或第二预制墙板的锚固筋交叉的竖向空间内设置有竖向纵筋。

优选的,所述螺旋箍筋和所述纵筋竖向贯通所述墙板键槽。

优选的,所述锚固筋的宽度不超出于所述第一预制墙板或第二预制墙板的边缘处。

优选的,所述第二预制墙板中预埋有双面钢筋网片,所述双面钢筋网片的末端露出成为所述锚固筋。

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制墙板承重层还设置有附加箍筋,所述附加箍筋的一部分预埋在所述承重层混凝土中,另一部分露出于所述缺口中形成所述锚固筋并锚固于所述墙板键槽的现浇混凝土中。

优选的,第二预制墙板承重层还设置有加强箍筋,所述加强箍筋一部分预埋在所述承重层混凝土中,另一部分露出于所述缺口中形成所述锚固筋并锚固于所述墙板键槽的现浇混凝土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方案中的预制墙板侧端面伸出多个锚固筋,两个预制墙板水平拼接形成l型墙板连接结构,在两个墙板的缺口所形成的墙板键槽内设置螺旋箍筋和竖向纵筋,现场施工方便;浇筑现浇混凝土将锚固筋、螺栓箍筋和竖向纵筋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可靠连接,现场施工操作非常方便,施工效率高。

2、本方案的l型墙板连接结构中,预制墙板侧端面设置有缺口,且锚固钢筋置于缺口内、未突出于预制墙板侧边缘,在运输时,锚固筋不容易被碰弯;左右相邻两块预制墙板之间的缺口拼合成墙板键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向键槽内浇筑混凝土时,缺口的边缘可以起到模板的作用,无需在施工现场搭设模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实施例1中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2中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及加强箍筋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预制墙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中t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4中t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预制墙板,101-承重层,102-保温层,103-外饰层,2-第二预制墙板,3-墙板键槽,4-锚固筋,5-缺口,6-附加钢筋,7-钢筋网片,8-加强箍筋,9-竖向纵筋,10-螺旋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实施例1

参考示意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包括水平方向拼接形成l型的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

继续参考示意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为外墙板,从外之内包括依次层接的外饰层103、保温层102和承重层101。第一预制墙板1的外饰层103和保温层102的竖向端面呈l型包围承重层101的侧端面,第二预制墙板2与第一预制墙板1的端部对接形成l型的竖向缝连接结构,且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外饰层103、保温层102和承重层101均一一相对。第一预制墙板1在承重层101靠近保温层102的室内侧设置有竖向竖直方向通长的缺口5,第二预制墙板2承重层101的竖向侧端面设置有竖向竖直方向通长的缺口5。第一预制墙板1承重层101中预埋有双面钢筋网片7,还设置有附加箍筋,附加箍筋的一部分预埋在承重层101混凝土中,另一部分露出于缺口5中形成锚固筋4并锚固于墙板键槽3的现浇混凝土中。第二预制墙板2中预埋有双面钢筋网片7,双面钢筋网片7的末端露出成为锚固筋4。

参考示意图1,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竖直方向通长的缺口5拼合形成墙板键槽3,第一预制墙板1与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设置有螺旋箍筋10,螺旋箍筋10置于墙板键槽3中。第一预制墙板1与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还设置有至少2根竖向纵筋9,竖向纵筋9设置于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交叉围合的空间内。墙板键槽3内填充现浇混凝土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两个墙板之间现浇混凝土时,第一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边缘就可以充当模板,因此无需在施工现场再次搭设模板,减轻了现场施工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将竖向纵筋9插入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之间,能对这二者起到约束作用,保证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之间的连接,现浇混凝土后相当于两个墙板之间形成了暗柱结构,增强了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能。增强墙板键槽3的抗拉强度和抗震性能。

本实施例中螺旋箍筋10的外轮廓为圆形,螺旋箍筋10的直径大于c型凹槽的宽度且小于墙板键槽3的宽度。锚固筋4的末端不超出于第一预制墙板1或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边缘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墙板键槽3的形状,将螺旋箍筋10设置为相配合的形状,如或方形或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吊装并定位第一预制墙板1,吊装并定位第二预制墙板2,将第二预制墙板2的c型凹槽与第一预制墙板1的c型凹槽相对拼接形成墙板键槽3;

s2、向第一、第二预制墙板2端面的锚固筋4内插入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然后将螺旋箍筋10从墙板键槽3的顶侧旋转至底侧,同时保持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置于螺旋箍筋10内部;

s3、向墙板键槽3内浇筑现浇混凝土,并养护成型。

本方案通过在两个墙板的竖向端部设置c型凹槽,两个c型凹槽相对组成墙板键槽3,通过螺旋箍筋10和竖向纵筋9将两个预制墙板的锚固筋4连接在一起,再浇筑现浇混凝土实现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这样现浇的墙板键槽3相当于一个暗柱,将两个预制墙板非常牢靠的连接,使得l型墙板连接结构具有很好的受力性能,相比现有技术中的软索连接具有更强的抗拉和抗震能力;而且施工非常简便,现场湿作业很少,螺旋箍筋10放置非常方便简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软索连接时所存在的软索变形难以穿插等问题。

实施例2

参见示意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为强连接节点形式,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其中第一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竖向侧端面设置有通长的凹槽。两个预制墙板内设置有双面钢筋网片7,钢筋网片7的侧端面从台阶状缺口5露出。在第二预制墙板2承重层101还设置有加强箍筋8,加强箍筋8一部分预埋在承重层101混凝土中,另一部分露出于缺口5中形成锚固筋4并锚固于墙板键槽3的现浇混凝土中。

