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用自动制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7839发布日期:2021-02-02 11:1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民用自动制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砖块的制作原料是粘土,把质地细腻的粘土经过筛选,加水合成粘泥,再放入模具内使其成型,晾干后烧制而成,便可用于房屋建筑。
[0003]
当形成粘泥后,需要加工成砖块状时,通常是工作人员将粘泥倒入模具内,随后使用木杆对混凝土进行拍打,使粘泥在模具内出现砖块的形状且相对紧实,不会出现气泡等状况,从而出现空心位置,但人工拍打时力度不一致使模具内的粘泥表层不平整,有凹凸不平的状况时达不到人们的需求,从而需要设计出一种机械式的自动对粘泥进行挤压成砖块的形状,使粘泥表层十分光滑的民用自动制砖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克服人工拍打时力度不一致使模具内的粘泥表层不平整,有凹凸不平的状况时达不到人们的需求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式的自动对粘泥进行挤压成砖块的形状,使粘泥表层十分光滑的民用自动制砖装置。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民用自动制砖装置,包括有:底板,底板顶部一侧设有伺服电机;送料机构,靠近伺服电机的底板顶部一侧设有送料机构;转动机构,底板顶部另一侧设有转动机构;顶出机构,底板顶部中间设有顶出机构。
[0006]
进一步,送料机构包括有:第一齿轮,伺服电机输出轴连接有第一齿轮;齿轮环,底板顶部已侧转动式设有齿轮环,第一齿轮与齿轮环顶部啮合;第一转轴,底板顶部一侧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第二齿轮,第一转轴一侧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齿轮环的内环可啮合;机架,底板顶部一侧设有机架;第二转轴,机架一侧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锥齿轮,第二转轴一侧和第一转轴另一侧均设有锥齿轮,两个锥齿轮相啮合;第三齿轮,第二转轴另一侧设有第三齿轮;第三转轴,机架一侧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三转轴;第四齿轮,第三转轴中部设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相啮合;链条,机架上部的两侧均转动式绕接有链条;传动组件,链条的一侧传动轴均与第三转轴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送料框,机架上滑动式设有送料框;滑杆,链条一侧均设有滑杆,滑杆与送料框滑动式配合。
[0007]
进一步,转动机构包括有:第六齿轮,底板顶部另一侧转动式设有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和第八齿轮均啮合,第六齿轮和齿轮环的外环可啮合;曲柄,第八齿轮的传动轴设有曲柄,曲柄上转动式设有第五转轴;限位块,底板一侧中部转动式设有限位块,限位块上滑动式设有直齿条,直齿条与第五转轴相连接;异形限位筒,限位块上转动式设有异形限位筒,异形限位筒一侧设有齿圈,齿圈与直齿条相啮合;限位柱,底板一侧上部活动式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与异形限位筒活动式配合;限位螺栓,底板一侧上部设有限位螺栓,限位螺栓与限位柱滑动式配合;摆臂,限位柱一侧设有摆臂,摆臂一侧设有第一l型杆和模板;第二l型杆,摆臂另一侧设有第二l型杆。
[0008]
进一步,顶出机构包括有:异形导轨,底板顶部中间设有异形导轨和异形固定柱,异形导轨一侧和机架一侧相连,异形导轨两侧中部均设有凸块;顶出架,异形固定柱和异形导轨之间滑动式设有顶出架;第一楔形块,顶出架一侧下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顶出架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顶出杆,第一楔形块一侧设有第一顶出杆;凸轮,顶出架的两侧均转动式设有凸轮,凸轮与顶出架内壁之间均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五齿轮,凸轮的传动轴一侧均设有第五齿轮;支撑架,顶出架下部滑动式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两侧均设有竖齿条,竖齿条与第五齿轮相啮合;第二楔形块,支撑架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楔形块,第二楔形块与支撑架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第二顶出杆,第二楔形块一侧设有第二顶出杆,第二顶出杆和第一顶出杆均与异形导轨的凸块相配合。
