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8597发布日期:2021-05-11 15:17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定建筑物中的模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在如桥梁路面施工、高层建筑楼板施工等,都会使用到吊模,现有技术如:cn110748147a、cn110792038a、cn210918215u中也都有所涉及。在建筑物的两水平的面板(可以是桥梁道路面板,也可以是楼层面板)之间的接缝位置处,后施工连接时,为减少支撑物的使用,通常也使用吊模施工的方式,但常用的吊模施工方式中的底模板一般都不能重复利用,频繁起吊施工也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避免施工不便、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取得可重复使用同时方便施工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包括底模板,所述底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柔性的吊绳以便可作吊模使用;底模板的上表面的两端分别凸起设有竖向的套筒,所述吊绳穿过对应端的套筒的内孔并穿过底模板,穿出底模板的吊绳段上连接有限位卡以在吊起时用于承力,套筒的外侧活动套设有套管以在浇筑砼浆时可护住套筒;还包括一与套筒配合使用的转杆,所述转杆包括直径小于套管的内孔的主杆,主杆的一端以及套筒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部以使主杆可与套筒可拆卸相连,主杆的另一端具有可防止主杆穿过套管的阻挡部;主杆与套筒相连时,套管的远离底模板的端面至阻挡部的距离大于套筒的长度。

进一步地,套筒的自由端以外的吊绳段上连接有一防脱卡,防脱卡至套筒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吊绳段具有一定长度。

进一步地,套筒的内壁上开设有沿套筒轴向延伸的让位槽以在必要时用于容置对应的吊绳段,让位槽沿套筒的轴向延伸并至少贯穿套筒的自由端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部为分别加工在套筒的内壁上的内螺纹和加工在主杆上的外螺纹以便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套筒的轴向上,让位槽的长度不小于内螺纹的长度。

进一步地,套筒的径向上,让位槽的深度大于吊绳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部为垂直连接在主杆端头的横杆以使转杆呈t形结构,横杆的长度大于套管的内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吊模模板结构,使用方便,并且在使用时可移动从而可重复利用,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也减少了起吊频次,协作少,对应降低了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放大);

图3为图2的俯视图(放大);

图4为具体实施例的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中套筒的替换结构示意图;

其中,底模板1,套筒2,让位槽21,内螺纹22,l形槽23,吊绳3,限位卡31,防脱卡32,套管4,转杆5,主杆51,外螺纹511,阻挡部52,横杆5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2,具体实施例的可移动吊模模板结构,包括水平的底模板1(矩形,长条状),所述底模板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柔性的吊绳3以便可作吊模使用;底模板1的上表面的两端边缘的中间位置分别凸起设有竖向的套筒2,所述吊绳3穿过对应端的套筒2的内孔并穿过底模板1,穿出底模板1下表面的吊绳3段上连接有限位卡31以在吊起时用于承力,可以理解的,对应于套筒2的内孔在底模板1上也开设有通孔,吊绳3沿通孔穿过、穿出底模板1并连接限位卡31,限位卡31的外形尺寸应大于通孔直径以便承力,套筒2的外侧活动套设有套管4以在浇筑砼浆时可护住套筒2,实施时,套管4的长度(高度)应大于要浇筑的砼浆深度;还包括一与套筒2配合使用的转杆5,所述转杆5包括直径小于套管4的内孔的主杆51,主杆51的一端以及套筒2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部以使主杆51可与套筒2可拆卸相连,相连状态时主杆51与套筒2同轴并可带动套筒2(底模板1)转动,主杆51的另一端具有外形尺寸大于套管4的内孔直径的阻挡部52以在使用时可防止主杆51穿过套管4;套管4的下端面与底模板1的上表面相贴,主杆51与套筒2相连时,套管4的上端面至阻挡部52的距离要大于套筒2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吊模模板结构,使用方便,并且在使用时可移动从而可重复利用,也减少了起吊频次,提高施工效率。为便于理解,进一步介绍一下本吊模模板结构在建筑物接缝施工中的使用过程,吊模模板结构未使用时,转杆5可连接于套筒2的自由端上,以避免丢失,便于存储管理;要使用吊模模板结构时,先将转杆5从套筒2的自由端取下,理顺吊绳3并通过起吊设备吊起,直至底模板1的上表面的两侧抵接相贴于建筑物接缝两侧的两面板的下表面,吊绳3的上端可固定在跨设于两面板上的支架上以保持底模板1的吊模姿态并保持稳定,在底模板1的两端端头设置端立模板后可浇筑砼浆,砼浆厚度通常与面板平齐,套管4可以防止砼浆进入套管4内接触套筒2,砼浆凝固时套管4与之连接为一体,达到凝固强度要求后,拆除端立模板,拆除吊绳3上端与支架的固定连接,使用转杆5连接到套筒2的上端,通过向下敲击转杆5,可使底模板1脱模(必要时,转杆5在两端的套筒2上先后连接和敲击以便脱模),底模板1与砼的下表面脱开后,因自重下落,转杆5的阻挡部52被套管4限制,底模板1停止下落,此时,因套管4的上端面至阻挡部52的距离是大于套筒2的长度的,另一端的套筒2已经从砼的下表面脱出,通过转动阻挡部52,带动主杆51、主杆51带动套筒2、套筒2带动底模板1,在水平方向转动180°,从而实现了底模板1的“向前移动”;再通过转杆5将底模板1提起,套上新的套管,又通过吊绳3保持底模板1的吊模姿态,取掉转杆5,设置“向前移动”方向的单端的端立模板,可继续浇筑施工;如此循环向前,直至完成整条接缝的连接施工。

