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8071发布日期:2022-10-01 06:3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式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式。


背景技术:

2.我国每年有一大批因生产规模及工艺等更新而需要技术改造和加层的建筑物,它们因结构超载而需要补强;同时,随着抗震要求,设防标准的提高和改变,许多地区现有房屋不能满足新设防的抗震要求,从而需要抗震加固;近年来社会上大量暴光的因工程质量低劣所造成的危房,它们也亟待加固处理,建筑加固是土建施工的一个分支,据统计,我国现有一大批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屋因超过了设计基准期而有待加固,全国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住宅安全储备不足,且城市的住宅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需要加固维修。
3.现有的建筑加固装置如公告号为cn11039730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包括底板、贴墙板、弹簧套杆、滑座和左右伸出板,在热胀冷缩、地震时,墙体会发生轻微变形,避免彻底固定在墙体上对墙体造成损害。所述底板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贴墙板,贴墙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套杆,两个弹簧套杆上均套接有压缩弹簧,滑座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连接在底板的中部,滑座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左右伸出板,两个左右伸出板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弹簧套杆上,滑座固定设置,两个压缩弹簧均位于贴墙板与相对应的左右伸出板之间。
4.上述加固装置仅对墙体进行加固,对于墙角类关键节点缺少相应的加固措施,加固效果还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升对建筑墙角的加固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式。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式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包括由墙角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撑组件、内浇筑模板、承载组件以及外浇筑模板;所述内撑组件包括设置于墙角顶部和底部的直角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直角支撑架之间的伸缩支撑杆,所述伸缩支撑杆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角支撑架插接配合;所述内浇筑模板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直角支撑架可拆卸安装,且所述内浇筑模板、内衬组件与墙角之间形成用于灌注水泥以凝固成加强内柱的内灌注腔;所述外浇筑模板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组件可拆卸安装,所述外浇筑模板、所述内浇筑模板以及墙体之间形成用于灌注水泥以凝固成加强外柱的外灌注腔;所述内浇筑模板顶部开设有内灌注口,所述外浇筑模板顶部开设有外灌注口。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固装置安装完成后,施工人员依次通过内灌注口和外灌注口灌注水泥,待水泥凝固后,在内灌注腔和外灌注腔内形成加强内柱和加强外柱,从而使得墙角处相互凝结固定的两个支撑柱,使得建筑的墙角得以被加强,相对于现有的仅加强
墙壁的加固方式,加固效果更好。
9.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支撑杆包括上插接杆、下插接杆以及转动件,所述上插接杆上端与墙角顶部的所述直角支撑架插接配合,所述下插接杆下端与墙角底部的直角支撑架插接配合;所述上插接杆下端通过所述转动件与所述下插接杆上端转动连接,且所述内浇筑模板内侧壁与所述转动件抵紧设置。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插接杆与下插接杆转动安装,便于伸缩支撑杆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插接,防止室内层高的限制而影响内撑组件的安装,而当内浇筑模板安装完毕后,由于内浇筑模板的安装,限制了伸缩支撑杆的转动,从而使得内撑组件得以对建筑楼板进行支撑,加强了对建筑楼板的支撑效果。
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包括设置于上插接杆下端两侧的两块转动板、与两块所述转动板固定连接的抵接头,两块所述转动板之间转动安装有转动轴,且所述转动轴贯穿上插接杆以及下插接杆;所述抵接头设置于转动板靠近所述内浇筑模板的一侧。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支撑杆通过其抵接头与内浇筑模板抵紧设置,使得伸缩支撑杆的中部转动连接结构与抵接结构集成在转动件上,从而使得上插接杆和下插接杆的端部受力更加稳定。
