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2535发布日期:2023-03-08 02:5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3.在公开号为cn21597789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包括墙板、装配杆控制单元和装配杆固定单元;墙板:有两个,左侧的墙体的右端与右侧的墙体的左端滑动连接,所述墙体的左端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滑道一,所述墙体的右端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滑道二,所述墙体的左侧开设有两个均匀分布的圆槽,所述滑道一内均滑动连接有装配杆,所述装配杆的左侧开设有两个固定槽;装配杆控制单元:安装在圆槽内;装配杆固定单元:设在墙体的右侧;其中:所述滑道二的左侧后端开设有两个配合槽。进一步的,所述装配杆控制单元包含支撑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装配式建筑指代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上述装置安装建筑墙体时需使两个墙板中的其中一个墙板与另一个墙板相互连接,由于墙板的重量较大,工作人员需采用使其中一个墙板保持稳定,并滑动另一个墙板的方式使左侧的墙体右端与右侧的墙体左端滑动连接,当两个滑板之间的尺寸公差较大时,工作人员需使用很大的力气方可使两个墙板的两端相互连接,操作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有两个墙壁主体,所述墙壁主体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墙壁主体另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与安装槽相互匹配的安装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降低连接两个墙壁主体难度的辅助组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两个墙壁主体的固定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使两个墙壁主体相互连接时,工作人员只需使其中一个安装杆远离墙壁主体的侧壁与滑槽的内壁紧贴,并滑动另一个墙壁主体,当与该墙壁主体相互固定的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辅助组件,即可使安装杆继续滑动并移动至安装槽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8.进一步的,所述墙壁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动槽,所述安装槽靠近第一转动槽的内壁上开设有与转动槽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槽,所述墙壁主体远离第一连通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转动槽,所述辅助组件包括转
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内的第一转动杆、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杆侧壁上的固定绳以及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槽内的第二转动杆,所述固定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转动杆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杆正对安装槽时,工作人员只需使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槽相互连接,并转动第一转动杆,即可使固定绳逐渐缠绕在在第一转动杆上,从而使第二转动杆在固定绳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并最终移动至安装槽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使两个墙壁主体相互连接的难度。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槽远离第一转动杆的内壁上固定有扭簧,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杆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对第一转动杆持续施加使第一转动杆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使固定绳始终对第二转动杆施加使其向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进而提高了第二转动杆的稳定性。
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靠近第一转动槽的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转动杆相互匹配的容纳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无需使用第二转动杆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使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槽相互分离,即可使第二转动杆在扭簧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移动并最终移动至容纳槽内,从而降低了第二转动杆丢失的概率。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内的转动棒以及滑动设置在转动棒上的转动环,所述固定绳靠近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固定在转动环上,所述第二转动杆的长度等于第二转动槽的长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使两个墙壁主体相互连接后,工作人员只需拉动转动棒,即可使转动棒与转动环相互分离,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对墙壁主体进行在装饰时第一转动杆阻挡工作人员的概率。
16.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l形槽,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的第一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槽竖直部内的第二滑杆以及滑动设置在l形槽水平部内的第三滑杆;
17.所述第一滑杆靠近滑槽开口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滑杆的底面与其靠近第一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三滑杆的底面与其靠近第二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倾斜面。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时,墙壁主体逐渐靠近第一滑杆并最终使第一滑杆在墙壁主体的作用下移动至滑动槽内,从而使第二滑杆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三滑杆在第二滑杆的作用下向靠近墙壁主体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抵紧墙壁主体,从而提高了墙壁主体的稳定性。
19.进一步的,所述墙壁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杆相互匹配的限位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三滑杆在第二滑杆的作用下向靠近墙壁主体的方向运动时,第三滑杆与限位槽相互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滑杆靠近容纳槽的侧壁边缘处均设有圆角。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角降低了第三滑杆移动至限位槽内的难度。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需使两个墙壁主体相互连接时,工作人员只需使其中一
