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下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4409发布日期:2021-04-06 12:3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下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幕墙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窗下口结构。



背景技术:

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由面板和支承结构体系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外墙框架式支撑体系也是幕墙体系的一种)。

现有公告号为cn202850277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开放式石材幕墙的封闭层的固定装置,包含封闭层;封闭层的内侧设有横梁;横梁通过横梁连接角码与石材相连接固定;封闭层的外侧为石材幕墙;石材幕墙的内侧上设有幕墙挂钩组件;幕墙挂钩组件上设有挂钩组件角码;横梁、封闭层和挂钩组件角码通过连接螺栓相互连接固定;横梁上设有连接螺栓固定器;连接螺栓固定器与连接螺栓配合使连接螺栓无法旋转或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采用上述方案,由于窗口的存在,当幕墙铺设到窗口处时,为了避让窗口幕墙应开设洞口,因此幕墙与窗口下侧位置的墙壁之间形成缺口;在下雨时,雨水从缺口滴落到间距内,水加速了幕墙连接结构的老化,降低了幕墙的稳定性,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窗下口结构,通过在幕墙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封闭幕墙和窗口下侧之间间隔的封闭板,有助于防止雨水从缺口滴落到间距内,减缓幕墙连接结构的老化,提升了幕墙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窗下口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上设置有窗口,所述墙体外侧位于窗口下侧的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上固定有幕墙,且所述幕墙与墙体之间呈间隔设置,所述幕墙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封闭幕墙和窗口下侧之间间隔的封闭板,所述封闭板靠近幕墙的一侧设置有将封闭板固定在幕墙上的第一固定组件,所述封闭板靠近墙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封闭板固定在墙体上的第二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用中,工作人员在墙体与幕墙之间形成的固定间隙上侧安装封闭板,第一固定组件与第二固定组件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安装封闭件时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板自靠近窗口的一侧向背离窗口的一侧向下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封闭板自靠近窗口的一侧向背离窗口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有助于雨水的滑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板背离窗口的一侧开设有引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用中,工作人员在引水槽长度方向的两侧安装排水管,雨水经由引水槽流向排水管,有助于提升雨水收集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闭板上设置有保温岩棉,所述保温岩棉填充在封闭板与固定间隙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封闭板与固定间隙之间设置保温岩棉,有助于起到降噪、保温、隔热和防火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角码,所述第一角码与幕墙固定;所述封闭板上固定有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呈竖直向上设置,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横梁与第一角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用中,工作人员将第一角码固定在幕墙上,然后通过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横梁与第一角码,将第一横梁固定在第一角码上,有助于保证封闭板的稳定性,以及提升工作人员安装封闭板时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横梁与幕墙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胶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密封胶体对第一横梁与幕墙之间进行密封,有助于防止雨水腐蚀第一横梁与第一角码,提升第一横梁与第一角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角码,所述第二角码上设置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呈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角码并向墙体一侧延伸,将第二角码固定在墙体上;所述封闭板上固定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二角码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用中,工作人员通过第二螺栓将第二角码固定在墙体上,然后将第二横梁固定在第二角码上,有助于提升封闭板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横梁与第二角码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胶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二密封胶体对第二横梁与第二角码之间进行密封,有助于防止雨水腐蚀第二横梁与第二角码,提升第二横梁与第二角码的实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在幕墙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封闭幕墙和窗口下侧之间间隔的封闭板,有助于防止雨水从缺口滴落到间距内,减缓幕墙连接结构的老化,提升了幕墙的稳定性;

(2)通过第一密封胶体与第二密封胶体,有助于提升窗下口结构的防水效果;