13.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头包括与所述转动板固定连接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靠近所述内浇筑模板一侧的半球状顶头体、连接于所述所述固定块和所述顶头体之间的顶压弹簧和橡胶套筒;所述内浇筑模板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顶头体嵌合设置的定位凹槽。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抵接头的设置,增强了其弹性储能性能,使得当内浇筑模板安装后,对伸缩支撑杆具有一个持续的顶压力作用,从而确保内撑组件对建筑楼板具有稳定持续性的支撑效果。
15.进一步的,所述内浇筑模板的内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内置钢筋架,所述内置钢筋架水平设置,且内置钢筋架两端分别与内浇筑模板两侧的墙面插接配合;多个所述内置钢筋架沿竖直方向排列。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置钢筋架的设置,在内灌注腔内的水泥凝固后,使得内浇筑模板与形成的加强内柱之间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关系,既增强了加强内柱的韧性,又稳定了内浇筑模板,使得内撑组件和内浇筑模板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17.进一步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焊接固定于两个直角支撑架上的加固钢筋、竖直设置于外灌注腔内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上端与顶部的直角支撑架上的加固钢筋通过捆扎钢丝捆扎固定,所述钢筋笼下端与底部的直角支撑架上的加固钢筋通过捆扎钢丝捆扎固定。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笼的设置,使得形成的加强外柱具有一定的韧性,防止建筑晃动而导致加强外柱产生裂纹。
19.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加固方式,包括步骤:s1、准备材料,将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各部分安装部件拆卸并运输至待加固建筑室内;s2、安装内撑组件,将两个直角支撑架分别置于墙角顶部与底部,然后取出伸缩支撑杆,转动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并将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插接固定;s3、安装内浇筑模板,将内浇筑模板与直角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并将内浇筑模板与伸缩支撑杆的抵接头抵紧;s4、安装承载组件,将钢筋笼与直角支撑架上的加固钢筋捆扎固定;s5、安装外浇筑模板,将外浇筑模板与
直角支撑架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s6、灌浆,通过内灌注口和外灌注口依次对内灌注腔和外灌注腔内灌注水泥;s7、水泥养护;s8、拆除外浇筑模板。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步骤简单,便于该装置进入室内,适用于由建筑室内对建筑进行加固的方式,利于实施。
21.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预先在内浇筑模板两侧的墙壁上定位钻孔,使得定位钻孔内径大于内置钢筋架端部直径,然后在安装内浇筑模板时,将内置钢筋架端部与定位钻孔插接。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置钢筋架的安装,使得加强内柱凝固成型后,加强内柱与墙壁之间得以连接,进一步加强了对建筑的加固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加固装置安装完成后,施工人员依次通过内灌注口和外灌注口灌注水泥,待水泥凝固后,在内灌注腔和外灌注腔内形成加强内柱和加强外柱,从而使得墙角处相互凝结固定的两个支撑柱,使得建筑的墙角得以被加强,相对于现有的仅加强墙壁的加固方式,加固效果更好;
25.(2)当内浇筑模板安装完毕后,由于内浇筑模板的安装,限制了伸缩支撑杆的转动,从而使得内撑组件得以对建筑楼板进行支撑,加强了对建筑楼板的支撑效果;
26.(3)预先在内浇筑模板两侧的墙壁上定位钻孔,使得定位钻孔内径大于内置钢筋架端部直径,然后在安装内浇筑模板时,将内置钢筋架端部与定位钻孔插接。
附图说明
27.图1为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29.图3为内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抵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加固方式的步骤示意图。
32.图中标号说明:
