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3529发布日期:2020-12-11 15:2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缝胶条防水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



背景技术: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装配式建筑的幕墙常常采用预制混凝土板,但是,预制混凝土板安装完成后,板和板之间常常有板缝,容易导致渗水漏水,减少幕墙寿命,导致幕墙容易受损甚至脱落。

目前通常的设计施工中,为了达到板缝防水的目的,传统设计是预留15mm板缝,板缝内填塞泡沫棒,采用耐候密封胶打胶工艺,但是这种方式易造成板面污损,胶面不平整,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避免常规防水采用板缝打胶工艺,使外形美观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该防水装置设于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间的板缝处,所述第一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相对设置并构造出所述防水装置的装配区域,所述防水装置自始端到末端构成至少二道以上的防水结构;

还包括分别装配于第一通槽、第二通槽中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以及与所述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匹配的防水胶条,防水胶条挤压型材后变形,以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

本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利用打胶的方式实现防水,长期使用过程中胶容易老化,或者施工过程中,若施工不到位,打胶工艺较差,影响使用寿命;

其中板件开槽,且两两对称设置,并将两两板材之间的空间设置为防水装置的装配区域,该结构的设计能减少用胶,或者不用胶,单纯依靠机械结构实现;且采用上述方式,能形成梯队式防水结构,即形成至少二道以上的防水结构;若其中之一的防水结构损坏后,另外之一的防水结构立马能实现防水效果。

具体采用防水胶条挤压型材后变形,以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该方式较为便捷,利用防水胶条对第一板件、第二板件(预制混凝土板)进行防水处理,有效提高预制混凝土板防水性能,提高预制混凝土板质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胶条的结构可在大风情况下更加紧密(大风环境下,大风吹向防水胶条,则防水胶条与型材贴合更加紧密,防水性能更好),在大风大雨情况下提供更好的防水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时,只需压紧安装第一板件、第二板件(预制混凝土板),无需打胶等程序,避免使用密封胶导致板面污染或不平整,有效节约安装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结构相同,均包括型材本体,所述型材本体一端设置胶条安装结构,另一端设置胶条抵接结构,所述型材本体一侧面整体贴合通槽的装配面。

胶条安装结构与胶条抵接结构在型材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防水胶条与型材进行工艺装配的时候相互不影响;另型材整体安装于通槽内,占用空间少;实际使用过程中,以一侧的第一型材为例,胶条安装结构位于上端,胶条抵接结构位于下端;则另一侧的第二型材,胶条安装结构位于下端,胶条抵接结构位于上端;

第一型材的胶条安装结构与第二型材的胶条抵接结构相对设置,第一的胶条胶条抵接结构与第二型材的胶条安装结构相对设置;防水胶条设置于胶条安装结构与胶条抵接结构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胶条安装结构设计成便于装配的抽插槽,所述胶条抵接结构包括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面一侧连接的第一引导面,以及与所述抵接面另一侧连接的第二引导面。

具体地,胶条安装结构整体设计为方便装配的结构形态,抽插槽便于方便更换损坏的防水胶条,防水胶条从抽插槽一端进入抽插槽中后,顺势沿着抽插槽的槽至抽插槽另一端,防水胶条填满整个抽插槽;

进一步胶条抵接结构由三个结构组成,第一引导面便于防水胶条朝向特定方向(朝向抵接面方向)变形;抵接面与变形后的防水胶条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另外第二引导面也能引导防水胶条朝向特定方向(朝向抵接面方向)变形就位。

正常使用过程中,防水胶条的挤压区域正常与第二引导面对应设置,则第二引导面的引导区域大于第一引导面的引导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结构相同,所述型材本体一侧面与通槽的装配面之间设置通长胶片。

通长胶片覆盖了型材本体与通槽的装配面的装配区域,正常生产过程中,通槽的开设可能存在粗糙面或者不平面,型材切割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存在粗糙面或者不平面,则两者装配过程中若没有设置通长胶片,则会存在装配缝隙,装配缝隙导致水进入板件的通槽内,对板材寿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通长胶片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备而成,通过挤压能填充可能存在的装配缝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型材本体、通长胶片以及板件的连接区域、缝隙区域缝隙均用耐候密封胶填充。

