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03209发布日期:2023-09-20 16:13阅读:23来源:国知局
元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提供用于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的元件连接器,其包括具有用于接纳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接口的接纳部,该接纳部还具有至少一个邻近接纳部接口设置的接合区域,并且还具有在接纳部的与接纳部接口相对的一侧上邻近接合区域设置的夹持区域。元件连接器还包括保持器,该保持器具有用于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附接元件,并且该保持器还具有至少一个配合接合区域。在元件连接器中,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或者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插入接纳部的接合区域中,并且通过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这种可操作连接,接纳部被引导相对于保持器围绕至少一个第一空间轴线旋转。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脚手架部分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连接系统,该连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元件连接器和至少一个第一水平杆,以及涉及一种用于将脚手架部分安装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1、在建筑领域中,脚手架用于各种用途。立面脚手架用于搭建,例如,用于喷涂建筑物的外表面。此外,架设诸如临时结构或模板的结构所需的元件可以借助于支撑脚手架定位。最后,脚手架也被部署于维护或修理领域,(例如)以安全地将人员带到大型工艺相关工厂(例如炼油厂)中的待修理的设施部件。

2、脚手架包括水平定向的层,工作人员可以在其上保持和移动。这些水平层由水平杆形成,水平杆在水平方向上附接到竖向延伸的脚手架元件,例如立柱。例如,水平层可以由相对于彼此成直角布置的四个水平杆的框架形成。在这种框架上,可以布置各种覆盖物,这些覆盖物然后将形成水平层的踩踏表面。然而,在特定应用中,这种简单的矩形水平杆框架是不够的。例如,在水平层中可能需要开口,该开口提供必须在脚手架中向上或向下移动的人的通道。此外,还有其中仅矩形框架的一部分设置有踏面覆盖物的其它应用。最后,有时需要扩大这种水平杆的矩形框架外侧的水平层。对于作为示例提到的这些应用,存在所谓的杆连接器,其附接到已经定位的水平杆并且提供用于安装另一个水平杆的接纳部。借助于这种杆连接器,可以延伸和修改已经定位的水平杆的框架。

3、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杆连接器的示例是由申请人生产的杆连接器uha,其被提供用于附接到uh或uhv系列的水平杆,并且使得这种或类似设计的另一个水平杆的连接成为可能。这种已知的杆连接器uha借助于钩安装到已经定位的水平杆上,并且借助于夹板分段地非正向地连接到水平杆上。已知的杆连接器的缺点在于,其与已经定位的水平杆的附接执行起来相对复杂。此外,在一些应用中,已知的杆连接器与已经定位的水平杆具有间隙,使得附接到杆连接器的其他脚手架元件具有不期望的自由度并且可以相对于已经定位的水平杆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该解决方案,另一脚手架元件(例如水平杆)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例如水平杆)的连接在载荷传递方面方便且被改善。

2、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提供用于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的元件连接器来解决,该元件连接器包括:接纳部,其具有用于接纳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接口,接纳部还具有邻近接纳部接口设置的至少一个接合区域,并且还具有在接纳部的与接纳部接口相对的一侧邻近接合区域设置的夹持区域;以及保持器,其具有用于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附接元件,并且保持器还具有至少一个配合接合区域,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或者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插入接纳部的接合区域中,并且通过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这种可操作连接,接纳部被引导相对于保持器围绕至少一个第一空间轴线旋转。保持器还包括设置在保持器的背离接纳部接口的一侧上的抵接表面,附接元件突出超过在保持器的背离接纳部接口的一侧上的抵接表面,并且附接元件和配合接合区域设置在抵接表面的相对侧上。接纳部包括设置在接纳部的面向附接元件的一侧上的抓持表面,接纳部接口和夹持区域设置在抓持表面的相对侧上,夹持区域的第一夹持区段朝向附接元件的方向突出超过抓持表面,并且第二夹持区段突出超过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表面。

3、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包括组件:接纳部和保持器。接纳部和保持器彼此连接,使得它们可相对于彼此运动。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能够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提供用于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在下文中,立面脚手架的水平杆被描述为脚手架元件的示例并用于解释。在下面的图示中,将描述如何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将水平杆附接到已经定位的水平杆。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的使用不限于该示例。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还可以用于提供用于其他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还可以放置在水平杆以外的脚手架元件上,并且在那里提供接纳部。接纳部应理解为能够容纳另一个脚手架元件的接口。这里,另一个脚手架元件通常固定在接纳部上或接纳部中,使得在元件连接器和另一个脚手架元件之间建立固定连接。