[0009]
进一步,还包括有夹取机构,夹取机构包括有:固定轴,摆臂另一侧设有固定轴;活动轴,固定轴内滑动式设有活动轴,活动轴顶部与固定轴内壁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异形连接杆,固定轴上均匀转动式设有异形连接杆;梯形块,异形连接杆底部均设有梯形块;支撑杆,异形连接杆和活动轴之间绞接连接有支撑杆。
[0010]
进一步,送料框可在异形导轨上滑动。
[0011]
有益效果为:通过送料机构可自动将粘泥运输至顶出机构部件上,工作人员只需在送料框每次移动间隔时,填入新的用于制砖的粘泥即可;通过设置的转动机构可自动对粘泥进行挤压,无需人工挤压,挤压时力度一致,成砖形后更平整;通过顶出机构与转动机构之间的配合,可将泥砖顶出,便于进行泥砖的收集工作。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0015]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0016]
图5为本发明的第四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0017]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五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0018]
图7为本发明的第六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七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
[0020]
图中标记为:1-底板,2-伺服电机,3-送料机构,30-第一齿轮,31-齿轮环,32-第一转轴,33-第二齿轮,34-锥齿轮,35-第二转轴,36-第三齿轮,37-第三转轴,38-第四齿轮,39-传动组件,310-滑杆,311-链条,312-送料框,313-机架,4-转动机构,40-第六齿轮,41-第七齿轮,42-第八齿轮,43-曲柄,44-第五转轴,45-直齿条,46-限位块,47-异形限位筒,48-限位柱,49-限位螺栓,410-摆臂,411-第一l型杆,412-模板,413-第二l型杆,5-顶出机构,50-异形导轨,51-顶出架,52-第一弹簧,53-第一楔形块,54-第一顶出杆,55-第五齿轮,56-凸轮,57-第二弹簧,58-支撑架,59-第三弹簧,510-第二楔形块,511-第二顶出杆,512-异形固定柱,6-夹取机构,60-固定轴,61-第四弹簧,62-活动轴,63-异形连接杆,64-支撑杆,65-梯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2]
实施例1一种民用自动制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底板1、伺服电机2、送料机构3、转动机构4和顶出机构5,底板1顶部右前侧设有伺服电机2,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送料机构3,底板1顶部中间设有顶出机构5,底板1顶部左侧设有转动机构4。
[0023]
当需要制砖时,工作人员可先将制砖用的粘泥放在送料机构3部件内,随后启动伺服电机2工作,伺服电机2工作带动送料机构3工作,送料机构3工作将粘泥传送至顶出机构5,送料机构3工作带动转动机构4工作,转动机构4工作带动顶出机构5工作,在三者的配合下,可将粘泥制成砖状,随后停止伺服电机2工作,工作人员将顶出机构5上的砖状的粘泥取出即可。
