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传料口转运模板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0822发布日期:2022-06-18 04:4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传料口转运模板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中,每层的楼板在浇筑时都会预留传料口,待下层的模板被拆除后,通过传料口将模板转运至上层,再进行固定模板和浇筑混凝土,由于传料口预留面积小,不便使用机械吊装模板,所以目前施工现场转运模板都是通过人工传递,下层和上层各站一名工人,通过人工将模板一块块从下层通过传料口传递至上层,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传递过程中无法中断传递动作,一旦上层工人在传递时因长时间劳动乏力,发生手滑,模板就会向下掉落,给下层的工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传料口转运模板用辅助装置,有效的解决了转运模板时无法停歇,且模板易掉落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传料口转运模板用辅助装置,包括一个水平放置的底座,底座中部设有上下通透的方槽,方槽的前后侧壁上各开有一个滑槽,每个滑槽内均固定有一个轴线沿左右方向的圆管,每个圆管上各设有两个左右布置的滑块,左侧两个滑块之间和右侧两个滑块之间均连接有滚筒,且两个滚筒始终受到相互靠近的力;底座顶面上沿前后方向开有两个沉槽,两个沉槽分别位于方槽的左右两侧,每个沉槽内均设有一个轴线沿前后方向的铰接杆,每个铰接杆与底座之间均设有第一扭簧,每个铰接杆上均固定有多个短杆,第一扭簧不受力时短杆能保持竖直状态,且仅当短杆竖直时滑块能在圆管上左右移动,每个短杆的上端均伸出沉槽且铰接有顶杆,顶杆与短杆的铰接处设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能使左侧的顶杆顺时针转动,使右侧的顶杆逆时针转动;每个沉槽内均设有一个拉杆,每个拉杆均与同一沉槽内的所有短杆下端固定,每个圆管内均设有一个长杆,每个长杆的左右两端均伸至左右两个沉槽内,前侧的长杆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的前端连接,后侧的长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的后端连接,当短杆带动铰接杆绕铰接杆轴线转动时拉杆能带动长杆在圆管内左右移动,并将滑块固定在圆管上。
5.每个所述的圆管的上侧均沿轴线开有多个通孔,每个长杆的上侧均沿同一母线开有多个盲孔,短杆处于竖直状态时多个盲孔与多个通孔一一对应且同轴,通孔内设有挡块,每个挡块的上端均与圆管上侧平齐,每个挡块的下端均为圆头且伸入盲孔内,每个滑块与圆管接触的位置均开有凹槽,长杆在圆管内左右移动时长杆能将挡块下端挤出盲孔,并使挡块上端伸至滑块上的凹槽内,使得长杆在圆管内左右移动时能将滑块与圆管固定。
6.所述的通孔上端孔径小于下端孔径,所述的挡块的结构为圆柱状结构,且挡块的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使得长杆在将挡块挤出盲孔时挡块不会脱离通孔。
7.所述的滑块上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等于圆管上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且
每个滑块上最左侧和最右侧的凹槽与滑块左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避免长杆在相对圆管左右移动时滑块阻碍挡块上端伸出通孔。
8.所述的短杆在绕铰接杆轴线摆动至与沉槽左右两侧接触时,长杆在拉杆带动下左右移动的距离小于两个通孔之间的距离。
9.每个所述的圆管中部均设有一个拉簧,每个拉簧的两端分别与同一圆管上的两个滑块固定,不受外力时两个滚筒能在拉簧作用下相互靠近,且两个滚筒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模板的厚度,拉簧不仅能使两个滚筒始终受到相互靠近的力,还能使两个滚筒在不受外力时同一圆管上的两个滑块之间具有间隔,方便在使用时将模板挤入两个滚筒之间。
10.所述的长杆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个矩形块,矩形块上开有前后方向的通槽,所述的拉杆从通槽内穿过,且拉杆在通槽内只能相对矩形块上下移动,而无法相对矩形块左右移动,短杆转动时能通过拉杆和矩形块带动长杆水平左右移动。
11.所述的顶杆的长度小于两个铰接杆之间的距离,且大于两个铰接杆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12.所述的底座下端固定有多个挡条,多个挡条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矩形框,多个挡条的外围轮廓与传料口的轮廓大小一致,使用时将挡条卡入传料口内,防止在传递模板时底座发生移动。
13.本发明在应用于模板传递时既能在工人力竭时主动下放固定模板,以供工人休息,又能在模板意外掉落时迅速提供支撑,避免下方的工人受到伤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16.图3为本发明底座与铰接杆的俯视图。
