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支撑结构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2733发布日期:2023-01-31 23:25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支撑结构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支撑结构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制作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即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一体化结构,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过程中,一般需要在金属屋面打通孔,然后通过打出的通孔固定安装支架,以通过安装支架将光伏组件安装在金属屋面上。现有的这种安装支架会破坏金属屋面防水以及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支撑结构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该固定支撑结构能够在不打孔的情况下将光伏组件固定在金属屋面上,使得光伏组件安装于金属屋面的过程不会破坏金属屋面,以有效地提供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支撑结构,用于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所述金属屋面沿屋楞设置有凹槽,所述固定支撑结构包括:紧固件、卡接支撑部以及固定部,其中,
6.所述卡接支撑部卡设于所述金属屋面的凹槽内,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卡接支撑部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屋面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所述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所述光伏组件压固于所述金属屋面上,
7.其中,所述卡接支撑部包括:具有螺纹的第一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边缘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弹性翼片以及支撑所述两个弹性翼片的支撑架,其中,
8.所述弹性翼片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通道,以使所述紧固件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紧固连接;
9.两个所述弹性翼片(122)沿所述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背离,并且顶部抵接在所述凹槽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
1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包括:金属屋面、多个光伏组件以及将所述多个光伏组件固定在所述金属屋面上的多个根据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固定支撑结构。
11.上述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支撑结构的卡接支撑部可以卡设于金属屋面的凹槽内,并且卡接支撑部包括:具有螺纹的第一通孔、设置于第一通孔的上边缘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弹性翼片以及支撑两个弹性翼片的支撑架,由于弹性翼片之间形成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通道,以使紧固件通过通道与第一通孔紧固连接;两个弹性翼片
沿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背离,并且顶部抵接在凹槽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即可以通过卡接支撑部的两个弹性翼片顶部抵接在凹槽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实现该固定支撑结构固定于金属屋面上,进一步地,由于固定部的一端与卡接支撑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固定部的另一端与金属屋面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压固于金属屋面上,即可以使光伏组件的边缘区域位于固定部与金属屋面之间,以通过卡接支撑部、紧固件以及固定部相互配合,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该固定支撑结构无需破坏金属屋面即可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以有效地延长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金属屋面的凹槽是沿屋楞设置,省去了额外的固定檩条,节省安装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1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14.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固定支撑结构的卡接支撑部的另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5.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固定支撑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1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固定支撑结构的卡接支撑部的另一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17.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接支撑部的一种角度的立体图;
18.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接支撑部的另一种角度的立体图;
