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断墙板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9677发布日期:2022-09-21 02:4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隔断墙板底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断墙板底座。


背景技术:

2.隔断墙板底座主要用于室内隔断装修,隔断墙板底座连接在地面上,隔断墙板插接在底座上,从而对隔断墙板进行定位。
3.在对工作环境的洁净度有较高要求的食品加工车间、药品生产车间以及电子产品生产车技,通常都会使用不锈钢材质的隔断墙板底座,原因是不锈钢材质的隔断墙板底座耐酸碱抗氧化,能够长期使用而不产生杂质,同时还易清洗,可长期保持洁净。因此,在对工作环境的洁净度有高要求的车间进行隔断装修,不锈钢材质的隔断墙板底座比铝合金材质的更好。
4.正因为是应用于洁净工作环境,因此,隔断墙板底座需要消除底座与地面的阴角,从而消除卫生死角,提高整个车间的清洁便捷性。通常的做法是在隔断墙板底座的底部侧壁设置圆弧形过渡部。
5.不锈钢质隔断墙板底座的圆弧形过渡部理论上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是一体成形式,即将圆弧形过渡部与隔断墙板底座上用于插接隔断墙板的槽体一体折弯压制成形。第二种是分体式,即单独制备圆弧形过渡部和槽体,然后进行连接。第一种形式由于将圆弧形过渡部集成到槽体上导致整个底座结构复杂,生产难度大,目前尚无完全一体成型式的不锈钢隔断墙板底座,目前能够实现的是将底座分成左右两片分别制备,然后采用连接板相互连接,这样的方式导致槽体被分割,槽体的稳定性降低,整个底座对隔断墙板的支撑和固定效果下降。
6.第二种形式目前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圆弧形过渡部制作成基座形式,然后将槽体连接在基座顶端形成完整的隔断墙板底座,这种结构造成底座整体高度大,材料用量大,而且基座与槽体之间需要施工现场焊接,焊接量大导致底座容易产生焊接变形,焊接量小又会导致连接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断墙板底座,解决目前槽体与圆弧形过渡部单独制备存在的连接难度大、施工难度大、焊接量大的技术问题。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隔断墙板底座,包括一个向上开口的u形槽体和一个连接在槽体一侧的第一过渡板,该槽体上端的u形槽用于插接墙板,u形槽两侧分别为槽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u形槽底部为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底板,该第一过渡板倾斜设置于槽体外侧、用于衔接槽体的第一侧板与地面,所述第一过渡板正面朝外,背面斜向槽体,第一过渡板的上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其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一上折弯部以及直条状的第一上延伸部,第一上折弯部一侧衔接第一上延伸部,另一侧衔接的部分为第一过渡板的第一主体部,第一上延伸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
形成沿槽体轴向延伸的第一上插接槽,所述槽体的第一侧板上沿插接在第一上插接槽内,槽体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向第一过渡板延伸的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过渡板连接,对第一过渡板进行定位,多个第一连接板沿槽体轴向依次离散排列。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一主体部背面焊接连接。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竖向设置。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渡板下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背面折弯形成竖直设置的挡水条,挡水条下沿低于槽体外底面。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过渡板下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一下折弯部以及直条状的第一下延伸部,第一下折弯部一侧衔接第一下延伸部,另一侧衔接第一主体部,第一下延伸部与第一主体部之间形成沿槽体轴向延伸的第一下插接槽,第一连接板的一端插接在第一下插接槽内,第一连接板与第一下插接槽卡接或与第一下延伸部焊接。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上延伸部与槽体第一侧板构成的夹角不大于20
°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上延伸部与槽体的第一侧板均竖直设置,第一上延伸部贴接在第一侧板内侧壁上。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其背面拱起成圆弧形,第一主体部的正面为凹弧面,第一主体部的斜度自上向下逐渐缩小。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槽体另一侧连接有第二过渡板,第二过渡板正面朝外,背面斜向槽体,第二过渡板的上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其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二上折弯部以及直条状的第二上延伸部,第二上折弯部一侧衔接第二上延伸部,另一侧衔接的部分为第二过渡板的第二主体部,第二上延伸部与第二主体部之间形成沿槽体轴向延伸的第二上插接槽,所述槽体的第二侧板上沿插接在第二上插接槽内,槽体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向第二过渡板延伸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第二过渡板连接,对第二过渡板进行定位,多个第二连接板沿槽体轴向依次离散排列。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形,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位于槽体外底面上,一体成形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搭接在槽体外底面上或者焊接在槽体外底面上。