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嵌式锁扣板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17353发布日期:2021-02-09 18:0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对嵌式锁扣板材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扣板材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


背景技术:

[0002]
企口地板被运用已相当长久,其组装结构也被运用到壁板或类似的板材,今以地板为例作说明,企口地板组装方便且能让板材单元间相互连接组合,故而广泛被消费者所采用,相关业者亦不遗余力的进行研究改良,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具实用性的产品。
[0003]
其中的一种设计是尤尼林管理私营公司获准的cn97190692.0等系列《由硬板材单元构成的地板以及制造这种板材单元的方法》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案(相应于该公司unilin beheer bv在美国取得的6,874,292号等系列《floor panels with edge connectors》美国专利案),该系列专利申请案迄今共有二十余件,其基本架构均相同,其具有由舌状物与槽构成的连接部分,并在该连接部分上设有整体的机械锁定装置,以防止两块相互连接的板材单元在垂直于相关边缘和平行于相互连接板材单元下边的方向上脱开,当然,其特色在于设置在舌状物下表面上的凸出部、设置在槽的下凸出部分上的槽和可弹性弯曲的下凸出部分,让其以一种平面方式相对地推移所述的板材单元的时候允许其相互连接在一起。此一设计让板材单元相互连接时可由舌状物斜插入板材槽内后,以舌状凸榫为支点旋转板材下压以及平面相推移的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并由其机械锁定装置防止脱开,因为其是采旋转下压、平面相推移的方式来进行板材单元间的组装,故而在长边结合定位后再进行短边的结合时,仍可平推进行结合,确实具有其实用性。
[0004]
该种设计的板材单元在使用过程中,若板材单元发生干燥收缩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平移时,通过舌状物与槽的限位可限制板材单元间的平移,但若长时间,有如地热采暖的持续发热干燥,形成木质地板的水分蒸发,致使木质地板更大幅面收缩,而仅以舌榫与槽口的单一限位扣合连接,其扣合拉力将明显降低,因舌榫、槽口以及在木质地板本体大面积干燥收缩的共同作用下,进而产生舌榫与限位槽口松脱,致使相互连接的板材单元的连接处离缝,再稍加严重的木质地板幅面收缩,即会发生地板单元与地板单元舌榫与槽口的分离脱扣。
[0005]
另又在较为潮湿环境时,则易发生板材单元的膨胀,板材单元相互推挤,造成板材单元一侧的下方空鼓,在受到挤压后的该板材单元另一侧就会向侧边向上翘,进而受压不均导致发生板材单元的向上旋转,此时两板材单元的舌状物可从槽内旋出,使得两板材单元相互分离,影响了板材单元间的连接扣合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及扣合方法,解决现有板材单元在干燥环境,板材本体产生的收缩幅面尺寸减小,造成两板材间的锁扣连接处开缝分离,以及板材单元在潮湿环境的体积膨胀,引发地板相互推挤而起拱,地板又经由脚踩下压受力而发生板材单元旋转,极易导致凸榫从榫槽内旋出使得两板材单元相
互分离而影响连接扣合稳定性的问题。
[0007]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由板材单元(10)组装而成,所述板材单元(10)具有上表面(11)、底面(12)及四个侧边,其中至少两个相对的侧边(13,14)上分别形成有相适配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
[0009]
带有第一凸榫(21)的一侧边(13)形成有与所述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所述第一对接面(131)呈竖向设置;
[0010]
所述第一凸榫(21)形成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凸榫(21)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所述第一凸榫(21) 具有第一顶面(211)、第一外侧面(212)以及第一底面(213);
[0011]
所述第一凸榫(21)的下方还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所述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所述底面(12)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所述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所述第一竖向面(132) 向内侧凹入;
[0012]
所述第一凸榫(21)与所述第二榫槽(32)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
[0013]
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侧边(14)形成有与所述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所述第二对接面(141)呈竖向设置;
[0014]
所述第一榫槽(22)形成于所述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所述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所述第一榫槽(22)具有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 (223);
[0015]
所述第一榫槽(22)的下方还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二凸榫(31),所述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有与所述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所述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所述第二竖向面(142) 向外侧凸出;
[0016]
所述第一榫槽(22)与所述第二凸榫(31)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
[0017]
所述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所述第一对接面(131)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阶(51),且所述第一凸阶(51)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
[0018]
所述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与所述第二对接面(141) 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凹槽(52),所述第一凹槽(52)自所述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
[0019]
所述第一凹槽(52)与所述第一凸阶(51)相适配,所述第一凹槽(52) 可容置所述第一凸阶(51);
[0020]
借此,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 (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与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 (32)的相互配合而进行扣合连接。
[0021]
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间连接是通过第一凸榫(21) 插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来实现的。在组装时,可将两板材单元贴靠至组装定位位置进而以按压方式施力使两板材单元间实现连接扣合,也可以倾斜状态将一板材单元以旋转下压的方式施力使两板材单元间实现连接扣合。在两板材单元扣合好后,若板材单元发生干燥收缩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平移,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 相抵靠形成第一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相紧贴形成第二牵制作用点,第一凸阶 (51)的第一横向面(5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相紧贴形成第三牵制作用点,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与第二榫槽 (32)的
第二下槽壁(323)相紧贴形成第四牵制作用点,四个牵制作用点的相互牵制可以很好的保证两板材单元不离缝、不分离,起到很好的板材锁扣连接限位功能,该结构设计加大了板材单元间的锁扣拉力,提高了板材单元间的连接扣合稳定性。若两板材单元间发生旋转时,该旋转力需克服第一牵制作用点至第四牵制作用点的锁扣拉力方可将两板材单元相分离,故而能够避免两板材单元轻易的旋转脱离,提高了板材单元间的连接扣合稳定性。
[002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扣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 (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所述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所述第一榫槽(22)中,所述第二榫槽(32)开始罩扣于所述第二凸榫(31),让所述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顶靠在所述第一凹槽(52)对应的壁面,所述第一凸阶(51)对应的侧面顶靠于所述第二对接面(141),让所述顶靠面(41)顶靠在所述限位面(42)上,接着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对带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边缘施力,经由所述限位面(42) 的引导,让所述第一凸榫(21)进入所述第一榫槽(22)中、所述第一凸阶(51)进入所述第一凹槽(52)中、所述第二榫槽(32)卡扣于所述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02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扣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使所述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所述第一榫槽(22)中,所述第二榫槽(32)部分罩扣于所述第二凸榫(31),让所述第一对接面(131)与所述第二对接面(141)相抵靠,接着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进行旋转下压,让所述第一凸榫(21) 进入所述第一榫槽(22)中、所述第一凸阶(51)进入所述第一凹槽(52) 中、所述第二榫槽(32)卡扣于所述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 (10)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图4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27]
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时榫槽变形的示意图。
[0028]
图8和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时榫槽变形示意图。
[003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31]
图12和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反向旋转限位的示意图。
[0032]
图14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板材单元加工刀具的配置图。
[0033]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21至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38]
图24和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的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6至图2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板材单元加工刀具的配置图。
[0040]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3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六实施例的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35为图34中浮凸和凹陷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7]
图36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3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40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4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42至图4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54]
图45和图4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47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4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4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实施例组装时采用多种钉子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58]
图50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5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60]
图52至图5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61]
图55和图5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62]
图57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3]
图5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二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59至图6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二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65]
图62和图6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二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
装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64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6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66至图6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69]
图69和图7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70]
图71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1]
图7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72]
图73至图7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分解步骤示意图。
[0073]
图76和图7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74]
图78为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5]
图79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8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六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图81至图8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板材单元加工刀具的配置图。
[0078]
图83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79]
图8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80]
图85至图8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图88和图8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82]
图90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3]
图9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84]
图92至图9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图95为图94中第一凸榫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86]
图96为图94中第三凸榫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87]
图97和图9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88]
图99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十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9]
图10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
[0090]
图101至图10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按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91]
图104和图10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十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采用旋转下压方式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92]
图106为本实用新型板材单元组装排列形成第一种拼花样式的结构示意图。
[0093]
图107为本实用新型板材单元组装排列形成第二种拼花样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95]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由板材单元组装而成,用于提升锁扣板材的连接稳定性,利用第一凸榫21和第二凸榫31 将两个板材单元10从两个方向同时卡住,形成与中国传统木质家具,不同工件采用榫与卯的稳固相连接原理,使其结构功能达到相同良好的扣合效果,可以很好的保证板材单元间的长时间水平连接不离缝、不分离,更加大了板材的锁扣连接拉力。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结构进行说明。
[0096]
参阅图1,显示了板材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 1,对本实用新型的对嵌式锁扣板材的结构进行说明。
