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523062发布日期:2022-04-07 00:23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组装式住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装配式住宅是通过在工厂预制建筑墙体构件,经运输至建筑施工场地,直接装配而成的住宅结构,其具有施工时间短,造价低,易于搬迁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使得装配式住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众多装配式住宅结构方案和施工方案,但是,现有装配式住宅依然存在结构稳定性、保温性和防水性均较差的缺陷,且在搬迁时,依然存在着费时费力的缺陷。
3.因此,为了应对装配式建筑所存在的众多缺陷,开展装配式建筑结构与施工方法的研究,以解决了传统装配式建筑所存在的难以搬迁、装配式建筑舒适性较差和使用便捷性差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本研究者着手了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和施工工艺的模拟试验研究,为可移动式装配建筑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及其施工方法。
5.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包括底板、前墙板、后墙板、左墙板、右墙板和顶板;所述底板底部设有移动组件,且所述底板上表面沿边沿设有榫接组件;所述前墙板、所述后墙板、所述左墙板和所述右墙板的底部均设有与所述榫接组件相匹配插入的插接组件;所述前墙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墙板和所述右墙板连接,所述后墙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墙板和所述右墙板连接,且所述连接是经插柱组件连接;所述顶板底部与所述前墙板的顶部、所述后墙板的顶部、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和所述右墙板的顶部之间采用螺栓组件连接;所述前墙板、所述后墙板、所述左墙板或所述右墙板设有门和窗。
7.经采用移动组件,实现了在宽阔地带或者建筑场地上,根据需要进行移动;利用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相匹配设置,实现了底板与墙板之间的稳定连接;利用插柱组件,实现了墙板与墙板之间的稳定连接;利用螺栓组件,实现了顶板与墙板之间的稳定连接,充分保障了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在连接过程中榫接结构,充分提高了连接处的密封性,提高装配完成后的密封性与保温性,提高了装配式住宅的舒适性和搬迁的便捷性。
8.除此之外,本发明创造充分考虑的榫接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使得拆卸重装的便捷性较好,同时连接稳定性增强,便于多次拆卸后的准确定位和重新安装,能够极大程度解决传统装配式建筑因墙板、底板、底板之间发生变性,导致在拆卸后重装时,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安装施工周期,导致施工效率低,成本高的缺陷;本发明创造极大程度提高了便捷性。
9.为了实现连接稳定性与连接的封闭性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安装时的准确定位,提高施工效率,优选,所述榫接组件包括沿所述底板上表面边沿设置的榫接底槽,且所述榫接底槽的底部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所述后墙板、所述左墙板和所述右墙板的底部设置第一螺纹孔,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设底螺钉,且所述底螺钉能够将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
10.为了能够达到及时排水,优选,所述榫接底槽的底部设有若干排水孔。
11.为了实现连接稳定性与连接的封闭性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安装时的准确定位,提高施工效率,优选,所述插柱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和后墙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榫接头,所述榫接头上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所述左墙板和右墙板上设有榫接侧槽;所述榫接侧槽的槽底部上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匹配对齐;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设有侧螺钉,且所述侧螺钉能够将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接。
12.为了提高密封性,优选,所述榫接头与所述榫接侧槽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胶层。
