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66543发布日期:2022-04-30 14:5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适合于两个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尤其适用于装配式楼板、装配式空心楼板之间的连接,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涉及装配式空腔楼板的施工往往是采用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形式。即一块整体的楼板是先采用预制空腔铺装,再现浇混凝土梁而形成。一方面,这种施工方法需要在底部支设大量支撑和模板,用以支撑空腔模板及空腔的重量,尤其是支撑现浇梁的重量;而现有的施工技术下,需要大量的支撑架密布放置以保证支撑的安全可靠,导致施工场地的空间环境极大受限,在施工期内,现场工具材料无法摆放而且杂乱无序,影响施工进度,存留安全隐患。
3.另一方面,现浇混凝土施工时作业人员踩踏和受力不均,造成下沉而产生大量的板底变形现象,这时需要调整支撑结构或对应加强局部结构强度,现有施工技术对这种适应性调整极其不便,而且易造成施工地拥挤、工人穿插困难等情况,而且施工速度慢,导致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包括面板一、面板二、底板、至少2个固定杆和加强筋,其中面板一和面板二对称设置于底板两侧,固定杆和加强筋分别设置在底板上;其中,面板一和面板二两侧均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且面板一和面板二的固定孔彼此成对设置,固定杆贯穿于固定孔并相配合,面板一和面板二底部还设有凹槽;底板、固定杆和加强筋刚性连接为一整体。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凹槽的形状大小适配于底板两侧边沿。
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孔贯通面板一和面板二。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还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两端设有孔洞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杆上。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固定板数量和成对的固定杆数量对应一致。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凹槽敷设一层保护层,保护层为铁皮、钢板、塑料软胶或复合材料。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加强筋焊接在底板上,底板、固定杆和加强筋刚性连接为一整体。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底板、固定杆和加强筋通过焊接、铰接或插销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连接一体。
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底板为一字型钢板、工字型钢板或者槽型钢板。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还设有面板,面板覆盖于面板一和面板二上并成一体。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7.(1)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底板增加了未浇捣混凝土前的早期强度,实现了完全免模板施工,减少了支撑立杆的数量。此外,底板材料可以直接参与密肋梁的受力作用,减少了密肋梁的配筋,节约工期,有效降低了成本。大量节省模板和钢筋,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18.(2)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通过设置可灵活设置底板,可以自由适应调节施工密肋梁的形状、大小,根据施工方案快速匹配、快速完成搭建施工。
19.(3)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全部部件均可分批有序在工厂生产加工,不仅极大方便场地间运输,而且在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吊运、组装时,具有明显的施工经济效益。
20.(4)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布局合理,结构安全可靠,大大减少了传统支撑的数量,预留了较大底部空间,而且部件施工定位精准不偏移,方便施工人员检修和穿行,解决了传统支撑模架造成的施工场“多、杂、乱”现象。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面板一,2-面板二,3-底板,4-固定杆,5-加强筋,6-固定板,7-固定孔,8-凹槽,9-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结构示意图,包括面板一1、面板二2、底板3、至少2个固定杆4和加强筋5,其中面板一1和面板二2对称设置于底板3两侧,固定杆4和加强筋5分别设置在底板3上;其中,本实施例加强筋5焊接在底板3上,底板3为一字型钢板。
31.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其中面板一1和面板二2两侧均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7,且面板一1和面板二2的固定孔7彼此成对设置,固定杆4贯穿于固定孔7并相配合,面板一1和面板二2底部还设有凹槽8;底板3、固定杆4和加强筋5刚性连接为一整体。
32.凹槽8的形状大小适配于底板3两侧边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拼合搭接成所需结构形状。凹槽8与底板3两侧边沿完整契合可以保证现浇施工进行,无需补填模板。
33.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还设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两端设有孔洞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杆4上,固定板6数量和成对的固定杆4数量对应一致。固定孔7贯通面板一1和面板二2。
34.凹槽8敷设一层保护层,保护层为铁皮、钢板、塑料软胶或复合材料。保护层可以大大减少安装过程中对楼板或水泥构件的边角磕碰损伤,保持部件完整性,有利于便捷施工并提高安装精度。
35.固定杆4刚性连接在底板3上,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焊接或插销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固定杆4也可以单独设置为插销部件,并分别与底板3和固定板6进行螺栓连接、焊接或插销连接等方式刚性连接为一体。底板3、固定杆4和加强筋5通过焊接、铰接或插销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连接一体。
36.参见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结构示意图,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还设有面板9,面板9覆盖于面板一1和面板二2上并成一体。
37.根据面板9是否整体叠合铺设,本发明提出两种实施例,其中图1、图2、图3实施例中,面板9是整体叠合铺设;图4、图5、图6实施例中,面板9是分别叠合铺设,先铺设面板9,后浇捣面板一1和面板二2之间的密肋梁混凝土,浇筑凝固后结合为一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
38.此外在固定杆4上设有螺帽或锁扣,固定杆4均次布设于面板一1和面板二2两侧,该设置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定位精准,使得各部件位置不发生偏移。
39.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底板增加了未浇捣混凝土前的早期强度,实现了完全免模板施工,减少了支撑立杆的数量。此外,底板材料可以直接参与密肋梁的受力作用,减少了密肋梁的配筋,节约工期,有效降低了成本。大量节省模板和钢筋,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40.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通过设置可灵活设置底板,可以自由适应调节施工密肋梁的形状、大小,根据施工方案快速匹配、快速完成搭建施工。
41.参见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整体结构示意图,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实心构件的连接拼装中。
42.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全部部件均可分批有序在工厂生产加工,不仅极大方便场地间运输,而且在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吊运、组装时,具有明显的施工经济效益。
43.本发明中的一种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布局合理,结构安全可靠,大大减少了传统支撑的数量,预留了较大底部空间,而且部件施工定位精准不偏移,方便施工人员检修和穿行,解决了传统支撑模架造成的施工场“多、杂、乱”现象。
44.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