个安装杆远离墙壁主体的侧壁与滑槽的内壁紧贴,并滑动另一个墙壁主体,当与该墙壁主体相互固定的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辅助组件,即可使安装杆继续滑动并移动至安装槽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25.2、本技术中,当安装杆正对安装槽时,工作人员只需使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槽相互连接,并转动第一转动杆,即可使固定绳逐渐缠绕在在第一转动杆上,从而使第二转动杆在固定绳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并最终移动至安装槽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使两个墙壁主体相互连接的难度;
26.3、本技术中,当安装杆逐渐靠近安装槽时,墙壁主体逐渐靠近第一滑杆并最终使第一滑杆在墙壁主体的作用下移动至滑动槽内,从而使第二滑杆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三滑杆在第二滑杆的作用下向靠近墙壁主体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抵紧墙壁主体,从而提高了墙壁主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辅助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第一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固定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底座;11、滑槽;2、墙壁主体;21、安装槽;3、安装杆;31、第一转动槽;32、第一连通槽;33、第二连通槽;34、第二转动槽;4、辅助组件;41、第一转动杆;411、转动棒;412、转动环;42、固定绳;43、第二转动杆;44、滑动槽;45、l形槽;5、固定组件;51、第一滑杆;52、第二滑杆;53、第三滑杆;54、第一倾斜面;55、第二倾斜面;56、第三倾斜面;6、扭簧;7、容纳槽;8、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包括底座1、墙壁主体2、安装杆3、辅助组件4、固定组件5以及扭簧6。底座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11。墙壁主体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墙壁主体2设有两个并分别滑动设置在滑槽11的两端,且墙壁主体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21。安装杆3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安装杆3固定在墙壁主体2另一侧的侧壁上,且安装杆3与安装槽21相互匹配。
34.墙壁主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转动槽31,安装槽21靠近第一转动槽3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转动槽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槽32,墙壁主体2远离第一连通槽3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连通槽33,且第二连通槽33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转动槽34。辅助组件4设置在底座1上,用于降低连接两个墙壁主体2的难度,辅助组件4包括第一转动杆41、固定绳42以及第二转动杆43。第一转动杆41包括转动棒411与转动环412,转动棒411为圆棒状结构,其轴线水平,转动棒411转动设置在第一转动槽31内。转动环412为横截面呈圆环状结构,转动环412滑动
设置在转动棒411上。固定绳4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杆41的侧壁上,固定绳42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转动杆43上,且固定绳42靠近第一转动杆41的一端固定在转动环412上。第二转动杆43为圆杆状结构,其轴线水平,第二转动杆43转动设置在第二转动槽34内,且第二转动杆43的长度等于第二转动槽34的长度。
35.当安装杆3正对安装槽21时,工作人员只需使第二转动杆43与第二转动槽34相互连接,并转动第一转动杆41,即可使固定绳42逐渐缠绕在在第一转动杆41上,从而使第二转动杆43在固定绳42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转动杆41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安装杆3逐渐靠近安装槽21并最终移动至安装槽21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使两个墙壁主体2相互连接的难度。
36.滑槽11的内壁上开设有滑动槽44,滑动槽44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l形槽45,固定组件5设置在底座1上,用于固定两个墙壁主体2,固定组件5包括第一滑杆51、第二滑杆52以及第三滑杆53。第一滑杆5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一滑杆51滑动设置在滑动槽44内,且第一滑杆51靠近滑槽11开口的侧壁与其上表面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54。第二滑杆5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二滑杆52滑动设置在l形槽45的竖直部内,且第二滑杆52的底面与其靠近第一滑杆5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55。第三滑杆53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三滑杆53滑动设置在l形槽45的水平部内,第三滑杆53的底面与其靠近第二滑杆5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倾斜面56,且第三滑杆53靠近容纳槽7的侧壁边缘处均设有圆角。
37.当安装杆3逐渐靠近安装槽21时,墙壁主体2逐渐靠近第一滑杆51并最终使第一滑杆51在墙壁主体2的作用下移动至滑动槽44内,从而使第二滑杆52向上运动,进而使第三滑杆53在第二滑杆52的作用下向靠近墙壁主体2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抵紧墙壁主体2,从而提高了墙壁主体2的稳定性。
38.扭簧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槽31远离第一转动杆41的内壁上,扭簧6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动杆41上。扭簧6对第一转动杆41持续施加使第一转动杆41转动的作用力,从而使固定绳42始终对第二转动杆43施加使其向靠近第一转动杆41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进而提高了第二转动杆43的稳定性。
39.为了降低第二转动杆43丢失的概率,安装槽21靠近第一转动槽3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第二转动杆43相互匹配的容纳槽7。当工作人员无需使用第二转动杆43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使第二转动杆43与第二转动槽34相互分离,即可使第二转动杆43在扭簧6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转动杆41的方向移动并最终移动至容纳槽7内,从而降低了第二转动杆43丢失的概率。
40.为了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墙壁主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杆53相互匹配的限位槽8。当第三滑杆53在第二滑杆52的作用下向靠近墙壁主体2的方向运动时,第三滑杆53与限位槽8相互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41.本实施例中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的使用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需使两个墙壁主体2相互连接时,工作人员只需使其中一个安装杆3远离墙壁主体2的侧壁与滑槽11的内壁紧贴,并滑动另一个墙壁主体2,当与该墙壁主体2相互固定的安装杆3逐渐靠近安装槽21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辅助组件4,即可使安装杆3继续滑动并移动至安装槽21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
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