除了上述建立的防水方式外,在连接区域、缝隙区域缝隙进一步填充耐候密封胶,耐侯密封胶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能,经过人工加速气候老化测试,密封胶的各项理化性能无明显变化。使用时用挤胶枪将胶从密封胶筒中挤到需要密封的接缝中,密封胶在室温下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固化成弹性体,形成有效密封。采用现有技术的耐侯密封胶构建第二角度下的防水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防水胶条包括卡入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卡入固定部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端部设置抵接部;所述卡入固定部与所述延伸部截面中心设置通孔。

卡入固定部与延伸部截面中心设置通孔,首先整体通孔的设置节省材料,其次卡入固定部设置通孔便于装配,从上述可知,卡入固定部进入抽插槽中,通孔能使整个卡入固定部变得柔软,方便挤压进入抽插槽中;然后延伸部设置通孔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配合抵接部,便于抵接部与型材贴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卡入固定部的通孔截面设置为矩形状,延伸部的通孔截面设置为三角形状,矩形状与抽插槽的槽口形状相互匹配;三角形状的短直边一侧连接卡入固定部,作为延伸部的支撑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并与型材构成二道防水结构。

从上述可知,抵接部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并形成两个接触点,其中每个接触点即形成一道防水结构,两个接触点即形成两道防水结构;为了保证抵接部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抵接部与延伸部的三角形状的短直边的对应顶点处装配连接,则便于实现上述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型材、通长胶片以及第一板件通过贯通的紧固件连接装配。

利用紧固件将第一型材、通长胶片以及第一板件进行装配连接,方便随时拆卸、组合安装,紧固件为便于拆卸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采用m6对穿螺栓。采用现有的m6对穿螺栓,能达到施工要求,具体的m6螺栓的剪切力:24.38mpa,可以承受50kg,m6螺母的应力截面积:20.1平方毫米,所以剪应力=50*9.8/20.1=24.38mpa。

具体第一通槽内设有螺栓孔,所述的第一型材通过m6对穿螺栓螺栓及螺孔固定于第一通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深度不小于13mm。该深度设计不仅方便开槽,而且便于装配(金属)型材,若深度小于13mm,型材需要做的较小,加工难度系数较大。更进一步地,上述型材为铝合金金属型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型材与型材之间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具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防水胶条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9为多组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的结构侧视图。

其中,1、预制混凝土板,2、型材,201、胶条座,202、胶条压片,3、通长胶片,4、m6对穿螺栓,5、耐候密封胶,6、防水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注意,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实质上的例示,本实用新型并不意在对其适用物或其用途进行限定,且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该防水装置设于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间的板缝处,所述第一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相对设置并构造出所述防水装置的装配区域,所述防水装置自始端到末端构成至少二道以上的防水结构;

还包括分别装配于第一通槽、第二通槽中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以及与所述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匹配的防水胶条,防水胶条挤压型材后变形,以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

本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利用打胶的方式实现防水,长期使用过程中胶容易老化,或者施工过程中,若施工不到位,打胶工艺较差,影响使用寿命;

其中板件开槽,且两两对称设置,并将两两板材之间的空间设置为防水装置的装配区域,该结构的设计能减少用胶,或者不用胶,单纯依靠机械结构实现;且采用上述方式,能形成梯队式防水结构,即形成至少二道以上的防水结构;若其中之一的防水结构损坏后,另外之一的防水结构立马能实现防水效果。

具体采用防水胶条挤压型材后变形,以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该方式较为便捷,利用防水胶条对第一板件、第二板件(预制混凝土板)进行防水处理,有效提高预制混凝土板防水性能,提高预制混凝土板质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胶条的结构可在大风情况下更加紧密(大风环境下,大风吹向板件,板件带动型材对防水胶条施加作用力,则防水胶条与型材贴合更加紧密,防水性能更好),在大风大雨情况下提供更好的防水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时,只需压紧安装第一板件、第二板件(预制混凝土板),无需打胶等程序,避免使用密封胶导致板面污染或不平整,有效节约安装时间。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所示,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预制混凝土板1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板件101和第二板件102,该防水装置设于第一板件101和第二板件102间的板缝处,所述第一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一通槽1011,所述第二板件102的板缝侧设有第二通槽1021,所述第一通槽1011、第二通槽1021相对设置并构造出所述防水装置的装配区域a,所述防水装置自始端到末端构成至少二道以上的防水结构;