4、接纳部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的第一组件。接纳部包括被设置成用于接纳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接口。在简单的实施例中,接纳部接口可以被实现为接纳部中的凹部或开口。接纳部还包括邻近接纳部接口设置的至少一个接合区域。设置接合区域用于可动地连接到元件连接器的第二组件:保持器。接纳部还包括夹持区域,该夹持区域也邻接接合区域,但是设置在接合区域的与接纳部接口相对设置的一侧上。夹持区域设置成非正向地连接到元件连接器所附接的脚手架元件。

5、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包括作为第二组件的保持器。该保持器包括附接元件。当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保持器的附接元件安装在该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因此用作元件连接器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第一附接。保持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配合接合区域,该配合接合区域被设置成可动地连接到接纳部的接合区域。

6、接纳部和保持器彼此连接,使得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或者可替代地,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插入接纳部的接合区域中。在两种替代方案中,接纳部和保持器彼此正向地连接。然而,这种连接允许两个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两个组件之间的可操作连接,特别是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可操作连接,被实施为使得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围绕至少一个第一空间轴线可旋转或可枢转。当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的这种相对可动性是需要的。这里,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的可操作连接引导两个组件之间的相对可动性。

7、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的保持器具有抵接表面,该抵接表面在保持器和接纳部的安装状态下背离设置在接纳部中的接纳部接口。抵接表面设置在保持器的背离接纳部接口的一侧上。用于将元件连接器安装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的附接元件设置在保持器的与抵接表面相同的一侧上,并且突出超过抵接表面。这里,保持器的附接元件和配合接合区域设置在抵接表面的相对侧上。因此,抵接表面位于配合接合区域和附接元件之间。抵接表面和附接元件一起包围一空间,当元件连接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该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被容纳在该空间中。

8、接纳部包括抓持表面,在接纳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状态下,该抓持表面包围该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一部分。抓持表面设置在接纳部的面向保持器的附接元件的一侧上。抓持表面设置在夹持区域和接纳部的接纳部接口之间。夹持区域又包括第一夹持区段和第二夹持区段。夹持区域的第一夹持区段朝向附接元件的方向突出超过抓持表面。第二夹持区段突出超过在相对侧上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表面。因此,夹持区域相对于抓持表面和接合区域在两个相反定向的方向上延伸。优选地,两个组件(保持器和接纳部)分别被设计成使得它们固有地是刚性的并且仅相对于彼此可动。当附接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时,首先,保持器和接纳部围绕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定位,利用两个组件相对于彼此的相对可动性。在保持器和接纳部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完成定位之后,然后将另一个脚手架元件插入接纳部接口中。通过将另一个脚手架元件插入接纳部接口中,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围绕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非正向地和正向地定位,使得在元件连接器和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之间建立固定连接。然后,另一个脚手架元件固定地连接到接纳部的接纳部接口。

9、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简单地由两个组件形成,这两个组件被设置成使得它们相对于彼此可动。以这种方式,元件连接器易于以低成本生产。此外,即使元件连接器的两个组件相对于彼此可动,它们也被束缚地彼此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这大大便于在施工现场处理元件连接器。在运输和附接期间,没有部件可能丢失。此外,也可以用一只手以简单的方式将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对于附接,不需要工具,可以手动执行附接期间的所有所需步骤。这里,元件连接器的预定位是手动执行的。然后,在将另一个脚手架元件插入接纳部的接纳部接口期间,执行元件连接器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的夹紧。通过另一个脚手架元件的这种插入,在元件连接器和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之间建立了非正向的稳定连接。为了建立连接,这里也不需要工具,与已知的现有技术相比,这大大方便了元件连接器的处理。所建立的连接是无间隙的,使得在元件连接器和两个脚手架元件之间直接传递力。该连接不再表现出任何自由度,因此它非常稳定和可靠。当面板借助于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这种无间隙的非正向连接是特别有利的。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情况下,建立了非正向连接,其中力的流动在不同路径上流过部件,这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稳定性。例如,力的流动的一部分被引导通过第一夹持区段,而力的流动的另一部分被引导通过在元件连接器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或另一脚手架元件之间的第二夹持区段。然而,力的流动通过短且直接的路径被引导通过彼此连接的部件,使得建立起刚性且稳定的整体连接。最后,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是坚固的并且可以容易地清洁,使得其不易受污染和施工现场的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