实施时,可达到上述使用效果的主杆51与套筒2的可拆卸连接形式很多,具体不限,后续进一步说明。

其中,套筒2的自由端以外的吊绳3段上连接有一防脱卡32,吊起时(拉直状态),防脱卡32至套筒2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吊绳3段应具有一定长度。

这样,可以防止异常时、或未使用时吊绳3脱出套筒2,便于使用。而防脱卡32至套筒2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吊绳3段具有一定长度,是保持吊绳3活动穿过套筒2和底模板1的一个有效活动量,也避免干涉影响主杆51与套筒2的连接。

请再参见图3,其中,套筒2的内壁上开设有沿套筒2轴向延伸的让位槽21以在必要时用于容置对应的吊绳3段,让位槽21沿套筒2的轴向延伸并至少贯穿套筒2的上端面。

这样,可使吊绳3避让于让位槽21中,可以增加主杆51与套筒2可达到上述使用效果的可拆卸连接形式的多样性,方便结构设计。

请继续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选择了简单可靠的螺纹连接形式,所述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部为分别加工在套筒2的内壁上的内螺纹22和加工在主杆51上的外螺纹511以便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时,对应的吊绳3段就让位于让位槽21中。

其中,套筒2的轴向上,套筒2的内壁上的让位槽21的长度不小于内螺纹22的长度,这样,可方便吊绳3段的有效避让,方便转杆5带动套筒2转动。实施时,让位槽21也可以轴向贯穿套筒2,方便加工。

其中,套筒2的径向上,让位槽21的深度应大于吊绳3的直径,但最好不要破壁,也就是说,套筒2的壁厚在取值上应大于内螺纹22深度加吊绳3直径,以避免破壁;当然,实施时,让位槽21也可以贯穿套筒2的壁,即形成为破口,方便加工也不太影响使用强度,但应防止吊起时吊绳3位于破口外,这样吊绳3容易被坡口的边沿隔断或磨断。

其中,所述阻挡部52为垂直连接在主杆51端头的横杆521以使转杆5呈t形结构,横杆521的长度大于套管4的内孔。这样,可有效阻挡底模板1的下落,并可方便施力转动。

其中,套筒2和套管4的上端面平齐,即等长度。这样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在实际使用中使用更方便,工具更简洁。因为:如果套筒2过短,位于套管4内、下端,在砼浆凝固之后需要连接转杆5时很不方便;如果套筒2过长,又因套管4的上端面至阻挡部52的距离要大于套筒2的长度,无疑就会加长转杆5的长度,不便于使用和收纳存储。

实施时,主杆51与套筒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形式是选的,通过前面的介绍,可认识到,主杆51之套筒2连接后,相对需要被限制轴向运动,并可同步转动,除了实施例中的结构方式,还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形式,在套筒2的内壁上端设置l形槽23,对应的,在主杆51的外圆周下端设置凸耳(未图示,凸耳与l形槽23对应,数量上至少应有两组)即可,凸耳可经l形槽23的竖向段进入,然后转动进入l形槽23的水平段,从而可达到限制轴向运动并可同步转动的效果,这种结构形式中,主杆51是单向带动套筒2转动,但实现本实用新型要达到的带动底模板1转动前移、连续施工、可拆卸的效果均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部为凸耳和l形槽23,主杆51的直径完全可以小于套筒2的内径,这样,也就无需专门设置让位槽21来给吊绳3让位,形式灵活。其它可实施的连接形式不再穷举。实施时,进一步地,底模板1可采用钢板,吊绳3采用钢丝绳,限位卡31和防脱卡32可采用同结构件,多采用金属件,套筒2、转杆5也是金属件,套管4为塑料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