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贴板材和吊顶拼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57235发布日期:2022-05-26 07:56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贴板材和吊顶拼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吊顶领域,特别是一种平贴板材和吊顶拼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矿棉板产品体系中,平贴系列矿棉板吊顶应用较多,但是平贴矿棉板一直存在直角偏离度,将会导致安装过程中位置出现偏移及高低差,影响装饰效果。同时平贴板施工复杂,对于产品尺寸精度要求较高。而实际施工中,由于直角偏离度的存在,会使的板与板之间不能实现完全贴合,存在一条较小的缝隙,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贴板材和吊顶拼接结构,拼接效率高、拼接完成后无缝隙。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贴板材,平贴板材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两端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相邻板材的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
5.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凸出部与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面;
6.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凹陷部与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平面,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面;
7.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基体表面至所述第二连接面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基体表面至所述第一连接面逐渐增大。
8.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中,至少一个为斜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中,至少一个为斜面。
9.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基体厚度方向的夹角,和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基体厚度方向的夹角,差值为1至3度;
10.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基体厚度方向的夹角,和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基体厚度方向的夹角,差值为1至3度。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厚度为5mm,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厚度为7mm;或者,
12.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厚度均为6mm。
13.进一步,平贴板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体另外两端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
14.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结构相同,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结构相同。
15.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出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出于远离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部远离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深度。
16.进一步,所述第二凸出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出于远离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所述第一凹陷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远离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深度。
17.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出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为8至12mm,所述第二凸出部靠近所述基体表面一侧的长度为8至12mm。
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吊顶拼接结构,吊顶拼接结构包括第一凸出部、第一凹陷部、第二凸出部和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平面,所述第二凸出部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面;
19.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抵接;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外向内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在最外侧处抵接;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外向内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四平面在最外侧处抵接。
20.进一步,所述间隙内填充有粘结胶。
21.相比于一些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贴板材,通过在相邻拼接平面之间设置逐渐增大的缝隙,在保证板材表面抵紧的情况下,板材边缘不会因直角偏离度的问题导致拼接后的板材间存在缝隙,也降低了对板材端部平整度的要求、降低了对板材安装的工艺要求,提高了施工效率、改善了施工效果。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顶拼接结构,施工效率高、安装方便快捷,且安装完成后相邻板材之间不存在缝隙,美观性好。
2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平贴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平贴板材的拼接示意图一;
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平贴板材的拼接示意图二;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平贴板材的拼接示意图三;
30.图5为图4中a部结构的放大图。
31.图示说明:
32.1-基体,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4-第四连接部,21-第一凸出部,211-第一平面,22-第一凹陷部,221-第二平面,23-第一连接面,24-第二凹陷部,241-第三平面,25-第二凸出部,251-第四平面,26-第二连接面,27-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34.现有的用于吊顶的板材,多是标准的六面体结构;部分板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在端部位置设置凹榫等结构用于相邻板材间的连接,但端面也均是竖直面,即,相邻端面间的连接存在直角偏离度的影响,当相邻两个板材的端部不是完全标准的直角或者端部粗糙度较高时,相邻两个板材拼接会产生缝隙,影响美观性。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贴板材,如图1至图5所示,平贴板材包括基体1和设置在基体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与相邻板材的第二连接部12配合;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凸出部21与第一凹陷部22,第一凸出部2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211,第一凹陷部2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平面221,第一平面211与第二平面2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面23;第二连接部12包括第二凹陷部24与第二凸出部25,第二凹陷部24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平面241,第二凸出部25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平面251,第三平面241与第四平面25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面26;第一平面211与第三平面241之间设置有间隙27,间隙27由基体1表面至第二连接面26逐渐增大;第二平面221与第四平面251之间设置有间隙27,间隙27由基体1表面至第一连接面23逐渐增大。第一平面211和第三平面241中,至少一个为斜面;第二平面221和第四平面251中,至少一个为斜面。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贴板材,在相邻的拼接面之间设置逐渐增大的缝隙,在保证板材表面抵紧的情况下,板材边缘不会因直角偏离度的问题导致拼接后的板材间存在缝隙,也降低了对板材端部平整度的要求、降低了对板材安装的工艺要求,提高了施工效率、改善了施工效果。