10、在一个实施例中,设想:由于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可操作连接,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被引导,使得其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二空间轴线线性运动。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组件(接纳部和保持器)相对于彼此具有多个自由度。一方面,接纳部被设计成使得其相对于保持器围绕第一空间轴线可旋转地可动。另一方面,接纳部被设计成使得其相对于保持器沿第二空间轴线可线性地运动。优选地,第二空间轴线在此垂直于第一空间轴线定向。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的引导或自由度的限定通过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可操作连接来建立。涉及围绕第一空间轴线的可旋转性和沿着第二空间轴线的可动性的相对可动性对于将元件连接器容易且高效地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是特别方便的。

11、设想:接纳部包括优选为盘形或舌形的本体,该本体包括接纳部接口和接合区域,夹持区域固定地连接到本体。在该实施例中,接纳部包括被设计成盘形或舌形的本体。该本体形成接纳部的一部分。这里,盘形或舌形应理解为意味着本体的厚度显著小于本体的长度和宽度。接纳部接口和接合区域形成在本体中或本体上。接纳部的夹持区域固定地连接到本体并且在两个相反方向上突出超过本体。

12、此外,设想:本体以盘形实现,并且接纳部接口由连续地设置在本体中的凹部形成。在该实施例中,接纳部接口由延伸穿过本体的凹部或开口形成。这里,接纳部接口在其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本体。厚度方向是本体上本体的尺寸最小的方向。

13、巧妙地设想:抓持表面由本体的表面形成,并且被设置成至少部分地包围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表面,抓持表面由一侧上的连接接口和相对侧上的突出的第一夹持区段限定。抓持表面是当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抵接在该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的表面。抓持表面由本体的定位在连接接口与所述夹持区域之间的表面形成。优选地,抓持表面被设计成平面的。抓持表面可以由与本体的其余部分相同的材料制成。可选地,抓持表面可以具有涂层,该涂层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上进行安装期间改善粘附性。对于这种涂层,塑料或橡胶材料是合适的。

14、此外,设想:第一夹持区段包括第一夹持表面,该第一夹持表面邻近抓持表面设置并且垂直于抓持表面定向,第一夹持表面被设置成用于抵接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表面上。第一夹持区段包括在接纳部和保持器的连接状态下面向保持器的第一夹持表面。第一夹持表面基本上定向成与抓持表面成直角。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这种直角,可以建立与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正向连接。在元件连接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状态下,抓持表面抵接在脚手架元件的外壁上,第一夹持表面抵接在与该外壁邻接的第二外壁上。因此,抓持表面和第一夹持表面一起包围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两个外壁,这两个外壁彼此相邻且成直角地设置。

15、巧妙地设想:第二夹持区段突出超过本体的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一侧,第二夹持区段与第一夹持区段相对地附接到本体,并且第二夹持区段的背离本体的端部朝向接纳部接口的方向定向。两个夹持区段在相对侧上突出超过本体。这里,第一夹持区段突出超过抓持表面。相对的第二夹持区段突出超过本体的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一侧。这里,两个夹持区段可以由连接到本体的共用部件形成。优选地,第二夹持区段比第一夹持区段进一步突出超过所述本体。第二夹持区段比第一夹持区段长。两个夹持区段附接到所述本体的与接纳部接口相对设置的端部。这里,第二夹持区段从其在本体的端部上的附接点朝向接纳部接口的方向横向地延伸。因此,第二夹持区段朝向接纳部接口的方向从其附接到本体的位置倾斜。

16、在一个实施例中,设想:第二夹持区段被设计成楔形。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夹持区段沿其长度具有变化的横截面积。这里,第二夹持区段在邻近本体的区域中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夹持区段在其背离本体的端部上的横截面积。优选地,横截面积朝向远端连续减小,这可以通过楔形来实现。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二夹持区段特别地抗弯曲,并且同时具有较低的重量。

17、巧妙地设想:第二夹持区段包括在其背离本体的一侧上的第二夹持表面,该第二夹持表面被设置成用于抵接在待容纳的脚手架元件的表面上,该第二夹持表面垂直于抓持表面定向。第二夹持区段包括第二夹持表面。该夹持表面设置成放置在待容纳的脚手架元件的表面上。这里,第二夹持表面平行于第一夹持表面并垂直于抓持表面定向。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状态下,其中元件连接器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并插入到待容纳的脚手架元件的接纳部接口中,产生通过第一和第二夹持区段的力流。这里,力最初从待容纳的脚手架元件通过第二夹持表面流入第二夹持区段。力的流动进一步从第二夹持区段引导到第一夹持区段中,并通过第一夹持表面引导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当然,力也可以在相反方向上流动。通过力的流动的这种引导,确保了元件连接器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和待容纳的脚手架元件的稳定且无间隙的连接。