33.1、内撑组件;11、直角支撑架;12、伸缩支撑杆;121、上插接杆;122、下插接杆;123、转动件;1231、转动板;1232、抵接头;1233、固定块;1234、顶头体;1235、橡胶套筒;1236、顶压弹簧;2、内浇筑模板;21、内灌注口;22、内置钢筋架;23、定位凹槽;3、承载组件;31、加固钢筋;32、钢筋笼;4、外浇筑模板;41、外灌注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请参阅图1、图2,包括由墙角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内撑组件1、内浇筑模板2、承载组件3以及外浇筑模板4。内撑组件1包括设置于墙角顶部和底部的直角支撑架11、设置于直角支撑架11之间的伸缩支撑杆12,伸缩支撑杆12两端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11插接配合。内浇筑模板2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11可拆卸安装,且内浇筑模板2、内衬组件与墙角之间形成用于灌注水泥以凝固成加强内柱的内灌注腔。外浇筑模板4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组件可拆卸安装,外浇筑模板4、内浇筑模板2以及墙体之间形成用于灌注水泥以凝固成加强外柱的外灌注腔。内浇筑模板2顶部开设有内灌注口21,外浇筑模板4顶部开设有外灌注口41。
39.参照图1、图3,伸缩支撑杆12包括上插接杆121、下插接杆122以及转动件123,上插接杆121上端与墙角顶部的直角支撑架11插接配合,下插接杆122下端与墙角底部的直角支撑架11插接配合。上插接杆121下端通过转动件123与下插接杆122上端转动连接,且内浇筑模板2内侧壁与转动件123抵紧设置。上插接杆121与下插接杆122转动安装,便于伸缩支撑杆12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11插接,防止室内层高的限制而影响内撑组件1的安装,而当内浇筑模板2安装完毕后,由于内浇筑模板2的安装,限制了伸缩支撑杆12的转动,从而使得内撑组件1得以对建筑楼板进行支撑,加强了对建筑楼板的支撑效果。转动件123包括设置于上插接杆121下端两侧的两块转动板1231、与两块转动板1231固定连接的抵接头1232,两块转动板1231之间转动安装有转动轴,且转动轴贯穿上插接杆121以及下插接杆122。抵接头1232设置于转动板1231靠近内浇筑模板2的一侧。结合图4所示,抵接头1232包括与转动板1231固定连接的固定块1233、设置于固定块1233靠近内浇筑模板2一侧的半球状顶头体1234、连接于固定块1233和顶头体1234之间的顶压弹簧1236和橡胶套筒1235。内浇筑模板2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与顶头体1234嵌合设置的定位凹槽23。抵接头1232的设置,增强了其弹性储能性能,使得当内浇筑模板2安装后,对伸缩支撑杆12具有一个持续的顶压力作用,从而确保内撑组件1对建筑楼板具有稳定持续性的支撑效果。
40.参照图1,内浇筑模板2的内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内置钢筋架22,内置钢筋架22水平设置,且内置钢筋架22两端分别与内浇筑模板2两侧的墙面插接配合。多个内置钢筋架22沿竖直方向排列。内置钢筋架22的设置,在内灌注腔内的水泥凝固后,使得内浇筑模板2与形成的加强内柱之间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关系,既增强了加强内柱的韧性,又稳定了内浇筑模板2,使得内撑组件1和内浇筑模板2之间的连接更稳固。承载组件3包括焊接固定于两个直角支撑架11上的加固钢筋31、竖直设置于外灌注腔内的钢筋笼32,钢筋笼32上端与顶部的直角支撑架11上的加固钢筋31通过捆扎钢丝捆扎固定,钢筋笼32下端与底部的直角支撑架11上的加固钢筋31通过捆扎钢丝捆扎固定。钢筋笼32的设置,使得形成的加强外柱
具有一定的韧性,防止建筑晃动而导致加强外柱产生裂纹。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加固装置安装完成后,施工人员依次通过内灌注口21和外灌注口41灌注水泥,待水泥凝固后,在内灌注腔和外灌注腔内形成加强内柱和加强外柱,从而使得墙角处相互凝结固定的两个支撑柱,使得建筑的墙角得以被加强,相对于现有的仅加强墙壁的加固方式,加固效果更好。
42.参照图1、图5,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加固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43.s1、准备材料,将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各部分安装部件拆卸并运输至待加固建筑室内;
44.s2、安装内撑组件1,将两个直角支撑架11分别置于墙角顶部与底部,然后取出伸缩支撑杆12,转动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并将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分别与两个直角支撑架11插接固定;
45.s3、安装内浇筑模板2,将内浇筑模板2与直角支撑架1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并将内浇筑模板2与伸缩支撑杆12的抵接头1232抵紧。在步骤s3中,预先在内浇筑模板2两侧的墙壁上定位钻孔,使得定位钻孔内径大于内置钢筋架22端部直径,然后在安装内浇筑模板2时,将内置钢筋架22端部与定位钻孔插接;
46.s4、安装承载组件3,将钢筋笼32与直角支撑架11上的加固钢筋31捆扎固定;
47.s5、安装外浇筑模板4,将外浇筑模板4与直角支撑架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48.s6、灌浆,通过内灌注口21和外灌注口41依次对内灌注腔和外灌注腔内灌注水泥;
49.s7、水泥养护;
50.s8、拆除外浇筑模板4。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加固方式的实施原理为:安装灌浆式建筑加固装置的步骤简单,便于该装置进入室内,适用于由建筑室内对建筑进行加固的方式,利于实施。而内置钢筋架22的安装,使得加强内柱凝固成型后,加强内柱与墙壁之间得以连接,进一步加强了对建筑的加固效果。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