[0097]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对嵌式锁扣板材,由板材单元10组装而成,该板材单元10具有上表面11、底面12以及四个侧边,上表面11和底面12为平面且相对设置,四个侧边设于上表面11和底面12的四周,在四个侧边中至少两个相对的侧边上分别形成有相适配的第一凸榫21和第一榫槽22;带有第一凸榫21的一侧边13上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该第一对接面131呈竖向设置;第一凸榫21 形成于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且该第一凸榫2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在第一凸榫21的下方还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该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该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第一凸榫21与第二榫槽32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侧边14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该第二对接面141呈竖向设置;第一榫槽22形成于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该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第一榫槽22的下方还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二凸榫31,该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该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一榫槽22与第二凸榫31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第一凸榫21具有第一顶面211、第一外侧面212以及第一底面213,第一榫槽22具有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223,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对接面131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阶51,该第一凸阶5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二对接面141 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凹槽52,该第一凹槽52自第二对接面141 向内侧凹入;第一凹槽52与第一凸阶51相适配,该第一凹槽52可容置第一凸阶51。借此,结合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与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稳固的连接扣合。
[0098]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在侧边13处形成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榫21和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阶51;在侧边14 处形成向内侧凹入的第一榫槽22、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凹槽52和向外侧凸出的第二凸榫31。第一凸榫21与第一榫槽22相适配,该第一榫槽22可容置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与第一凹槽52相适配,该第一凹槽52可容置第一凸阶51,第二榫槽32与第二凸榫31相适配,该第二榫槽32可容置第二凸榫31。结合图3和图4所示,该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 10通过沿侧向(或水平向)对插实现连接,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结合图2所示,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第一凸榫21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置于第一凹槽52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竖向面142相面对设置。借此,一板材单元10上的第一凸榫21伸入到另一
板材单元10的内侧,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二凸榫31伸入到一板材单元10的内侧,即第一凸榫21预先伸入第一榫槽22约二分之一深度后,另再辅以第二榫槽32对应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可按压其中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具体可按压上表面11靠近第一对接面131处的位置,仅需以垂直按压方式略加施力,就可实现了两个板材单元10双向榫与槽的锁扣定位,此时,第一凸榫21 加上第一凸阶51后的加长型凸榫和第一榫槽22加上第一凹槽52,所形成的双榫、槽相互连接与相互牵制的板材单元连接扣合,即能大大提高板材单元10的连接扣合稳定性,如图7所示,当组装后的两个板材单元10干燥收缩时,两个板材单元10会沿着图7的f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左侧的板材单元10向左侧移动,右侧的板材单元10向右侧移动,在两个板材单元10将要向着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凸榫21向右侧移动,顶靠面 41压迫限位面42并欲将第一榫槽22撑开,此时第二凸榫31会被第二榫槽32顶住,使得第一榫槽22无法被撑开,达到了稳固锁合的效果,保证两个板材单元10既不离缝,也不分离,确保了板材单元10的连接扣合稳定性。另外,第一凸榫21和第二凸榫31位于组装连接的两个板材单元10 上,若其中的一个板材单元10因材质不均的问题而出现第一凸榫21或第二凸榫31有损坏时,另一板材单元10上的第一凸榫21和第二凸榫31依然能够保持板材的正常使用。还由于较宽深度的第一凸榫21插入第一榫槽22内,以及第二凸榫31伸入第二榫槽32内的相同设置,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在扣合后,第一凸榫21、第二凸榫31不因干燥环境致使板材单元材料稍微收缩就能轻易脱离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较宽深度对嵌的相互紧密夹持扣合,而需要以较大的倾斜角度与上翘力才能完成板材单元的拆卸,非常不易脱扣分离。
[009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凸阶51包括与第一对接面131连接的第一横向面511和与该第一横向面511连接的第一纵向面512,该第一纵向面512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连接,第一纵向面512设于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一外侧面212之间。第一凸榫21 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顶面211连接,第一底面213与第一外侧面212 连接。较佳地,该第一外侧面212包括一竖向部和一斜向部,该竖向部与第一顶面211连接,斜向部的顶部与竖向部连接,斜向部的底部向着板材单元10的内侧倾斜并与第一底面213连接。第一底面213略呈平直状,第一顶面211略呈倾斜状,该第一顶面211与第一纵向面512连接的端部高于该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外侧面212连接的端部。
[0100]
第一凹槽52包括与第二对接面141连接的第一横壁面521和与第一横壁面521连接的第一纵壁面522,该第一纵壁面522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连接,该第一纵壁面522设于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一内槽壁222之间。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与第一上槽壁221连接,第一下槽壁223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较佳地,该第一内槽壁222与第一外侧面212的形状相适配,包括竖向部和斜向部,其斜向部的顶部与竖向部连接,斜向部的底部向着板材单元10的外侧倾斜并与第一下槽壁223连接。该第一下槽壁223略呈倾斜状设置,且第一下槽壁223与限位面4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较低。第一上槽壁221也略呈倾斜状,该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一纵壁面522连接端部高于该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的端部。
[0101]
第二榫槽32具有第二上槽壁321、第二内槽壁322以及第二下槽壁 323,第二上槽壁321与顶靠面41连接,第二内槽壁322与第二上槽壁321 连接,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二内槽壁322连接。较佳地,第二内槽壁322 包括两个斜向部,一个斜向部与第二上槽壁321连接,该斜向部的底部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内侧设置,另一个斜向部与第二下槽壁323连接,该斜向部的底部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外侧设置。第二上槽壁321略呈倾斜状,该第二上槽壁321
与第二内槽壁322连接的端部略低于第二上槽壁321 与顶靠面41连接的端部。第二下槽壁323呈倾斜状设置,该第二下槽壁 323与第二内槽壁322连接的端部高于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 连接的端部。
[0102]
第二凸榫31具有第二顶面311、第二外侧面312以及第二底面313,第二顶面311与限位面42连接,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顶面311连接,第二底面313与第二外侧面312连接。该第二外侧面312的形状与第二内壁面322的形状相适配,第二顶面311为平直面,第二底面313的形状与第二下槽壁323的形状相适配。
[0103]
第一底面213的标高低于第二上槽壁321的标高;第二顶面311的标高高于第一下槽壁223的标高。结合图7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若两个板材单元10受到了水平方向的相互分离的作用力时或者当两个板材单元10向着图7中f2所示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凸榫31和第一凸榫21会相互阻挡,且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也会相互紧贴,限制两个板材单元10沿着水平方向相互分离,能够锁住两个板材单元10,确保两个板材单元10不离缝、不分离,提高板材单元10的结构连接稳定性。
[0104]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顶面211略呈倾斜状,第一上槽壁221也略呈倾斜状,第一凸榫21置于第一榫槽22内时,第一顶面211与第一上槽壁221相紧贴,第一底面213与第一下槽壁223相贴。结合图1所示,第二底面313呈倾斜状,第二下槽壁323也呈倾斜状,第二凸榫31置于第二榫槽32内时,第二底面313与第二下槽壁323相紧贴,第二顶面311 与第二上槽壁321间留有间隙。若两个板材单元10干燥收缩时,两个板材单元10会沿着图7中的f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右侧的板材单元10向右侧移动,左侧的板材单元10向左侧移动,若干燥收缩产生的力较大时,经限位面42的导向,右侧的板材单元10会沿着f1所示的方向斜向上移动,此时,第一凸阶51的第一横向面5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 相卡紧,形成第一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 22的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形成第二牵制作用点;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相卡紧,形成第三牵制作用点;左侧板材单元10的顶靠面41因而无法沿着右侧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 22的限位面42的斜面设置朝斜向上抬升脱离而致使第一凸榫的顶靠面41 与第一榫槽22的限位面42也相互卡紧,形成第四牵制作用点。第一至第四牵制作用点产生的相互牵制作用力,阻止了右侧板材单元10的第一凸榫21能够挣脱左侧第一榫槽22的夹持,因此,可以很好的保证两个板材单元10不离缝、不分离,起到很好的锁扣限位功能,且该较宽深度的第一榫槽22同时夹持着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较宽深长的凸榫结构设计更是加大了连接板材的锁扣拉力。
[01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凸榫 21的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的最低点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位置点的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小于限位面42的最高点与第一纵壁面522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2,即 l1<l2。结合图3所示,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 的最外侧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相贴时,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限位面42相对应,由于l1<l2,若该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和限位面42相贴,此时的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的最低点位于限位面42的最高点的下方,结合图4所示,也即在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 相紧贴时(此时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纵壁面522也呈现过盈状态),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的最低点与限位面
42间过盈配合,此时第一凸榫21部分落入到第一榫槽22的范围内。在该状态下无法继续沿同一平面移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了,接着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对带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边缘施力,即向顶靠面41垂直上方的上表面11以垂直按压的方式施力,结合图4和图7所示,经由限位面42的引导,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5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106]
如图3所示,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的最低点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位置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大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与限位面42的连接处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3,即l1 >l3。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推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 10时,该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顶靠在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纵壁面522上时,该第一凸榫21已落入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的范围中,基于l1>l3的技术要点,该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的最低点尚未触及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与限位面 42的连接处,如此本实用新型才能够采按压的方式来进行板材单元10间的扣合。
[0107]
如图3所示,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4小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间的最大的水平距离l5,即l4<l5,结合图7所示,在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紧贴时,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榫槽22 的第一内槽壁222间有缝隙。相应地,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和第二榫槽32的第二内槽壁322间也留有缝隙通过留设的缝隙,可避免凸榫与榫槽的槽壁间相碰撞或摩擦而产生异响。
[0108]
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 l4大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纵壁面52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6,即 l4>l6。
[0109]
如图3所示,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底面313的连接处和限位面42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的连接处间的距离l7大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和顶靠面41间最小距离l8,即l7>l8,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若限位面42与第二凸榫31的第一顶面311的连接处位于顶靠面41范围内时,由于l7>l8,第二凸榫 31的第二底面313与第二外侧面312的连接处尚未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相接触。在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对带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边缘施力时,结合图4所示,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与第二外侧面312的连接处和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过盈配合,即第二凸榫31会将第二榫槽32的槽口(该槽口是指顶靠面41与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下槽壁323连接处之间的范围)撑开,从而能够让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另外,由于l7>l8,在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时,该第二榫槽32与第二凸榫31形成卡扣功能作用,故不易发生分离。
[01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斜面。利用斜面起到导向作用,以便于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连接。
[01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弧面。利用弧面起到导向作用,该弧面较佳为圆弧面,可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 更好组装,再有两个板材单元铺装连接在不平整地面时,带有第一凸榫21 的弧型顶靠面41的板材单元和带有第一榫槽
22的另一块弧型限位面42 的板材单元扣合相连接一起,其两块板材单元各自圆弧面的接触处在地面不同平面角度时,分别两个不同板材单元的圆弧面形成微旋转接触,因此可以极为有效降低不同板材单元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相连接处的摩擦响声。