19.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0.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立体图;
21.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2.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的立体图;
23.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屋面的立体图以及部分区域的放大图;
24.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金属屋面中包含凹槽的部分区域的立体图;
25.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6.附图标记如下:
27.10-固定支撑结构;11-紧固件;12-卡接支撑部;121-第一通孔;122-弹性翼片;1221-底板;1222-竖直板;1223-顶板;1224-连接片;
28.1225-加强筋;123-支撑架;1231-第一支撑板;1232-第二支撑板;
29.125-缺口;13-固定部;131-u型支架;132-第二通孔;133-挂钩压固子结构;134-l型支架;135-第三通孔;136-防滑槽;14-垫圈;
30.20-金属屋面;21-屋楞;22-凹槽;221-唇边;23-第一搭接部;24-第二搭接部;30-光伏组件;31-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光伏组件中的一个结构卡设于另一个结构内,一般是指一个结构位于另一个结构的内部,且该一个结构的安装受另一个结构的限制,以实现通过另一个结构对该结构的限位。比如,卡接支撑部卡设于金属屋面的凹槽内是指,卡接支撑部位于凹槽的内部,且卡接支撑部与紧固件的安装或者卡接支撑部安装入凹槽内受凹槽的
限制,以通过金属屋面的凹槽实现对卡接支撑部的限位,通过对卡接支撑部的限位,结合紧固件和固定部,实现固定光伏组件。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个结构连接于另一个结构可以是指该一个结构与另一个结构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相匹配的螺纹螺接或者相配合的卡槽和凸起相互卡接等。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一个结构与另一个结构接触可以是指该一个结构的部分表面与另一个结构的部分表面相接触,且该一个结构对另一个结构产生一定的压力,比如,固定部的一部分与放置于金属屋面上的光伏组件边框的上表面边缘区域接触是指,固定部的部分表面与光伏组件边框的上表面边缘区域相接触,且固定部对光伏组件产生一定的压力,以实现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
34.为了解决现有的金属屋面安装光伏组件(金属屋面打孔固定金属支架,并通过金属支架固定光伏组件)存在的对金属屋面的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支撑结构10。其中,图1至图4示出了应用于金属屋面20上用于固定光伏组件30的两种结构固定支撑结构10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地,图1和图2示出了一种结构的固定支撑结构10中的卡接支撑部12不同方向的剖面图,图3和图4示出了另一种结构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卡接支撑部12不同方向的剖面图。其中,图1和图3示出了固定支撑结构10中的卡接支撑部12的d1方向(如图6所示的d1方向)上的剖面图;图2和图4示出了固定支撑结构10中的卡接支撑部12的d2方向(如图6所示的d2方向)上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固定支撑结构10,用于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金属屋面20包括沿屋楞设置的凹槽22。金属屋面20一般是指金属材质制成的屋面,比如彩钢瓦等。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该固定支撑结构10可包括:紧固件11、卡接支撑部12以及固定部13,其中,
35.卡接支撑部12卡设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内,固定部13的一端与卡接支撑部12通过紧固件11固定连接,固定部13的另一端与金属屋面20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光伏组件30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30压固于金属屋面20上,
36.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卡接支撑部12可包括:具有螺纹的第一通孔121、设置于第一通孔121的上边缘并且在d1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以及支撑两个弹性翼片122的支撑架123,其中,
37.弹性翼片122之间形成有与第一通孔121连通的通道,以使紧固件11通过通道与第一通孔121紧固连接;
38.两个弹性翼片122沿d1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背离,并且顶部抵接在凹槽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
39.其中,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可以为下面实施例所提及的沿金属屋面的屋楞的延伸方向设置的通槽,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的凹槽,在此不做限定。
40.其中,该卡接支撑部12可以从凹槽的一端滑入凹槽内,也可通过压力将该卡接支撑部12挤压入凹槽内。
41.具体地,固定支撑结构10的安装过程可以为:首先,根据图1或图3所示结构,卡接支撑部12的d1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平行于金属屋面20的屋楞或者凹槽22的延伸方向,将卡接支撑部12滑入或者挤压入凹槽内,然后,在固定部13的一端与卡接支撑部12通过紧固件11连接后,通过紧固件11旋转带动卡接支撑部12旋转90
°
后,使得卡接支撑部12的d2方
向平行于金属屋面20的屋楞或者凹槽22的延伸方向,形成图2或图4所示的结构,并通过进一步紧固紧固件,实现紧固件11固定连接固定部13和卡接支撑部12。
42.其中,紧固件11可以为螺栓、螺杆等。