37.在实际施工中,板材表面抵紧,即板材表面处的间隙值为0,由板材表面至板材内部位置,间隙27逐渐增大,换言之,相邻两个拼接面之间存在三角形间隙。由于三角形间隙的存在,即便板材端部仍存在偏离度或粗糙度高的问题,也不会造成相邻板材间存有间隙27,施工过程中也无需复杂的抵紧操作以消除间隙。
38.为保证相邻拼接面之间留有三角形间隙,两个拼接面之中至少有一个为斜面。可以两个拼接面均为斜面;也可以是一个为竖直面,另一个为斜面。
3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平面21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和第三平面24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差值为1至3度;第二平面22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和第四平面25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差值为1至3度。
40.第一平面21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和第三平面241与基体1厚度方向的夹角,差值为1至3度,即图3中夹角s1的夹角s2的差值为1至3度,如夹角s1为17
°
,夹角s2为16
°

41.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1、第二凹陷部24的厚度为5mm,第一凹陷部22、第二凸出部25的厚度为7mm;或者,第一凸出部21、第一凹陷部22、第二凹陷部24、第二凸出部25的厚度均为6mm。
42.第一凸出部21的厚度为5mm,第一凹陷部22的厚度为7mm,即图2中h1为5mm,h2为7mm。
43.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平贴板材还包括设置在基体1另外两端的第三连接部13和
第四连接部14;第三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部11结构相同,第四连接部14与第二连接板结构相同。
44.即板材的四个端部均可用于连接,多个板材的端部拼接形成完整的吊顶。
4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1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大于第一凸出于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第二凹陷部24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深度,大于第二凹陷部24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深度。第二凸出部25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大于第二凸出于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第一凹陷部22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深度,大于第一凹陷部22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深度。
46.第一凸出部21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大于第一凸出于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即图2中夹角s1为正值。
4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凸出部21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也可小于第一凸出于远离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即s1为负值,此时第二凹陷部24需对应更改。
48.第二凸出部25处的长度设置、第一凹陷部22、第二凹陷部24处的深度设置,与第一凸出部21处的长度设置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4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1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为8至12mm,第二凸出部25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为8至12mm。
50.第一凸出部21靠近基体1表面一侧的长度为8至12mm,即图3中l的长度为8至12mm,避免长度过长导致凸出位置容易损坏,也避免了长度过短拼接时搭接困难。第二凸出部25处的长度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51.在实际应用中,长度可以具体是10.5mm。
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铺板材,材质可以是矿棉板,矿棉板作为矿棉纤维结构板材,板材材质有有一定的弹性,结合板材边型的角度不同(即产生的三角形间隙),可以解决拼合不齐的问题,减少了拼接后板与板之间的缝隙产生高低不平和直角偏离度影响美观度和平整度的情况。同时板与板拼接后跌级边与反跌级边下部存在一定间隙27,方便板与板之间的拼接安装和填充粘贴使用的胶质。
5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吊顶拼接结构,吊顶拼接结构包括第一凸出部21、第一凹陷部22、第二凸出部25和第二凹陷部24,第一凸出部2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平面211,第一凹陷部2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平面221,第二凹陷部24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平面241,第二凸出部25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平面251;第一平面211与第二平面2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面23,第三平面241与第四平面25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面26;第一连接面23和第二连接面26抵接;第一平面211与第三平面241之间设置有间隙27,间隙27由外向内逐渐增大,第一平面211和第三平面241在最外侧处抵接;第二平面221与第四平面251之间设置有间隙27,间隙27由外向内逐渐增大,第二平面221与第四平面251在最外侧处抵接。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顶拼接结构,施工效率高、安装方便快捷,且安装完成后相邻板材之间不存在缝隙,美观性好。
5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间隙27内填充有粘结胶。
56.在间隙27处设置粘结胶以固定连接两个板材。
57.在实际操作中,在第一凹陷部22和第二凹陷部24处涂抹粘结胶后,再进行拼接,将第二凸出部25和第一凸出部21插入第一凹陷部22和第二凹陷部24中,粘结胶充满间隙27。
58.应当理解的是,除上述胶粘的方式外,还可采用打钉固定的方式,如在第二凸出部25的位置向上打钉,使自攻钉或气钉依次穿过第二凸出部25、第二连接面26、第一连接面23、第一凸出部21,完成固定。
59.在本技术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上”、“下”、“一端”、“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装配”、“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1.本技术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62.本技术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技术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技术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技术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技术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