[0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扣合后,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竖向面142之间设有分隔缝43。利用设置的分隔缝43给予板材预留有膨胀的空间,可减少板材受潮膨胀时的接触面,降低摩擦响声。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右侧的板材单元10 受到反向旋转的作用力f3时,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竖向面142相抵靠,限制了右侧的板材单元10的继续旋转,使得板材单元10无法再继续倾斜,该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竖向面142也起到了定位限位的作用。在右侧的板材单元10受到反向旋转的作用力f3时,左侧板材单元10的第二凸榫 31的第二顶面311与右侧板材单元10的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上槽壁321 相紧贴,也限制了右侧的板材单元10的继续旋转,该第二凸榫31和第二榫槽32也再次起到了定位限位的作用。
[01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板材单元10的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二竖向面142均呈竖向设置,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二竖向面142相互错开设置,也即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二竖向面142不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如此可使得第一榫槽22的槽口较大,该槽口由第二竖向面141的最低处和限位面42的最高处之间构成,可方便第一凸榫21的装配。
[0114]
板材单元10的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一竖向面132均呈竖向设置,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一竖向面132相互错开设置,也即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一竖向面132不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如此可使得第二榫槽32的槽口较大,该槽口由第二竖向面132的最高点和顶靠面41的最低点之间构成,可方便第二凸榫31卡扣于第二榫槽32上。
[01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 设有向下凹入的安装槽224,利用安装槽可将具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 10固定在安装基础(泛指地面、墙面,木质、金属槽型、塑料板条龙骨等) 上。该安装槽224可容置固定连接用的固定钉,直接将板材固定于地面、墙体面上,该固定钉可以是木螺钉、气枪u型钉、铁钉等或其他种类的固定钉。
[011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板材单元10的侧边设置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整体厚度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的20%至 40%,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20%至40%。该板材单元10的相对两侧边设置了第一凸榫、第一凸阶及第二榫槽与第一榫槽、第一凹槽及第二凸榫,在确保凸榫及榫槽间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该板材单元的整体厚度可较薄,板材单元的厚度可以在4mm 至8mm之间。较佳地,该板材单元的厚度为4mm。
[0117]
在第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形例中,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下槽壁223和限位面42连接形成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该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225的具体结构与第七实施例的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225的结构相同,请参阅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描述。
[0118]
如图3至图7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与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结合图6所示,将带有第一凸榫21 及第一凸阶5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及第一凹槽52的板材单元10,该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 32的槽
口卡扣于第二凸榫31的头部,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相贴,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相贴,第一凸阶51的第一纵向面512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此时可将带有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板材单元10向下落放,使得该板材单元10的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限位面42和第二顶面311的连接处相贴,接着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板材单元10,使得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外侧面212之间的第一倾斜面214 与第一纵壁面522与第一上槽壁221的连接处的第二斜面45相抵,第一横向面511和第一纵向面512之间的第一斜向面513与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一横壁面521的连接处的第一斜面44相抵,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间处于过盈状态,此时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会弹性变形被撑开,而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和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相接触,此时无法在同一平面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 21及第一凸阶51的板材单元10,接着对带有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 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施加垂直向下的按压力,结合图4所示,以按压的方式将第一凸榫21压入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压入第一凹槽 52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结合图5和图6所示,按压的过程中,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被撑开而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被撑开而向上发生弹性变形,顶靠面41压迫限位面42,使得第二凸榫31向下发生弹性变形,进而压迫第二榫槽32 的第二下槽壁323向下发生弹性变形,如此第一凹槽52被撑开而使得第一凸阶51可落入,第一榫槽22被撑开而使得第一凸榫21可落入,第二榫槽32被撑开而可卡扣于第二凸榫31,这样即可完成了两个板材单元10 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119]
如图8和图9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与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以旋转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结合图11所示,将带有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插入带有第一榫槽22及第一凹槽 52的板材单元10,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到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 部分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让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抵靠,接着以该相抵靠的位置为接触点旋转下压该带有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 51的板材单元10,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让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5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在旋转下压时,结合图10所示,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被撑开而向上弹性变形使得第一凸阶51可落入,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被撑开而向下弹性变形使得第二榫槽32可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件的双向锁扣连接。
[0120]
如图14至图16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板材单元10在生产加工时需要三种刀具切削加工,分别是水平刀151、竖直刀152以及倾斜刀153,水平刀151可沿着板材单元10的横向进行切削加工,竖直刀152可沿着板材单元10的竖向进行切削加工。由于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的槽底向着板材单元10的内部设置,故而需要利用倾斜刀153进行切削加工。
[0121]
参阅图17,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单元10的第二实施例。如图17所示,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凸榫71,第二凸榫31的下方设有与该第三凸榫71相适配的第三榫槽72,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设有双浮凸结构,第一榫槽22 的第一下槽壁223设有双锁槽结构。具体地,第二榫槽32与第一竖向面 132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三凸榫71,该第三凸榫71自第一竖向面 132向外侧凸出;第二凸榫31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三榫槽72,该第三榫槽72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内侧凹入;第三榫槽72 与第三凸榫71相适配,该第三榫槽72可容置第三凸榫71。
[0122]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 711向内侧凹入,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第三榫槽72的第三内槽壁721向外侧凸出,第二榫槽32的第二内槽壁322相较于第一竖向面132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外侧,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相较于第二竖向面142 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内侧。
[0123]
较佳地,第三凸榫71包括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连接的第三外侧面711和与该第三外侧面711连接的第三底面712,第二榫槽32 的第二下槽壁323作为第三凸榫71的顶面。第三榫槽72包括与第二凸榫 31的第二底面313连接的第三内槽壁721和与该第三内槽壁721连接的第三下槽壁722,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作为第三榫槽72的上槽壁。
[0124]
更佳地,第一底面213包括第一斜顶面2131、第二斜顶面2132和第一连接平面2133,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外侧面212和第一连接平面2133 连接,第二斜顶面2132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和顶靠面41连接,其中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外侧面21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顶面2131 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外侧面212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凸出的第二浮凸216。第二斜顶面2132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斜顶面2132与顶靠面41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二斜顶面2132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连接平面2133为平直面。其中的第一浮凸 215和第二浮凸216构成了双浮凸结构。第一榫槽22包括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223,第一下槽壁223与第一内槽壁222 及限位面42连接。其中该第一下槽壁223包括第一斜靠面2231、第二斜靠面2232以及第二连接平面2233,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222 和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第二斜靠面2232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和限位面42连接,其中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二锁槽226。第二斜靠面2232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斜靠面 2232与限位面4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二斜靠面2232与限位面 42的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第一锁槽225用于容置第一浮凸215,第二锁槽226用于容置第二浮凸216,其中的第一锁槽225和第二锁槽226构成了双锁槽结构。
[0125]
结合图18所示,板材单元10的第二实施例的扣合方式及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的扣合方式及过程相同,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在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的下方还有第三凸榫71及第三榫槽72的相互配合,第三凸榫71的设置方向与第一凸榫21的设置方向相同,第三凸榫71的设置方向与第二凸榫31的设置方向相反,如此交错设置,可加大板材单元间的连接锁扣拉力。
[012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板材单元10侧边设置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整体厚度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的20%至 40%,第一凸阶51的厚度占第一凸榫21的厚度的40%至50%,第二榫槽 32的竖向最大高度与第三凸榫71的厚度之和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 20%至40%,第三凸榫71的厚度占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的40%至 50%。该板材单元10的相对两侧边设置了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榫槽32及第三凸榫71与第一榫槽22、第一凹槽52、第二凸榫31及第三榫槽72,确保凸榫及榫槽间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该板材单元的整体厚度可偏向中厚度,板材单元10的厚度可以在9mm至18mm之间。较佳地,该板材单元的厚度为12mm。
[0127]
参阅图19,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单元10的第三实施例。如图19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凸榫31和第二榫槽32的形状不同;第三凸榫71和第三榫槽72的设置位置不同。
[0128]
第三实施例中设置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与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两个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同。均是利用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加大第一榫槽22对第一凸榫21的夹持力,提高板材单元的水平扣合拉力,可有效减小或避免板材单元锁榫与锁槽的水平离缝分离。如图19、图20和图23所示,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凸榫21容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浮凸215容置于第一锁槽225内,第二浮凸216容置于第二锁槽226内,其中第一顶面211与第一上槽壁221 相贴,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斜靠面2231相贴,第一连接平面2133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相贴,如此,在两个板材单元10受到f2方向的作用力而相互分离时,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斜靠面2231相卡紧,第一顶面 211与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实现了通过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一斜靠面 2231夹紧第一凸榫21的头部,使得该第一凸榫21的头部难以撑开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一斜靠面2231处榫槽而无法水平脱离,从而提高了水平扣合拉力。
[0129]
进一步地,第二榫槽32形成于第一凸榫21的下方,在该第二榫槽32 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第二榫槽32 自该第一竖向面132向着上表面11的方向凹入,该第二榫槽32呈竖向设置。第二凸榫31形成于第一榫槽22的下方,该第二凸榫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该第二凸榫31的头部向着上表面11的方向向上凸出设置。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置第三榫槽72,第二凸榫31的下方设有第三凸榫71,该第三凸榫71与第三榫槽72相适配。
[0130]