13.为了实现连接稳定性与连接的封闭性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安装时的准确定位,提高施工效率,优选,所述螺栓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的顶部、所述后墙板的顶部、所述左墙板的顶部和所述右墙板的顶部上设有第三螺纹孔;在所述顶板下表面设有榫接顶槽,所述榫接顶槽的槽底部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内设有顶螺钉,且所述顶螺钉能够将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连接。
14.为了简化移动部件的结构,保障稳定,优选,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在所述底板底部任意一端设万向轮和拖钩,且在所述底板底部的另一端设行走轮。
15.为了在安装时,使得底板与基地表面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达到隔潮的目的,优选,所述底板底部四个角上设有千斤顶,且所述千斤顶能够垂直向下伸长;所述千斤顶底端设有支撑板。
16.为了提高防水性、密封性,优选,所述顶板在对应设所述门和/ 或所述窗的一侧设有挡雨屋檐;和/或所述顶板边缘设有向下倾斜的导水板;和/或所述顶板的顶部设有防水螺纹柱,所述第三通孔设在所述防水螺纹柱的轴心上,且所述防水螺纹柱上相匹配设有防水螺纹盖。
17.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方法,包括如下s1~s4或s1~s5步骤:
18.s1:将用于安装所述装配式住宅的建筑施工场地整平;
19.s2:再将底板平放在平整的建筑场地上,分别将前墙板和后墙板经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相匹配插入安装在底板上;
20.s3:再将左墙板和右墙板经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相匹配插入安装在底板上,且将左墙板和右墙板经插柱组件分别与所述墙板和后墙板连接;
21.s4:再将顶板放置在前墙板、后墙板、左墙板和右墙板顶部,经螺栓组件扭紧固定,即可实现装配式住宅的安装与施工;
22.s5:利用绳索套设在移动组件上,调整装配式住宅在建筑施工场地上的位置,实现对移动组件的固定,即可完成装置的安装与施工。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24.首先,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搬迁方便,能够在开阔的建筑基地上实现短距离的拖动搬移;本发明创造结构简单,搬迁方便,能够在开阔的建筑基地上实现短距离的拖动搬
移;而且还能够保障在距离较远的建筑场地上搬迁时,实现快速拆卸与安装,提高安装时的便捷性,尤其是能够避免因前板、顶板、底板之间发生变形后,导致找准、对准效率较低的缺陷,实现卯榫结构之间的相互插入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还采用螺栓进行扣紧连接,增强稳定性。
25.其次,本发明创造改进技术方案中,采用千斤顶和支撑板结构设置,保障在居住期间,将增强稳定性,同时还能够与地面隔离形成隔潮湿的功能,提高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26.再者,在改进技术方案中,设置排水结构,例如:排水孔,避免积水在榫接底槽内,避免雨水渗入住宅内,更大程度上避免雨水浸泡墙板结构,提高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27.最后,在改进技术方案中,经防水螺纹柱结构设置,实现顶板的防水结构操作,同时又能够增强顶板与墙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密封性。
附图说明
28.附图1为本发明装配式住宅的整体结构图;
29.附图2为附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附图3为附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4为底板的平面图。
32.1-底板2-前墙板3-后墙板4-左墙板5-右墙板6-顶板7-万向轮8-行走轮9-拖钩10-榫接底槽11-第一通孔12-门13-窗 14-第一螺纹孔15-榫接头16-第二螺纹孔17-榫接侧槽18-第二通孔19-侧螺钉20-第三螺纹孔21-榫接顶槽22-第三通孔23-顶螺钉24-底螺钉25-千斤顶26-支撑板27-排水孔28-排水孔29-导水板30-防水螺纹柱31-防水螺纹盖32-防水密封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34.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可移动的装配式住宅,包括底板 1、前墙板2、后墙板3、左墙板4、右墙板5和顶板6;所述底板1 底部设有移动组件,且所述底板1上表面沿边沿设有榫接组件;所述前墙板2、所述后墙板3、所述左墙板4和所述右墙板5的底部均设有与所述榫接组件相匹配插入的插接组件;所述前墙板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墙板4和所述右墙板5连接,所述后墙板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墙板4和所述右墙板5连接,且所述连接是经插柱组件连接;所述顶板6底部与所述前墙板2的顶部、所述后墙板3的顶部、所述左墙板4的顶部和所述右墙板5的顶部之间采用螺栓组件连接;所述前墙板2、所述后墙板3、所述左墙板4或所述右墙板5设有门 12和窗13。