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过渡部上端的第一插接槽与槽体的第一侧板进行卡接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可实现第一过渡部上端与槽体之间在不实施焊接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稳定的连接。同时利用离散排列设置的第一连接板连接槽体与第一过渡部,由于第一连接板是离散设置,因此第一连接板与槽体、第一过渡部的连接节点较少,焊接主要采用点焊或局部焊接,从而在确保第一过渡部与槽体的连接稳定性基础上大大缩短了第一过渡部与槽体的焊缝长度,降低加工成本,降低槽体或第一过渡部因焊接而造成的变形。在第一过渡部上端被槽体第一侧板限位后,第一连接板只要限制第一过渡板向上移动,即可确保第一过渡部与槽体的连接稳定性。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断墙板底座,通过对第一过渡部和槽体的连接结构的改进,使第一过渡部与槽体之间的衔接缝位于u形槽内侧,当隔断墙板底座安装了墙板之后,墙板能够覆盖第一过渡部与槽体之间的衔接缝,从而避免对底座和墙板进行清洗时污水流入第一过渡部与槽体之间。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断墙板底座在安装完成后,第一过渡部无
法被轻易拆卸,更不会轻易脱落。产品的整体性和使用稳定性得到可靠的保证。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座的第一种具体结构立体图;
22.图2是第一过渡板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1所示底座的使用状态断面图;
24.图4是两侧均具有过渡面的底座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第二过渡板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另一种两侧均具有过渡面的底座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图7中所示第一过渡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图8中:1、槽体,101、u形槽,102、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104、底板,2、第一过渡板,201、第一上折弯部,202、第一下折弯部,203、第一主体部,204、第一上插接槽,205、第一下插接槽,206、第一上延伸部,207、第一下延伸部,3、墙板,4、第一连接板,401、连接部,402、支撑部,5、第二过渡板,501、第二上折弯部,502、第二下折弯部,503、第二主体部,504、第二上插接槽,505、第二下插接槽,506、第二上延伸部,507、第二下延伸部,6、第二连接板,7、挡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31.实施例1:
32.如图1~6所示的隔断墙板底座,包括一个向上开口的u形槽体1和一个连接在槽体1一侧的第一过渡板2,该槽体1上端的u形槽101用于插接墙板3,u形槽101两侧分别为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u形槽101底部为连接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底板104,该第一过渡板2倾斜设置于槽体1外侧、用于衔接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与地面,所述第一过渡板2正面朝外,背面斜向槽体1。如图2所示,第一过渡板2的上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其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一上折弯部201以及直条状的第一上延伸部206,第一上折弯部201一侧衔接第一上延伸部206,另一侧衔接的部分为第一过渡板2的第一主体部203,第一上延伸部206与第一主体部203之间形成沿槽体1轴向延伸的第一上插接槽204,所述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上沿插接在第一上插接槽204内,槽体1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向第一过渡板2延伸的第一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过渡板2连接,对第一过渡板2进行定位,多个第一连接板4沿槽体1轴向依次离散排列。
33.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板2下部沿平行于槽体1轴向的折弯线向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一下折弯部202以及直条状的第一下延伸部207,第一下折弯部202一侧衔接第一下延伸部207,另一侧衔接第一主体部203,第一下延伸部207与第一主体部203之间形成沿槽体1轴向延伸的第一下插接槽205,第一连接板4的一端插接在第一下插接槽205内,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下插接槽205卡接。
3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4是横向设置的,第一连接板4采用卡接的方式通过第一
下插接槽205与第一过渡板2实现连接,可进一步消除第一过渡板2上的焊接,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成本,消除第一过滤板2的焊接变形。
35.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客户要求,也可将第一连接板4的一端焊接在第一下延伸部207上,当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下延伸部207焊接时,第一连接板4可以连接在第一下延伸部207朝向第一下插接槽205的一侧,也可以焊接在第一下延伸部207背对第一下插接槽205的一侧。优选焊接在第一下延伸部207背对第一下插接槽205的一侧,因为这样焊接起来更方便。
36.本实施例中,第一上延伸部206与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均竖直设置,第一上延伸部206贴接在第一侧板102内侧壁上,从而实现第一上延伸部206与第一侧板102的稳定卡接。而在实际生产中,第一上延伸部206与槽体1第一侧板102之间可构成不大于20
°
的夹角,当第一侧板102与第一上延伸部206之间具有一定夹角时,当墙板3插入槽体1后,墙板3会挤压第一上延伸部206使其弹性变形,而第一上延伸部206的弹力则作用于墙板3,使隔端墙板底座对墙板3的夹持力更大,夹持效果更稳定。同时,如果墙板3对第一上延伸部206的挤压力未能使第一上延伸部206完全平行于第一侧板102,那么第一上延伸部206就会产生类似于倒刺的功能,限制墙板3向上移动,从而确保墙板3的安装稳定性。