17.图4为本发明图2中a-a剖视图。
18.图5为本发明底座、圆管、铰接杆与挡条的主视剖视图。
19.图6为本发明图2中b-b剖视图。
20.图7为本发明图6中c处放大图。
21.图8为本发明图6中d处放大图。
22.图9为本发明滑块与滚筒的装配示意图。
23.图10为本发明模板以钢架朝上的状态向上传递时的状态图。
24.图11为本发明模板以钢架朝下的状态向上传递时的状态图。
25.19-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27.由图1至图11给出,本发明包括一个水平放置的底座1,底座1中部设有上下通透的方槽,方槽的前后侧壁上各开有一个滑槽2,每个滑槽2内均固定有一个轴线沿左右方向的圆管3,每个圆管3上各设有两个左右布置的滑块4,左侧两个滑块4之间和右侧两个滑块4之间均连接有滚筒5,且两个滚筒5始终受到相互靠近的力;
底座1顶面上沿前后方向开有两个沉槽6,两个沉槽6分别位于方槽的左右两侧,每个沉槽6内均设有一个轴线沿前后方向的铰接杆7,每个铰接杆7与底座1之间均设有第一扭簧,每个铰接杆7上均固定有多个短杆8,第一扭簧不受力时短杆8能保持竖直状态,且仅当短杆8竖直时滑块4能在圆管3上左右移动,每个短杆8的上端均伸出沉槽6且铰接有顶杆9,顶杆9与短杆8的铰接处设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能使左侧的顶杆9顺时针转动,使右侧的顶杆9逆时针转动;每个沉槽6内均设有一个拉杆10,每个拉杆10均与同一沉槽6内的所有短杆8下端固定,每个圆管3内均设有一个长杆11,每个长杆11的左右两端均伸至左右两个沉槽6内,前侧的长杆11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10的前端连接,后侧的长杆1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10的后端连接,当短杆8带动铰接杆7绕铰接杆7轴线转动时拉杆10能带动长杆11在圆管3内左右移动,并将滑块4固定在圆管3上。
28.每个所述的圆管3的上侧均沿轴线开有多个通孔12,每个长杆11的上侧均沿同一母线开有多个盲孔13,短杆8处于竖直状态时多个盲孔13与多个通孔12一一对应且同轴,通孔12内设有挡块14,每个挡块14的上端均与圆管3上侧平齐,每个挡块14的下端均为圆头且伸入盲孔13内,每个滑块4与圆管3接触的位置均开有凹槽15,长杆11在圆管3内左右移动时长杆11能将挡块14下端挤出盲孔13,并使挡块14上端伸至滑块4上的凹槽15内,使得长杆11在圆管3内左右移动时能将滑块4与圆管3固定。
29.所述的通孔12上端孔径小于下端孔径,所述的挡块14的结构为圆柱状结构,且挡块14的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使得长杆11在将挡块14挤出盲孔13时挡块14不会脱离通孔12。
30.所述的滑块4上相邻两个凹槽15之间的距离等于圆管3上相邻两个通孔12之间的距离,且每个滑块4上最左侧和最右侧的凹槽15与滑块4左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通孔12之间的距离,避免长杆11在相对圆管3左右移动时滑块4阻碍挡块14上端伸出通孔12。
31.所述的短杆8在绕铰接杆7轴线摆动至与沉槽6左右两侧接触时,长杆11在拉杆10带动下左右移动的距离小于两个通孔12之间的距离。
32.每个所述的圆管3中部均设有一个拉簧16,每个拉簧16的两端分别与同一圆管3上的两个滑块4固定,不受外力时两个滚筒5能在拉簧16作用下相互靠近,且两个滚筒5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模板的厚度,拉簧16不仅能使两个滚筒5始终受到相互靠近的力,还能使两个滚筒5在不受外力时同一圆管3上的两个滑块4之间具有间隔,方便在使用时将模板挤入两个滚筒5之间。
33.所述的长杆11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个矩形块17,矩形块17上开有前后方向的通槽,所述的拉杆10从通槽内穿过,且拉杆10在通槽内只能相对矩形块17上下移动,而无法相对矩形块17左右移动,短杆8转动时能通过拉杆10和矩形块17带动长杆11水平左右移动。
34.所述的顶杆9的长度小于两个铰接杆7之间的距离,且大于两个铰接杆7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35.所述的底座1下端固定有多个挡条18,多个挡条18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矩形框,多个挡条18的外围轮廓与传料口的轮廓大小一致,使用时将挡条18卡入传料口内,防止在传递模板时底座1发生移动。