43.由于固定支撑结构10的卡接支撑部12可以卡设于金属屋面的凹槽22内,并且卡接支撑部12包括:具有螺纹的第一通孔121、设置于第一通孔121的上边缘并且在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以及支撑两个弹性翼片的支撑架123,由于弹性翼片122之间形成有与第一通孔121连通的通道,以使紧固件11通过通道与第一通孔121紧固连接;两个弹性翼片122沿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背离,并且顶部抵接在凹槽22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即可以通过卡接支撑部12的两个弹性翼片122顶部抵接在凹槽22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实现该固定支撑结构10固定于金属屋面上,进一步地,由于固定部13的一端与卡接支撑部12通过紧固件11固定连接,固定部13的另一端与金属屋面20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压固于金属屋面20上,即可以使光伏组件的边缘区域位于固定部13与金属屋面20之间,即通过卡接支撑部12、紧固件11以及固定部13相互配合,使得固定部13与金属屋面20彼此固定,固定部13的一部分与紧固件11连接,另一部分与金属屋面20形成容纳光伏组件并固定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固定到金属屋面20上。
44.具体地,对于有框光伏组件30,通常在光伏组件30的边缘设置有边框31,在固定光伏组件30是,固定部13的另一部分与放置于金属屋面20上的光伏组件的边框31的上表面边缘区域接触,即可以使光伏组件30的边缘区域位于固定部13与金属屋面30之间,即通过卡接支撑部12、紧固件11以及固定部13相互配合,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该固定支撑结构10无需破坏金属屋面20即可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以有效地延长金属屋面20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是沿屋楞设置,省去了额外的固定檩条,节省安装材料成本。
45.其中,卡接支撑部12的上表面卡接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延伸出的唇边。以防止卡接支撑部12脱落出凹槽22,以使卡接支撑部12与金属屋面20之间连接比较稳固,从而实现在不损坏金属屋面20的情况下,固定支撑结构的其他部件能够借助卡接支撑部12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进一步地,通过固定支撑结构10的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稳固光伏组件30。
46.具体地,图5和图6所示的卡接支撑部12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卡接支撑部12可包括:具有螺纹的第一通孔121、设置于通孔边缘并且在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上彼此相对且间隔开设置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以及支撑两个弹性翼片的支撑架123,其中,两个弹性翼片122之间形成有紧固件11通过以与第一通孔121紧固连接的通道。两个弹性翼片122沿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背离,并且顶部抵接在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的开口延伸的唇边的内侧面。在卡接支撑部12放置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内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和图3所示的两个弹性翼片122的伸缩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与凹槽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相应地,卡接支撑部12剖面图为图6示出的d2方向),在通过紧固件11将固定部13连接到卡接支撑部12上后,通过旋转紧固件11带动卡接支撑部12水平旋转90
°
得到图2或图4所示的结构,以使两个弹性翼片122的伸缩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与凹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随着紧固件的紧固,翼片受到凹槽的唇边的阻挡,并且翼片进一步张开,翼片与唇边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以更好地将卡接支撑部12留置于金属屋面的
凹槽内;第一通孔121与紧固件11的一端螺接;支撑架123固定连接第一通孔121和两个弹性翼片122。通过支撑架123固定连接两个弹性翼片122可以使两个弹性翼片122不会随意伸缩,而需要借助外力作用才能使弹性翼片122张开或者收缩,使弹性翼片122在具有弹性的同时又具有刚性,以使弹性翼片122需要较大的外力才能收缩,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卡接支撑部12由于弹性翼片122收缩而滑出凹槽22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可避免由于卡接支撑部12长时间使用而造成的脱落情况发生。另外,第一通孔121的深度范围可为4~30mm之内,以与紧固件11稳定连接。
47.进一步地,在卡接支撑部12设置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内的情况下,两个弹性翼片122的上表面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延伸出的唇边相抵;两个弹性翼片122的伸缩方向,与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延伸出的唇边相抵。以使卡接支撑部12能够更好地留置于凹槽22内,从而更好地将光伏组件稳固于金属屋面20上,并可避免由于长时间使用而造成卡接支撑部12脱落的情况发生。
48.值得说明的是,随着紧固件拧紧过程,两个弹性翼片122由于受到唇边的挤压,会进一步彼此分离而打开,两个弹性翼片122的进一步分离打开,使得与凹槽22延伸出的唇边之间的支撑力更大,以使固定支撑结构10以及光伏组件能够更稳固地固定于金属屋面20。