18、优选地,设想:第一夹持表面和第二夹持表面彼此平行地对准。通过这种布置,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元件连接器与连接到其上的脚手架元件的无间隙连接。然而,两个夹持表面也可以替代地相对于彼此以一定角度设置。这里,第一夹持表面和第二夹持表面可以设计成平面的,或者也可以具有曲率或倒圆。此外,可以将涂层(例如塑料涂层)施加到两个夹持表面上。这种涂层可以通过弹性地补偿表面中潜在的不规则性并由此扩大力传递表面来改善元件连接器和脚手架元件之间的力传递。

19、此外,有利地,设想:第一夹持区段和第二夹持区段一起形成夹持区域,夹持区域被实现为单个部件,优选地实现为锻造部件或弯曲的金属板部件,并且夹持区域通过焊接连接而连接到本体。在该实施例中,整个夹持区域由单个部件形成。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以这种方式,在夹持区域内不需要连接点,使得可以特别好地引导力通过整个夹持区域。这种夹持区域可以由金属材料(例如钢)通过例如锻造制成。或者,夹持区域也可以由弯曲的金属板部件形成。夹持区域通过例如焊接连接而连接到接纳部的本体。然而,也可以通过压力连接、螺钉连接等将两个部件彼此连接。最后,还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部件形成第一夹持区段和第二夹持区段,所述两个不同的部件各自独立地连接到本体。

20、此外,有利地,设想:保持器被设计成盘形,并且附接元件设置在背离接纳部的端部上。在该实施例中,保持器以盘形实现。这应理解为是指保持器的长度和宽度比其厚度大得多。以这种方式设计的保持器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从钢板切割或冲压而成,至少部分地从钢板切割或冲压而成。这里,附接元件突出超过保持器的一部分,并且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状态下设置在保持器的背离接纳部的端部上。

21、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想:附接元件包括基部,该基部垂直于抵接表面定向并且在一端处邻近抵接表面设置,并且附接元件还包括保持区域,该保持区域连接到基部的背离抵接表面的端部,平行于抵接表面定向的保持表面设置在保持区域上。在该实施例中,附接元件被设计成类似于钩。设计成类似于钩的该附接元件突出超过抵接表面。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状态下,附接元件设置在保持器的背离接纳部的端部处。附接元件包括邻近抵接表面附接的基部。这里,基部垂直于抵接表面延伸。邻近基部设置有保持区域,该保持区域与基部成直角延伸。由于基部和保持区域的这种布置,产生了钩。这里,在保持区域的内侧上设置有保持表面,该保持表面被有利地设计成平坦的并且平行于抵接表面延伸。当元件连接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附接元件由脚手架元件的侧表面引导。在这种连接状态下,抵接表面和保持表面包围在脚手架元件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壁。附接元件的基部的朝向接纳部的方向定向的表面抵接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另一个壁上。通过以这种方式安装,元件连接器可以首先松散地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但是然后不再无意地从脚手架元件上掉落。以这种方式,便于处理元件连接器,特别是待连接的脚手架元件的附接。

22、在一个实施例中,设想:配合接合区域被实现为保持器中的凹部,并且接合区域被实现为接纳部的本体的一部分,配合接合区域被实现为凹部,该凹部的长度和宽度大于被实现为本体的一部分的接合区域的长度和宽度,并且接合区域被插入配合接合区域中,配合接合区域包围接合区域。在该实施例中,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为此目的,配合接合区域被实现为保持器中的凹部或开口,该凹部或开口被引入于抵接表面的背离附接元件的一侧。这里,配合接合区域延伸穿过整个保持器。接纳部的接合区域由本体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尺寸被设计成使得其可插入配合接合区域中。在安装保持器和接纳部期间,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然后,夹持区域连接到接纳部的本体。在配合接合区域和接合区域之间,至少存在间隙配合,使得两个区域相对于彼此可动。这里,被实施为凹部的配合接合区域的内部尺寸大于接合区域的外部尺寸。优选地,如在从接纳部接口到夹持区域的方向上看到的,接合区域的横截面被设计成矩形并且具有宽度和长度。与此相匹配,配合接合区域被实现为基本上矩形的凹部,凹部的长度和宽度大于接合区域的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由于这种设计,接纳部可以相对于保持器沿第一空间轴线旋转并且可沿第二空间轴线线性移位。这里,配合接合区域优选地围绕接合区域的整个周长包围接合区域。然而,这种包围也可以替代地仅发生在周长的一部分中。唯一要确保的是,接纳部被可靠地引导到保持器中并且不会无意地与保持器分离。

