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多功能车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67645发布日期:2021-05-07 20:10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多功能车顶帐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集帐篷、车顶伞及行李架功能于一体的折叠式多功能车顶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自驾游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增长点。为了满足自驾出行的便利性,用于自驾出行的车顶帐篷快速发展起来。车顶帐篷是一种搭设在车顶固定支架之上的帐篷,由于使用时不象其他帐篷一样贴近地面,因此不易受地气、湿气的侵入,使用上更为舒适。目前车顶帐篷主要存在问题是车顶帐篷内空低,消费者在帐篷内存在压郁感、憋闷感。二是车顶帐篷不具备车顶伞遮阳功能,汽车在炎炎太阳照射下,驾驶室内温度快速上升,根本无法在驾驶室内做相应的事情,极大影响自驾游的旅游氛围。针对上述问题,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开发和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产品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空间大、使用效果好、集帐篷、车顶伞及行李架功能于一体的折叠式多功能车顶帐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主床板、帐篷支撑架、帐篷布,主床板的背面固定有与车顶固定连接的固定架,帐篷布罩盖在帐篷支撑架上,所述主床板的正面四角对应固定有固定座,前后两侧的固定座上通过活动座对应铰接有可向上翻转折叠的前后副床板;帐篷支撑架包括前后龙门杆、连接横杆,前后龙门杆对应铰接在前后两侧的固定座,连接横杆可拆卸地连接在前后龙门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前后龙门杆之间对应连接有前后拉带,前后拉带的两端对应连接在前后副床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的主床板与前后副床板之间对应固定有连接锁扣。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床板的背面设有可收拢或张开的车顶伞装置,所述的车顶伞装置包括前收拢张开机构、左右两侧收拢张开机构、后收拢张开机构、推动机构,前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推动机构上的前横杆、前主伞骨、前副伞骨、前支撑伞骨、前连动杆、前拨动槽臂,前副伞骨一端连接在前横杆上,另一端与前主伞骨连接,前支撑伞骨一端连接在前主伞骨上,另一端连接在前横杆上,前连动杆一端连接在前支撑伞骨上,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前拨动槽臂上,前拨动槽臂连接在推动机构上;左右两侧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主床板上的侧连接座、侧主伞骨、侧副伞骨、侧支撑伞骨、侧连动杆、连动摆臂,侧副伞骨一端连接在侧连接座上,另一端与侧主伞骨连接,侧支撑伞骨铰接在侧连接座上,其一端连接在侧主伞骨上,另一端与侧连动杆连接,连动摆臂铰接在主床板上,其一端与侧连动杆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推动机构上;后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主床板上的后连接座、后主伞骨、后副伞骨、后支撑伞骨、后连动杆、转向摆臂,后副伞骨一端连接在后连接座上,另一端与后主伞骨连接,后支撑伞骨铰接在后连接座上,其一端连接在后主伞骨上,另一端与后连动杆连接,转向摆臂铰接在主床板上,其一端与侧连动杆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后连动杆上;伞布对应连接在前主伞骨、侧主伞骨和后主伞骨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与前横杆固定的推动支架、伸缩折叠支架、驱动机构,推动支架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主床板上,伸缩折叠支架对应连接在前横杆与固定架之间,驱动机构与推动支架连接,前拨动槽臂连接在伸缩折叠支架前部的伸缩杆上,连动摆臂连接在伸缩折叠支架后部的伸缩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推动支架的两侧对称连接有可弹性复位的活动大伞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套,设置在传动套内的推动丝杆,推动丝杆上设有与推动支架固定连接的丝杆螺母,电机及手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与推动丝杆连接;当电机或手动机构工作时带动推动丝杆旋转,推动丝杆通过丝杆螺母带动推动支架前后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和效果:一是作为车顶帐篷使用时,不仅可以快速张开和折叠,而且帐篷内空间大,最高处1.3米,最低处也有1.1米,张开使用时外形很像一间小房子。二是主床板的背面设有可收拢或张开的车顶伞装置,张开车顶伞装置时起到遮阳挡雨作用,可以降低车内温度。三是由于车顶帐篷使用频率不高,当拆掉车顶帐篷后,可以在固定座上加装行李上框架,即可作为行李架使用,进一步拓展了车顶帐篷的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顶伞收拢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顶伞张开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帐篷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作为行李架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副床板,2活动座,3固定座,4主床板,5龙门杆,6拉带,7连接横杆,8连接锁扣,9托轮,10前副伞骨,11前支撑伞骨,12前主伞骨,13前拨动槽臂,14推动支架,15前连动杆,16伸缩折叠支架,17前横杆,18连动摆臂,19固定架,20活动大伞骨,21侧连动杆,22侧连接座,23侧支撑伞骨,24侧副伞骨,25侧主伞骨,26转向摆臂,27后连动杆,28后连接座,29后支撑伞骨,30后副伞骨,31后主伞骨,32传动套,33手动机构,34传动机构,35电机,36伞布,37推动丝杆,38行李架,39帐篷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式多功能车顶帐篷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主床板4、帐篷支撑架、帐篷布39,主床板4的背面固定有与车顶固定连接的固定架19,帐篷布39罩盖在帐篷支撑架上,所述主床板4的正面四角对应固定有固定座3,前后两侧的固定座3上通过活动座2对应铰接有可向上翻转折叠的前后副床板1;帐篷支撑架包括前后龙门杆5、连接横杆7,前后龙门杆5对应铰接在前后两侧的固定座3,连接横杆7可拆卸地连接在前后龙门杆5之间。