37.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主体部203向其背面拱起成圆弧形,第一主体部203的正面为凹弧面,第一主体部203的斜度自上向下逐渐缩小。将第一主体部203设计成圆弧形能够缩小第一上插接槽204的宽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侧板102与第一过渡板2的连接稳定性。
38.实际生产中,第一主体部203也可以是一片倾斜设置的平板。
39.在隔断墙板底座两侧的车间均为洁净车间时,本实施例可进一步在槽体1另一侧连接第二过渡板5,如图4所示,第二过渡板5正面朝外,背面斜向槽体1,第二过渡板5的上部沿平行于槽体1轴向的折弯线向其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二上折弯部501以及直条状的第二上延伸部506,第二上折弯部501一侧衔接第二上延伸部506,另一侧衔接的部分为第二过渡板5的第二主体部503,第二上延伸部506与第二主体部503之间形成沿槽体1轴向延伸的第二上插接槽504,所述槽体1的第二侧板103上沿插接在第二上插接槽504内,槽体1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向第二过渡板5延伸的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6与第二过渡板5连接,对第二过渡板5进行定位,多个第二连接板6沿槽体1轴向依次离散排列。
40.第二过渡板5与槽体1的连接方式筒第一过渡板2连与槽体1的连接方式是一样的,此处不做赘述。
41.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可一体成形,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位于槽体1外底面上,一体成形的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搭接在槽体1外底面。
42.由于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一体成型,因此,当第一连接板4的一端卡接在第一下插接槽205内、第二连接板6的一端卡接在第二下插接槽506内时,即使第一连接板4、第二连接板6构成的整体板片不与槽体1焊接,也能够可靠地压住第一过渡板2和第二过渡板5,使整个隔断墙板底座依然处于牢固、稳定的状态。但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构成的整体板片依然需要对槽体1底面进行支撑,以避免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从第一上插接槽204、第二上插接槽504内向下滑脱。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整个隔断墙板底座可实现零焊接,进一步降低了加工成本。
43.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客户需要,也还是可以将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构成的整体板片与槽体1底面进行焊接,以限制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在槽体1轴向上的滑动,确保整根隔断墙板底座各部位的稳定性不发生变化。
44.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隔断墙板底座在应用时,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或者背胶、地插等连接件和连接方式将隔断墙板底座固定连接在地面上,然后将墙板3插接在槽体1的u形槽101内即可完成安装。可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断墙板连接座安装效率极高,生产过程中,加工成本极低。产品整体高度可大大降低,进一步提高隔断美观度。
45.实施例2:
46.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示隔断墙板底座,包括一个向上开口的u形槽体1和一个连接在槽体1一侧的第一过渡板2,该槽体1上端的u形槽101用于插接墙板3,u形槽101两侧分别为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u形槽101底部为连接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底板104,该第一过渡板2倾斜设置于槽体1外侧、用于衔接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与地面,所述第一过渡板2正面朝外,背面斜向槽体1,第一过渡板2的上部沿平行于槽体轴向的折弯线向其背面折弯形成圆弧形的第一上折弯部201以及直条状的第一上延伸部206,第一上折弯部201一侧衔接第一上延伸部206,另一侧衔接的部分为第一过渡板2的第一主体部203,第一上延伸部206与第一主体部203之间形成沿槽体1轴向延伸的第一上插接槽204,所述槽体1的第一侧板102上沿插接在第一上插接槽204内,槽体1的外壁上连接有多个向第一过渡板2延伸的第一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过渡板2连接,对第一过渡板2进行定位,多个第一连接板4沿槽体1轴向依次离散排列。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主体部203背面焊接连接。
48.为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板4与第一主体部203的连接强度,提高隔断墙板底座的整体承压能力,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板4优选为竖向设置。
49.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板2下部沿平行于槽体1轴向的折弯线向背面折弯形成竖直设置的挡水条7,挡水条7下沿低于槽体1外底面。在安装隔断墙板底座时,挡水条7会被插入地面下方,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高隔断墙板底座的阻水效果。
50.本实施例所述隔断墙板底座的加工过程与实施例1所述技术方案不同,但在应用过程中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当第一过渡板2下沿设置了挡水条7时,在安装隔断墙板底座之前,需要在地面上开设一条与挡水条7配合的嵌槽,安装隔断墙板底座时,将挡水条7插入嵌槽,然后将槽体1固定在地面上,再将墙板3插入槽体1内即可。
51.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