23、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设想:被实施为本体的一部分的接合区域具有矩形横截面,此横截面的表面积小于配合接合区域的表面积。在该实施例中,配合接合区域具有矩形横截面,其尺寸略小于接合区域的矩形横截面。当然,配合接合区域和接合区域的横截面也可以具有另一种形状,例如多边形横截面或具有弯曲外部尺寸的横截面。

24、此外,设想:接纳部包括连接到本体和/或夹持区域的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元件设置在本体的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一侧上,并且连接元件包括在面向本体的一侧上开口的孔,孔的开口侧至少部分地桥接接合区域,并且孔与接合区域一起包围保持器的邻近配合接合区域设置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除了本体和夹持区域之外,接纳部还包括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用于确保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连接。连接元件在接纳部和保持器之间建立附加的正向连接,这确保两个元件不会无意地彼此分离。为此,连接元件设置并附接在本体的背离抓持表面的一侧上。连接元件包括包围保持器的接合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孔。以这种方式,保持器的接合区域的一部分被接纳部包围。当安装元件连接器时,本体首先单独地插入被实施为凹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直到接合区域设置在配合接合区域中。然后,将连接元件附接到本体的背离抓持表面的一侧。这里,连接元件的孔被定位成使得其包围配合接合区域的包围接合区域的部分。连接元件和本体之间的连接可以例如通过焊接连接来建立。

25、有利地,设想:连接元件以盘形实现,并且在邻近孔设置的至少两个表面上连接到本体或夹持区域,特别是通过焊接连接而连接到本体或夹持区域。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连接元件以盘形实现,并且具有显著大于其厚度的长度和宽度。以盘形实现的这种连接元件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从例如金属板中切出。连接元件与本体的连接经由至少两个表面建立,所述至少两个表面特别地设置成使得它们彼此齐平、平行并且位于孔的相对侧上。

26、可选地,设想:提供彼此平行定向的两个连接元件,连接元件设置在接纳部接口的相对侧上。在该实施例中,接纳部和保持器之间的连接由彼此平行定向的两个连接元件确保。以这种方式,增加了连接的安全性。有利地,两个连接元件连接到本体,使得它们设置在接纳部接口的相对侧上。以这种方式,两个连接元件设置在接纳部接口的外侧,使得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可以插入接纳部接口中,而不会受到连接元件的阻碍。

27、在替代实施例中,设想:配合接合区域以两个部分实现,配合接合区域由两个凹部形成,这两个凹部分别在保持器的垂直于抵接表面定向的区域中产生,并且接合区域由平行于抓持表面和夹持表面从本体突出的两个突起形成,接合区域插入配合接合区域中,并且配合接合区域包围接合区域。同样在该替代实施例中,接纳部的接合区域插入保持器的配合接合区域中。然而,在该实施例中,配合接合区域以两个部分实现,并且由保持器中的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凹部形成。其中设置有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的区域设置在保持器的垂直于抵接表面定向的区域中。在该替代实施例中,在抵接表面的平面图中,配合接合区域横向地设置在与抵接表面相邻的两侧上。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两个凹部在平行于抵接表面定向的方向上延伸穿过保持器。优选地,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具有矩形横截面。或者,这些凹部也可以具有另一横截面,例如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在该替代实施例中,接纳部的接合区域由两个突起形成,所述两个突起设置在本体上并且在平行于抓持表面和两个夹持表面的方向上在两个相对侧上突出。这两个突起优选地具有矩形横截面。两个突起也可以被称为突出超过本体的其余区域的短柱。形成接合区域的两个突起优选地在纵向方向上安置于接纳部接口与本体上的抓持表面之间。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状态下,形成接合区域的两个突起插入到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两个凹部中。如在垂直于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的方向上所见,接合区域的外部尺寸被设计成小于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的内部尺寸。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也实现了配合接合区域和接合区域之间的间隙配合,这使得保持器相对于接纳部的可动性成为可能。在该替代实施例中,本体可以一体地实现,并且保持器可以包括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期间组装的多个部件。可替代地,保持器也可以以一个部件生产,并且形成接合区域的两个突起可以被实现为本体之外的部件并且在安装期间连接到本体。