为了增加篷内空间,所述的前后龙门杆5之间对应连接有前后拉带6,前后拉带6的两端对应连接在前后副床板1上。为了保证主床板4与前后副床板1连接可靠,所述的主床板4与前后副床板1之间对应固定有连接锁扣8。

为了拓展车顶帐篷的使用功能,所述主床板4的背面设有可收拢或张开的车顶伞装置,所述的车顶伞装置包括前收拢张开机构、左右两侧收拢张开机构、后收拢张开机构、推动机构,前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推动机构上的前横杆17、前主伞骨12、前副伞骨10、前支撑伞骨11、前连动杆15、前拨动槽臂13,前副伞骨10一端连接在前横杆17上,另一端与前主伞骨12连接,前支撑伞骨11一端连接在前主伞骨12上,另一端连接在前横杆17上,前连动杆15一端连接在前支撑伞骨11上,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前拨动槽臂13上,前拨动槽臂13连接在推动机构上;左右两侧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主床板4上的侧连接座22、侧主伞骨25、侧副伞骨24、侧支撑伞骨23、侧连动杆21、连动摆臂18,侧副伞骨24一端连接在侧连接座22上,另一端与侧主伞骨25连接,侧支撑伞骨23铰接在侧连接座22上,其一端连接在侧主伞骨25上,另一端与侧连动杆21连接,连动摆臂18铰接在主床板4上,其一端与侧连动杆21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推动机构上;后收拢张开机构包括固定在主床板4上的后连接座28、后主伞骨31、后副伞骨30、后支撑伞骨29、后连动杆27、转向摆臂26,后副伞骨30一端连接在后连接座28上,另一端与后主伞骨31连接,后支撑伞骨29铰接在后连接座28上,其一端连接在后主伞骨31上,另一端与后连动杆27连接,转向摆臂26铰接在主床板4上,其一端与侧连动杆21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后连动杆27上;伞布36对应连接在前主伞骨12、侧主伞骨25和后主伞骨31上。

为了便于操控,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与前横杆17固定的推动支架14、伸缩折叠支架16、驱动机构,推动支架14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主床板4上,伸缩折叠支架16对应连接在前横杆17与固定架19之间,驱动机构与推动支架14连接,前拨动槽臂13连接在伸缩折叠支架16前部的伸缩杆上,连动摆臂18连接在伸缩折叠支架16后部的伸缩杆上,板4上固定有与推动支架14的推动杆滚动配合的托轮9。为了保证张开效果,所述推动支架14的两侧通过扭簧对称连接有可弹性复位的活动大伞骨20。

为了实现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套32,设置在传动套32内的推动丝杆37,推动丝杆37上设有与推动支架14固定连接的丝杆螺母,电机35及手动机构33通过传动机构34与推动丝杆37连接;当电机35或手动机构33工作时带动推动丝杆37旋转,推动丝杆37通过丝杆螺母带动推动支架14前后移动。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