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29683发布日期:2022-08-31 06:4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土建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2.混凝土、砂浆标准试块模具广泛用于土建砂浆、混凝土试块制作运用中,使用模具可以制作各类标准试块用于试块强度检试验工作。
3.试块的制作需要用到试块模具,当前应用较广的有金属试块模具和塑料试块模具,金属试块模具使用寿命长,但拆卸、组装繁琐,容易锈蚀;塑料试块模具较为轻便,但易损耗、变形,脱模麻烦,可能造成混凝土试块损伤。
4.根据不同的用途,所需制作的试块尺寸不同,则需购买的模具种类不同。为节约造价及加快模具组装、拆卸速度,提出一种尺寸可变的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呈矩形交替分布在底板的四周;所述上侧固定板连接在第一侧板上,下侧固定板连接在第二侧板上,左侧固定板连接在第三侧板上,右侧固定板连接在第四侧板上,通过调节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右侧固定板之间的位置,并由螺栓拧紧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
8.更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尺寸与试块尺寸相同,底板的四个侧面开有螺栓孔洞,孔洞深度为底板边长的1/4。
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尺寸一致,其长度均为200mm、高度均为600mm,且沿长度及高度方向上均匀布置贯穿的螺栓孔洞,孔洞直径与底板四个侧面上的孔洞直径相同,且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内净距离为试块边长,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的内净距离为试块边长。
10.更进一步地,所述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为尺寸相同的t字形构件,其翼缘两端对称分布贯穿的螺栓孔洞,孔洞直径与底板四个侧面上的孔洞及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沿长度及高度方向上布置的螺栓孔洞直径相同。
11.更进一步地,所述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右侧固定板的高度与底板厚度一致。
12.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的工作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s1:根据所需制作试块尺寸,选取对应的底板;
14.s2:将第一侧板紧贴底板,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上侧固定板紧贴第一侧板,螺栓插入上侧固定板、第一侧板及底板上的螺栓孔洞,对上侧固定板、第一侧板及底板进行定位及连接;
15.s3:将第二侧板紧贴底板,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下侧固定板紧贴第二侧板,螺栓插入下侧固定板、第二侧板及底板上的螺栓孔洞,对下侧固定板、第二侧板及底板进行定位及连接;
16.s4:将第三侧板紧贴底板,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左侧固定板紧贴第三侧板,螺栓插入左侧固定板、第三侧板及底板上的螺栓孔洞,对左侧固定板、第三侧板及底板进行定位及连接;
17.s5:将第四侧板紧贴底板,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右侧固定板紧贴第四侧板,螺栓插入右侧固定板、第四侧板及底板上的螺栓孔洞,对右侧固定板、第四侧板及底板进行定位及连接,模具拼装完成;
18.s6:封闭剩余螺栓孔,浇筑试块;
19.s7:完成浇筑并进行标准条件养护后,拆除所有螺栓及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右侧固定板;
20.s8:敲击第一侧板左侧,取下第一侧板;
21.s9:敲击第二侧板右侧,取下第二侧板;
22.s10:敲击第三侧板后侧,取下第三侧板;
23.s11:敲击第四侧板前侧,取下第四侧板;
24.s12:翻转试块,敲击底板上侧,取下试块。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6.本发明提供的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其是由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组成的一种金属模具,通过调节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上侧固定板、下侧固定板、左侧固定板、右侧固定板的位置,拧紧螺栓,可使得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整个模具组装方便,拆卸速度快,各部件造价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整个模具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平面图。
29.图中:1、底板;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第四侧板;6、上侧固定板;7、下侧固定板;8、左侧固定板;9、右侧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请参阅图1-2,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具体是由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和右侧固定板9组成的一种金属模具。其中,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呈矩形交替分布在底板1的四周;所述上侧固定板6连接在第一侧板2上,下侧固定板7连接在第二侧板3上,左侧固定板8连接在第三侧板4上,右侧固定板9连接在第四侧板5上,通过调节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右侧固定板9之间的位置,并由螺栓拧紧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
3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底板1的尺寸与试块尺寸相同,底板1的四个侧面开有螺栓孔洞,孔洞深度为底板1边长的1/4,可根据所需制作的试块尺寸选取不同的底板1(底板1厚度不变)。
3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的尺寸一致,其长度均为200mm、高度均为600mm,且沿长度及高度方向上均匀布置贯穿的螺栓孔洞,孔洞直径与底板1四个侧面上的孔洞直径相同,且第一侧板2与第二侧板3的内净距离为试块边长,第三侧板4与第四侧板5的内净距离为试块边长。
34.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和右侧固定板9为尺寸相同的t字形构件,其翼缘两端对称分布贯穿的螺栓孔洞,孔洞直径与底板1四个侧面上的孔洞及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5沿长度及高度方向上布置的螺栓孔洞直径相同;其中,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右侧固定板9的高度与底板1厚度一致,通过调节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右侧固定板9的位置,拧紧螺栓,可使得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及第四侧板5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
35.为了进一步更好的解释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步骤1:根据所需制作试块尺寸,选取对应的底板1;
37.步骤2:将第一侧板2紧贴底板1,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上侧固定板6紧贴第一侧板2,螺栓插入上侧固定板6、第一侧板2及底板1上的螺栓孔洞,对上侧固定板6、第一侧板2及底板1进行定位及连接;
38.步骤3:将第二侧板3紧贴底板1,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下侧固定板7紧贴第二侧板3,螺栓插入下侧固定板7、第二侧板3及底板1上的螺栓孔洞,对下侧固定板7、第二侧板3及底板1进行定位及连接;
39.步骤4:将第三侧板4紧贴底板1,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左侧固定板8紧贴第三侧板4,螺栓插入左侧固定板8、第三侧板4及底板1上的螺栓孔洞,对左侧固定板8、第三侧板4及底板1进行定位及连接;
40.步骤5:将第四侧板5紧贴底板1,进行长度及高度方向的调整;调整完毕后,将右侧固定板9紧贴第四侧板5,螺栓插入右侧固定板9、第四侧板5及底板1上的螺栓孔洞,对右侧固定板9、第四侧板5及底板1进行定位及连接,模具拼装完成;
41.步骤6:封闭剩余螺栓孔,浇筑试块;
42.步骤7:完成浇筑并进行标准条件养护后,拆除所有螺栓及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右侧固定板9;
43.步骤8:敲击第一侧板2左侧,取下第一侧板2;
44.步骤9:敲击第二侧板3右侧,取下第二侧板3;
45.步骤10:敲击第三侧板4后侧,取下第三侧板4;
46.步骤11:敲击第四侧板5前侧,取下第四侧板5;
47.步骤12:翻转试块,敲击底板1上侧,取下试块。
48.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便于脱模拼装式墙体裂缝注浆料用试块模具及工作方法,其是由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和右侧固定板9组成的一种金属模具,通过调节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第四侧板5、上侧固定板6、下侧固定板7、左侧固定板8、右侧固定板9的位置,拧紧螺栓,可使得底板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第三侧板4及第四侧板5组成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整个模具组装方便,拆卸速度快,各部件造价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整个模具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