28、此外,设想: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两个凹部分别设置在保持器的一个支腿中,支腿设置在抵接表面的两个相对侧上,垂直于抵接表面延伸,并且突出超过保持器的与附接元件相对设置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保持器包括两个支腿,两个支腿分别容纳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支腿基本上与所述抵接表面成直角设置,并且从抵接表面的侧边缘沿与所述附接元件相反的方向延伸。以这种方式,支腿设置在未容纳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区域中,使得当元件连接器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时避免碰撞。优选地,两个支腿在平行于抵接表面延伸的方向上延伸超过抵接表面并且从附接元件朝向接纳部的方向延伸。因此,在两个支腿和抵接表面的背离附接元件的边缘之间,产生u形区域,该u形区域被设置成包围并可动地引导接纳部的本体。

29、巧妙地设想:支腿由连接到保持器的单独部件形成,特别是通过焊接连接而连接到保持器的单独部件形成。在该实施例中,保持器由彼此连接的多个部件形成。这里,其上设置有抵接表面的保持器的区域以及两个支腿由不同的部件形成。可选地,附接元件也可以由单独的部件形成。在安装元件连接器的过程中,然后将例如通过焊接连接来组装这些单独的部件。利用这种多部件设计,通过在安装期间将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彼此插入来实现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正向连接或可操作连接。在已经连接各个部件之后,然后将建立正向连接,由此保持器和接纳部不再能够彼此分离。可替代地,保持器或保持器的至少若干区域也可以由单个部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期间建立所描述的正向连接可以通过在两个部件彼此连接之后弯曲保持器的若干部分(特别是支腿)来执行。

30、此外,有利地设想: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两个凹部具有比形成接合区域的两个突起更大的横截面积,使得接合区域在配合接合区域内可动。在配合接合区域相对于接合区域具有更大的尺寸的情况下,在接纳部和保持器之间建立了已经描述的可操作连接,这使得在两个元件之间被引导的相对运动成为可能。在配合接合区域由两个凹部形成的替代实施例中,已经发现形成配合接合区域的凹部的复杂横截面形状是特别有利的。这种复杂的横截面形状包括由三角形部分直接邻接的至少一个矩形部分。具有这种横截面形状的凹槽使得在这种复杂地形成的配合接合区域中的矩形设计的接合区域的旋转和相对线性运动成为可能。

31、此外,设想:设置元件连接器的安装位置和操作位置,元件连接器在安装位置可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并且可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拆卸,而元件连接器在操作位置固定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元件连接器可以呈现两个状态或位置,可以将元件连接器从一个位置平滑地转换到另一个位置,反之亦然。设置安装位置,在该安装位置中,接纳部和保持器相对于彼此对准,使得能够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这里,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枢转或旋转,使得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可以放置在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从该状态开始,元件连接器然后可以转换到操作位置,在该操作位置,保持器和接纳部包围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在操作位置,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然后可插入接纳部接口中。在操作位置,元件连接器至少正向地包围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元件连接器和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之间的夹紧力优选地仅在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连接到元件连接器时施加。

32、设想:在操作位置,抵接表面垂直于抓持表面定向,并且夹持表面平行于抵接表面定向。在操作位置,保持器和接纳部一起包围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至少达到元件连接器不再能够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分离的程度。在操作位置,保持器的抵接表面垂直于接纳部的抓持表面定向。两个夹持表面平行于抵接表面定向,使得可以向或朝向已经定位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脚手架元件进行良好的力传递。

33、巧妙地设想:从操作位置开始,元件连接器可通过平行于第二空间轴线的线性运动以及通过围绕接纳部的第一空间轴线相对于保持器的旋转运动而转换到安装位置。在该实施例中,从操作位置到安装位置的转换以及从安装位置到操作位置的转换通过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的两个相对运动来执行。从元件连接器被关闭的操作位置开始,首先,执行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平行于第二空间轴线的线性运动,第二空间轴线优选地垂直于抵接表面对准。通过这种线性运动,第一夹持表面远离抵接表面运动。然后,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围绕第一空间轴线旋转,抓持表面远离附接元件运动。在该打开的安装位置,元件连接器然后可以与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分离。当然,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之间的可操作连接也可以实现为使得两个位置之间的过渡由除了所描述的相对运动之外的相对运动引起。例如,两个位置之间的这种转换也可以借助于多个旋转运动、多个线性运动或这些运动的组合而成为可能的。

