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型内模、模具及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5837发布日期:2021-01-12 07:2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型内模、模具及预制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心预制构件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造型内模、模具及预制构件。



背景技术:

空心预制构件是按各种标准规格事先在预制构件厂加工好,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混凝土构件。空心预制构件制作一般均需要采用模具,模具一般包括内模和外模,内模和外模组合后所围成的型腔构成空心预制构件的浇筑型腔。而目前模具的内模为了便于脱模多采用气囊做模胎;但由于气囊具有较大回弹性和柔软性,气囊膨胀后只能形成柱状结构用以成型预制构件的圆形或类圆形内孔,而空心预制构件在实际生产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需求成型多种类型的预制构件内孔,而现有技术的气囊不能需要根据需求成型多种类型的空心预制构件内孔。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气囊不能需要根据需求成型多种类型的空心预制构件内孔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型内模,以解决气囊不能需要根据需求成型多种类型的空心预制构件内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造型内模,包括模胎,模胎设有造型件,所述造型件的外侧面在沿模胎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包括有造型约束角,以使得模胎的外侧面形成有以造型约束角为截面的造型面,其中,造型约束角的两个端点与其余组成该造型约束角中的任一点的连线呈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造型件沿模胎的长度方向布置,将模胎在周向上间隔为交替的支撑段和约束段,所述造型件对应所述约束段形成造型节点,所述约束段的外侧面在模胎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有造型约束角。

优选地,所述造型件呈带状,在模胎的周向上缠绕设置;或者造型件呈环状,在模胎上间隔布置;或者造型件呈网状,在模胎的周向上环绕设置。

优选地,所述造型件包括扭变约束段和保持段,所述扭变约束段的外侧面在模胎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造型约束角。

优选地,所述扭变约束段和保持段交替设置,其中多个位于同一轴线上的扭变约束段形成造型面的造型节点。

优选地,所述造型件与模胎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卡接、套接及一体成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

优选地,造型件与模胎的连接方式为套接,其中模胎上设有用于容纳造型件的囊套,造型件穿设于囊套内。

优选地,还包括定型套,所述定型套包裹在模胎和造型件的外侧,在定型套的内侧,造型件在其周向上形成有造型节点,以支撑定型套根据造型节点的布置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造型内模,包括模胎,模胎设有造型件,所述造型件的外侧面在沿模胎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包括有造型约束角,以使得模胎的外侧面形成有以造型约束角为截面的造型面,其中,造型约束角的两个端点与其余组成该造型约束角中的任一点的连线呈三角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造型件实现对模胎的造型,以得到预设形状的模胎,其中,造型件通过具有投影为造型约束角的部位约束模胎的成型方向,以便于成型多种不同形状的模胎,从而成型多种类型的空心预制构件内孔,满足预制构件实际生产需求;此外,通过设置造型件能够起到对模胎进行加固的作用,用以限制模胎的形变,保证模胎成型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外模、内模和设置在所述外模与所述内模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内模的支撑件,所述内模为上述的造型内模。由于上述内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内模的模具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至少部分空心的空心部,所述空心部采用上述的造型内模制作而成。由于上述内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采用上述内模制作的预制构件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一种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图1中模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另一种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再一种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还一种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具有支撑段的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一中具有囊套的造型内模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二中一种造型内模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二中另一种造型内模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三中一种造型内模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三中具有支撑段的造型内模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三中具有支撑段的造型内模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模具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预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胎;2、造型件;21、造型约束角;22、造型面;23、约束段;24、扭变约束段;25、保持段;3、支撑段;4、囊套;5、定型套;

