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5574发布日期:2022-01-19 17:2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


背景技术:

2.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楼梯等逃生通道由于处在建筑内部容易被大火和浓烟阻断,楼梯被阻断时候受困人员可使用备用的消防逃生梯从窗户等出口逃生,但是常见的软梯使用难度大,尤其是我国6层以下的多层类建筑大多设计之初由于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经常只有一条通道,极易被阻断,该类建筑由于偏老旧,居民也以老弱住户居多,身体状况差的受困人员攀爬软梯的危险程度更大,在空间受限不便展开云梯消防车的环境下,施救人员背负受困人员从软梯上下也非常困难;
3.现有的外设式的消防逃生梯技术,如公开号为cn109930984a的发明,通过牵引机构将可折叠梯展开在建筑外部,使得住户可以从阳台或窗户逃生,但是该设计中的梯段没有栏杆防护,在紧急情况下,受困人员可能会失足从逃生梯上坠落,且该设计需要额外设置导引轨道,对建筑外墙存在较大损坏,容易造成房屋渗水和高空坠物等潜在损害,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该消防逃生用逃生梯将牵引机构安装在建筑物屋顶上,通过缆绳垂吊折叠楼梯结构,需要使用逃生梯时,垂放缆绳,吊装钢丝与缆绳形成防护栏杆,防止逃生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失误从逃生梯边缘坠落,整体收放方式简便,无需额外安装导轨,避免影响建筑物外墙。
5.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包括牵引机构和折叠楼梯结构,所述牵引机构主体架设在建筑物楼顶,牵引机构伸出建筑物楼顶的部分下方垂挂有所述折叠楼梯结构;
6.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电机、转轴、收卷盘、缆绳、隔板和外壳,所述隔板和外壳将所述牵引机构内部分割为多个腔室,所述隔板伸出建筑物的一端设有多根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设有限位片,所述转轴通过轴承穿设在多个所述隔板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多个所述收卷盘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且各自单独设在另外的腔室中,所述收卷盘设有多个隔断,所述缆绳一端固定连接且缠绕在所述收卷盘上,所述缆绳的另一端从所述限位片之间绕过所述导向杆后垂下通过所述牵引机构下方的出口,且连接所述折叠楼梯结构。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折叠楼梯结构由多段梯体组件组成,所述梯体组件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开链结构,所述梯体组件包括梯段、出口段和过渡段,所述梯段一端铰接于所述出口段一侧,所述梯段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过渡段一侧。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梯段包括侧梁和阶梯板,所述阶梯板倾斜设置在一对所述侧梁中间。
9.进一步改进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梯段的铰接处共享一块所述过渡段,且任意
相邻两个所述梯段的阶梯部分在俯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出口段和过渡段的四角和朝向所述梯段方向的边缘处贯穿设有耐磨管,最下方的所述出口段和过渡段下方设置承担杆,所述缆绳穿过所述耐磨管且固定于所述承担杆。
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出口段面对墙壁的一端上方铰接有与建筑的对应出口相适配的连接踏板。
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渡段和出口段的除所述连接踏板之外的所有边缘的上方和下方,以及所述侧梁的上方和下方均匀设有紧固孔,设有吊装钢丝通过所述紧固孔连接上、下方对应的过渡段、出口段和侧梁,每一层之间的所述吊装钢丝等长。
13.进一步改进在于:最下方的所述过渡段上设置收卷软梯。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牵引机构安装在建筑物屋顶上,通过缆绳垂吊折叠楼梯结构,需要使用逃生梯时,垂放缆绳,吊装钢丝与缆绳形成防护栏杆,防止逃生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失误从逃生梯边缘坠落,整体收放方式简便,无需额外安装导轨,避免影响建筑物外墙,通过吊装钢丝连接梯体组件,每层之间的吊装钢丝等长,保证踏步高度相同。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起状态立体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机构内部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折叠楼梯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楼梯结构垂吊状态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梯体组件俯视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侧面剖视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收起状态侧面剖视示意图。