34、此外,有利地设想: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的可操作连接限定了接纳部和保持器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可动地将接纳部和保持器彼此连接。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的连接或可操作连接形成限定和引导接纳部和保持器之间的相对运动的关节。该可操作连接仅表现出将元件连接器从操作位置转换到安装位置以及从安装位置转换到操作位置所需的期望自由度。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被设计成使得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的相对运动受到彼此邻接的两个部件的限制。

35、有利地,设想:在安装位置,抵接表面相对于抓持表面呈现大于90°的角度,并且夹持表面相对于抵接表面以非0°的角度定向。在安装位置,元件连接器被打开,使得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可以插入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为此,从抓持表面面向上的第一夹持区段与朝向接纳部方向定向的附接元件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必须尽可能大。因此,抵接表面和抓持表面在安装位置中相对于彼此以大于90°的角度定向。该位置可以通过使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围绕第一空间轴线旋转来获得。

36、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想:附接元件的朝向接纳部的方向定向的端部与第一夹持区域的朝向附接元件的方向定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安装位置中比在操作位置中更大。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元件连接器在安装位置比在操作位置打开得更大,以使得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能够插入元件连接器中。

37、巧妙地设想:在操作位置,附接元件的保持表面平行于夹持表面定向。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附接元件的内侧上并面向抵接表面的保持表面在操作位置中平行于两个夹持表面定向。通过表面的这种平行对准,确保了元件连接器和已经定位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脚手架元件之间的同时且均匀的力传递。这里,保持表面接合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一侧上,并且第一夹持表面接合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相对侧上。

38、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用于将脚手架部分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连接系统来解决,该连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元件连接器和至少一个第一水平杆,该第一水平杆形成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该水平杆包括支撑管,该支撑管具有矩形横截面并且在周向方向上由两个宽侧表面和两个高侧表面限定,并且相应地一个连接交接部设置在支撑管的前侧上,元件连接器能够在其操作位置固定地连接到水平杆,抵接表面抵接在一个高侧壁上,第一夹持表面抵接在相对的高侧壁上,并且抓持表面和/或附接元件的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表面抵接在宽侧壁上。

39、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元件连接器。此外,连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水平杆,该水平杆构成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该水平杆是已经竖立并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该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可以包括其他脚手架元件,例如其他水平杆或其他脚手架元件,例如立柱、对角线、支柱、踏面覆盖物等。水平杆包括居中定位的支撑管,该支撑管优选地具有矩形横截面。在围绕支撑管的周向方向上,两个宽侧表面和两个高侧表面分别交替。这里,高侧表面具有比宽侧表面更大的表面积。在支撑管的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前端上,相应地一个连接交接部设置在水平杆上。该连接交接部用于将水平杆正向地和/或非正向地连接到其他脚手架元件。水平杆的这种连接交接部例如也可以插入到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中并连接到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在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中,元件连接器可以在其操作位置固定地连接到水平杆。在元件连接器和水平杆的连接状态下,保持器的抵接表面抵接在支撑管的高侧壁上。接纳部的第一夹持表面抵接在支撑管的在相对侧上的另一高侧壁上。此外,接纳部的抓持表面和/或保持器的附接元件的与抓持表面相对设置的表面抵接在宽侧壁上。这里,这些表面中的仅一个可以抵接在宽侧壁上,或者两个表面可以分别抵接在相对的宽侧壁上。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具有简单的设计并且易于处理。可以在不借助于工具的情况下将元件连接器附接到构成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的水平杆。由于元件连接器的简单设计,它可以用一只手连接到水平杆。该连接在元件连接器的安装位置中执行。在该连接之后,元件连接器可以被转换到操作位置,在该操作位置中,元件连接器和水平杆然后通过简单的运动彼此固定地连接。在元件连接器的操作位置,根据本发明的整个连接系统以无间隙的方式彼此连接,并且使得其他脚手架元件或另一脚手架部分与元件连接器的牢固的力传递和稳定的附接成为可能。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包括已知的水平杆。因此,为了提供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仅需要获得根据本发明的元件连接器。元件连接器可以与作为已经存在的脚手架或脚手架部分的元件的已经存在的水平杆组合,从而以简单的方式形成根据本发明的连接系统。