10、外模;20、内模;30、支撑件;40、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实施例一

如图1-9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一种造型内模,包括模胎1,模胎1设有造型件2,造型件2的外侧面在沿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包括有造型约束角21,以使得模胎1的外侧面形成有以造型约束角21为截面的造型面22,其中,造型约束角21的两个端点与其余组成该造型约束角21中的任一点的连线呈三角形。其中,投影为垂直于模胎1端面的正投影;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造型约束角21为造型件2的内侧面处于垂直于模胎1端面的正投影下的投影,造型件2通过具有投影为造型约束角21的部位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其中,内侧为靠近模胎1中轴线的方向,外侧为远离模胎1中轴线的方向。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造型件2实现对模胎1的造型,以得到预设形状的模胎1,其中,造型件2的外侧面在沿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包括有造型约束角21,并且造型约束角21的两个端点与其余组成该造型约束角21中的任一点的连线呈三角形,由此可见,造型件2通过具有投影为造型约束角21的部位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以便于成型多种类型的模胎1,从而成型多种类型的空心预制构件内孔,满足预制构件实际生产需求;此外,通过设置造型件2能够起到对模胎1进行加固的作用,用以限制模胎1的形变,保证模胎1成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通过限制造型件2的数量以及相邻造型件2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不同形状的模胎1,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模胎1可以在造型件2的作用下成型为截面大致为三角形、四边形的模胎1,当然,模胎1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三角形、四边形,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造型成五边型、六边形等其它类型,具体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模胎1可以为气囊,模胎1能够进行膨胀和收缩,通过造型件2改变模胎1壁面的膨胀方向,防止模胎1朝向同一方向过渡膨胀;其中,模胎1可以通过填充气体、液体、固体或者通过内部支撑等结构实现膨胀,也可以实现自由收缩。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更好地造型效果,造型件2沿模胎1的长度方向布置,将模胎在周向上间隔为交替的支撑段3和约束段23,造型件2对应约束段23形成造型节点,约束段23的外侧面在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有造型约束角21。其中,约束段23用于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以便于模胎1朝向预设方向成型,支撑段3用于更好地限制模胎1的成型范围,保持模胎1的成型形状;因此,通过支撑段3与约束段23的配合能够更好地保持模胎1形状。其中,造型节点为约束段23所处位置,用于改变模胎1的成型方向;其中,支撑段3为模胎1的一部分,为柔性件。

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两个造型件2为一组,一组造型件2形成一个造型节点,若造型件2为一整体结构且贯穿模胎1的长度方向,则形成一个造型节点,可用于成型预制构件等截面内孔;当然,一组造型件2也可形成一个造型节点,若同一模胎1在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造型件2,则形成多个处于同一轴线的造型节点,可用于成型预制构件变截面内孔;如图1和图5所示,均形成四个或者四组造型节点,用于使模胎1截面成型为四边形。当然,如图4所示,单个造型件2为一组,可以理解地,可以由单个或者多个造型件2形成一个造型节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不做限定,优选地,采用单个造型件2为一整体结构且贯穿模胎1的长度方向,形成一个造型节点;或者,造型件2为多个且沿模胎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形成多个造型节点,且多个造型节点处于同一轴线。

进一步地,造型件2与模胎1的连接方式为粘接、卡接、套接及一体成型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优选地,造型件2与模胎1的连接方式为套接,其中,如图9所示,模胎1上设有用于容纳造型件2的囊套4,造型件2穿设于囊套4内,囊套4的设置便于造型件2的安装和更换。其中囊套4可以凸出模胎1的表面,也可以内凹于模胎1表面,优选地,采用囊套4内凹于模胎1表面,此时,造型件2外表面可以设置与模胎1外表面平齐;当然,造型件2外表面可以凸出或者内凹于模胎1外表面。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相对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造型内模还有这样的区别结构设计:造型件2呈带状,在模胎1的周向上缠绕设置;或者造型件2呈环状,在模胎1上间隔布置;或者造型件2呈网状,在模胎1的周向上环绕设置。

如图10所示,造型件2呈环状,在模胎1上间隔布置,造型件2包括扭变约束段24和保持段25,扭变约束段24的外侧面在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造型约束角21;优选地,扭变约束段24和保持段25交替设置,其中多个位于同一轴线上的扭变约束段24形成造型面22的造型节点。其中,扭变约束段24用于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以便模胎1朝向预设方向成型,保持段25间隔设置于相邻两扭变约束段24之间,且保持段25两端与相邻扭变约束段24连接固定和/或保持段25与相邻两扭变约束段24为一体式结构,保持段25用于更好地限制模胎1的成型范围,保持模胎1的成型形状;因此,通过保持段25与扭变约束段24的配合能够更好地保持模胎1形状;优选地,为了便于脱模,保持段25和扭变约束段24至少一者为柔性件。其中,造型件2呈环状,在模胎1上间隔布置,位于相邻保持段25和扭变约束段24之间且处于邻保持段25和扭变约束段24约束范围外的模胎1,可形成变截面段,可用于成型预制构件变截面内孔。