具体地,第二榫槽32包括第二上槽壁321和第二内槽壁322,该第二上槽壁321与顶靠面41相连接,第二内槽壁322与第二上槽壁321相连接,该第二内槽壁322呈竖向设置,较佳地,该第二内槽壁322与第一竖向面132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第三榫槽72设于第二榫槽32与第一竖向面 132之间,该第三榫槽72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该第三榫槽72 包括第三上槽壁723、第三内槽壁721以及第三下槽壁722,其中的第三上槽壁723与第二内槽壁322连接,第三内槽壁721与第三上槽壁723连接,第三下槽壁722与第三内槽壁721连接,第三下槽壁722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第二凸榫31包括第二顶面311和与第二顶面311连接的第二外侧面312,该第二外侧面312呈竖向设置,且该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竖向面142相平行设置,第二外侧面312位于第二竖向面142的外侧。第三凸榫71设于第二凸榫31和第二竖向面142之间,该第三凸榫71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该第三凸榫71包括第三顶面713、第三外侧面711和第三底面712,该第三顶面713与第二外侧面312连接,第三外侧面711与第三顶面713和第三底面712连接,该第三底面712与第二竖向面142连接。
[0131]
再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三下槽壁72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斜导面1321,该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三下槽壁722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相应地,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711为斜面,该第三外侧面711 与第三底面712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内侧设置。第一斜导面1321和第三外侧面711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能够便于板材单元间垂直按压、旋转或平移的组装。结合图21、图22和图24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过程中,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711相抵靠,起到接触定位的作用,进而在组装作用力的作用下,该第一斜导面1321会沿
着第三外侧面711的倾斜方向向下移动,进而撑开第三榫槽72,让第三榫槽 72卡扣于第三凸榫71上,可避免两板材单元在半组装状态时,各相关预碰触点的相抵死而无法安装或安装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0132]
如图21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也具有l1<l2,l1>l3, l4<l5以及l4>l6的技术要点,该些技术要点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特别地,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711的最低点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和限位面42的连接处间的距离l9大于第三榫槽72的第三下槽壁722与第二竖向面132的连接处距顶靠面41的最小距离l10,即l9>l10,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若限位面42与第二凸榫31 的第二顶面311的连接处位于顶靠面41范围内时,由于l9>l10,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312的最低点尚未与第三榫槽72的第三下槽壁722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相接触。再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对带第一凸榫21 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边缘施力时,结合图22所示,第三凸榫71的第三外侧面711和第三底面712的连接处和第三榫槽72的第三下槽壁722 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过盈配合,即第三凸榫71会将第三榫槽72的槽口撑开,从而能够让第三榫槽72卡扣于第三凸榫71上。
[0133]
如图20至图23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24和图25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以旋转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该第三实施例的扣合方式及过程与第二实施例的扣合方式及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34]
如图26至图28所示,由于第二榫槽32呈竖向设置,且该第二榫槽 32的第二内槽壁322与第一竖向面132位于同一竖向面内或者该第二内槽壁322相对于第一竖向面132更靠近外侧设置,使得板材单元10加工时能够省去一把倾斜刀,也即该第三实施例的板材单元10在生产加工时,只需要水平刀、竖直刀和一把倾斜刀加工即可,相对于第二实施例可省略一把倾斜刀的切削加工。
[0135]
参阅图29,显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四实施例。如图29所示,该第四实施例是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安装槽 224,该安装槽224开设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上,该安装槽224 自第一下槽壁223向着底面12的方向向下凹入,结合图30所示,该安装槽224用来容置固定板材单元10的安装钉81。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先固定好左侧的板材单元10,即利用安装钉81将该板材单元10固定在安装基础(泛指地面、墙面,木质、金属槽型、塑料板条龙骨等)上,安装钉 81从安装槽224处打入板材单元10内并打入到安装基础内,安装钉81 的头部置于安装槽224内,该安装钉81不会妨碍板材单元10组装时第一凸榫21和第一榫槽22间的配合。较佳地,安装钉81采用螺钉。
[0136]
参阅图31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的第五实施例。如图31所示,该第五实施例是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凸起715和沟槽714,具体地,第三凸榫71和第二竖向面142之间设有向下凸出的凸起715和向上凹入的沟槽714,该凸起715与第三凸榫71连接,该沟槽714与第二竖向面142连接。
[0137]
结合图19和图31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竖向面142比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竖向面142更向着板材单元10的内侧设置,从而使得第三凸榫71的第三底面712的长度变长,在该第三底面712对应第二凸榫31 的部分处设置凸起715和沟槽714,结合图32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 组装好后,凸起715和沟槽714位于第二竖向面142和第一竖向面132之间的分格缝43内。
[0138]
设置凸起715和沟槽714,使得第三凸榫71能够在板材组装过程中产生较大弹性形变,使得板材单元的组装更加方便。
[0139]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凸起715的底面高于板材单元10的底面12,在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该凸起715与安装基础(泛指地面、墙面,木质、金属槽型、塑料板条龙骨等)之间留有间隙716,利用间隙716为第三凸榫71的弹性变形提供变形空间,同时利用凸起715 与安装基础相接触来限制第三凸榫71的变形量,避免在组装过程中损坏第三凸榫71的结构。进一步地,凸起715的设置,使得凸起715和第三凸榫71形成较厚的结构,能够保证该板材单元10在拆卸旋转时不易损坏第三凸榫71。
[0140]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凸起715为弧形凸起,沟槽714为弧形沟槽。
[0141]
参阅图33所示,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六实施例。如图33所示,该第六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双浮凸结构、双锁槽结构、第一斜导面1321以及第二斜导面3121,其中的双浮凸结构为第一浮凸215和第二浮凸216,双锁槽结构为第一锁槽 225和第二锁槽226,该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三实施例中的说明。
[0142]
如图33所示,第一斜导面1321设于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下槽壁323 的连接处,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下槽壁323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相应地,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上设有第二斜导面3121,该第二斜导面3121 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第二斜导面3121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内侧设置。该第一斜导面1321和第二斜导面3121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能够便于板材单元间的组装,具体地,结合图33、图34和图35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过程中,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凸榫31上的第二斜导面3121相抵靠,起到接触定位和导引的作用,进而在组装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斜导面1321会沿着第二斜导面3121向下移动,进而撑开第二榫槽32,以让第二榫槽32能够顺利地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可避免板材单元组装时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凸榫31相抵死导致无法安装或安装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0143]
参阅图3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七实施例。如图36所示,该第七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和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具体地,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二凸榫31的下方设有第一凸条61,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有与第一凸条61相适配的第一容槽62,第一容槽62可容置第一凸条61。该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的具体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的具体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九实施例的描述。
[0144]
如图36和图37所示,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底面213包括第一斜向分面2134、第二斜向分面2135 和第一平向分面2136,第一斜向分面2134连接第一外侧面212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向分面2134连接第二斜向分面2135的端部高度,使得该第一斜向分面2134为倾斜面;第二斜向分面2135和顶靠面41作为第一浮凸215的两个侧壁面,第一平向分面2136作为第一浮凸215的底壁面。相应地,第一下槽壁223和限位面42连接形成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第一下槽壁223包括第三斜向分面2234、第四斜向分面2235和第二平向分面2236,第三斜向分面2234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三斜向分面2234与第四斜向分面2235连接的端部高度,使得该第三斜向分面2234为倾斜面;第四斜向分面2235和限位面42作为第一锁槽225 的两个侧槽壁,第二平向
分面2236作为该第一锁槽225的底槽壁。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浮凸215置于第一锁槽225内。
[0145]
较佳地,第一浮凸215的第一斜向分面2134的倾斜角度较大,从而使得第一凸榫21的头部尺寸大于尾部的尺寸,也即第一外侧面212连接第一顶面211的端部距该第一外侧面212连接第一斜向分面2134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凸阶51连接的端部距第一斜向分面 2134连接第二斜向分面2135的端部间的距离。第一锁槽225与第一浮凸 215相适配,该第三斜向分面2234的倾斜角度也较大,使得第一榫槽22 的槽口尺寸小于槽底的尺寸,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斜向分面 2134和第三斜向分面2234相紧贴,第三斜向分面2234与第一上槽壁221 夹住第一凸榫21,在两板材单元10欲沿水平方向相互分离时,由于第一凸榫21的头部尺寸较大,该第一凸榫21的头部紧紧的夹在了第一榫槽22 内,再由于第一凸榫21为倾斜面的第一斜向分面2134相贴在第一榫槽22 的同为倾斜面的第三斜向分面2234欲相互水平分离时,第一斜向分面 2134的位移方向必呈现斜面向上方向位移时,即遇第一凸榫21第一顶面 211、第一横向面511被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第一横壁面521 抵住同时更加夹紧,使得两板材单元10无法水平相分离。进一步地,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相紧贴,该限位面42限制了顶靠面41的水平方向的位移,使得第一凸榫21无法撑开第一榫槽22,该第一凸榫21被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三斜向分面2234紧紧的夹持在第一榫槽22内,从而提高了两个板材单元间的水平扣合拉力。
[0146]
参阅图38,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八实施例。如图38所示,该第八实施例是基于第三实施例的变形,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改变了第三凸榫71及第三榫槽72的形状,还改变了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225的形状。具体地,第三凸榫71包括第三顶面713、第三外侧面711和第三底面712,该第三顶面713为向外倾斜设置的斜面,第三底面712为向内倾斜设置的斜面,第三外侧面711也为斜面,该第三外侧面711与第三顶面713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三外侧面711与第三底面 712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第三榫槽72包括第三内槽壁721和第三下槽壁722,该第三内槽壁721为向内倾斜设置的斜面,第三下槽壁722 为向外倾斜设置的斜面。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三下槽壁72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斜导面1321,该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端部相对于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三下槽壁722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该第一斜导面1321和第三外侧面711起到了定位导向的作用,能够便于板材单元间的组装。该处两个斜向的导面(即第一斜导面1321和第三外侧面 711)的定位导向作用与第三实施例中的斜导面相同,具体阐述可参见第三实施例中的说明。
[0147]
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下槽壁223和限位面42连接形成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第一底面213包括第一斜向分面2134、第二斜向分面2135和第一平向分面2136,第一斜向分面2134连接第一外侧面212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向分面2134连接第二斜向分面2135的端部高度,使得该第一斜向分面2134为倾斜面;第二斜向分面2135和顶靠面41作为第一浮凸 215的两个侧壁面,第一平向分面2136作为第一浮凸215的底壁面,其中第一斜向分面2134的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二上槽壁321所在的高度接近一致。相应地,第一下槽壁223包括第三斜向分面2234、第四斜向分面2235 和第二平向分面2236,第三斜向分面2234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三斜向分面2234与第四斜向分面2235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使得该第三斜向分面2234为
倾斜面;第四斜向分面2235和限位面42作为第一锁槽225的两个侧槽壁,第二平向分面2236作为该第一锁槽225 的底槽壁,第三斜向分面2234的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 311的高度接近一致。两个板材单元组装好后,第一斜向分面2134和第三斜向分面2234相紧贴,第一浮凸215置于第一锁槽225内,在两个板材单元受到相互分离的作用力时,该第一斜向分面2134紧贴第一榫槽22的第三斜向分面2234的倾斜面向上抬升,促使联动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 211、第一横向面511紧密顶紧在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一横壁面521上相卡紧,基于极大的夹持力限制了两个板材单元的相互分离,提高两个板材单元间的水平扣合拉力。
[0148]
第一浮凸215的最低点高于第三外侧面721与第二内槽壁322连接处,第一下槽壁223的第三斜向分面2234和第四斜向分面2235的连接处的高度高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第二内槽壁322与第一竖向面132 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或者第二内槽壁322相较于第一竖向面132更靠近外侧设置。借此,第八实施例的板材单元10在加工时可省略一把倾斜刀。
[0149]
参阅图40,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九实施例。如图40所示,该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二凸榫31的下方设有第一凸条61,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有与第一凸条61相适配的第一容槽62;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设有双浮凸结构,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设有双锁槽结构。具体地,第二榫槽32具有第二上槽壁321、第二内槽壁322以及第二下槽壁323,该第二凸榫31具有第二顶面311、第二外侧面312以及第二底面313,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条61,且该第一凸条61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之间形成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容槽62,该第一容槽62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该第一容槽62与第一凸条61相适配,该第一容槽62可容置第一凸条61。
[0150]
