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3001发布日期:2020-10-23 12:33阅读:1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梁柱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如图1、2所示,构造柱1呈矩形截面并内部至少有四根竖筋。当有四根竖筋时,竖筋分别位于构造柱1的四个角位置,竖筋伸入至梁5内。竖筋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呈矩形的第一箍筋2,四根竖筋分别位于第一箍筋2内侧的四个角位置,并与第一箍筋2形成构造柱1的骨架。

梁5呈矩形截面并内部设置有架立筋7以及受力筋6,架立筋7有两根并分别靠近梁5高度方向的上部的两个角位置,受力筋6有两根并分别靠近梁5高度方向下部的两个角位置,同时设置包裹架立筋7和受力钢筋的第二箍筋8,形成梁5的骨架。

当构造柱1横截面部分位于梁5的外侧时,操作人员通常将加大梁5的整体宽度,或是加宽构造柱1对应梁5位置的宽度,此时竖筋包括落在梁5上的内筋3以及位于梁5一侧的外筋4。在梁5一侧对应构造柱1的位置连接有附加部19,附加部19包括弯起筋14,弯起筋14沿附加部19高度方向竖向设置有多道,外筋4竖向伸入附加部19内。

弯起筋14包括直段15、斜段16以及连接段17,连接段17轴向的两端分别与两段斜段16连接,斜段16一端与连接段17连接,另一端与直段15连接,直段15与梁5内靠近附加部19的架立筋7或受力筋6连接,斜段16与位于斜段16两端的直段15以及连接段17呈120度夹角,连接段17与梁5之间存在间隙。弯起筋14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箍筋18,连接箍筋18一侧与弯起筋14连接,另一侧与靠近附加部19的架立筋7以及受力筋6固定连接,连接箍筋18沿弯起筋14通长方向分布。

构造柱1、梁5以及附加部19内的钢筋连接完成后均浇筑混凝土。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加宽梁的整体宽度或是在梁对应构造柱的位置增设附加部将提高施工成本以及增大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相较现有的技术方案具有施工成本低以及施工难度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构造柱内设置有竖筋以及包围竖筋的第一箍筋,梁内设置有受力筋、架立筋以及呈矩形包围受力筋和架立筋的第二箍筋,所述竖筋伸入至梁内,所述竖筋包括位于梁一侧的外筋以及位于梁上的内筋,所述外筋的底端设置弯钩段,所述弯钩段远离外筋的一端伸入至梁内并与梁内的受力筋连接;所述内筋竖向伸入至梁内并与梁内的第二箍筋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结构采用将构造柱连接于梁上,构造柱内的内筋竖向伸入至梁内,外筋向下延伸至梁内受力筋的位置,将外筋连接于受力筋上,最后浇筑混凝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加宽梁的宽度,然后使得构造柱整体落在梁以及附加部上,减少了混凝土浇筑的量以及架立筋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以及施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弯钩段下端面高于受力筋的上端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钩段连接于受力筋的上端面上,相较于将弯钩段连接于受力筋的下端面,将节省弯钩段钢筋的直径厚度的混凝土层。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弯钩段远离外筋的一端连接于梁远离外筋的一侧的受力筋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钩段自位于外筋伸入至梁内远离外筋一侧受力筋上,使得弯钩段能够提供外筋更好的锚固效果,提高构造柱的整体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筋伸入梁内的部分设置有弯折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折段能够在浇筑混凝土后向内筋提供一个沿内筋轴向的约束力,能够提高内筋与混凝土的连接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弯折段自内筋所在位置指向外筋并与外筋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筋下部的弯折段与外筋连接,提高内筋与外筋之间的连接性能,从而提高构造柱的整体性。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时能够加强内筋的稳固性,防止内筋在浇筑时受到扰动而出现转转动,从而扰动内筋与第二箍筋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构造柱上设置有加强箍筋,所述加强箍筋沿梁高分布有数道,所述加强箍筋呈矩形闭合框架,所述加强箍筋一侧与内筋连接,另一侧连接于第二箍筋远离构造柱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方形的加强箍筋连接内筋与第二箍筋,提高内筋与第二箍筋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构造柱与梁的整体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箍筋包括呈u形设置有一开口的开口筋以及连接于开口筋开口位置的闭合筋,所述闭合筋封闭开口筋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箍筋在安装时,先进行开口筋安装,再将开口筋带有开口的一侧面使用闭合筋封闭,使得加强箍筋封闭,减少了加强箍筋的安装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结构采用将构造柱连接于梁上,构造柱内的内筋竖向伸入至梁内,外筋向下延伸至梁内受力筋的位置,将外筋连接于受力筋上,最后浇筑混凝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加宽梁的宽度,然后使得构造柱整体落在梁以及附加部上,减少了混凝土浇筑的量以及架立筋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以及施工难度;