如图11所示,造型件2呈带状,在模胎1的周向上缠绕设置;或者造型件2呈网状,在模胎1的周向上环绕设置,其中,造型件可以在模胎1长度方向连续缠绕或环绕;也可为多个在模胎长度方向间隔缠绕或环绕。其中,扭变约束段24用于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以便模胎1朝向预设方向成型,保持段25间隔设置于相邻两扭变约束段24之间,且保持段25两端与相邻扭变约束段24连接固定和/或保持段25与相邻两扭变约束段24为一体式结构,保持段25用于更好地限制模胎1的成型范围,保持模胎1的成型形状;因此,通过保持段25与扭变约束段24的配合能够更好地保持模胎1形状。优选地,为了便于脱模,保持段25和扭变约束段24至少一者为柔性件;若造型件2可以为在模胎1长度方向连续缠绕的带状,可用于成型预制构件等截面内孔;若造型件2为多个在模胎长度方向间隔缠绕的带状,可用于成型预制构件变截面内孔。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预制构件内孔成型的平整性,扭变约束段24和保持段25交替设置,其中多个位于同一轴线上的扭变约束段24形成造型面的造型节点。

进一步地,本实施中,造型件2设置于模胎1外部,扭变约束段24的内侧面在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造型约束角21;可以理解地,造型件2也可以设置于模胎1内部,扭变约束段24的外侧面在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形成造型约束角21,具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和二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12和13所示,相对于实施例一和二,本实施例提供的造型内模还具有如下区别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预制构件内孔成型的平整性,造型件2位于模胎1内侧,用于支撑模胎1成型,造型件2的外侧面在沿模胎1轴心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包括有造型约束角21,造型件2通过具有投影为造型约束角21的部位约束模胎1的成型方向。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14所示,相对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造型内模还具有如下区别结构设计:还包括定型套5,定型套5包裹在模胎1和造型件2的外侧,在定型套5的内侧,造型件2在其周向上形成有造型节点,以支撑定型套5根据造型节点的布置成型。其中,定型套5可以采用非弹性材料或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者防水布等,其中,定型套5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浆料直接与模胎1接触,从而减少混凝土对模胎1的磨损,延长模胎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定型套5可以为至少一端敞口的结构,以便于模胎1的放置和抽出,此时,模胎1与定型套5之间不固定,模胎1可以随意放置和抽出;当然,定型套5也可以两端封口,此时,定型套5与造型件2之间固定连接,优选地,定型套5与造型件2之间采用粘接固定,以便于定型套5保持在设置位置,具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外模10、内模20和设置在外模10与内模20之间用于支撑内模20的支撑件30,内模20为上述的造型内模。由于上述内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内模的模具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包括本体40,本体40具有至少部分空心的空心部,空心部采用上述的造型内模制作而成。由于上述内模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采用上述内模制作的预制构件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的成型方法,成型方法采用了上述的模具,包括如下步骤:内模20安放步骤:将内模20沿模具的长度方向放入骨架内,并将内模20牵引至骨架内的预定位置;或者,先将内模20放入具有顶部敞口的骨架半成品中,再在骨架半成品的基础上完成顶部敞口部分以形成完整骨架;内模固定步骤:在外模10内和/或骨架内设置支承内模的支撑件30;混凝土布料步骤:对内模20与外模10之间所形成的型腔填充混凝土浆料;内模脱模步骤:待混凝土半凝固或凝固后,待混凝土半凝固或凝固后,内模20收缩,抽出内模20。由于上述模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采用上述模具的成型方法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制构件的成型方法,下面结合空心桩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内模放入骨架:骨架编笼完成后,将内模20从一端放入骨架内,然后牵引放入骨架内的内模20至骨架另一端,完成内模20的放置;或者,通过人工编笼,人工编笼螺旋筋为单个螺旋,首先完成三面螺旋筋与主筋固定,形成具有开口的空腔,内模20通过开口放入,然后再完成开口处螺旋筋与主筋的连接。

内模的固定:若形成目标空心桩为两端空心桩时:模具两端设置有支撑件30,用于在两端支撑内模20;若形成目标空心桩为一端空心桩时:模具的一端及骨架内设置有支撑件30,用于支撑内模20。

浇筑:对内模20与外模10之间所形成的型腔浇筑混凝土浆料。

内模脱模:待混凝土凝固后,内模20收缩,内模20与混凝土脱离,抽出内模20即可。

其中,制作中间中空两端实心的预制桩时:先完成一端空心或者两端空心的浇筑,然后待混凝土凝固后,抽出内模20,再进行预制桩端部混凝土的浇筑。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造型内模、模具、预制构件及其成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