较佳地,第一凸条61包括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的第一抵靠面611和与第一抵靠面611连接的第一压紧面612,该第一压紧面612与第二竖向面142连接,第一压紧面612和第一抵靠面611之间设有第一导向面613,该第一导向面613为倾斜状,该第一导向面613与第一压紧面612和第一抵靠面611连接处设有倒角。该第一导向面613起到引导作用,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通过第一导向面613引导第一容槽62能够容易的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为便于安装,第一抵靠面611与第二底面313的连接处、第一抵靠面611与第一压紧面612的连接处以及第一压紧面612与第二竖向面142的连接处均采用倒角过渡设计。第一容槽62包括与第二下槽壁 323连接的第一贴合面621和与该第一贴合面621连接的第一卡制面622,该第一卡制面622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为便于安装,第一贴合面621 与第二下槽壁323的连接处、第一贴合面621与第一卡制面622的连接处以及第一卡制面622与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均设有倒角。
[0151]
进一步地,第一凸条61的第一压紧面612略呈倾斜状设置,该第一压紧面612与第一抵靠面611连接的端部高于该第一压紧面612与第二竖向面142的连接处。相应地,第一容槽62的第一卡制面622也略呈倾斜状设置,使得第一压紧面612与第一卡制面622相贴合后,结合图44所示,若第一卡制面622向着斜向上的方向移动时,第一压紧面612能够与第一卡制面622相卡紧,实现牵制限制作用。
[0152]
第九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相同,由第一浮凸215和和第二浮凸216构成了双浮凸结构,由第一锁槽225和第二锁
槽226构成了双锁槽结构,其中的第一锁槽225用于容置第一浮凸215,第二锁槽226用于容置第二浮凸216。利用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加大榫槽夹持力,提高板材单元的水平扣合拉力,可有效减小或避免板材单元锁榫与锁槽的水平离缝分离。该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的具体结构描述可参见第三实施例部分的结构描述,提高板材单元的水平扣合拉力的原理说明也可参见第三实施例部分的描述。
[0153]
在板材单元10的侧边13处设计第二榫槽32及第一容槽62,侧边14 处设计第二凸榫31及第一凸条61,除加大板材锁扣拉力外,亦可让板材安装的过程中过盈变形系数减小更有利于安装。结合图40、图41和图44 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 相贴,第一凸榫21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置于第一凹槽52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竖向面142相面对设置,且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分隔缝43。借此,两个板材单元10实现了双向锁扣定位,当两个板材单元10遇干燥环境收缩时,两个板材单元10会沿着图44中的f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右侧的板材单元10向右侧移动,左侧的板材单元10向左侧移动,第二凸榫31和第一凸榫21相互阻挡,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紧贴,可限制两个板材单元10向着f2所示的方向相互分离,再加上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的配合,加大了第一榫槽22夹持第一凸榫21位移的作用力,能够进一步加大板材单元间的水平扣合拉力。若干燥收缩产生的力较大时,经限位面42的导向,右侧的板材单元 10会沿着f1所示的方向斜向上移动,此时,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间过盈配合,第一凸榫21与第一榫槽22间的双浮凸、双锁槽结构过盈配合,第一凸阶51与第一凹槽52间过盈配合,第二榫槽32与第二凸榫31间过盈配合,第一凸条61和第一容槽62间过盈配合,具体为:顶靠面(41) 与限位面(42)相抵靠形成第一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与第一榫槽22 间的双浮凸、双锁槽结构过盈配合形成第二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形成第三牵制作用点;第一凸阶51的第一横向面5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相卡紧,形成第四牵制作用点,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二凸榫 31的第二底面313相卡紧,形成第五牵制作用点;第一容槽62的第一卡制面622与第一凸条61的第一压紧面612相卡紧,形成第六牵制作用点。第一至第六牵制作用点产生相互牵制作用力,可以很好的保证两个板材单元10不离缝、不分离,起到很好的锁扣限位功能,该结构设计加大了板材的锁扣连接拉力。在第一凸榫21沿着f1所示的方向斜向上移动时,顶靠面41压迫限位面42而欲将第一榫槽22撑开,此时有第二至第六牵制作用点的牵制作用,也即第二下槽壁323顶住第二底面313,第一卡制面 622顶住第一压紧面612,第一上槽壁221压住第一顶面211,第一横壁面 521压住第一横向面511,双浮凸、双锁槽结构顶住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该双浮凸、双锁槽结构与第一上槽壁221、第一横壁面521相配合而夹紧第一凸榫21,从而使得第一榫槽22无法被撑开,达到了稳固锁合效果。另,由于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的设置,使得两个板材单元 10在扣合后非常不易脱扣分离,需要较大的倾斜角度与上翘力才能完成板材单元的旋转拆卸。
[0154]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2和图43 所示,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第一凸榫21 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的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小于限位面42 的最高点与第一纵壁面522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2,即l1<l2。
[0155]
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的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大于第一榫槽22 的第一下槽壁223与限位面42的连接处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 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3,即l1>l3。
[0156]
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 l4小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间的最大的水平距离l5,即l4<l5,结合图44所示,在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 相紧贴时,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 间有缝隙。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榫槽32的第二内槽壁322 间也留有缝隙。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4大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纵壁面52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 l6,即l4>l6。
[0157]
如图40和图42所示,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底面313 的连接处和限位面42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的连接处间的距离 l7大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容槽62的第一贴合面621 的连接处和顶靠面41间最小距离l8,即l7>l8,借此,在板材单元10 组装时,第二凸榫31能够撑开第二榫槽32而让第二榫槽32可顺利的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
[015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 与顶靠面41最高点间的水平距离l11大于等于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4的3倍,即l11≥l4*3。借此,在板材单元10组装时,第一凸榫21将第一榫槽22撑开而卡入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将第一凹槽52撑开而卡入第一凹槽52内,在撑开第一榫槽22和第一凹槽52的过程中,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会受到反作用力,在该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让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能够以顶靠面41的最高点为支点而向下转动变形,在l11大于等于3倍的l4 时,作为转动支点的顶靠面41的最高点能够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内侧,使得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具有一定的转动变形量,从而在板材单元 10组装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发生损坏的现象。若将l11设计的较小,比如l11=2*l4时,此时顶靠面41的最高点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外侧,这样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向下转动变形的支点就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外侧,从而第一凸榫21和第一凸阶51的转动变形量小,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第一凸榫21很容易发生损坏。
[015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斜面。利用斜面起到导向作用,以便于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连接。
[016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弧面。利用弧面起到导向作用,该弧面较佳为圆弧面,可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 更好组装以及铺装扣合后的连接板材,能大幅减少在使用中踩踏时的摩擦响声。
[016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板材单元10的侧边设置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凸阶51的整体厚度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的20%至 40%,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与第一容槽62的竖向最大高度之和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20%至40%,其中第一容槽62的竖向最大高度占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的40%至50%。该板材单元10的相对两侧边设置了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榫槽32及第一容槽62与第一榫槽22、第一凹槽52、第二凸榫31及第一凸条61,在确保凸榫及榫槽间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该板材单元的整体厚度可较薄,板材单元的厚度可以在6mm至18mm之间。较佳地,该板材单元的厚度为15mm。
[0162]
如图42至图44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以及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 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 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10,该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的槽口卡扣于第二凸榫31的头部,让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相贴,第一凸阶51的第一纵向面512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在图42中顶靠面41 的底部与限位面42的顶部相对应,接着可让顶靠面41落放在限位面42 上使得顶靠面41的底部与限位面42的顶部相贴,接着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使得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外侧面212的连接处与第一纵壁面522和第一上槽壁221的连接处相抵,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 间处于过盈状态,此时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会弹性变形被撑开,此时无法在同一平面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板材单元10,接着对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施加垂直向下的按压力,即向顶靠面41垂直上方的上表面11以垂直按压的方式施力,结合图44所示,以按压的方式将第一凸榫21压入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压入第一凹槽52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从而完成了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扣合。
[0163]
如图45和图46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和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以旋转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插入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 10,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到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部分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让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抵靠,接着以该相抵靠的位置为接触点旋转下压该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一凸阶51进入到第一凹槽5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164]
该第九实施例的一变形例中,将第九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改成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该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 的具体结构与第八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八实施例的结构描述。
[0165]
参阅图47,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实施例。如图47所示,该第十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省去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在第一下槽壁223处设有向下凹入的安装槽224,结合图48所示,该安装槽224用于容置安装钉81,利用安装钉81将板材单元10固定在安装基础(泛指地面、墙面,木质、金属槽型、塑料板条龙骨等)上,安装钉81的头部置于安装槽224内,该安装钉81不会妨碍板材单元10组装时第一凸榫21和第一榫槽22间的配合。较佳地,安装钉81采用螺钉。如图49所示,在安装槽224内还可以打入钉子82来固定板材单元10,也可以打入u型钉83来固定板材单元10。
[0166]
参阅图50,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一实施例。如图50所示,该第十一实施例与第九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凸阶51的上方设置了第二凸阶53,第一凹槽52的上方设置了第二凹槽 54,该第二凹槽54与第二凸阶53相适配。具体地,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对接面131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且呈台阶状的第一凸阶 51和第二凸阶53,该第一凸阶51和第二凸阶53均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二对接面141之间形成有内侧凹入的呈台阶状的第一凹槽52和第二凹槽54,第一凹槽52和第二凹槽54均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第一凹槽52与第一凸阶
51相适配,第一凹槽52可容置第一凸阶51;第二凹槽54与第二凸阶53相适配,第二凹槽54可容置第二凸阶53。
[0167]
较佳地,第一凸阶51包括第一横向面511和与该第一横向面511连接的第一纵向面512,该第一纵向面512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 连接。第二凸阶53包括第二横向面531和与该第二横向面531连接的第二纵向面532,该第二纵向面532与第一横向面511连接,第二横向面531 与第一对接面131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一横向面511和第一竖向面512 之间设有第一斜向面513,通过第一斜向面513连接第一横向面511和第一竖向面512。该第一斜向面513起到引导作用,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通过第一斜向面513引导第一凸阶51容易的滑入第一凹槽52内。在第二横向面531和第二纵向面532之间设有第二斜向面533,通过第二斜向面 533连接第二横向面531和第二纵向面532。该第二斜向面533起到引导作用,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通过第二斜向面533引导第二凸阶53容易的滑入第二凹槽54内。
[0168]
第一凹槽52包括第一横壁面521与第一横壁面521连接的第一纵壁面522,第一纵壁面522与第一上槽壁221连接。第二凹槽54包括第二横壁面541和第二纵壁面542,该第二纵壁面542与第一横壁面521连接,第二横壁面541与第二对接面141连接。
[0169]
在板材单元10的侧边设计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另一侧边设计第一凹槽52和第二凹槽54形成较宽深度的第一榫槽22,可加大板材的榫、槽锁扣连接拉力。结合图51和图54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第一凸榫21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置于第一凹槽52内,第二凸阶53置于第二凹槽54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竖向面142相面对设置,且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分隔缝43。借此,一板材单元10能以较宽深度的第一凸榫21预先伸入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约三分之二深度后,另再辅以第二榫槽32对应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可按压其中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的边缘处,仅需略加施力采垂直按压方式,就可以实现两个板材单元10双向榫与槽的锁扣定位连接,第一凸榫21加上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后的加长型凸榫和第一榫槽22与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后,所形成的双榫、槽相互连接,相互牵制的板材单元连接扣合,可以极为有效的避免材料在干燥环境产生尺寸收缩时,导致第一凸榫21、第二凸榫31 轻易滑脱出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的夹持而造成板材单元间的脱扣分离,即能大大提高板材单元10间的连接扣合稳定性。