49.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支撑架123可包括:围绕第一通孔121边缘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231以及从第一支撑板1231在与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6所示的d2方向)上的两个相对侧边向上倾斜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即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分布于图6所示的d2方向上,且沿着图6所示的d1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支撑板1231垂直于第一通孔121的轴线;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与第一支撑板1231固定连接,且第二支撑板1232与第一支撑板1231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和两个弹性翼片122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31的上方;两个弹性翼片122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板1231上且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之间。通过支撑架123的结构设置可以使卡接支撑部12具有比较好的刚性,以实现留置于凹槽内的同时,能够长期稳固的固定紧固件以及固定部。
50.每个弹性翼片122包括彼此连接的底板1221、竖直板1222和顶板1223,其中,底板1221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231上,并且两个弹性翼片122的底板1221分布在第一通孔121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竖直板1222从底板1221的靠近第一通孔121的一侧向上延伸形成;顶板1223从竖直板1222的上边缘沿第一方向向远离第一通孔121的轴线方向水平延伸形成,抵接在凹槽22的开口的唇边的内侧面。从第二方向看,弹性翼片122呈现开口背离第一通孔121轴线的u型。可选地,在弹性翼片122上设置有加强筋1225结构,以增强弹性翼片122的强度。加强筋1225结构可以为设置在弹性翼片上的凹槽。
51.如上,两个弹性翼片122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支撑架123包括的两个第二支撑板1232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在将卡接支撑部12放置在金属屋面的凹槽内时,首先将卡接支撑部12的第一方向(图6示出的d1方向)平行于屋楞延伸方向的角度,将卡接支撑部12放置在凹槽内,在放置的时候,第二支撑板1232向上向外倾斜,因此,第二支撑板1232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滑进凹槽22内。当将卡接支撑部12放置到凹槽22内后,将卡接支撑部12旋转90
°
,然后使得卡接支撑部12的第二方向(图6示出的d2方向)平行于屋楞延伸方向,沿第二方向相对布置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会抵接在凹槽22开口的唇边的内表面,使得卡接支撑部12被卡接在凹槽22内,并且在通过紧固件11拧紧固定部13使得光伏组件被固定在金属屋面
上时,紧固件11对卡紧支撑部12产生向上的力,随着卡紧支撑部12在向上的力的作用下会仅仅抵接在凹槽22开口的唇边下侧,并且两个弹性翼片122在该作用下彼此逐渐远离,弹性翼片122随着逐渐远离,其上表面对凹槽22开口的唇边221的下表面产生更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卡紧支撑部12被紧紧卡接在凹槽22内。
52.另外,在第一方向(图6所示的d1方向)上,弹性翼片122的边缘与第二支撑板1232的边缘平齐或者位于第二支撑板1232的边缘之内,并且弹性翼片122在第二方向(图6所示的d2方向)的其中一个侧边通过连接片1224连接到第二支撑板1232上,如此可以使得在按照第一方向平行于凹槽22的方向将卡接支撑部12放置到凹槽22内后可以不受阻碍地旋转90
°
。另外,弹性翼片122的高度高于第二支撑板1232的高度。这是因为,随着紧固件11拧紧卡接支撑部12,弹性翼片122受力被撑开后,其高度会相对降低,直至与第二支撑板1232的高度相等,这样弹性翼片122的上表面以及第二支撑板1232的上边缘同时抵接在凹槽22开口的唇边221,实现更牢固的卡接。如果弹性翼片122的高度等于或低于第二支撑板1232的高度,随着紧固件11拧紧卡接支撑部12,弹性翼片122受力被撑开后,高度降低会低于第二支撑板1232的高度,使得无法与凹槽开口的唇边想接触,仅卡接支撑部12的第二支撑板1232的上表面抵接在凹槽22开口的唇边221,使得卡接支撑部12与凹槽22的卡接强度降低。
53.另外,为了加强支撑架123的强度,在第二支撑板1232、第一支撑板1231以及第一通孔121的外壁三者彼此连接的位置处设置缺口125,以增强第二支撑板1232的强度。
54.另外,对于上述固定部13来说,基于固定支撑结构10所应用位置的不同,其所包括的固定部13可以有两种结构的设计。
55.其中,图7和图8示例性地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其中,图7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剖面图;图8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的立体图。如图7和图8所示,该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可包括:u型支架131、设置于u型支架131底部的第二通孔132以及分设于u型支架131两侧的挂钩压固子结构133,其中,紧固件11穿过第二通孔132与卡接支撑部12连接;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金属屋面20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压固于金属屋面上。具体地,紧固件11的一端螺接于卡接支撑部12的第一通孔121,紧固件11的另一端卡接于u型支架131的底部;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光伏组件边框的上表面相抵。该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一般应用于两个光伏组件30之间的位置。通过该固定部13的第一种设计结构可以实现同时固定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30。