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侧端面边缘部位相对,两个凹槽之间形成墙板键槽3,将螺旋箍筋10从墙板键槽3的顶侧旋转至底侧,然后在螺旋箍筋10与两个锚固筋4之间形成的交叉空间内分别设置两个竖向纵筋9,最后浇筑混凝土将墙板键槽3填充满,将第一和第二预制墙板2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l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与实施例1中基本相同,差别在于:s2、将螺旋箍筋10从墙板键槽3的顶侧旋转至底侧,然后向两个预制墙板端面的锚固筋4与螺旋箍筋10之间的空间内插入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其他步骤在此不进行赘述。

经过现场施工发现,步骤s2中向墙板键槽3中先旋入螺旋箍筋10,再插入竖向纵筋9;或者先插入竖向纵筋9,在旋入螺旋箍筋10,两种操作的难度相差不大,都比较简单方便。相比现有技术中向两个预制墙板侧端面伸出的软索交叠处插入竖向纵筋9,存在软索变形造成竖向纵筋9插入困难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将螺旋箍筋10旋入墙板键槽3后,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交叠,由于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的硬度比较大,因此插入竖向纵筋9时比较方便,不存在穿插的操作障碍,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

实施例3

参考示意图4,本实施例中的t字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其中第一预制墙板1为外墙板,从外之内包括依次层接的外饰层103、保温层102和承重层101。第二预制墙板2为内墙板。第一预制墙板1的承重层101表面以及第二预制墙板2的侧端面设置有竖向通长的缺口5,本实施例中缺口5形状为c型凹槽。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相对拼接形成t字型的竖向缝连接结构。第一预制墙板1承重层101与第二预制墙板2内均设置有双面钢筋网片7,双面钢筋网片7之间通过多个箍筋连接,双面钢筋网片7一部分露出于c型凹槽中形成锚固筋4,锚固筋4的宽度不超出于第一或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边缘处。

继续参见示意图4,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缺口5拼合形成墙板键槽3,第一预制墙板1承重层101与第二预制墙板2的c型凹槽之间拼合形成墙板键槽3,墙板键槽3内部空间设置有螺旋箍筋10及2根竖向纵筋9,2根竖向纵筋9分别设置于螺旋箍筋10和两个锚固筋4交叉围合的空间内。本实施例中螺旋箍筋10的俯视外轮廓为圆形,螺旋箍筋10的直径大于c型凹槽的宽度且小于墙板键槽3的宽度,螺旋箍筋10与预制墙板等高。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墙板键槽3的形状,将螺旋箍筋10设置为相配合的形状,如或方形或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在墙板键槽3内填充现浇混凝土将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两个墙板之间现浇混凝土时,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边缘就可以充当模板,因此无需在施工现场再次搭设模板,减轻了现场施工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将竖向纵筋9插入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之间,能对这二者起到约束作用,保证螺旋箍筋10和锚固筋4之间的连接,现浇混凝土后相当于两个墙板之间形成了暗柱结构,增强了t字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能,增强t型墙板结构的抗拉强度和抗震性能。

本实施例中t字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吊装并定位第一预制墙板1,吊装并定位第二预制墙板2,将第二预制墙板2的c型凹槽与第一预制墙板1的c型凹槽相对拼接形成墙板键槽3;

s2、向第一、第二预制墙板2端面的锚固筋4内插入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然后将螺旋箍筋10从墙板键槽3的顶侧旋转至底侧,同时保持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置于螺旋箍筋10内部;

s3、向墙板键槽3内浇筑现浇混凝土,并养护成型。

本方案通过在两个墙板上设置竖向的通长c型凹槽,两个c型凹槽相对组成墙板键槽3,通过螺旋箍筋10和竖向纵筋9将两个预制墙板的锚固筋4连接在一起,再浇筑现浇混凝土实现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这样现浇的墙板键槽3相当于一个暗柱,将两个预制墙板非常牢靠的连接,使得t字型墙板连接结构具有很好的受力性能,相比现有技术中的软索连接具有更强的抗拉和抗震能力;施工非常简便,现场湿作业很少,螺旋箍筋10放置非常方便简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个墙板之间采用软索连接时,所存在的软索变形难以穿插竖向通长筋等技术问题。

参见示意图4,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改进的方案中,第一预制墙板1的承重层101设置有加强箍筋8,加强箍筋8的一部分锚固在第一预制墙板1承重层101中,另一部分伸出至凹槽中形成锚固筋4。这样提高了第一预制墙板1凹槽处的混凝土强度,也能提高两个预制墙板连接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

实施例4

参考示意图5,本实施例中的t字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第一预制墙板1为外墙板,第二预制墙板2为内墙板。第一预制墙板1的承重层101表面以及第二预制墙板2的侧端面设置有竖向通长的凹槽,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相对拼接形成t字型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的t型墙板连接结构与实施例4中的差别在于:第二预制墙板2中还设置有加强箍筋8,加强箍筋8为闭口箍,一部分预埋在预制混凝土中,另一部分从第二预制墙板2的凹槽处露出。通过在第二预制墙板2中设置加强箍筋8,能提高第二预制墙板2凹槽处的混凝土强度,也能提高两个预制墙板连接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

本实施例中t字型预制墙板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基本步骤与实施例4中基本相同,差别在于:s2、将螺旋箍筋10从墙板键槽3的顶侧旋转至底侧,然后向两个锚固筋4与螺旋箍筋10之间的空间内插入第一和第二竖向纵筋9;其他步骤在此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