[0170]
如图54所示,当两个板材单元10干燥收缩时,两个板材单元10会沿着图54中的f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右侧的板材单元10向右侧移动,左侧的板材单元10向左侧移动,第二凸榫31和第一凸榫21相互阻挡,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紧贴,可限制两个板材单元10向着f2所示的方向相互分离。若干燥收缩产生的力较大时,经限位面42的导向,右侧的板材单元10会沿着f1所示的方向斜向上移动,此时,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间过盈配合,第二凸阶53与第二凹槽54间过盈配合,第一凸阶51 与第一凹槽52间过盈配合,第一凸榫21与第一榫槽22间过盈配合,第二榫槽32与第二凸榫31间过盈配合,具体为:第二凸阶53的第二横向面531与第二凹槽54的第二横壁面541相卡紧,形成第一牵制作用点;第一凸阶51的第一横向面5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相卡紧,形成第二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形成第三牵制作用点;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 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相卡紧,形成第四牵制作用点;第一容槽 62的第一卡制
面622与第一凸条61的第一压紧面612相卡紧形成第五牵制作用点;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紧贴卡紧形成第六牵制作用点。第一至第六牵制作用点产生相互牵制作用力,可以很好的保证连接两个板材单元 10间的不离缝、不分离,起到很好的锁扣限位功能,该结构设计加大了板材的锁扣拉力。另,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与第一凸榫21形成了阶梯状结构,第一凸条61与第二凸榫31也形成了阶梯状结构,使得板材单元10的侧边向外侧凸出部分为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相应地,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也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阶梯状凹槽,如此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完成后,一个板材单元10伸入到另一板材单元10内的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与第一凸榫21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该宽度较为深长,另一板材单元10伸入到一板材单元10内的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凸条61与第二凸榫31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也即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叠加的部分即为阶梯状结构整体宽度,再又形成较为深长的榫、槽相互扣合,因此增大了锁扣拉力,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宽度较窄短的凸榫易脱出榫槽夹持进而造成板材单元间的脱扣分离问题。本实用新型为减小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凸阶53以及板材单元10另一侧边14的第二凸榫31、第一凸条61叠加所形成较深长凸榫凸出部分的安装难度,特设计了阶梯层级分段预入扣方式,在组装时,让第一凸榫21预先伸入三分之二入扣于第一榫槽22内,第二榫槽32二分之一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装配过盈阻力变成很小后,再以稍加施力的垂直按压,即可轻易完成两板材单元全部入扣连接的安装动作,实现第一凸榫21安装入扣于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 完全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的直落式双向锁扣安装。
[017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53所示,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的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小于限位面42的最高点与第一纵壁面 522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2,即l1<l2。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和顶靠面41的连接处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的最外侧的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1大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与限位面42的连接处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的最低点垂直延伸线间的水平距离l3,即l1>l3。
[0172]
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 l4小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间的最大的水平距离l5,即l4<l5,结合图54所示,在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 相紧贴时,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榫槽22的第一内槽壁222 间有缝隙。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4大于第二对接面141与第一纵壁面522间最大的水平距离l6,即l4>l6。
[0173]
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与第二底面313的连接处和限位面42 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的连接处间的距离l7大于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容槽62的第一贴合面621的连接处和顶靠面41间最小距离l8,即l7>l8,借此,在板材单元10组装时,第二凸榫31能够撑开第二榫槽32而让第二榫槽32可顺利的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
[0174]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斜面。利用斜面起到导向作用,以便于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连接。
[0175]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弧面。利用弧面起到导向作用,该弧面较佳为圆弧面,可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 更好组装以及铺装扣合后的连接板材,能大幅减少在使用中踩踏时的摩擦响声。
[0176]
该第十一实施例的一变形例中,第一底面213形成有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该
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九实施例的结构描述。
[0177]
该第十一实施例的又一变形例中,第一底面213形成有第一浮凸215 及第一锁槽225,该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的具体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九实施例的结构描述。
[0178]
如图52至图54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一凸阶51及第一凹槽52、第二凸阶53及第二凹槽54、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和第一凸条61及第一容槽62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 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第一凹槽52及第二凹槽 54的板材单元10,该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 的槽口卡扣于第二凸榫31的头部,让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纵壁面522相贴,第一凸阶51的第一纵向面512与第二凹槽54的第二纵壁面542相贴,第二凸阶53的第二纵向面532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接着让该板材单元10的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接触,进而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结合图52所示,使得第二凸阶53的第二纵向面532与第二对接面141相抵,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约三分之二的深度,第二榫槽32罩设在第二凸榫32的上方,此时无法在同一平面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结合图53 和图54所示,接着对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即向顶靠面41垂直上方的上表面11以垂直按压的方式施力,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将第一凸榫21压入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压入第一凹槽52内,第二凸阶53压入第二凹槽54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从而完成了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扣合。借此,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凸榫21预先伸入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约三分之二深度后,另再辅以第二榫槽32对应卡扣于第二凸榫32上,即可按压其中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的边缘处,仅需略加施力采垂直按压方式,就可以实现两个板材单元10双向榫与槽的锁扣定位,按压时,两个板材间的过盈阻力较小,第二凸榫31变形量相同也都较小,所以更容易安装。
[0179]
如图55和图56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以旋转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插入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10,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到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部分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让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 141相抵靠,接着以该相抵靠的位置为接触点旋转下压该带有第一凸榫21 的板材单元10,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让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52中,第二凸阶53进入第二凹槽54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件的双向锁扣连接。
[0180]
参阅图57,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二实施例。如图57所示,该第十二实施例与第十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增加了第二凸条63及第二凹槽64、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和起定位导向作用的多个斜导面。在第一凸条61的下方设置了第二凸条63,第一凹槽 62的下方设置了第二凹槽64,该第二凹槽64与第二凸条63相适配,具体地,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条61和第二凸条63,且该第一凸条61和第二凸条63均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一竖向面132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容槽62和第二容槽64,该第一
容槽 62和第二容槽64均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该第一容槽62与第一凸条61相适配,该第一容槽62可容置第一凸条61,第二容槽64与第二凸条63相适配,该第二容槽64可容置第二凸条63。
[0181]
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相同,由第一浮凸215和和第二浮凸216构成了双浮凸结构,由第一锁槽225和第二锁槽226构成了双锁槽结构,其中的第一锁槽225用于容置第一浮凸215,第二锁槽226用于容置第二浮凸216。利用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加大榫槽夹持力,提高板材单元的水平扣合拉力,可有效减小或避免板材单元锁榫与锁槽的水平离缝分离。该双浮凸结构和双锁槽结构的具体结构描述可参见第三实施例部分的结构描述,提高板材单元的水平扣合拉力的原理说明也可参见第三实施例部分的描述。
[0182]
如图57和图59所示,起定位导向作用的多个斜导面包括第一斜导面 1321、第二斜导面3121、第一导向面613、第二导向面633、第三斜导面 6211以及第四斜导面6411,以上的多个斜导面均为斜面。其中的第一斜导面1321形成于第一竖向面132和第二卡制面642的连接处,该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卡制面642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第二斜导面3121形成于第二外侧面312和第二底面313的连接处,该第二斜导面3121与第二外侧面312 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二斜导面3121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第一导向面613设于第一抵靠面611和第一压紧面612之间,第一抵靠面611、第一导向面613和第一压紧面612构成了第一凸条61。第二导向面633设于第二抵靠面631和第二压紧面632之间,第二抵靠面 631、第二导向面633和第二压紧面632构成了第二凸条63。第三斜导面 6211形成于第一贴合面621和第二下槽壁323的连接处,第四斜导面6411 形成于第二贴合面641和第一卡制面622的连接处。上述的各斜导面起到了定位导向的作用,能够便于板材单元间的组装。结合图60所示,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过程中,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导向面633相抵靠,第四斜导面6411与第一导向面613相抵靠,第三斜导面6211与第二斜导面 3121相抵靠,起到接触定位的作用,进而在组装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斜导面1321会沿着第二导向面633向下移动,第四斜导面6411沿着第一导向面613向下移动,第三斜导面6211沿着第二斜导面3121向下移动,进而撑开第二榫槽32,以让第二榫槽32能够顺利地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第二容槽64卡扣于第二凸条62上,可避免板材单元组装时因凸榫与榫槽结构相抵死而导致无法安装或安装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0183]
板材单元10的侧边设计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与第一凸条61及第二凸条63,可加大板材的锁扣拉力。结合图58和图61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141相贴,第一凸榫 21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置于第一凹槽52内,第二凸阶53 置于第二凹槽54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第二容槽64卡扣于第二凸条63上,第一竖向面132 和第二竖向面142相面对设置,且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竖向面142之间形成有分隔缝43。借此,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凸榫21预先伸入另一板材单元10的第一榫槽22约三分之二深度后,另再辅以第二榫槽32对应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可按压其中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的边缘处,仅需略加施力采垂直按压方式,就可以实现两个板材单元10双向锁扣定位,第一凸榫21加上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后的加长型凸榫和第一榫槽22与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
