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9028发布日期:2021-03-23 11:2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爬架,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



背景技术:

爬架又叫提升架,依照其动力来源可分为液压式、电动式、人力手拉式等。它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新型脚手架体系,主要应用于高层剪力墙式的楼盘。它能沿着建筑物往上攀升或下降。这种体系使脚手架技术完全改观:一是不必翻架子;二是免除了脚手架的拆装工序(一次组装后一直用到施工完毕),且不受建筑物高度的限制,极大的节省了成本。并且相较于传统的脚手架更加安全,在高层建筑中极具发展优势。

现有的爬架由四大系统组成,包括架体系统、卸荷与防坠系统、动力提升系统和施工防护系统。其中,架体系统包括竖龙骨、横梁、刚性走道板和翻转挡板,卸荷与防坠系统包括附墙支座、支顶器、导向器和导轨,所述动力提升系统包括电动葫芦和拉链,所述防护系统包括支架和冲孔网板。不过,现有的爬架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动力提升系统从施工建筑边缘或爬架网的边缘起吊,受力不均匀,稳定性较低;其二,导向器的导向轮的分布合理性有待提高,而且导向轮在与爬架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而导向轮只能依靠自然环境进行冷却,对导向轮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导向轮的使用性能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其三,导轨与爬架的架体只通过螺栓建立连接,螺栓受剪力较大,其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爬架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稳定较高、使用寿命较长且实用性较强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包括架体组件、卸荷与防坠组件、动力提升组件和防护组件,所述架体组件包括竖龙骨、横梁、刚性走道板和翻转挡板,所述卸荷与防坠组件包括附墙支座、支顶器、导向器和导向轨道,所述动力提升组件包括电动葫芦和拉链,所述防护组件包括支架和冲孔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组件还包括与横梁垂直连接的上承重梁和下承重梁,所述电动葫芦挂在上承重梁的底部中间,所述拉链的两端分别与电动葫芦和下承重梁的顶部连接,位于上承重梁与下承重梁之间的刚性走道板上设置有用来通过拉链的吊装口,相邻竖龙骨之间设置有桁架,所述桁架的两端设置有连接与其相对的竖龙骨的三角架,所述刚性走道板设置在三角架与横梁的顶面;

所述附墙支座的一侧设置有一对u型的连接板,每个连接板均与一个导向器连接,所述导向器包括一对竖向对称分布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为槽形轮,所述槽形轮的侧面设置有保护缝,所述槽形轮的中心设置有管状轮轴,所述管状轮轴与槽形轮之间设置有弹性卷钢板,所述管状轮轴的端部设置有堵板;

所述导向轨道上设置有贯通导向轨道上下顶面的u型孔,所述u型孔中设置有多对锁件,每对锁件呈上下对接设置,所述锁件呈u型,所述导向轨道上与支顶器所在侧朝外凸出形成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等间分布的卡接口,所述横梁呈u型且与卡接口相配合,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与锁件配合的冲压孔。

作为优选,所述锁件在其与卡接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半圆形的连接口,每对锁件的连接口对接形成用来连接螺栓的螺栓孔,所述锁件在连接口所在侧面上设置有条形孔,所述锁件在连接口所在侧的相邻侧面上设置有锁口。

作为优选,所述附墙支座为框架结构且包括一对梯形尾板,所述梯形尾板之间设置有一对横向对称分布的穿墙螺栓,两个穿墙螺栓上套设有螺栓稳定器,所述螺栓稳定器包括两个用来套设穿墙螺栓的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竖龙骨和三角架均由槽钢结构组成。

作为优选,上下相邻的刚性走道板上的吊装口之间设置有柱状的链条护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利用居中作用的动力提升组件可有效提高爬架在被提升的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采用了稳定性较高的卸荷与防坠组件以及具有抗热形变较好的导向器,有效提高了本装置的工作性能,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卸荷与防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导向轨道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锁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

1、架体组件;11、竖龙骨;12、横梁;13、刚性走道板;14、上承重梁;15、下承重梁;16、吊装口;17、桁架;18、三角架;19、翻转挡板;

2、卸荷与防坠组件;21、附墙支座;22、支顶器;23、导向器;231、导向轮;232、保护缝;233、管状轮轴;234、弹性卷钢板;235、堵板;

24、导向轨道;241、u型孔;242、卡接部;243、卡接口;25、连接板;

26、锁件;261、连接口;262、条形孔;263、锁口;27、穿墙螺栓;28、螺栓稳定器;

3、动力提升组件;31、电动葫芦;32、链条;

4、防护组件;41、支架;42、冲孔网板;