56.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针对包3括有上述第一种结构的固定部13,还可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上的防滑槽136,其中,防滑槽136与光伏组件边框的上表面相抵。通过该防滑槽136可以有效地增加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光伏组件30的边框31的接触面积,以更好地稳固光伏组件,防止光伏组件脱落。
57.图9和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二种设计结构。其中,图9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的剖面图;图10示出了固定部13的第二种设计结构的立体图。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固定部13的第二种设计结构可包括:l型支架134、设置于l型支架134底部的第三通孔135以及l型支架134顶部的挂钩压固子结构133,其中,紧固件11穿过第三通孔135与卡接支撑部12连接;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金属屋面之间形成容纳并固定光伏组件的空间以将光伏组件压固于金属屋面上。具体地,紧固件11的一端螺接于卡接支撑部12的第一通孔121,紧固件11的另一端卡接于l型支架134的底部;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光伏组件的边
框的上表面相抵。该固定部13的第二种设计结构一般应用于光伏组件的边缘位置。以实现对未与其他光伏组件相邻的光伏组件边缘进行固定。
58.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针对包括有上述第二种结构的固定部,还可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上的防滑槽136,其中,防滑槽136与光伏组件边框的上表面相抵。通过该防滑槽136可以有效地增加挂钩压固子结构133与光伏组件30的边框31的接触面积,以更好地稳固光伏组件30,防止光伏组件脱落。
59.以上所述的第一种结构的固定部13由于包括两个挂钩压固子结构133,因此可以用于固定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或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的彼此相邻的边框;以上所述的第二种结构的固定13由于包括一个挂钩压固子结构133,因此可以用于固定一个光伏组件或者一个光组件的边框。在将多个光伏组件按照顺序布置在金属屋面上时,中间连接位置处使用第一种结构的固定部13以同时固定两侧相邻的光伏组件的边框,在边缘位置使用第二种结构的固定部13,以固定一侧的光伏组件的边框。图11中白色的固定支撑结构10对应于第二种结构的固定部,黑色的固定支撑结构10对应于第一种结构的固定部。
6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不管是包括有上述第一种结构的固定部13的固定支撑结构10,还是包括有上述第二种结构的固定部13的固定支撑结构10,还可进一步包括有垫圈14,其中,该垫圈14设置于紧固件11的另一端与固定部13的连接位置。在固定支撑结构用来固定光伏组件30后,通过设置垫圈14可以防止紧固件11对固定部13的磨损。
6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示出了一种可以采用上述固定支撑结构10固定光伏组件30的金属屋面20。其中,图11示出了该金属屋面的立体图以及部分区域的放大图,图12示出了包含凹槽区域的部分金属屋面的立体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该金属屋面20可包括:多条屋楞21以及设置于屋楞的凹槽22,其中,凹槽22的开口位置设置有唇边221,以对固定支撑结构10的卡接支撑部12进行限位。通过该金属屋面20结构与上述的固定支撑结构10相配合可以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同时,由于固定光伏组件30的过程无需在金属屋面20上打孔,使金属屋面20具有完整性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值得说明的是,图11中白色的固定支撑结构10为l型固定部,以固定光伏组件30边缘,黑色的固定支撑结构10为u型固定部,以固定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30边缘。图11中l型固定部和u型固定部的布局不限于此,可以基于光伏组件30在金属屋面20上的分布适应调整。
62.进一步地,如图11示出的部分区域的放大图,上述金属屋面20还可进一步包括:分设于相对的两个侧边的第一搭接部23和第二搭接部24,其中,第一搭接部23与相邻的金属屋面20的第二搭接部24相咬合。即每相邻的两个金属屋面20中,第一金属屋面的第一搭接部23和第二搭接部24相互咬合。
63.具体地,上述第一搭接部23和第二搭接部24为相互配合的角驰锁边结构。值得说明的是,图11给出的第一搭接部23和第二搭接部24的结构,仅是示例性地给出了一种相互配合的角驰锁边结构,能够实现角驰锁边结构的第一搭接部23和第二搭接部24的任何其他结构也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64.其中,金属屋面上相邻凹槽22间隔距离范围300~1000mm。比如,凹槽间隔距离可以为300mm、500mm、700mm、800mm、900mm、1000mm等,以满足多种型号的光伏组件的需求,同时将凹槽间隔距离在控制300~1000mm内,使固定支撑结构与金属屋面的凹槽相互配合,能
够满足各种型号的光伏组件固定的需求。
65.其中,凹槽22的宽度上部可为10mm,下部可为16mm。另外,该凹槽22的宽度还可以根据固定支撑结构10的尺寸进行设置,以满足固定光伏组件的实际需求。
6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角驰锁边结构顶部与所固定的光伏组件的背面相抵接。通过角驰锁边结构顶部与所固定的光伏组件的背面边框相抵接可以对光伏组件起到支撑的效果,以进一步保证光伏组件在金属屋面上的稳固性。
67.另外,上述金属屋面20与固定支撑结构10相配合,可以减少传统安装方式需要的导轨及连接件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有效地简化安装方式,实现快速安装,降低安装物料成本、安装劳动力成本、安装时间成本等;
68.上述金属屋面20与固定支撑结构10相配合,避免传统在金属屋面上打孔的安装方式,提高金属屋面的使用寿命,避免其因打孔后期产生的渗水、漏水、加剧屋面老化等问题;
