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8402发布日期:2020-11-13 12:4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修设计技术领域,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顶板连接件。



背景技术:

目前的装饰行业正在向着工业化模块化安装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天花板吊顶是室内设计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方法,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层次感,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现在吊顶技术普遍流行便捷式吊装,将吊顶板吊装至墙体顶端的卡接槽中,且吊顶板可以整体吊装,整体拆卸,这样往往需要将吊顶板进行固定连接,方便吊顶板挂住,但是现有的吊顶板连接件仅仅起到连接作用,还需要在连接件处设置辅助吊装和拆卸的活动件,往往使得吊顶过程十分复杂,且导致吊顶板稳定性不足。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合理的吊顶板连接件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方便吊顶板安装和拆卸,无需加设其他辅助吊装部件,吊顶板稳定性高的吊顶板连接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吊顶板连接件,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和用于与吊顶板连接的转动杆,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第一挂钩、第一弧形板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一弧形板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第二挂钩、第二弧形板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挂钩和第二弧形板的第二连接板,所述转动杆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转动杆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转动扣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弧形板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均设置有垫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转动杆为椭圆柱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弧形板向远离所述第二弧形板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板向远离所述第一弧形板的方向弯曲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弧形板与第二弧形板之间的最远距离不大于所述转动板的长轴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转动扣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通过轴杆与所述转动杆的中心轴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板绕与转动扣连接处转动,所述第二连接板绕与转动扣连接处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垫块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垫块与所述转动杆最下端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吊顶板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挂钩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挂钩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方向延伸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70°至90°,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角度范围为70°至90°,且夹角方向朝向所述垫块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均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

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方便吊顶板安装和拆卸,无需加设其他辅助吊装部件,吊顶板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吊装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拆卸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部分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1、第一活动件,11、第一挂钩,12、第一弧形板,13、第一连接板,14、垫块,2、第二活动件,21、第二挂钩,22、第二弧形板,23、第二连接板,3、转动杆,31、中心轴,4、吊顶板,5、转动扣,51、转动轴,52、轴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现在吊顶技术普遍流行便捷式吊装,将吊顶板吊装至墙体顶端的卡接槽中,且吊顶板可以整体吊装,整体拆卸,这样往往需要将吊顶板进行固定连接,方便吊顶板挂住,但是现有的吊顶板连接件仅仅起到连接作用,还需要在连接件处设置辅助吊装和拆卸的活动件,往往使得吊顶过程十分复杂,且导致吊顶板稳定性不足。

实施例一:如图1至3所示,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的实施例,包括第一活动件1、第二活动件2和用于与吊顶板4连接的转动杆3,所述第一活动件1包括第一挂钩11、第一弧形板12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挂钩11和第一弧形板12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二活动件2包括第二挂钩21、第二弧形板22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挂钩21和第二弧形板22的第二连接板23,所述转动杆3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板12和第二弧形板2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转动杆3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所述第一连接板13通过转动扣5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板1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3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22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弧形板2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3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12的一侧均设置有垫块14。

首先是第一活动件1,第一活动件1自上而下是第一挂钩11、第一连接板13和第一弧形板12,且第一弧形板12向远离所述第二弧形板22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第一挂钩11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3方向延伸设置。

然后是第二活动件2,第二活动件2自上而下是第二挂钩21、第二连接板23和第二弧形板22,同样的第二弧形板22向远离所述第一弧形板12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第二挂钩21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3方向延伸设置。

再然后是第一活动件1和第二活动件2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3通过转动扣5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3绕与转动扣5连接处转动,所述第二连接板23绕与转动扣5连接处转动。

还有,所述第一弧形板1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13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板22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弧形板2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23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板12的一侧均设置有垫块14。其实就是第一弧形板12和第二弧形板22最低端设置有防止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3绕与转动扣5连接处转动时,第一弧形板12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碰撞。

最后是吊顶板4的连接,所述转动杆3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板12和第二弧形板22围成的空间内。所述转动杆3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一般来说所述转动杆3为椭圆柱件,垫块14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活动件1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实际上就是垫块14和转动杆3平行设置,吊顶板4刚好位于垫块14和转动杆3之间。

在吊顶板4安装时,将第一活动件1和第二活动件2通过转动扣5连接,且第一活动件1和第二活动件2对称设置,在第一弧形板12和第二弧形板22之间设置转动杆3和垫块14组成连接件,将连接件设置于吊顶板4端部,保证吊顶板4端部伸至转动杆3和垫块14之间,且吊顶板4两端均至少有一个连接件,提升吊顶板4直至墙体高度,继续提升吊顶板4保证第一挂钩11或者第二挂钩21挂载至安装扣上,放松吊顶板4,吊顶板4在重力作用下搁置在垫块14上方,完成吊顶板4的安装。

在这里,如果是单侧挂载,可能是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其中一个挂载至安装扣上;如果是双侧挂载,那么就是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同时挂载至安装扣上。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挂钩1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3之间的角度范围为70°至90°,所述第二挂钩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23之间的角度范围为70°至90°,且夹角方向朝向所述垫块14方向,所以吊顶板4安装完成后,在吊顶板4的重力下,第一挂钩11或/和第二挂钩21会在倾斜角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一连接板13或/和第二连接板23的方向转动,导致两个垫块14紧紧贴附在一起,如图1所示。

在吊顶板4拆下时,向上顶起吊顶板4,由于转动杆3是椭圆柱件,那么转动杆3会转动90°,转动杆3的长轴抵住两侧的第一弧形板12与第二弧形板22,使得第一弧形板12与第二弧形板22相互远离,在转动扣5的作用下,相当于杠杆,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相互靠近,从而使得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脱离安装扣,此时再缓缓向下降下吊顶板4便可以完成吊顶板4的拆卸。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吊顶板4的拆卸,所述第一弧形板12与第二弧形板22之间的最远距离不大于所述转动杆3的长轴长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结构简单,安装便捷,方便吊顶板安装和拆卸,无需加设其他辅助吊装部件,吊顶板稳定性高。

实施例二,仍如图1至3所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一种吊顶板连接件的吊顶效果更好,稳定程度更高,本实用新型中还具有以下设计:

首先,所述转动扣5设置有转动轴51,也就是第一活动件1和第二活动件2均绕着转动轴51转动,且所述转动轴51通过轴杆52与所述转动杆3的中心轴31连接,这样不论第一活动件1和第二活动件2如何转动,转动轴51和转动杆3之间的相对位置始终不变。

而且,所述垫块14为弹性件,仅仅是防止第一弧形板12与第二弧形板22之间相互碰撞。

还有,所述垫块14与所述转动杆3最下端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吊顶板4的厚度,也就是转动杆3长轴为竖直设置时,转动杆3下端与垫块14之间也留有方便安装吊顶板4的空间。

最后,所述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均至少有一部分为弧形,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的伸出部表面均为弧形,这样方便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伸入至安装扣处进行吊装,也方便吊顶板4拆卸时,第一挂钩11和第二挂钩21转动脱离安装扣。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