36.本发明在使用时,处于传料口下方的工人将模板向上传递,在传递过程中模板上端能从两个滚筒5之间穿过,并将两个滚筒5向两侧挤压,使拉簧16被拉伸,由于顶杆9的长度大于两个铰接杆7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所以模板继续上移将会使两侧的顶杆9开始转动,上方的工人开始接收模板,并与下方的工人一起将模板向上拉动,且在传递过程中无论模板如何移动,两个滚筒5都会在拉簧16作用下始终紧贴模板的左右两侧,两侧的顶杆9上端也会在第二扭簧作用下始终与模板两侧接触,且由于第一扭簧的弹力远大于第二扭簧的弹力,所以即使第二扭簧也会给予短杆8一个反作用力,短杆8也能在第一扭簧作用下保持竖直状态;在传递过程中,无论是工人手酸主动下放模板,或是上层工人手滑模板突然掉落,模板均会向下移动,由于模板一面光滑一面设有钢架,所以总有一侧的顶杆9会与钢架接触并受到钢架给予的向下的压力,另一侧的顶杆9不受模板给予的任何作用力,受到压力的顶杆9将压力传递给短杆8并使短杆8受到绕铰接杆7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力,驱动短杆8转动的力通过矩形块17使长杆11受到左右移动的力,若此时滑块4上的凹槽15与圆管3上的通孔12上下对齐,则长杆11将直接把挡块14从盲孔13内挤出,挡块14被从盲孔13内挤出后上端伸入滑块4上的凹槽15内,使滑块4固定在圆管3上,此时滚筒5无法继续移动;挡块14在从盲孔13内脱离后长杆11在短杆8作用下继续向左或向右移动,直到短杆8与沉槽6的左侧或右侧接触,长杆11停止移动,且此时长杆11的移动距离小于两个盲孔13之间的距离,所以不会出现挡块14再次落回盲孔13的情况,避免了滑块4与滚筒5再次移动的状况,短杆8停止摆动后顶杆9的下端也随短杆8停止移动,又由于顶杆9上端始终与模板内的钢架存在挤压,所以顶杆9此时也被固定,被固定的顶杆9能防止模板向下滑动,被固定的两个滚筒5能避免模板绕顶杆9上端摆动,所以最终顶杆9与两个滚筒5能实现对模板的固定;若模板向下移动时滑块4上的凹槽15与圆管3上的通孔12并未上下对齐,则挡块14无法向上移动,所以长杆11也将无法左右移动,此时模板会在顶杆9的支撑下摆动,摆动的模板同时带动滑块4在圆管3上左右移动,直到凹槽15与圆管3上的通孔12上下对齐,长杆11方能将挡块14从盲孔13内挤出,挡块14上端伸入凹槽15内,将滑块4固定在圆管3上,且由于每个滑块4上最左侧和最右侧的凹槽15与滑块4左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凹槽15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滑块4移动至凹槽15与通孔12上下对齐时,滑块4上最左侧凹槽15至滑块4左端面之间的部分不会封闭其他通孔12,滑块4上最右侧凹槽15至滑块4右端面之间的部分不会封闭其他通孔12,保证凹槽15与通孔12对齐时所有的挡块14均能向上伸出通孔12;在需要继续向上传递模板时,只需工人向上推动模板,使模板内的钢架与顶杆9之间不再挤压,短杆8在第一扭簧作用下恢复竖直状态,同时拉杆10也将拉动长杆11恢复至模板向下移动前的状态,长杆11上的盲孔13恢复至与通孔12同轴的状态,挡块14下端落至盲孔13内,挡块14上端从凹槽15内脱离,滑块4再次恢复自由滑动状态,模板的固定状态取消。
37.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在使用时,若出现图11所示情况,即模板上的钢架朝下,且右侧顶杆9与底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那么即使模板此时已被顶杆9支撑并被两个滚筒5夹紧,但由于两个滚筒5之间的距离大于模板的厚度,且顶杆9只能阻止模板上端向右倾斜,所以此时已被固定的模板仍有可能在重力下绕右侧的滚筒5逆时针转动,但又由于此时右侧
的顶杆9在第二扭簧作用下始终与模板上的钢架接触,并能抵消模板的重力,所以模板转动过程中并不会向下掉落,只会在重心产生的扭矩下转动,且转动扭矩远小于模板重力,同时左侧的顶杆9也能给予模板一个与转动扭矩相反的阻力,减缓模板的转动速度,所以此时下方的工人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只需给予模板一个阻力,便能使模板停止转动,所以即使发生图11所以情况,也不会对下方的工人造成伤害;所以本发明在使用时优选模板以钢架朝上的方式向上传递,保证任何情况下模板被固定后都不会发生摆动。
38.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1、本发明在正常传递模板时,顶杆9与滚筒5并不会阻碍模板的传递,模板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左右移动时两个顶杆9能在第二扭簧作用下时刻与模板接触,滑块4也能在圆管3上同步左右移动,且在拉簧16作用下两个滚筒5时刻紧贴模板,既能防止模板与楼板或底座1之间产生磕碰,又能在工人体力不支时随时主动下放模板,使模板被顶杆9与两个滚筒5固定,在体力恢复后继续向上传递,工作方式更贴合建筑行业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39.2、本发明在使用时模板以竖直状态向上传递的过程中,上方工人发生脱手,模板上的钢架会与一侧的顶杆9发生干涉并通过顶杆9推动短杆8转动,短杆8又通过长杆11与挡块14使滑块4固定在圆管3上,进而使两个滚筒5固定,然后短杆8转动至与沉槽6侧壁接触后,短杆8与顶杆9也无法转动,通过受压的顶杆9与两个滚筒5将模板固定,且模板被固定后不仅高度不会发生改变,而且在两个滚筒5限制下模板也不会发生摆动,完全避免了模板掉落带来的安全隐患;并且取消模板的固定状态时只要工人向上推动模板,便能取消模板的固定状态,装置能在扭簧作用下自动恢复至模板未被固定时的状态,且全程无需人为触摸装置,发生坠落时保护机制灵敏牢靠,取消固定时操作方便快捷,构思精妙,安全性高。
40.3、本发明在不使用时,两侧的顶杆9在扭簧作用下左右交错置于底座1上方,能够防止工人或建筑材料从传料口处意外坠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