[0024]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所示,送料机构3包括有第一齿轮30、齿轮环31、第一转轴32、第二齿轮33、锥齿轮34、第二转轴35、第三齿轮36、第三转轴37、第四齿轮38、传动组件39、滑杆310、链条311、送料框312和机架313,伺服电机2输出轴连接有第一齿轮30,底板1顶部右侧转动式设有齿轮环31,第一齿轮30与齿轮环31顶部啮合,底板1顶部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32,第一转轴32下侧设有第二齿轮33,第二齿轮33与齿轮环31的内环可啮合,底板1顶部右侧设有机架313,机架313右侧下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35,第二转轴35后侧和第一转轴32上侧均设有锥齿轮34,两个锥齿轮34相啮合,第二转轴35前侧设有第三齿轮36,机架313右侧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三转轴37,第三转轴37中部设有第四齿轮38,第四齿轮38与第三
齿轮36相啮合,机架313上部的前后两侧均转动式绕接有链条311,链条311的右侧传动轴均与第三转轴37之间连接有传动组件39,机架313上滑动式设有送料框312,链条311右侧均设有滑杆310,滑杆310与送料框312滑动式配合。
[0025]
将制砖用的粘泥放在送料框312内,随后启动伺服电机2工作,伺服电机2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齿轮30转动,第一齿轮30转动带动齿轮环31转动,齿轮环31转动通过内环和第二齿轮33带动第一转轴32转动,第一转轴32转动通过锥齿轮34带动第二转轴35转动,第二转轴35转动通过第三齿轮36带动第四齿轮38转动,第四齿轮38转动带动第三转轴37转动,第三转轴37转动通过传动组件39带动链条311转动,链条311转动通过滑杆310带动送料框312左右移动,送料框312向左移动即可带动粘泥向左移动,从而掉落在顶出机构5上,便可进行下一步骤。
[0026]
如图3和图4所示,转动机构4包括有第六齿轮40、第七齿轮41、第八齿轮42、曲柄43、第五转轴44、直齿条45、限位块46、异形限位筒47、限位柱48、限位螺栓49、摆臂410、第一l型杆411、模板412和第二l型杆413,底板1顶部左侧转动式设有第六齿轮40、第七齿轮41和第八齿轮42,第七齿轮41与第六齿轮40和第八齿轮42均啮合,第六齿轮40和齿轮环31的外环可啮合,第八齿轮42的传动轴上侧设有曲柄43,曲柄43上转动式设有第五转轴44,底板1左侧中部转动式设有限位块46,限位块46上滑动式设有直齿条45,直齿条45与第五转轴44相连接,限位块46上转动式设有异形限位筒47,异形限位筒47下侧设有齿圈,齿圈与直齿条45相啮合,底板1左侧上部活动式设有限位柱48,底板1左侧上部设有限位螺栓49,限位螺栓49与限位柱48滑动式配合,限位柱48与异形限位筒47活动式配合,限位柱48上侧设有摆臂410,摆臂410前侧设有第一l型杆411和模板412,摆臂410后侧设有第二l型杆413。
[0027]
齿轮环31转动通过外环带动第六齿轮40转动,第六齿轮40转动通过第七齿轮41带动第八齿轮42转动,第八齿轮42转动带动曲柄43转动,曲柄43转动通过第五转轴44带动直齿条45左右移动,直齿条45移动时可通过异形限位筒47的齿圈带动异形限位筒47转动,同时限位块46可转动,使得直齿条45同时可绕异形限位筒47的齿圈转动,因初始时直齿条45的中间部位与异形限位筒47的齿圈啮合,所以先带动异形限位筒47转动90度,随着直齿条45不断的移动,从而异形限位筒47随后每次正反交替转动180度,异形限位筒47转动带动限位柱48转动,同时限位柱48在异形限位筒47转动间隔可上下移动,限位螺栓49可对限位柱48其限位作用,防止限位柱48转动角度或移动距离过多,限位柱48转动90度带动摆臂410转动,摆臂410转动带动其上全部部件一起转动,从而模板412转动至顶出机构5部件上方,随之限位柱48向下移动,从而模板412向下移动可对顶出机构5上的粘泥进行挤压,使其成型,随后限位柱48在每次转动180度后,停止转动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间歇使模板412移动对顶出机构5上的粘泥进行挤压。
[0028]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顶出机构5包括有异形导轨50、顶出架51、第一弹簧52、第一楔形块53、第一顶出杆54、第五齿轮55、凸轮56、第二弹簧57、支撑架58、第三弹簧59、第二楔形块510、第二顶出杆511和异形固定柱512,底板1顶部中间设有异形导轨50和异形固定柱512,异形导轨50右侧和机架313左侧相连,异形导轨50前后两侧中部均设有凸块,异形固定柱512和异形导轨50之间滑动式设有顶出架51,顶出架51前侧下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楔形块53,第一楔形块53与顶出架51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52,第一楔形块53左侧设有第一顶出杆54,顶出架51的左右两侧均转动式设有凸轮56,凸轮56与顶出架51内壁之间均连接有