5、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建筑用自动化爬架网,包括架体组件1、卸荷与防坠组件2、动力提升组件3和防护组件4,所述架体组件1包括竖龙骨11、横梁12、刚性走道板13和翻转挡板19,所述卸荷与防坠组件2包括附墙支座、支顶器、导向器和导向轨道,所述动力提升组件3包括电动葫芦31和拉链32,所述防护组件4包括支架41和冲孔网板42。其中,翻转挡板19和防护组件4的结构为现有成熟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是对动力提升组件3的分布形式提出改进,并且对卸荷与防坠组件2的多个连接节点处的结构提出改进,以提高整个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可靠性。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架体组件1还包括与横梁垂直连接的上承重梁14和下承重梁15,所述电动葫芦31挂在上承重梁14的底部中间,所述拉链的两端分别与电动葫芦31和下承重梁15的顶部连接,位于上承重梁14与下承重梁15之间的刚性走道板13上设置有用来通过拉链的吊装口16,相邻竖龙骨11之间设置有桁架17,所述桁架17的两端设置有连接与其相对的竖龙骨的三角架18,所述刚性走道板13设置在三角架18与横梁12的顶面。本装置利用横置的上承重梁14与下承重梁15安装动力提升组件3,使其处于整个架体组件1的中间位置,而电动葫芦31从该处起吊,缩短相应的链条32可以使与电动葫芦处于同一工作单元的架体组件整体上移至少一个楼层,达到提升的目的,受力均匀性较好,稳定性较高,同时还有利于保护相应的驱动机构(电动葫芦与控制系统)与执行机构(链条和与其连接的节点装置)。

在卸荷与防坠组件2上,本实用新型主要对导向器23部分和导向轨道24部分的结构提出改进。关于导向器23,本实用新型首先在附墙支座21的一侧设置有一对u型的连接板25,每个连接板25均与一个导向器23连接,导向器23包括一对竖向对称分布的导向轮231,导向轮231为槽形轮,槽形轮的侧面设置有保护缝232,槽形轮的中心设置有管状轮轴233,管状轮轴233与槽形轮之间设置有弹性卷钢板234,管状轮轴233的端部设置有堵板235。其中,连接板25提高了附墙支座21与导向轨道24的配合稳定性;槽形轮与弹性卷钢板234的结构能够在保证导向轮具有可靠刚度的前提下促进热交换,尤其是弹性卷钢板的螺旋结构,能够抵抗天气因素与机械因素所产生的热应力,而成对设置的导向轮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向器的导向能力。堵板起到保护弹性卷钢板的作用。

所述导向轨道24上设置有贯通导向轨道上下顶面的u型孔241,u型孔241中设置有多对锁件26,每对锁件26呈上下对接设置,锁件26呈u型,导向轨道24上与支顶器22所在侧朝外凸出形成卡接部242,卡接部242上设置有多个等间分布的卡接口243,横梁12呈u型且与卡接口243相配合,横梁上设置有与锁件配合的冲压孔。锁件26预先安装在导向轨道的u型孔241中,通过螺栓将锁件26与导向轨道24形成一体,而锁件26用来插接横梁12的上下贯通的冲压孔(图中未示出),即实现导向轨道24与横梁12的插接;同时,卡接口243正好卡在横梁的上下面;这样既达到缓解螺栓剪力的目的,同时以多重卡接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导向轨道在横梁上的稳定性,也就是与爬架架体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支顶器的卸荷效果。

为了提高锁件26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件26在其与卡接口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半圆形的连接口261,每对锁件的连接口261对接形成用来连接螺栓的螺栓孔,锁件26在连接口所在侧面上设置有条形孔262,锁件26在连接口所在侧的相邻侧面上设置有锁口263。连接口261构成的螺栓孔所通过的螺栓起到连接爬架横梁与导向轨道的作用。其中,螺栓在条形孔262中最先起到的作用是,连接导向轨道24与锁件26并使二者的连接关系处于较松状态,直到每对锁件26穿过爬架横梁上的冲压孔实现对接并将其锁口263与横梁侧端面配合,实现插接。这是从锁件方面实现导向轨道与爬架横梁的连接,同时也是锁件的结构特点所赋予其功能的重要表现。

为了提高附墙支座21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附墙支座21为框架结构且包括一对梯形尾板,梯形尾板之间设置有一对横向对称分布的穿墙螺栓27,两个穿墙螺栓27上套设有螺栓稳定器28,螺栓稳定器28包括两个用来套设穿墙螺栓的通孔。其中,穿墙螺栓27与墙体5连接,两个穿墙螺栓27与支顶器构成稳定性较高的立体三角支撑体系。螺栓28稳定器主要是防止两个穿墙螺栓27在安装之始以及发挥支撑、连接作用过程中出现大角度的弯曲或偏转。

为了提高架体组件的可装配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竖龙骨11和三角架18均由槽钢结构组成,而且在竖龙骨11以及三角架18的槽部设置有用来连接螺栓的螺栓孔。这样的话,作为连接双方的槽钢结构可以采用嵌套再加螺栓的形式连接,具有一定的隐蔽效果,实用性较强,空间利用率较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在上下相邻的刚性走道板13上的吊装口之间设置有柱状的链条护笼(图中未画出),利用链条护笼可将链条保护起来,主要是防止工作人员踩空,为工作人员提供较为流畅的行走通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