69.另外,上述金属屋面20与固定支撑结构10相配合,后期运维简便,需要返修光伏组件可直接拆卸进行更换,避免运维过程中对光伏组件产生的二次破坏、对周边光伏组件的连带损坏等,降低了运维成本。
70.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包括:多个光伏组件30、多个上述实施例固定支撑结构10以及多个金属屋面20,其中,固定支撑结构10,用于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
7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中,多个光伏组件30沿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的延伸方向排列。以使金属屋面20设置的凹槽22能够满足不同型号或者不同尺寸的光伏组件的固定需求。
72.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可设置有雨水通道,下雨后雨水自动排走,特别是雨量大的天气,避免雨水长时间存留于金属屋面。
73.另外,上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的光伏组件与金属屋面之间能够形成空气流动空腔,有助于光伏组件发电运行时的散热,提高组件的发电性能。
74.另外,上述图1至图4示出的固定支撑结构10将光伏组件30固定于金属屋面20上的具体组装形成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过程可包括:
75.步骤1: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确定出在金属屋面20的各个屋楞21的凹槽22上设置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
76.具体地,在金属屋面20的各个屋楞21的凹槽22上、对应于光伏组件的两条边缘(该两条边缘均垂直于凹槽22)的位置设置固定支撑结构10,可以理解地,对应于垂直于凹槽22的光伏组件的边缘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可以在每一个凹槽22均有设置。另外,对应于垂直于凹槽22的光伏组件的边缘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也可以每间隔一个凹槽22,比如,对应于垂直于凹槽22的光伏组件的一条边缘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在第1个凹槽、第3个凹槽、第5个凹槽等间隔的凹槽内设置,对应于垂直于凹槽22的光伏组件的另一条边缘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在第2个凹槽、第4个凹槽、第6个凹槽等间隔的凹槽内设置,即垂直于凹槽22的光伏组件的两条边缘对应的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可以错位设置。另外,还可根据需求选择设置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的凹槽,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77.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组装形成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过程中,光伏组件沿着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的延伸方向排列,能够使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相邻的两条
边缘均对应于金属屋面20的多条凹槽22,以通过凹槽22与固定支撑结构10结合能够比较好地固定光伏组件。同时,通过光伏组件沿着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的延伸方向排列,可以满足各种尺寸的光伏组件的需求,即光伏组件能够适应与各种规格的光伏组件,使金属屋面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78.步骤2:将固定支撑结构10的卡接支撑部12放入凹槽22内,其中,卡接支撑部12放入凹槽22内的位置为上述步骤1确定出的用于设置固定支撑结构10的位置;
79.具体地,具体地,按照图1或者图3所示的卡接支撑部12的d1方向将卡接支撑部12放入凹槽22内,然后旋转90
°
,使得弹性翼片122抵在。
80.步骤3:沿金属屋面20的凹槽22的延伸方向排列放置光伏组件;
81.具体地,在该步骤中,放置光伏组件时,使相邻的光伏组件之间留有缝隙,以方便后续的固定支撑结构的安装。
82.步骤4:拧紧紧固件11,通过紧固件11连接卡接支撑部12和固定部13,随着紧固件11的拧紧,使卡接支撑部12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与凹槽22的唇边卡合,固定部13与光伏组件的边框相抵,以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
83.具体地,针对靠近金属屋面边缘的光伏组件的边缘,由于固定支撑结构只需要与一个光伏组件的一条边缘区域相抵,一般选择如图3、图4、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包括有l型支架134的固定部13,另外,为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之间的卡接支撑部12,一般选择如图1、图2、图7以及图8所示的包括有u型支架131固定部13。紧固件11的一端穿过固定部13的通孔并旋入到卡接支撑部12的螺纹通孔内,在紧固件11旋紧过程中,凹槽22可以限制卡接支撑部12跟随紧固件11旋转,从而使紧固件的一端能够旋入卡接支撑部12的螺纹通孔内,随着紧固件11旋紧过程中,卡接支撑部12向上移动,以使卡接支撑部12的两个弹性翼片122与凹槽22的开口位置设置的两条唇边的下表面相接触,该唇边阻挡卡接支撑部12继续上移,使两个弹性翼片122进一步张开,以使固定支撑结构能够更好地将光伏组件固定于金属屋面上。
84.后续更换光伏组件只需要将与要更换光伏组件相接触的几个固定支撑结构拆解,即可实现更换。另外,由于固定支撑结构与金属屋面之间的连接无需破坏金属屋面,即使更换光伏组件,一般也不会对金属屋面造成损坏,使金属屋面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85.以上步骤所提供的介绍,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及核心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