还包括分别装配于第一通槽、第二通槽中的第一型材201和第二型材202,以及与所述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匹配的防水胶条6,防水胶条6挤压型材后变形,以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

其中第一型材201和第二型材202结构相同,均包括型材本体2,所述型材本体一端设置胶条安装结构b,另一端设置胶条抵接结构c,所述型材本体一侧面整体贴合通槽的装配面d。

胶条安装结构b与胶条抵接结构c在型材的两端分别设置,在防水胶条与型材进行工艺装配的时候相互不影响;另型材整体安装于通槽内,占用空间少;实际使用过程中,以一侧的第一型材为例,胶条安装结构位于上端,胶条抵接结构位于下端;则另一侧的第二型材,胶条安装结构位于下端,胶条抵接结构位于上端;

如图3所示,第一型材201的胶条安装结构与第二型材202的胶条抵接结构相对设置,第一的胶条胶条抵接结构与第二型材的胶条安装结构相对设置;防水胶条设置于胶条安装结构与胶条抵接结构之间。

其中胶条安装结构b设计成便于装配的抽插槽,所述胶条抵接结构c包括抵接面2012,与所述抵接面一侧连接的第一引导面2011,以及与所述抵接面另一侧连接的第二引导面2013。

具体地,胶条安装结构整体设计为方便装配的结构形态,抽插槽便于方便更换损坏的防水胶条,防水胶条从抽插槽一端进入抽插槽中后,顺势沿着抽插槽的槽至抽插槽另一端,防水胶条填满整个抽插槽;

进一步胶条抵接结构由三个结构组成,第一引导面便于防水胶条朝向特定方向(朝向抵接面方向)变形;抵接面与变形后的防水胶条形成所述防水结构的防水屏障;另外第二引导面也能引导防水胶条朝向特定方向(朝向抵接面方向)变形就位。

正常使用过程中,防水胶条的挤压区域正常与第二引导面对应设置,则第二引导面的引导区域大于第一引导面的引导区域。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结构相同,所述型材本体一侧面与通槽的装配面之间设置通长胶片3。

通长胶片覆盖了型材本体与通槽的装配面的装配区域,正常生产过程中,通槽的开设可能存在粗糙面或者不平面,型材切割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存在粗糙面或者不平面,则两者装配过程中若没有设置通长胶片,则会存在装配缝隙,装配缝隙导致水进入板件的通槽内,对板材寿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通长胶片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备而成,通过挤压能填充可能存在的装配缝隙。

更具体地,所述型材本体、通长胶片3以及板件的连接区域、缝隙区域缝隙均用耐候密封胶5填充。

除了上述建立的防水方式外,在连接区域、缝隙区域缝隙进一步填充耐候密封胶,耐侯密封胶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能,经过人工加速气候老化测试,密封胶的各项理化性能无明显变化。使用时用挤胶枪将胶从密封胶筒中挤到需要密封的接缝中,密封胶在室温下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固化成弹性体,形成有效密封。采用现有技术的耐侯密封胶构建第二角度下的防水方式。

实施例2:

相较于实施例1的装配结构外,本实施例具体模式防水胶条6的结构。

如图5所示,防水胶条6包括卡入固定部601,以及与所述卡入固定部601连接的延伸部602,所述延伸部端部设置抵接部603;所述卡入固定部与所述延伸部截面中心设置通孔。

卡入固定部601与延伸部602截面中心设置通孔,首先整体通孔的设置节省材料,其次卡入固定部设置通孔便于装配,从上述可知,卡入固定部进入抽插槽中,通孔能使整个卡入固定部变得柔软,方便挤压进入抽插槽中;然后延伸部设置通孔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配合抵接部,便于抵接部与型材贴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卡入固定部601的通孔截面设置为矩形状,延伸部602的通孔截面设置为三角形状,矩形状与抽插槽的槽口形状相互匹配;三角形状的短直边一侧连接卡入固定部,作为延伸部的支撑面。

