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补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8833发布日期:2022-09-03 00:0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微重力补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微重力补浆装置。


背景技术:

2.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又称大板建筑。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大板建筑的关键问题是节点设计,在结构上应保证构件连接的整体性(板材之间的连接方法主要有焊接、螺栓连接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
3.目前在进行住宅项目建筑施工时,需要用到装配式灌浆技术,现有的补浆装置只是将浆液从补浆口灌入,由出浆口流出,无法确定补浆是否符合要求,为此我们设计出了微重力补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微重力补浆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微重力补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微重力补浆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卡接有漏斗,所述漏斗外侧壁靠近漏斗进料口的位置上固定有卡接块,所述漏斗外壁套设有围护套筒,所述围护套筒下端开设有与卡接块卡接的l形卡槽,所述围护套筒上开设有观察孔,所观察孔上内侧壁上固定有透明观察窗,所述围护套筒外壁靠近观察孔的位置上设置有刻度。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透明观察窗以及刻度的设置,当对装配式墙板的补浆口内补充浆液时,工作人员通过透明观察窗观察围护套筒内的浆液流出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刻度计算出浆液的补充状况,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进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是否符合要求。
8.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外侧壁上固定有翼环,所述翼环上表面与围护套筒底面抵接。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翼环的设置,当围护套筒通过卡接块和l形卡槽与漏斗卡接后,翼环上表面与围护套筒底面抵接,从而通过翼环对围护套筒提支撑力,以此降低围护套筒受外力影响向下运动的概率。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环、与支撑环底面铰接的支撑腿、设置于支撑腿底面用于固定支撑腿的固定件,所述支撑环上表面与翼环底面抵接。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环以及支撑腿的设置,当需要调节漏斗高度以适应使用环境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支撑腿,使得支撑腿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之后通过固定件将支撑腿固定,从而调节漏斗的高度,以此便于工作人员调节漏斗的高度以适应周围环境。
12.进一步的,所述围护套筒内壁靠近翼环上表面的位置上固定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内壁与漏斗外壁抵紧,所述密封环底面与翼环上表面抵紧。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为橡胶材料制成的圆环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当围护套筒通过卡接和l形卡槽与漏斗卡接后,密封环充分填满围护套筒和漏斗之间的空隙,以此提高了围护套筒和漏斗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降低了浆液由围护套筒和漏斗之间的连接处渗漏的概率。
14.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环底面与密封环内侧壁之间的相交棱边上开设有倒角。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倒角的设置和使用,当漏斗上端靠近密封环时,漏斗上端外壁首先与倒角接触,以此便于漏斗继续向上运动并与围护套筒配合抵紧密封环,有利于工作人员完成漏斗与围护套筒的拼接工作。
1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与支撑腿下端卡接的固定环、与固定环固定的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以及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表面中心位置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杆上表面固定有与连接孔卡接的第一连接柱,所述调节板底面固定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固定杆上开设有与第二连接柱卡接的调节孔。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调节板的设置,当需要调节漏斗高度时,工作人员只需拉动第二固定杆,使得第二固定杆带动支撑腿运动至适用位置,同时拉动第一固定杆,使得第一固定杆带动支撑腿运动至适用位置,进一步的将调节板上的第二连接柱与调节孔卡接,将第一连接柱与连接孔卡接,以此将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固定在适用位置上,便于工作人员调节支撑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调节漏斗高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向装配式墙板上不同高度的补浆口内注入浆液。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杆靠近第二固定杆的一端相对两侧的侧壁均铰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靠近第二固定杆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板,所述第二固定杆靠近第一固定杆一侧的侧壁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贯穿连接板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栓。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杆的设置和使用,为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之间提供了相互支撑力,以此降低了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受外力影响产生错位的概率。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透明观察窗以及刻度的设置,当对装配式墙板的补浆口内补充浆液时,工作人员通过透明观察窗观察围护套筒内的浆液流出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刻度计算出浆液的补充状况,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进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是否符合要求;
