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系统及地暖铺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726234发布日期:2021-07-02 21:1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地暖系统及地暖铺装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室内装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暖系统及地暖铺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整个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和热量向上辐射的规律由下至上进行传导,来达到取暖的目的。

从热媒介质上分类,地暖分为水地暖和电地暖两大类,水地暖是指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输送到地板下的地热管散热网络,通过地板发热而实现采暖目的的一种取暖方式。

地热管从分水器引出有出水端和回水端,其弯曲排布在找平层上,由回填层掩埋,回填层上方会设置水泥砂浆保护层以及地面装饰层。地热管通常以300cm、250cm、200cm、150cm、100cm的间距排布,间距的大小按照当前空间的负荷来计算,在临近窗户和门等冷源的地方,热流失比较大,地热管的间距一般选择在150cm或100cm,其余地方按照300cm或250cm或200cm来敷设,也可以根据室内的具体情况选用多种间距来敷设地热管。

在地热管的敷设中存在一个问题,地热管是通过若干地热管夹固定到地面上的,地热管夹整体呈u形,其卡在管壁上并且下端插入发泡水泥中,当地热管排布的间距较小时,地热管转折处形变量较大,存在较大的弹力张力,使用地热管夹难以固定,经常出现地热管重复弹出的问题,给工作人员造成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方便工人现场铺装地热管,本申请提供一种地暖系统及地暖铺装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暖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暖系统,包括铺装在地面上的隔热垫、间隔布置在隔热垫上的卡具、铺设在隔热垫上的地热管,以及覆盖在地热管上的回填层;所述卡具包括安装在隔热垫上的定位柱和套设在定位柱上的套管,所述定位柱上开设有敞口的定位槽,所述地热管穿设于定位槽中;所述套管向下滑动将定位槽开口封闭,所述套管管壁于地热管处让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垫铺装在基础地面上,地热管弯曲敷设在隔热垫形成的安装面上,通过与定位柱抵接实现地热管的初步定位;然后沿地热管分布路径,依次移动地热管使其嵌入定位槽中,将地热管与卡具卡接配合,完成地热管的最终固定;然后进行浇筑作业,待混凝土成型后,完成地暖系统的铺装;本地暖系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结构去预固定弯曲状态下的地热管,使地热管敷设的灵活度更高,现场施工更方便。

可选的,所述定位柱转动安装在隔热垫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柱能够沿自身轴线进行自转,调节定位槽槽口位置,使地热管与定位柱配合度更好。

可选的,所述定位柱顶部开设有固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套管之间设置有压缩状态的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一端与安装板固接,另一端与套管的顶部固接;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套管一直具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将定位槽一直封闭,保障卡具与地热管的卡接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垫为聚苯乙烯泡沫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微细闭孔的结构特点,能有效消除热桥效应,起到保温作用,避免地热管中热水的热量向下传导,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地热管上方铺设有柔性纤维网,所述柔性纤维网钩挂在卡具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柔性纤维网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拉力,分布在地热管上方,主要起到拉结作用,降低隔热垫发生错位的可能性,还可有效避免整体表面张力收缩以及外力引起的开裂,提高地暖系统的成型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垫底部设置有支撑网,所述支撑网由横纵交错分布的管件拼接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网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基础地面上,为其他结构提供稳定的安装基础。

可选的,所述支撑网的管件上开设有浇筑孔和排浆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浇筑混凝土时,将混凝土通过浇筑孔注入到支撑网中,再由支撑网的排浆孔将混凝土排出,将支撑网各处缝隙均填充密实,避免空洞的产生,保障后续安装的平整度,还可以减少地暖系统的热量散失,保障辐射采暖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隔热垫底部固接有开口的弹性卡环,所述卡环扣接在支撑网的管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环通过开口扣接在支撑网的钢管上,以此实现隔热垫的固定安装。

可选的,所述回填层将支撑网、隔热垫、卡具、地热管、柔性纤维网浇筑为一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填层的浇筑过程从最下方的支撑网和最上层的柔性纤维网同步进行,使回填层浇筑成型效果更好;待混凝土成型后,完成地暖系统的铺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地暖铺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支撑网固定在基准地面上,浇筑管与支撑网的浇筑孔连接;

隔热垫依次铺装在支撑网上,在隔热垫形成的安装面上弯曲敷设地热管,实现地热管的初步安装;

沿地热管分布路径,依次将卡具与地热管卡接配合,完成地热管的最终固定;

将柔性纤维网挂接在地热管上方,于上下两侧同时进行浇筑作业,待混凝土成型后,完成地暖系统的铺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地暖系统通过设置具有卡具的隔热垫,地热管弯曲敷设使,通过与卡具抵接实现地热管的初步定位,沿地热管分布路径依次将地热管与卡具卡接配合,即完成地热管的最终固定,本地暖系统不需要设置额外的结构去预固定弯曲状态下的地热管,使地热管敷设的灵活度更高,现场施工更方便;

