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0837发布日期:2020-12-18 13:2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中建筑设计为了追究转角大视野和转角通透性,通常把转角分格设置为超宽,转角立柱尺寸做到尽量小。这种情况下转角单元板块整体稳定性差,如果只采用铝合金型材作为主受力构件,铝型材用量会很大,且转角料由于受力原因截面也较大,不符合建筑师对转角通透视野的要求。

当前,有一种多转角的单元式幕墙,其转角单元层间部分角度为90度,梁间部分角度为120度,现有设计无法满足需求,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可应用于该单元式幕墙转角的安装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外侧覆盖设置单元幕墙,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包括:龙骨圆管、钢立柱、第一梁间支撑管、第二梁间支撑管、第一层间支撑管、第二层间支撑管、第三层间支撑管以及底部支撑管,其中,所述龙骨圆管竖直设置在单元式幕墙的转角处,所述龙骨圆管位于层间和梁间的区域设置有所述钢立柱,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和第二梁间支撑管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立柱上端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和第二梁间支撑管之间呈120度夹角;所述第二层间支撑管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立柱的下端,且所述第二层间支撑管与所述钢立柱连接处的端部外侧垂直设置有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和第二层间支撑管之间呈90度夹角,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的位置垂直对应于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的位置,所述钢立柱的下端对应于所述第二梁间支撑管的位置还固定设置有第三层间支撑管,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和第二层间支撑管之间呈120度夹角;所述龙骨圆管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底部支撑管,两个所述底部支撑管的位置分别垂直对应于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和第二层间支撑管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第二梁间支撑管、第一层间支撑管、第二层间支撑管、第三层间支撑管、底部支撑管内均设置有形状相适应的封堵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龙骨圆管、钢立柱、第一梁间支撑管、第二梁间支撑管、第一层间支撑管、第二层间支撑管、第三层间支撑管以及底部支撑管均通过热浸镀锌工艺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整体的钢骨架作为主受力构件,龙骨圆管和各个支撑管组成的横竖钢龙骨均通过焊接连接,提高了单元板块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解决了转角板块大分格单元板块的力学设计难题,也解决了整体转角单元板块在运输和装配吊装过程中板块易变形、受力不均匀等问题的出现,实现了转角单元层间部分角度为90度,梁间部分角度为120度,同时可以大量减少铝型材用量,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龙骨圆管、2-钢立柱、3-第一梁间支撑管、4-第二梁间支撑管、5-第一层间支撑管、6-第二层间支撑管、7-第三层间支撑管、8-底部支撑管、9-封堵钢板、10-单元幕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阅图1-2所示,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的外侧覆盖设置单元幕墙10,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包括龙骨圆管1、钢立柱2、第一梁间支撑管3、第二梁间支撑管4、第一层间支撑管5、第二层间支撑管6、第三层间支撑管7以及底部支撑管8,其中,所述龙骨圆管1竖直设置在单元式幕墙的转角处,所述龙骨圆管1位于层间和梁间的区域设置有所述钢立柱2,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3和第二梁间支撑管4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立柱2上端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3和第二梁间支撑管4之间呈120度夹角;所述第二层间支撑管6固定设置在所述钢立柱2的下端,且所述第二层间支撑管6与所述钢立柱2连接处的端部外侧垂直设置有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5,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5和第二层间支撑管6之间呈90度夹角,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5的位置垂直对应于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3的位置,所述钢立柱2的下端对应于所述第二梁间支撑管4的位置还固定设置有第三层间支撑管7,所述第一层间支撑管5和第二层间支撑管6之间呈120度夹角;所述龙骨圆管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底部支撑管8,两个所述底部支撑管8的位置分别垂直对应于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3和第二层间支撑管6的位置。

所述第一梁间支撑管3、第二梁间支撑管4、第一层间支撑管5、第二层间支撑管6、第三层间支撑管7、底部支撑管8内均设置有形状相适应的封堵钢板9,所述封堵钢板9可以有效提高前述各个支撑管的强度和密闭性。

所述龙骨圆管1、钢立柱2、第一梁间支撑管3、第二梁间支撑管4、第一层间支撑管5、第二层间支撑管6、第三层间支撑管7以及底部支撑管8均通过热浸镀锌工艺处理,提高了抗腐蚀性,增强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元式幕墙转角安装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整体的钢骨架作为主受力构件,龙骨圆管1和各个支撑管组成的横竖钢龙骨均通过焊接连接,提高了单元板块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解决了转角板块大分格单元板块的力学设计难题,也解决了整体转角单元板块在运输和装配吊装过程中板块易变形、受力不均匀等问题的出现;

2、通过分别设置第一梁间支撑管3、第二梁间支撑管4、第一层间支撑管5、第二层间支撑管6、第三层间支撑管7以及底部支撑管8,以实现转角单元层间部分角度为90度,梁间部分角度为120度,满足了设计需求;

3、钢型材作为骨架可以任意角度焊接,实现内部受力结构,连接形式简单,铝型材作为外部构造设计,其厚度和截面可以尽量做小,这样项目整体的可以大量减少铝型材用量,节省了成本。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