22.(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翼环的设置,当围护套筒通过卡接块和l形卡槽与漏斗卡接后,翼环上表面与围护套筒底面抵接,从而通过翼环对围护套筒提支撑力,以此降低围护套筒受外力影响向下运动的概率;
23.(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支撑环以及支撑腿的设置,当需要调节漏斗高度以适应使用环境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支撑腿,使得支撑腿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之后通过固定件将支撑腿固定,从而调节漏斗的高度,以此便于工作人员调节漏斗的高度以适应周围环境。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的围护套筒、漏斗以及密封环部分爆炸图;
26.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28.图中标号说明:
29.1、支撑架;11、支撑环;12、支撑腿;13、固定件;131、固定环;132、第一固定杆;1321、第一连接柱;133、第二固定杆;1331、调节孔;1332、螺纹孔;134、调节板;1341、连接孔;1342、第二连接柱;2、漏斗;21、卡接块;3、围护套筒;31、l形卡槽;32、观察孔;321、透明观察窗;33、刻度;5、翼环;6、密封环;61、倒角;7、加强杆;71、连接板;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微重力补浆装置,包括支撑架1、漏斗2、围护套筒3以及翼环5。
34.支撑架1用于支撑安装漏斗2等元件,支撑架1包括支撑环11、支撑腿12和固定件13;支撑环11为水平设置的圆环状结构支撑环11内壁与漏斗2卡接;支撑腿12为现有技术中常用且适用于本实施例的长杆状结构,支撑腿12上端与支撑环11底面铰接,支撑腿12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腿12沿支撑环11底面等距圆周分布;
35.固定件13包括固定环131、第一固定杆132、第二固定杆133以及调节板134;固定环131为水平设置的矩形环状结构,固定环131设置有多个,每个固定环131内壁均与其中一个支撑腿12下端卡接;第一固定杆132为水平设置的长杆状结构,第一固定杆132与其中一个固定环131靠近漏斗2一侧的侧壁固定,第一固定杆132上表面固定有第一连接柱1321;第二固定杆133为水平设置的长杆状结构,第二固定杆133上开设有调节孔1331;调节板134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板状结构,调节板134中心位置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柱1321卡接配合的连接孔1341,调节板134底面固定有与调节孔1331卡接配合的第二连接柱1342。
36.漏斗2为现有技术中常用且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漏斗2,漏斗2底面的漏嘴部分连接有用于对装配式墙板的补浆口内输送浆液的软管(图中未示出),漏斗2上端固定有卡接块21。
37.围护套筒3为竖直设置的圆筒状结构,围护套筒3下端开设有与卡接块21卡接配合的l形卡槽31,围护套筒3侧壁上开设有观察孔32,观察孔32内壁上固定有透明观察窗321,透明观察窗321为采用玻璃制作的弧形观察窗,对围护套筒3内的物体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围护套筒3外壁靠近观察孔32的位置上雕刻设置有用于计数的刻度33。
38.翼环5为水平设置的圆环状结构,翼环5内壁与漏斗2外壁固定,当围护套筒3与漏斗2卡接后,翼环5上表面与围护套筒3底面抵接,翼环5底面与支撑环11上表面抵接。
39.通过透明观察窗321以及刻度33的设置,当对装配式墙板的补浆口内补充浆液时,工作人员通过透明观察窗321观察围护套筒3内的浆液流出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刻度33计算出浆液的补充状况,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进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是否符合要求。
40.通过翼环5的设置,当围护套筒3通过卡接块21和l形卡槽31与漏斗2卡接后,翼环5上表面与围护套筒3底面抵接,从而通过翼环5对围护套筒3提支撑力,以此降低围护套筒3受外力影响向下运动的概率。
41.为了提高围护套筒3和漏斗2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围护套筒3内壁靠近翼环5上表面的位置上固定有密封环6,密封环6为橡胶材料制成的圆环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密封环6内壁与漏斗2外壁抵紧,密封环6底面与翼环5上表面抵紧;
42.当围护套筒3通过卡接和l形卡槽31与漏斗2卡接后,密封环6充分填满围护套筒3和漏斗2之间的空隙,以此提高了围护套筒3和漏斗2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降低了浆液由围护套筒3和漏斗2之间的连接处渗漏的概率。
43.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完成漏斗2与围护套筒3的拼接工作,密封环6底面与密封环6内侧壁之间的相交棱边上开设有倒角61,通过倒角61的设置和使用,当漏斗2上端靠近密封环6时,漏斗2上端外壁首先与倒角61接触,以此便于漏斗2继续向上运动并与围护套筒3配合抵紧密封环6,有利于工作人员完成漏斗2与围护套筒3的拼接工作。
44.为了降低第一固定杆132和第二固定杆133受外力影响产生错位的概率,第一固定杆132靠近第二固定杆133的一端相对两侧的侧壁均铰接有加强杆7,加强杆7靠近第二固定杆133的一端铰接有连接板71,第二固定杆133靠近第一固定杆132一侧的侧壁开设有螺纹孔1332,所述螺纹孔1332内设置有贯穿连接板71并与螺纹孔1332螺纹连接的螺栓8;
45.通过加强杆7的设置和使用,为第一固定杆132和第二固定杆133之间提供了相互支撑力,以此降低了第一固定杆132和第二固定杆133受外力影响产生错位的概率。
46.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微重力补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将支撑架1架设于需要补浆的装配式墙板附近,进一步的将漏斗2与支撑环11卡接固定,使得支撑环11上表面与翼环5底面抵接,进一步的转动围护套筒3将卡接块21与l形卡槽31卡接固定,使得围护套筒3套设于漏斗2上端,使得翼环5上表面与围护套筒3底面抵接,完成该微重力补浆装置的安装;当需要对装配式墙板内进行补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浆液放入套筒内,套筒内的浆液由漏斗2内的漏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出,通过外接软管输送至补浆口对装配式墙板内进行补浆工作,此时工作人员通过透明观察窗321观察围护套筒3内的浆液流出情况,进一步的通过刻度33计算出浆液的补充状况,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进度,有利于工作人员判断补浆是否符合要求。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