上后,所形成的双榫、槽相互连接,相互牵制的板材单元连接扣合,即能大大提高板材单元10的连接扣合稳定性。如图61所示,当两个板材单元10遇干燥环境收缩时,两个板材单元10会沿着图61中的f2所示的方向移动,即右侧的板材单元10向右侧移动,左侧的板材单元10向左侧移动,第二凸榫31和第一凸榫21相互阻挡,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紧贴;第二榫槽 32的第一容槽62、第二容槽64卡扣于第二凸榫31的第一凸条61及第二凸条63上且相互卡紧抵住,即可限制到两个板材单元10向着f2所示的方向相互分离。若干燥收缩产生的力较大时,经限位面42的导向,右侧的板材单元10会沿着f1所示的方向斜向上移动,此时,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间过盈配合,第二凸阶53与第二凹槽54间过盈配合,第一凸阶 51与第一凹槽52间过盈配合,第一凸榫21与第一榫槽22间过盈配合,第二榫槽32与第二凸榫31间过盈配合,第一凸条61与第一容槽62间过盈配合,第二凸条63与第二容槽64间过盈配合。具体为:第二凸阶53 的第二横向面531与第二凹槽54的第二横壁面541相卡紧,形成第一牵制作用点;第一凸阶51的第一横向面511与第一凹槽52的第一横壁面521 相卡紧,形成第二牵制作用点;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 22的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形成第三牵制作用点;第二榫槽32的第二下槽壁323与第二凸榫31的第二底面313相卡紧,形成第四牵制作用点;第一容槽62的第一卡制面622与第一凸条61的第一压紧面612相卡紧,形成第五牵制作用点;第二容槽64的第二卡制面642与第二凸条63的第二压紧面632相卡紧,形成第六牵制作用点;第二锁槽226容置第二浮凸 216形成第七牵制作用点;限位面42与顶靠面41紧贴卡紧形成第八牵制作用点。第一至第八牵制作用点产生相互牵制作用力,可以更佳的保证两个板材单元10不离缝、不分离,起到很好的锁扣限位功能,该结构设计加大了板材的锁扣拉力。另,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与第一凸榫21 形成了阶梯状结构,第一凸条61及第二凸条63与第二凸榫31也形成了阶梯状结构,使得板材单元10的侧边向外侧凸出部分的宽度为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相应地,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也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阶梯状凹槽,如此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完成后,一个板材单元10伸入到另一板材单元10内的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与第一凸榫21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该宽度较为深长,另一板材单元 10伸入到一板材单元10内的部分的宽度为第一凸条61及第二凸条63与第二凸榫31形成的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也即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叠加的部分即为阶梯状结构的整体宽度,再又形成较为深长的榫、槽相互扣合,如此增大了锁扣拉力,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宽度较窄短的凸榫易脱出榫槽夹持进而造成板材单元间的脱扣分离,以及常见板材单元间短边连接处的对接板面出现有高低落差不平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减小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凸阶53以及板材单元10另一侧边14的第二凸榫31、第一凸条61、第二凸条63因叠加所形成较深长凸榫凸出部分的安装难度,特设计了阶梯层级分段预入扣方式,在组装时,让第一凸榫 21预先伸入三分之二入扣于第一榫槽22内,第二榫槽32同时也三分之二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装配过盈阻力变成很小后,再以稍加施力的垂直按压,即可轻易完成两板材单元全部入扣连接的安装动作,实现第一凸榫21安装入扣于第一榫槽22和第二榫槽32完全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的直落式双向锁扣安装。
[0184]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斜面。利用斜面起到导向作用,以便于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连接。
[0185]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靠面41和限位面42为弧面。利用弧面起到
导向作用,该弧面较佳为圆弧面,可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 更好组装以及铺装扣合后的连接板材,能大幅减少在使用中踩踏时的摩擦响声。
[0186]
在该第十二实施例的又一变形例中,也可将双浮凸结构及双锁槽结构变成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的结构,该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 的具体结构与第就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215及第一锁槽225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阅第九实施例的结构描述。
[0187]
如图59所示,在第十一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也具有l1<l2,l1 >l3,l4<l5、l4>l6以及l7>l8的技术要点,该些技术要点的作用及效果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
[018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板材单元10的侧边设置的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的整体厚度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的20%至50%,其中第一凸阶51及第二凸阶53的厚度占第一凸榫 21的厚度的40%至50%,第一凸阶51与第二凸阶53的厚度相一致。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第一容槽62的竖向最大高度和第二容槽64 的竖向最大高度之和占板材单元10的整体厚度20%至40%,第一容槽62 的竖向最大高度和第二容槽64的竖向最大高度占第二榫槽32的竖向最大高度的20%至40%,第二容槽64和第一容槽62的竖向最大高度相一致。该板材单元10的相对两侧边设置了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凸阶 53、第二榫槽22、第一容槽62及第二容槽64与第一榫槽22、第一凹槽 52、第二凹槽54、第二凸榫31、第一凸条61及第二凸条63,在确保凸榫及榫槽间的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该板材单元的整体厚度需较厚,板材单元的厚度在18mm以上。
[0189]
如图59至图61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10,该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的槽口卡扣于第二凸榫31的头部,让第一凸阶51与第二凹槽54的槽壁相贴,让该板材单元10的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接,结合图60所示,接着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使得第一顶面 211与第一外侧面212的连接处与第一纵壁面522与第一上槽壁221的连接处相抵,第一横向面511和第一纵向面512的连接处第一横壁面521和第二纵壁面542的连接处相抵,第二横向面531和第二纵向面532的连接处与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二横壁面541的连接处相抵,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间处于过盈状态,此时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导向面633相抵,第四斜导面6411与第一导向面613相抵,第三斜导面6211与第二斜导面 3121相抵,此时无法在同一平面继续平推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接着对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的上表面11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即向顶靠面41垂直上方的上表面11的边缘处,以垂直按压的方式施力,结合图61所示,以垂直按压的方式将第一凸榫21压入第一榫槽22内,第一凸阶51压入第一凹槽52内,第二凸阶53压入第二凹槽54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上,第二容槽64卡扣于第二凸条63上,从而完成了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扣合。按压时,两个板材间的过盈阻力较小,第二凸榫变形量也减小,所以更容易滑顺安装。
[0190]
如图62和图63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以旋转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具体地,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插入带有第一榫槽22的板材单元10,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到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部分罩扣在第二凸榫31上,让第一对接面131与第二对接面 141相抵靠,接着以该相抵靠的位置为接触点旋转下压该带有第一凸榫21 的板材单元10,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让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52中,第二凸阶53进入第二凹槽54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第一容槽62卡扣于第一凸条61
上,第二容槽64卡扣于第二凸条63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件的双向锁扣连接。
[0191]
参阅图6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三实施例。如图64所示,在第十三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的侧边13设有较宽深度的第一凸榫21及较宽深度的第二榫槽32,侧边14设有第一榫槽22及第二凸榫31。具体的,侧边13上还形成有与上表面11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第一凸榫21形成于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该第一凸榫2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在第一凸榫21的下方形成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该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一对接面131均呈竖向设置。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在第一凸榫21与第二榫槽32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侧边14上还形成有与上表面11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第一榫槽22形成于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该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第一榫槽22的下方还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该第二竖向面142与第二对接面141均呈竖向设置。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一榫槽22与第二凸榫31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
[0192]
较宽深度的第一凸榫21包括第一顶面211、第一外侧面212以及第一底面213,其中第一顶面211和第一外侧面212连接处设有第一倾斜面214,第一底面213与第一外侧面212和顶靠面41连接。该第一底面213包括第一斜顶面2131、第二斜顶面2132和第一连接平面2133,第一斜顶面2131 与第一外侧面212和第一连接平面2133连接,第二斜顶面2132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和顶靠面41连接,其中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外侧面212 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外侧面212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凸出的一第二浮凸216。第二斜顶面2132与第一连接平面21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斜顶面2132与顶靠面41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二斜顶面2132与顶靠面41的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连接平面2133为平直面。相应地,较宽深度的第一榫槽22包括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223,第一下槽壁223与第一内槽壁222及限位面42连接。其中该第一下槽壁223包括第一斜靠面2231、第二斜靠面2232以及第二连接平面2233,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 222和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第二斜靠面2232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 和限位面42连接,其中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低于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一斜靠面2231与第一内槽壁222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凹入的一第二锁槽226。第二斜靠面2232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连接的端部的高度高于第二斜靠面2232与限位面42连接的端部的高度,从而该第二斜靠面2232 与限位面42的连接处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第一锁槽225用于容置第一浮凸215,第二锁槽226用于容置第二浮凸216。
[0193]
在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上形成有第一浮凸215及第二浮凸216 的双浮凸结构,以加大第一榫槽22的夹持力,提高板材单元10的水平扣合拉力,可有效减小或避免板材单元锁榫与锁槽的水平离缝分离。如图64、 65和图68所示,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凸榫21容置于第一榫槽22内,第一浮凸215容置于第一锁槽225内,第二浮凸216容置于第二锁槽226内,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其中第一顶面211与第一上槽壁221相贴,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斜靠面2231相贴,第一连接平面2133与第二连接平面2233相贴,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贴,第二底面313与第二下槽壁323相贴;如此,在两个板材单元10受到f2
方向的作用力而相互分离时,第一斜顶面2131与第一斜靠面2231相卡紧,第一顶面211与第一上槽壁221相卡紧,实现了通过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一斜靠面2231夹紧第一凸榫21的头部,使得该较宽深度的第一凸榫21 的头部难以撑开第一上槽壁221和第一斜靠面2231处榫槽,从而提高了水平扣合拉力。进一步的,顶靠面41与限位面42相卡紧,该顶靠面41 欲斜向脱离而推挤限位面42进而使得第二凸榫31联动向下变形、第一榫槽22欲被撑开,此时,第二下槽壁323抵住第二底面313进而限制了第二凸榫31的变形,使得第一榫槽22无法被撑开,实现了第一凸榫21稳固的被夹持于第一榫槽22内。双浮凸结构设置配合较宽深度的第二凸榫 31及第二榫槽32的限位,加大了第一榫槽22夹持第一凸榫21的夹持力,极大的提高了两个板材单元10间的水平扣合拉力,保证了两个板材单元 10的连接扣合稳定性,使得两个板材单元10板面拼接平整、既不离缝也不分离。
[0194]
如图64所示,在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下槽壁323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斜导面1321,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一竖向面132连接的端部相对于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下槽壁323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外侧设置。相应地,较宽深度的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312上设有第二斜导面3121,该第二斜导面3121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第二斜导面3121与第二底面313连接的端部更靠近内侧设置。该第一斜导面1321和第二斜导面3121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能够便于板材单元间的顺畅组装,具体地,结合图66、图 67和图69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过程中,第一斜导面1321与第二凸榫31上的第二斜导面3121相抵靠,起到接触定位的作用,进而在组装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斜导面1321会沿着第二斜导面3121向下移动,进而撑开较宽深度的第二榫槽32,以让第二榫槽32能够顺利地卡扣于较宽深度的第二凸榫31上,可避免板材单元组装时第一竖向面132与第二凸榫31相抵死导致无法安装或安装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0195]
如图66所示,在第十三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也具有l1<l2,l1>l3, l4<l5以及l7>l8的技术要点。该些技术要点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0196]
结合图66至图68所示,显示了第十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69和图70所示,显示了该第十三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旋转并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
[0197]
参阅图7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四实施例。如图71所示,该第十四实施例与第十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二凸榫31的下方设置了第一凸条61,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置了第一容槽62,该第十四实施例中的第一凸条61及第二容槽62的具体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的第一凸条61及第二容槽62的具体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九实施例的结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二凸榫31的第二外侧面 312和第二榫槽32的第二内槽壁322均为圆弧面。
[0198]
如图73所示,在第十四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也具有l1<l2,l1>l3, l4<l5以及l7>l8的技术要点。该些技术要点的作用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0199]
结合图73至图75所示,显示了第十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76和图77所示,显示了该第十四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旋转并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
[0200]
参阅图78,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五实施例。如图78所示,该第十五实施例是在第十四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安装槽224的设计,该安装槽
224开设于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 223上,该安装槽224自第一下槽壁223向着底面12的方向向下凹入,该安装槽224用来容置固定板材单元10的安装钉。在组装板材单元10时,先固定好左侧的板材单元10,即利用安装钉将该板材单元10固定在安装基础(泛指地面、墙面,木质、金属槽型、塑料板条龙骨等)上,安装钉从安装槽224处打入板材单元10内并打入到安装基础内,安装钉的头部置于安装槽224内,该安装钉不会妨碍板材单元10组装时第一凸榫21和第一榫槽22间的配合。
[0201]