(3)通过将封闭板向下倾斜设置,以及在封闭板上设置引水槽,有助于提升雨水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窗下口结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第一固定组件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局部b的放大图,主要体现第二固定组件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墙体;11、窗口;12、支撑骨架;13、幕墙;2、封闭板;21、引水槽;22、第一横梁;23、第二横梁;24、保温岩棉;3、第一固定组件;31、第一角码;311、第一横板;312、第一竖板;32、第一螺栓;4、第二固定组件;41、第二角码;411、第二横板;412、第二竖板;42、第二螺栓;5、第一密封胶体;51、第二密封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窗下口结构,包括墙体1,墙体1上设置有窗口11,墙体1外侧位于窗口11下侧的位置固定设置有支撑骨架12,支撑骨架12上固定有幕墙13,且幕墙13与墙体1之间呈间隔设置,幕墙13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封闭幕墙13和窗口11下侧之间间隔的封闭板2,封闭板2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搭设在幕墙13和墙体1上,且封闭板2自靠近窗口11的一侧向背离窗口11的一侧向下倾斜。

运用中,工作人员在墙体1与幕墙13之间形成的固定间隙上侧安装封闭件,防止雨水从缺口滴落到间距内。

参见图1和图2,封闭板2上设置有保温岩棉24,保温岩棉24填充在封闭板2与固定间隙之间,封闭板2靠近幕墙13的一侧上一体成型有第一横梁22,第一横梁22与封闭板2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横梁2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3,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角码31,第一角码31包括第一横板311与第一竖板312,第一横板31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竖板312的宽度方向垂直,且第一横板311与第一竖板312一体成型。第一竖板312与幕墙13铆接。第一横梁22上穿设有第一螺栓32,第一螺栓32呈竖直向上设置,第一螺栓32的轴线与第一竖板312长度方向平行,第一螺栓32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横梁22与第一横板311。第一横梁22与幕墙13之间填充有第一密封胶体5。封闭板2背离窗口11的上侧开设有引水槽21,引水槽21的长度方向平行封闭板2的长度方向。

运用中,工作人员在固定间隙之间填充保温岩棉24,然后将第一竖板312铆接在幕墙13上,随后工作人员将封闭板2抵紧保温岩棉24并将封闭板2上的第一横梁22与第一角码31的第一横板311抵紧,之后用第一螺栓32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横梁22与第一横板311,将封闭板2的一端固定。最后在第一横梁22于第一角码31幕墙13之间填充第一密封胶体5。

参见图1和图3,封闭板2靠近墙体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封闭板2固定在墙体1上的第二固定组件4,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角码41,第二角码41包括第二横板411与第二竖板412,第二横板411的宽度方向与第二竖板412的宽度方向垂直,且第二横板411与第二竖板412一体成型,第二横板411上设置有第二螺栓42,第二螺栓42呈竖直向下设置且第二螺栓42的轴线与第二竖板412的轴线平行,第二螺栓42穿过第二角码41并向墙体1一侧延伸,将第二角码41固定在墙体1上。封闭板2上固定有第二横梁23,第二横梁23与第二竖板412铆接。第二横梁23与第二角码41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胶体51。

运用中,工作人员将第二横梁23与第二竖板412铆接,然后用第二螺栓42穿过第二角码41的第二横板411,将第二角码41与封闭板2的第二横梁23固定在墙体1上,之后在第二横梁23与第二角码41连接处填充第二密封胶体51。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在固定间隙之间填充保温岩棉24,然后将第一竖板312与幕墙13铆接,随后工作人员将封闭板2抵紧保温岩棉24并将封闭板2上的第一横梁22与第一角码31的第一横板311抵紧,之后用第一螺栓32的螺杆依次穿过第一横梁22与第一横板311,将封闭板2的一端固定。固定好封闭板2的一端之后,工作人员将第二横梁23与第二竖板412铆接,然后用第二螺栓42穿过第二角码41的第二横板411,将第二角码41与封闭板2的第二横梁23固定在墙体1上,安装好封闭板2的两端之后,工作人员一次在封闭板2两端的链接结构填充第一密封胶体5与第二密封胶体51,填充好以后,工作人员在引水槽21的两侧安装排水管,将雨水经排水管引导至建筑雨水收集系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