如图6所述,抵接部603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并与型材构成二道防水结构。另外胶条安装结构采用胶条座201,胶条抵接结构采用胶条压片202。

从上述可知,抵接部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并形成两个接触点,其中每个接触点即形成一道防水结构,两个接触点即形成两道防水结构;为了保证抵接部碰触型材后,向朝向装配区域内侧方向挤压变形,抵接部与延伸部的三角形状的短直边的对应顶点处装配连接,则便于实现上述过程。

实施例3:

除了如实施例1、实施例2描述,如图7所示,上述第一型材、通长胶片以及第一板件通过贯通的紧固件连接装配。

利用紧固件将第一型材、通长胶片以及第一板件进行装配连接,方便随时拆卸、组合安装,紧固件为便于拆卸的结构。

其中紧固件采用m6对穿螺栓4,用于将金属型材固定在混凝土板上,采用现有的m6对穿螺栓,能达到施工要求,具体的m6螺栓的剪切力:24.38mpa,可以承受50kg,m6螺母的应力截面积:20.1平方毫米,所以剪应力=50*9.8/20.1=24.38mpa。具体第一通槽内设有螺栓孔,所述的第一型材通过m6对穿螺栓螺栓及螺孔固定于第一通槽内。

其中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深度不小于13mm。该深度设计不仅方便开槽,而且便于装配(金属)型材,若深度小于13mm,型材需要做的较小,加工难度系数较大。更进一步地,上述型材为铝合金金属型材。

实施例4:

参照图8,图9所示,一种改进型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板的板缝胶条防水装置,预制混凝土板1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该防水装置设于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间的板缝处,第一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一通槽,第二板件的板缝侧设有第二通槽,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深度不小于13mm,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深度均为15mm。

防水装置包括型材2和防水胶条6,型材2一端设有胶条座201,另一端设有与防水胶条顶端形状适配的胶条压片202,型材2包括第一金属型材和第二金属型材,防水胶条6包括第一防水胶条和第二防水胶条,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内均设有螺栓孔,第一金属型材通过螺栓及螺孔固定于第一通槽内,第二金属型材通过螺栓及螺孔固定于第二通槽内,第一防水胶条固定于第一型材的防水胶条座201上,第二防水胶条固定于第二型材的胶条座201上,本实施例中,型材2为铝合金金属型材,螺栓3为m6对穿螺栓。

第一型材上的防水胶条座201位于第一型材的靠近板缝外部一侧,因此第一防水胶条固定于第一通槽的靠近板缝外部一侧,第二金属型材上的胶条座201位于第二型材的靠近板缝外部一侧,因此第二防水胶条固定于第二通槽内的靠近板缝外部一侧。

安装板缝压紧后,第一防水胶条与第二防水胶条分别与相对面压紧,并且第一防水胶条与第二防水胶条间形成导水腔e,当大风大雨的情况下,第一防水胶条会被风吹压紧胶条压片202,若第一防水胶条(具备两道防水结构)失效,第二防水胶条(具备两道防水结构)阻挡雨水,并且雨水会沿导水腔流下,确保装置的防水性能。另外上述导水腔e一是给紧固件(螺栓3)预留装配空间,二是当第一防水胶条或/和第二防水胶条之一防水失效后,雨水也是从整个导水腔流下去,而不会浸渍混凝土板而造成损坏。

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的两侧缝隙均用耐候密封胶5填充,第一型材与第一通槽间设有通长胶片3,第二型材与第二通槽间设有通长胶片3,通过通长胶片3和耐候密封胶5可以增加第一型材和第一通槽、第二型材和第二通槽间的密封性,进一步提升装置的防水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利用胶条对预制混凝土板进行防水处理,有效提高预制混凝土板防水性能,提高预制混凝土板质量;

(2)本实用新型利用双层胶条形成导水腔,在外侧第一胶条失效后,内侧第二胶条防水阻挡,使水顺着导水腔下流;

(3)本实用新型中胶条的结构可在大风情况下更加紧密,在大风大雨情况下提供更好的防水性能;

(4)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时,在预制混凝土板上预装该装置,只需压紧安装预制混凝土板,无需打胶等程序,避免使用密封胶导致板面污染或不平整,有效节约安装时间。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举,不表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还能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且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作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