23.其中:1、牵引机构;101、电机;102、转轴;103、收卷盘;104、缆绳;105、隔板;106、外壳;107、导向杆;108、限位片;2、折叠楼梯结构;201、梯体组件;2011、梯段;20111、侧梁;20112、阶梯板;2012、出口段;2013、过渡段;202、耐磨管;203、连接踏板;204、承担杆;205、紧固孔;206、吊装钢丝;3、收卷软梯。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25.根据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消防逃生用逃生梯,包括牵引机构1和折叠楼梯结构2,所述牵引机构1主体架设在建筑物楼顶,牵引机构1伸出建筑物楼顶的部分下方垂挂有所述折叠楼梯结构2;
26.所述牵引机构1包括电机101、转轴102、收卷盘103、缆绳104、隔板105和外壳106,所述隔板105和外壳106将所述牵引机构1内部分割为多个腔室,所述隔板105伸出建筑物的一端设有多根导向杆107,所述导向杆107上设有限位片108,所述转轴102通过轴承穿设在
多个所述隔板105上,所述电机10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102,多个所述收卷盘103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02且各自单独设在另外的腔室中,所述收卷盘103设有多个隔断,所述缆绳104一端固定连接且缠绕在所述收卷盘103上,所述缆绳104的另一端从所述限位片108之间绕过所述导向杆107后垂下通过所述牵引机构1下方的出口,且连接所述折叠楼梯结构2,外壳106保护内部结构防止雨水等外部环境损害,转轴102是控制缆绳收放核心,缆绳104收卷被收卷盘103的各个隔断区分,避免缆绳104互相绞绕,隔板105使每组水平方向为一列的缆绳104收卷时可以分开,减少干扰,导向杆107、限位片108和收卷盘103相互配合使缆绳104可以同步收卷,减少折叠楼梯展开后的倾斜。
27.所述折叠楼梯结构2由多段梯体组件201组成,所述梯体组件201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开链结构,所述梯体组件201包括梯段2011、出口段2012和过渡段2013,所述梯段2011一端铰接于所述出口段2012一侧,所述梯段2011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过渡段2013一侧,出口段2012和过渡段2013供行走休息、转换方向和缓冲下梯速度,为体力弱的受困人员和背负受困人员的救援者提供缓冲区域。
28.所述梯段2011包括侧梁20111和阶梯板20112,所述阶梯板20112倾斜设置在一对所述侧梁20111中间,这种设计较为节省楼梯材料,能够降低结构重量,阶梯板20112在楼梯组件201被展开的情况下为水平,阶梯板20112数量至少超过3个且不多于18个,减少人们上下楼梯时的疲劳和适应人们行走的习惯,各个阶梯板20112相互之间不超过20厘米且宽度和高度是一致的,减少人员摔倒。
29.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梯段2011的铰接处共享一块所述过渡段2013,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梯段2011的阶梯部分在俯视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错开,使得折叠楼梯结构2折叠时各级梯体组件201互不干扰。
30.所述出口段2012和过渡段2013的四角和朝向所述梯段2011方向的边缘处贯穿设有耐磨管202,最下方的所述出口段2012和过渡段2013下方设置承担杆204,所述缆绳104穿过所述耐磨管202且固定于所述承担杆204,使得折叠楼梯结构2可以实现整体收放,收放过程中,耐磨管202减少因晃动导致的缆绳104摩擦。
31.所述出口段2012面对墙壁的一端上方铰接有与建筑的对应出口相适配的连接踏板203,使受困人员通过建筑的出口进入到出口段2012时楼梯可以稳定挂接在建筑物出口,避免楼梯晃动。
32.所述过渡段2013和出口段2012的除所述连接踏板203之外的所有边缘的上方和下方,以及所述侧梁20111的上方和下方均匀设有紧固孔205,设有吊装钢丝206通过所述紧固孔205连接上、下方对应的过渡段2013、出口段2012和侧梁20111,最上方一层的所述吊装钢丝206与牵引机构1直接连接,其他每一层之间的吊装钢丝206等长,最上方一层的吊装钢丝206长度使出口端2012可以对准建筑物最上层的出口,过渡段2013则大致在每层楼的层中位置,梯段2011倾斜的角度保持在25至45度之间,避免行走时过于吃力,其他各层吊装钢丝206实际控制每一层之间的距离,保证踏步高度和角度相同,减少绊跌,应当保证吊装钢丝206的长度与楼层高度相适配。
33.最下方的所述过渡段上设置收卷软梯,最下方的所述过渡段2013与地面相距半层楼的高度,避免所述承担杆204与地面直接接触带来冲击损伤或者勾绊地面杂物影响折叠楼梯结构2收放。
34.该消防逃生用逃生梯将牵引机构1安装在建筑物屋顶上,通过缆绳104垂吊折叠楼梯结构2,需要使用逃生梯时,垂放缆绳104,吊装钢丝206与缆绳104形成防护栏杆,防止逃生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失误从逃生梯边缘坠落,整体收放方式简便,无需额外安装导轨,避免影响建筑物外墙,通过吊装钢丝206连接梯体组件201,每层之间的吊装钢丝206等长,保证踏步高度相同。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