2.弯钩段连接于受力筋的上端面上,相较于将弯钩段连接于受力筋的下端面,将节省弯钩段钢筋的直径厚度的混凝土层;

3.加强箍筋在安装时,先进行开口筋安装,再将开口筋带有开口的一侧面使用闭合筋封闭,使得加强箍筋封闭,减少了加强箍筋的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结构内部俯视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结构内部正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内部正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内部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构造柱;2、第一箍筋;3、内筋;4、外筋;5、梁;6、受力筋;7、架立筋;8、第二箍筋;9、弯钩段;10、弯折段;11、加强箍筋;12、开口筋;13、闭合筋;14、弯起筋;15、直段;16、斜段;17、连接段;18、连接箍筋;19、附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4所示,一种构造柱与梁的连接结构,构造柱1与梁5连接,构造柱1和梁5均呈矩形体设置,构造柱1的一侧面位于梁5宽度范围之外。梁5内设置有受力筋6和架立筋7以及呈方形包围受力筋6和架立筋7的第二箍筋8,第二箍筋8沿梁5的通长方向间隔分布。构造柱1内设置有竖筋以及呈方形包围竖筋的第一箍筋2,第一箍筋2沿构造柱1的通长方向间隔分布。

竖筋伸入至梁5内并与梁5内的钢筋连接。竖筋包括两根位于梁5宽度范围外的外筋4,外筋4沿构造柱1通长方向设置。外筋4的底端弯折形成弯钩段9,弯钩段9水平设置并且通长方向平行梁5宽度方向设置。弯钩段9的下端面与构造柱1的受力筋6上端面固定连接,并且弯钩段9远离外筋4的一端与梁5远离外筋4的受力筋6固定连接。

竖筋还包括两根竖向伸入梁5内的内筋3,内筋3的底端位于梁5高度方向的中部,内筋3底端弯折形成朝向外筋4的弯折段10,弯折段10远离内筋3的端部固定连接于外筋4朝向内筋3的一侧上。内筋3上还固定连接有加强箍筋11。

加强箍筋11呈矩形框架,加强箍筋11水平设置并沿梁5高度方向分布,加强箍筋11一侧连接于内筋3,另一侧与第二箍筋8远离外筋4的一侧固定连接。加强箍筋11包括开口筋12和闭合筋13,开口筋12呈u形设置并且一侧设置有开口,当开口筋12连接第二箍筋8和内筋3时,开口筋12的开口位于梁5远离外筋4的一侧,后将闭合筋13连接于开口筋12开口位置并将开口封闭,使得开口筋12和闭合筋13形成矩形闭合的加强箍筋11,同时闭合筋13与经过的第二箍筋8固定连接。相较于现有箍筋套设与构件的钢筋上,加强箍筋11的开口筋12和闭合筋13更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梁5内的架立筋7、受力筋6以及第二箍筋8绑扎完成后,本结构的施工步骤为,步骤一:将构造柱1外筋4的弯钩段9连接于两根受力筋6上。

步骤二:进行内筋3的连接,将内筋3的弯折段10伸入至梁5中部,并且将弯折段10与外筋4焊接固定。同时,将内筋3与第二箍筋8的上部连接。然后安装第一箍筋2。

步骤三:将开口筋12一侧连接于内筋3朝向外筋4的一侧,另一侧连接于第二箍筋8的外侧并且远离外筋4设置。

步骤四:将闭合筋13焊接于开口筋12开口位置,使得开口筋12和闭合筋13形成矩形闭合的加强箍筋11。

在内筋3、外筋4、第一箍筋2以及加强箍筋11安装完成后,对梁5以及构造柱1进行混凝土浇筑。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