第二弹簧57,凸轮56的传动轴后侧均设有第五齿轮55,顶出架51下部滑动式设有支撑架58,支撑架58左右两侧均设有竖齿条,竖齿条与第五齿轮55相啮合,支撑架58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楔形块510,第二楔形块510与支撑架58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59,第二楔形块510右侧设有第二顶出杆511,第二顶出杆511和第一顶出杆54均与异形导轨50的凸块相配合。
[0029]
送料框312向左移动带动粘泥向左移动,从而掉落在顶出架51上,同时在异形导轨50和异形固定柱512的作用下,使其成方形,模板412向下移动即可对顶出架51上的粘泥进行挤压,使其成型,随后第一l型杆411向下移动至与第一楔形块53接触后继续移动,从而使第一楔形块53向后移动,第一弹簧52被压缩,当第一l型杆411向下移动不至与第一楔形块53接触后,在第一弹簧52的作用下第一楔形块53移动复位,随后第一l型杆41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楔形块53向上移动,第一楔形块53向上移动带动顶出架51向上移动,顶出架51向上移动即可带动成型的泥砖向上移动,第一楔形块53向上移动还带动第一顶出杆54向上移动,第一顶出杆54向上移动至与凸块接触后,在凸块的作用下第一顶出杆54向后移动,从而第一弹簧52被压缩,顶出架51向上移动还带动凸轮56向上移动,当凸轮56移动至与异形导轨50接触后凸轮56转动,第二弹簧57被压缩,当第一l型杆411向上移动至不与第一楔形块53接触后,顶出架51停止向上移动,在第一弹簧52的作用下第一楔形块53移动复位,顶出架51停止向上移动会因自身重力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凸轮56向下移动,在第二弹簧57和凸轮56与异形导轨50接触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凸轮56会反向转动,从而凸轮56的凸起处紧紧的与异形导轨50接触,从而通过凸轮56,顶出架51的位置被固定不再向下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即可将泥砖取出,当摆臂410带动第二l型杆413向上移动与第二楔形块510接触后继续移动,带动第二楔形块510向上移动,当第二楔形块510向上移动带动第二顶出杆511移动至与凸块接触后,在凸块的作用下第二顶出杆511向前移动,第三弹簧59被压缩,在此期间第二楔形块510向上移动带动支撑架58向上移动,支撑架58向上移动带动竖齿条向上移动,竖齿条向上移动带动第五齿轮55转动,从而带动凸轮56再次反向转动,凸轮56不再夹紧异形导轨50,从而顶出架51向下移动复位,在第三弹簧59的作用下第二顶出杆511移动复位,便可再次用于泥砖的顶出工作。
[0030]
如图8所示,还包括有夹取机构6,夹取机构6包括有固定轴60、第四弹簧61、活动轴62、异形连接杆63、支撑杆64和梯形块65,摆臂410后侧设有固定轴60,固定轴60内滑动式设有活动轴62,活动轴62顶部与固定轴60内壁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61,固定轴60上均匀转动式设有异形连接杆63,异形连接杆63底部均设有梯形块65,异形连接杆63和活动轴62之间绞接连接有支撑杆64。
[0031]
当摆臂410带动第二l型杆413时向下移动时还带动固定轴60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其上部件一起移动,此时顶出架51的顶部与异形导轨50顶部平齐,当活动轴62移动至与泥砖接触后,固定轴60继续向下移动,活动轴62在固定轴60内滑动,第四弹簧61被压缩,在异形连接杆63和支撑杆64的作用下,梯形块65向外侧移动相互远离,从而套在泥砖外侧,当摆臂410向上移动后,在第四弹簧61的作用下,使固定轴60与活动轴62之间的距离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通过异形连接杆63和支撑杆64使梯形块65向内侧移动相互靠近夹住泥砖,摆臂410继续向上移动且随后转动,从而将泥砖带离顶出架51,当活动轴62再次向下移动,从而不再夹紧泥砖时,工作人员即可将泥砖取出对其进行收集。
[0032]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
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