2、本地暖系统通过设置由管件构成的支撑网,进行浇筑作业时,浇筑管与支撑网连通,于上下两侧同时进行浇筑作业,使支撑网、隔热垫、卡具、地热管、柔性纤维网浇筑为一体,使地暖系统成型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地热管敷设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网;11、浇筑孔;12、排浆孔;2、隔热垫;21、卡环;3、卡具;31、定位柱;32、套管;33、定位槽;34、安装板;35、弹簧;4、地热管;5、柔性纤维网;6、回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地暖系统。参照图1,地暖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支撑网1、隔热垫2、卡具3、地热管4、柔性纤维网5以及回填层6。

其中,支撑网1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基础地面上,为其他结构提供稳定的安装基础;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支撑网1主要由横纵交错分布的钢管焊接而成,组成支撑网1的各钢管相互连通,且位于支撑网1边缘处的钢管端部封闭设置。

支撑网1边缘处和中部位置的钢管上均开设有浇筑孔11,组成支撑网1的各钢管上间隔开设有排浆孔12;浇筑混凝土时,将混凝土通过浇筑孔11注入到支撑网1中,再由支撑网1的排浆孔12将混凝土排出,将支撑网1各处缝隙均填充密实,避免空洞的产生,保障后续安装的平整度,还可以减少地暖系统的热量散失,保障辐射采暖的效果。

隔热垫2可选为聚苯乙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微细闭孔的结构特点,能有效消除热桥效应,起到保温作用,避免地热管4中热水的热量向下传导,利于提高散热效果。

参照图1和图3,隔热垫2数量为多组,均匀铺设在支撑网1上;隔热垫2与支撑网1的连接方式可为,在隔热垫2的底部设置有四组呈矩形分布的卡环21,卡环21开口设置且自身具有弹性,卡环21通过开口扣接在支撑网1的钢管上,以此实现隔热垫2的固定安装。

卡具3包括竖向转动安装在隔热垫2上的定位柱31和套设在定位柱31上的套管32,套管32与定位柱31滑动配合;定位柱31的柱体上沿径向贯穿开设有敞口的定位槽33,套管32于定位柱31上滑动时,能将定位槽33的敞口侧封闭,形成遮挡。定位柱31与隔热垫2的连接方式可为,在定位柱31底部固设有连接环,隔热垫2上设置相适配的环形槽,连接环与环形槽配合实现定位柱31的转动安装。

定位柱31的顶部水平固接有安装板34,定位柱31上套设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35,弹簧35一端与安装板34固接,另一端与套管32的顶部固接;在弹簧35弹力的作用下,套管32一直具有向下滑动的趋势。

每个隔热垫2上均匀布置有多组卡具3,通过卡具3来快速稳定地对地热管4进行限位,以达到提高地热管4敷设效率的目的;具体的,地热管4弯曲排布在隔热垫2上,通过与定位柱31抵接实现地热管4的初步定位;然后将与地热管4相抵接的卡具3的套管32提起,使定位柱31的定位槽33与外部相通,移动地热管4使其嵌入定位槽33中,推动套管32向下移动,将定位槽33封闭,即完成地热管4局部的定位安装;然后沿着地热管4的分布路径,依次将地热管4与卡具3固接即可。套管32管壁与地热管4相对应的部分让位设置。

柔性纤维网5整体包覆在地热管4上方,并钩挂在各卡具3的定位柱31上;柔性纤维网5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拉力,分布在地热管4上方,主要起到拉结作用,降低隔热垫2发生错位的可能性,还可有效避免整体表面张力收缩以及外力引起的开裂,提高地暖系统的成型效果。

回填层6由混凝土浇筑成型,将支撑网1、隔热垫2、卡具3、地热管4、柔性纤维网5浇筑为一体;回填层6的浇筑过程,可从最下方的支撑网1和最上层的柔性纤维网5同步进行,使回填层6浇筑成型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的地暖系统铺装时,先将支撑网1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基准地面上,将浇筑管提前与支撑网1的浇筑孔11连接;然后将隔热垫2依次铺装在支撑网1上,相邻隔热垫2之间可适当留有间隙;待隔热垫2铺装完成后,在隔热垫2形成的安装面上弯曲敷设地热管4,实现地热管4的初步安装,然后沿地热管4分布路径,依次将卡具3与地热管4卡接配合,完成地热管4的最终固定;然后将柔性纤维网5挂接在地热管4上方,于上下两侧同时进行浇筑作业,待混凝土成型后,完成地暖系统的铺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