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93943发布日期:2020-08-18 18:1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建筑预埋件领域,尤其是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震产品不断的普及,相比于钢结构建筑,混凝土结构中阻尼器与结构的连接相对繁琐,一般通过节点板和预埋件相连。传统的埋件形式包括型钢和锚筋等主要两种。

锚筋形式由于容易避开箍筋,因而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传统的锚筋预埋件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锚筋预埋件垂直于受力方向,从而剪切方向承载力较小,所以需要布置的钢筋数量较多,因而布置钢筋数量较多,2、锚固长度不容易满足。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预埋件的承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包括端板以及斜向钢筋;所述斜向钢筋为多排多个,每排上设置的多个斜向钢筋之间平行设置,且与端板之间存在非直角的夹角;相邻排之间的斜向钢筋不同角度交错设置;所述斜向钢筋下方端部预留有一个水平段。

更进一步的,所述斜向钢筋与端板的连接方式为塞焊一体式连接方式。

更进一步的,所述交错设置不同排之间的角度为70-110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段长度不小于斜向钢筋直径的5倍。

更进一步的,所述斜向钢筋与端板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多排斜向钢筋的排数为偶数排,且相邻奇数排或相邻偶数排之间相互平行,有利于增加整体结构的平衡稳定性。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钢筋与端板之间呈一定的角度,外力作用下,钢筋轴向受力,由于钢筋周围包裹了混凝土,因而不存在屈曲问题,预埋件的承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2)斜向钢筋交错布置,用于承载往复荷载的作用,将剪切力转变为轴向力,提高预埋件的承载能力;

2)结构改进简单,安装过程便捷,实用价值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轴向受力预埋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轴向受力预埋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包括端板1以及斜向钢筋2;所述斜向钢筋2与端板1的连接方式为塞焊一体式连接方式。

所述斜向钢筋2为两排,每排为多个且平行分布;每排的斜向钢筋2与端板1之间的夹角为45°;两排斜向钢筋2之间进行90度的交错设置;每根斜向钢筋2下方端部预留有一个水平段3;所述水平段3长度为斜向钢筋2直径的5倍。

安装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方式具体如下:首先根据实际需求的数据来计算,设计预埋件轴向钢筋的排数,数量以及直径,根据梁柱的尺寸确定端板的尺寸,然后进行斜向钢筋的交替塞焊一体式安装;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运送至施工现场,将预埋件插入绑扎好的钢筋中,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斜向钢筋与端板之间呈一定的角度,且相邻排之间交错布置,用于承载往复荷载的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将剪切力转变为轴向力,钢筋轴向受力,由于钢筋周围包裹了混凝土,因而不存在屈曲问题,预埋件的承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减少了所需安装的数量,降低工作量,减少整体成本的投入。



技术特征:

1.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1)以及斜向钢筋(2);所述斜向钢筋(2)为多排多个,每排上设置的多个斜向钢筋(2)之间平行设置,且与端板(1)之间存在非直角的夹角;相邻排之间的斜向钢筋(2)不同角度交错设置;所述斜向钢筋(2)下方端部预留有一个水平段(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钢筋(2)与端板(1)的连接方式为塞焊一体式连接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错设置不同排之间的角度为70-11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3)长度不小于斜向钢筋(2)直径的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钢筋(2)与端板(1)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受力预埋件,其特征在于:多排斜向钢筋(2)的排数为偶数排,且相邻奇数排或相邻偶数排之间相互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向受力预埋件,包括端板以及斜向钢筋;斜向钢筋为多排多个,每排上设置的多个斜向钢筋之间平行设置,且与端板之间存在非直角的夹角;相邻排之间的斜向钢筋不同角度交错设置;所述斜向钢筋下方端部预留有一个水平段斜向钢筋与端板之间呈一定的角度,且相邻排之间交错布置,用于承载往复荷载的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将剪切力转变为轴向力,钢筋轴向受力,由于钢筋周围包裹了混凝土,因而不存在屈曲问题,预埋件的承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减少了所需安装的数量,降低工作量,减少整体成本的投入。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钱小华;胡大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蓝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