35.安装施工方法为:将用于安装本发明创造的装配式住宅的建筑施工场地整平,再将底板1平放在平整的建筑场地上,分别将前墙板2 和后墙板3经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相匹配插入安装在底板1上;再将左墙板4和右墙板5经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相匹配插入安装在底板1 上,且将左墙板4和右墙板5经插柱组件分别与所述墙板2和后墙板 3连接;再将顶板6放置在前墙板2、后墙板3、左墙板4和右墙板5 顶部,经螺栓组件扭紧固定,即可实现装配
式住宅的安装与施工;和/或利用绳索套设在移动组件上,调整装配式住宅在建筑施工场地上的位置,实现对移动组件固定,即可完成装置的安装与施工,提高了便捷性。
36.若在本发明创造中需要形成一户多房间的格局时,可以采用通过增加底板或者其他构件的形式,实现上述功能(例如:内部设带有门框结构的隔板),对于本发明创造仅仅只是展示一户一间的住宅结构。
37.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榫接组件包括沿所述底板1 上表面边沿设置的榫接底槽10,且所述榫接底槽10的底部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2、所述后墙板3、所述左墙板4和所述右墙板5的底部设置第一螺纹孔14,且所述第一螺纹孔14与所述第一通孔11相匹配对齐;所述第一螺纹孔14内设底螺钉24,且所述底螺钉24能够将所述第一螺纹孔14与所述第一通孔11连接。简化了榫接组件与插接组件结构,而且方便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实现将墙板结构插入到底板上的榫接底槽10内后,经底螺钉24扭紧到第一螺纹孔14内,实现将底板1与墙板1结构的稳定连接,增强了稳定性,使得安装更加便捷。
38.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榫接底槽10的底部设有若干排水孔27。能够达到及时排除榫接底槽10内的积水,保障装置的整体稳定性(例如:避免水浸泡腐烂而松动的现象,或者水浸泡导致螺钉锈蚀而松动或者不便于后续拆卸的现象等等),同时,还能够避免雨水进入到住宅内,改善了住宅的舒适性。
39.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插柱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 2和后墙板3的左右两端均设榫接头15,所述榫接头15上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16;所述左墙板4和右墙板5上设有榫接侧槽17;所述榫接侧槽17的槽底部上设有第二通孔18,且所述第二通孔18与所述第二螺纹孔16相匹配对齐;所述第二螺纹孔16内设有侧螺钉19,且所述侧螺钉19能够将所述第二螺纹孔16与所述第二通孔18连接。简化插柱组件结构,保障连接的便捷性,实现墙板与墙板之间,快速定位对准,再利用侧螺钉19钮入第二螺纹孔16内,实现墙板的稳定、密封连接。
40.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榫接头15与所述榫接侧槽17 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胶层32。实现了墙板与墙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增强了密封性,改善了住宅内的保温性和舒适性。
41.如图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螺栓组件包括在所述前墙板 2的顶部、所述后墙板3的顶部、所述左墙板4的顶部和所述右墙板 5的顶部上设有第三螺纹孔20;在所述顶板6下表面设有榫接顶槽 21,所述榫接顶槽21的槽底部设有第三通孔22,所述第三螺纹孔20 内设有顶螺钉23,且所述顶螺钉23能够将所述第三通孔22与所述第三螺纹孔20连接。简化了螺栓组件的结构,实现了顶板6与墙板结构之间的快速扭紧固定,提高了连接的便捷性。
42.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在所述底板1底部任意一端设万向轮7和拖钩9,且在所述底板1底部的另一端设行走轮8。有助于保障移动过程的稳定性,使得在万向轮结构作用下,调整被移动前进的方向,行走轮8跟着万向轮7调整的方向前进,达到避免移动过程的尾端出现摆动现象,提高稳定性;具体在移动和调整时,能够实现绳索绑住拖钩9,利用人力或者汽车、拖车等拉动前行,实现位置的搬移。
43.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底部四个角上设有千斤顶25,且所述千斤顶
25能够垂直向下伸长;所述千斤顶25底端设有支撑板26。能够实现对底板1进行抬升操作。
44.如图1-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顶板6在对应设所述门12 和/或所述窗13的一侧设有挡雨屋檐28;和/或所述顶板6边缘设有向下倾斜的导水板29;和/或所述顶板6的顶部设有防水螺纹柱30,所述第三通孔22设在所述防水螺纹柱30的轴心上,且所述防水螺纹柱30上相匹配设有防水螺纹盖31。增强了顶部的防水性和密封性。
45.本发明创造其他未尽事宜参照现有技术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公知常识、常规技术手段加以实现。本发明创造中采用的方位词,例如:左、右、前、后,均是以附图作为参照所进行的阐述,图 1中在设有门和窗的一侧称为前墙板,依次在面对附图1时,以前前板2作为参照的前提下,定义了左墙板4、右墙板5、后墙板3以及底板1和顶板6。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