参阅图79,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六实施例。如图79和图80所示,在第十六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的侧边13形成有与上表面11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该第一对接面 131呈竖向设置;第一凸榫21形成于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且该第一凸榫2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第一凸榫21的下方还形成有第二榫槽32,该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 132,第二榫槽32自第一竖向面132向着上表面11的方向凹入;第一凸榫21与第二榫槽32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侧边14形成有与上表面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该第二对接面141呈竖向设置;第一榫槽 22形成于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该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第二对接面141 向内侧凹入;第一榫槽22的下方还形成有向上凸出第二凸榫31,该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第一榫槽22与第二凸榫31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第一凸榫21的第一底面213 和顶靠面41连接形成向下凸出的第一浮凸215;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下槽壁223和限位面42连接形成向下凹入的第一锁槽225。第二榫槽32和第一竖向面132的连接处设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三榫槽72,第三榫槽72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第二凸榫31与第二竖向面142的连接处设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三凸榫71,该第三凸榫71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借此,结合图80所示,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可通过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二凸榫31及第二榫槽32和第三凸榫71及第三榫槽72的相互配合进行扣合连接。
[0202]
第十六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225的结构与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及第一锁槽225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七实施例的结构描述。
[0203]
较佳地,第一浮凸215的最低点高于第二榫槽32的第二内槽壁322 与第三榫槽72的第三上槽壁723的连接处;第一锁槽225与第一下槽壁 223的连接点高度高于、等于第二凸榫31的第二顶面311;第二内槽壁322 与第一竖向面132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或者第二内槽壁322相较于第一竖向面132更靠近侧边13的外侧。借此,结合图81和图82所示,第十六实施例的板材单元10加工时可省略倾斜刀,只需要水平刀151和竖直刀152 即可加工成型。
[0204]
参阅图8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七实施例。如图83所示,板材单元10的一侧边13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贴面133和与该第一对贴面133垂直连接第一压合面134,该第一压合面134向着板材单元10的内侧延伸设置,且该第一压合面134自第一对贴面133向内侧延伸设置,第一压合面134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对接面131,该第一压合面134与第一对接面131连接,且第一对接面131相对于第一对贴面133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内侧设置,从而第一压合面134和第一对接面131围合形成嵌槽135。相应地,在板材单元 10的一侧边14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贴面143和与该第二对贴面143连接的第二压合面144,该第二对贴面143与第一对贴面133相对应设置,该第二压合面144向着板材单元10的外侧延伸设置,该第二压合面144自第二对贴面143向外侧延伸设置,第二压合面144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对接面141,第二对接面141
和第二压合面144连接形成与嵌槽135相适配的卡凸145。在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在一起后,结合图84所示,第一对贴面133与第二对贴面143相贴,第一压合面134 压设于第二压合面144上,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二对接面141相贴,卡凸 145置于嵌槽135内。
[0205]
在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形成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凸榫21,第一凸榫 21和第一对接面131之间还形成有第一凸阶51,第一凸榫21的下方形成第二榫槽32,第二榫槽32的下方设有第一容槽62。在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形成有向内凹入的第一榫槽22,第一榫槽22和第二对接面141之间还设有向内凹入的第一凹槽52,第一榫槽22的下方形成向外凸出的第二凸榫31,该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向外凸出的第一凸条61。具体地的第一凸榫21、第一凸阶51、第二榫槽32、第一容槽62、第一榫槽22、第一凹槽52、第二凸榫31以及第一凸条61的具体结构与第九实施例中对应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九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06]
如图85至图87所示,显示了该第十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88和图89所示,显示了该第十七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旋转并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
[0207]
参阅图90,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八实施例。如图90所示,该第十八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第十八实施例中,板材单元10的一侧边13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贴面133和与该第一对贴面133垂直连接第一压合面134,该第一压合面134向着板材单元10的内侧设置,且该第一压合面134自第一对贴面133向内侧延伸设置,第一压合面134的下方形成有第一对接面131,该第一压合面134与第一对接面131垂直连接,且第一对接面131 相对于第一对贴面133更靠近板材单元10的内侧设置,从而第一压合面 134和第一对接面131围合形成嵌槽135。相应地,在板材单元10的一侧边14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贴面143和与该第二对贴面143连接的第二压合面144,该第二对贴面143与第一对贴面133相对应设置,该第二压合面144向着板材单元10的外侧延伸设置,该第二压合面144自第二对贴面143向外侧延伸设置,第二压合面144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对接面141,第二对接面141和第二压合面144连接形成与嵌槽 135相适配的卡凸145。在相邻的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在一起后,结合图 90所示,第一对贴面133与第二对贴面143相贴,第一压合面134压设于第二压合面144上,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二对接面141相对设置且之间留有缝隙,卡凸145置于嵌槽135内。
[0208]
在第一对接面131和第二对接面141下方设置的第一凸阶51、第一凹槽52、第一凸榫21、第一榫槽22、第二榫槽32、第二凸榫31、第一浮凸 215和第一锁槽225的结构与第八实施例中对应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八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第三榫槽72和第三凸榫71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对应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三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09]
如图91至图94所示,显示了该第十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97和图98所示,显示了该第十八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旋转并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结合图95所示,在两个板材单元10组装好后,第一凸榫21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榫槽22 的第一上槽壁221相抵靠,第一外侧面212与第一内槽壁222之间留有间隙,第一底面213与第一下槽壁223之间留有间隙;结合图96所示,第三凸榫71的第三顶面713与第三榫槽72的第三上槽壁723之间留有间隙,第三外侧面711与第三内槽壁721之间留有间隙,第三底面712和第三下槽壁722相抵靠。
[0210]
参阅图99,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板材单元10的第十九实施例。如图100图103所示,该第十九实施例与第十七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设置了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225,该第一浮凸215和第一锁槽 225的具体结构与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一浮凸和第一锁槽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第七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211]
如图101至图103所示,显示了该第十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 间以平移并按压的方式进行扣合。如图104和图105所示,显示了该第十九实施例的两个板材单元10间以旋转并下压的方式进行扣合。
[0212]
参阅图10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板材单元组装排列形成第一种拼花样式的结构,该第一种拼花样式俗称人字形拼花或v字形拼花,结合图106 所示,本实用新型板材单元10具有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其中一个长边和一个短边设有第一凸榫21及第二榫槽32(即与上述的侧边13的结构相同),另一个长边和另一个短边设有第一榫槽22及第二凸榫31(即与上述的侧边14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板材单元组装排列形成人字形拼花时,先将第一块板材单元10的长边与第二块板材单元10的短边组装完成连接,再将第三块板材单元10置于第一块板材单元10和第二块板材单元10的夹角处,让第三块板材单元10长边处的第一凸榫21放置于第一块板材单元10长边处的第一榫槽22的上方,此时该第三块板材单元10长边处的第二榫槽32会同步罩扣在第一块板材单元10长边处的第二凸榫31 上;让第三块板材单元10的短边处的第一凸榫21放置于第二块板材单元 10长边处的第一榫槽22的上方,此时该第三块板材单元10的短边处的第二榫槽32会同步罩扣在第二块板材单元10的长边处的第二凸榫31上,在第三块板材单元10的长边及短边与第一块板材单元10和第二块板材单元10夹角处对应的长边贴靠至组装定位后,再以按压方式施力,使对应的的第一凸榫21、第二榫槽32和第一榫槽22、第二凸榫31完成组装并实现人字形拼花的扣合,而不需将板材单元一边翘起来进行组装,因而能够采适当的长宽比例进行搭配排列组装成各种不同的形式。参阅图107,显示了板材单元组装排列形成第二种拼花样式,结合图107所示,该第二种拼花样式选用四块尺寸相同的条状板材和一块方形板材,该方形板材的表面尺寸为条状板材表面长度的二分之一,该些板材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相适配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第二榫槽32及第二凸榫31,在组装拼花时,将第一块条状板材的短边与第二块条状板材的长边以边缘对齐的方式组装连接,第一块条状板材和第二块条状板材的夹角处放置方形板材,让方形板材相邻的两个侧边与第一块条状板材和第二块条状板材夹角处的长边组装定位,再以按压方式施力,使得方形板材与第一块条状板材和第二块条状板材完成组装,接着组装第三块条状板材和第四条状板材,从而形成了方形地板的双向锁扣拼花安装。
[0213]
下面对该扣合方法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扣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214]
如图1所示,提供复数个板材单元10,所提供的板材单元10具有上表面11、底面12以及四个侧边,其中至少两个相对的侧边13,14上分别形成有相适配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在带有第一凸榫21的一侧边 13形成有与上表面11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第一对接面131 呈竖向设置,第一凸榫21形成于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且第一凸榫21 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第一凸榫21具有第一顶面211、第一外侧面212以及第一底面213;在第一凸榫21的下方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
第二榫槽32 具有第二上槽壁321、第二内槽壁322以及第二下槽壁323;在第二上槽壁321与第一底面213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在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侧边14上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第二对接面141呈竖向设置,第一榫槽22形成于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第一榫槽22具有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223;在第一榫槽22的下方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二凸榫31,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二凸榫31具有第二顶面311、第二外侧面312以及第二底面313;在第二顶面311与第一下槽壁223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在第一凸榫21 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对接面131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阶51,且第一凸阶5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在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二对接面141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凹槽52,第一凹槽 52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且第一凹槽52与第一凸阶51相适配,第一凹槽52可容置第一凸阶51;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在同一平面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第一凸榫21开始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开始罩扣于第二凸榫31,让第一凸榫21的第一外侧面212顶靠在第一凹槽52对应的壁面,第一凸阶51对应的侧面顶靠于第二对接面141,让顶靠面41顶靠在限位面42上,接着以按压的方式对带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边缘施力,即向顶靠面41垂直上方的上表面11以垂直按压的方式施力,经由限位面42的引导,让第一凸榫21 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5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21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对嵌式锁扣板材的扣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216]
如图1所示,提供复数个板材单元10,所提供的板材单元10具有上表面11、底面12以及四个侧边,其中至少两个相对的侧边13,14上分别形成有相适配的第一凸榫21及第一榫槽22;在带有第一凸榫21的一侧边 13形成有与上表面11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对接面131,第一对接面131 呈竖向设置,第一凸榫21形成于第一对接面131的下方,且第一凸榫21 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第一凸榫21具有第一顶面211、第一外侧面212以及第一底面213;在第一凸榫21的下方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榫槽32,第二榫槽32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一竖向面132,第二榫槽32的槽底自第一竖向面132向内侧凹入,第二榫槽32 具有第二上槽壁321、第二内槽壁322以及第二下槽壁323;在第二上槽壁321与第一底面213之间形成有顶靠面41;在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侧边14上形成有与上表面11的对应边缘连接的第二对接面141,第二对接面141呈竖向设置,第一榫槽22形成于第二对接面141的下方,第一榫槽22的槽底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第一榫槽22具有第一上槽壁221、第一内槽壁222以及第一下槽壁223;在第一榫槽22的下方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二凸榫31,第二凸榫31的下方形成有与底面12对应的边缘连接的第二竖向面142,第二凸榫31的头部自第二竖向面142向外侧凸出,第二凸榫31具有第二顶面311、第二外侧面312以及第二底面313;在第二顶面311与第一下槽壁223之间形成有限位面42;在第一凸榫21 的第一顶面211与第一对接面131之间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阶51,且第一凸阶51自第一对接面131向外侧凸出;在第一榫槽22的第一上槽壁221与第二对接面141之间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第一凹槽52,第一凹槽 52自第二对接面141向内侧凹入;且第一凹槽52与第一凸阶51相适配,第一凹槽52可容置第一凸阶51;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呈倾斜状态移向带有第一榫槽22的另一板材单元10;使第一凸榫21部分插入第一榫槽22中,第二榫槽32
部分罩扣于第二凸榫31,让第一对接面131 与第二对接面141相抵靠,接着将带有第一凸榫21的板材单元10进行旋转下压,让第一凸榫21进入第一榫槽22中、第一凸阶51进入第一凹槽 52中、第二榫槽32卡扣于第二凸榫31上,即实现板材单元10间的双向锁扣连接。
[0217]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