40、在连接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设想:抵接表面、抓持表面、附接元件和第一夹持区域形成底切,该底切在操作位置在支撑管的横截面上正向地包围支撑管。元件连接器的所述元件或部件相对于彼此成形和设置,使得它们将支撑管包围到元件连接器和支撑管在操作位置不再能够彼此分离的程度。这通过所指示的元件或部件一起形成支撑管不能从其移除的底切来实现。在过渡到安装位置期间,该底切被减小或移除,使得支撑管可以从元件连接器中取出,或者元件连接器可以从支撑管拆卸。

41、此外,设想:在操作位置,第二夹持区域背离附接元件突出超过的宽侧壁。设想第二夹持区域在平行于支撑管的高侧壁的方向上突出超过支撑管。因此,第二夹持区域突出超过与接纳部的抓持表面接触的宽侧壁。需要以这种方式突出的第二夹持区域建立接触并将力传递到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设置在第二夹持区域上的第二夹持表面设置成与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接触并将力传递到该脚手架元件。

42、巧妙地设想,设置第二水平杆,该第二水平杆是所连接的或待连接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被插入到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中。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水平杆是连接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构成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该脚手架元件是待附接的或待连接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第二水平杆的设计类似于第一水平杆,然而,第二水平杆的设计可以在其尺寸上与第一水平杆不同。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中。利用这种穿过,第一水平杆、元件连接器和第二水平杆然后没有间隙地彼此固定地连接。

43、有利地,设想:在操作位置,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的一个表面相应地抵接在第二夹持表面和保持器的与抵接表面相对设置的表面上。连接系统的固定至少部分地通过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的一个表面在元件连接器的第二夹持表面上施加压力来执行。该连接交接部的另一表面在设置在保持器的与抵接表面相对的一侧上的表面上施加压力。因此,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在保持器的表面和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的表面上施加压力。由于这种组合,第一水平杆、元件连接器和第二水平杆彼此非正向地夹紧,从而建立无间隙连接。

44、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想:在操作位置,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的一个表面抵接在接纳部接口的背离夹持区域的表面上。设想: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的另一表面抵接在接纳部接口的表面的内侧上。这里,连接交接部的所述另一表面抵接在接纳部接口的内侧上,该内侧设置在接纳部接口的与夹持区域相对设置的一侧上。如在支撑管的纵向方向上所见,连接交接部的另一表面设置在连接接口的一侧上,该一侧与抵接在第二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上的两个表面在此设置的一侧相对设置。这里,抵接在第二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上的两个表面背离支撑管,而相比之下,连接交接部的抵接在连接接口的内侧上的表面面向支撑管。由于连接交接部的表面抵接在接纳部接口的内侧上,接纳部被拉向第二水平杆。以这种方式,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运动,使得第一水平杆转而被夹持在保持器和接纳部之间。因此,通过将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来建立连接系统的非正向固定。以这种方式,通过插入待连接的第二水平杆来准自动地固定连接系统。该结构是自辅助的,使得可以防止在组装连接系统期间或在将另一个脚手架元件附接到脚手架部分期间发生错误。一旦连接到连接交接部的第二水平杆发生应变,部件之间的非正向连接甚至得到加强。

45、巧妙地设想:在将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期间,接纳部接口的连接交接部沿着第二空间轴线远离保持器运动,从而在平行于宽侧壁的方向上将支撑管夹持在第一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之间。通过将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如上所述,连接交接部的表面变得与接纳部接口的面向内的表面接触。由于两个表面之间的这种接触,连接交接部拉动接纳部接口并因此拉动接纳部沿着第二空间轴线远离保持器。以这种方式,夹持区域的第一夹持表面朝向保持器和抵接表面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第一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小,使得第一水平杆的支撑管夹持在这两个表面之间。因此,当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时,以简单的方式自动实现非正向固定的建立。

46、巧妙地设想:在操作位置,在第一水平杆和元件连接器之间以及在第二水平杆和元件连接器之间存在非正向连接,使得这三个部件彼此连接而没有间隙。在元件连接器的操作位置,在连接系统的所有部件或元件之间存在正向连接和非正向连接。因此,这种连接非常稳定和可靠。

47、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使用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至少一个元件连接器将脚手架部分安装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上的方法来解决,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8、a)将元件连接器转换到安装位置;

49、b)将元件连接器定位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水平杆上,使得附接元件与抵接表面结合包围水平杆的第一宽侧壁;

50、c)引导第一夹持区段经过与第一宽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宽侧壁,使得抓持表面与第一夹持区域结合包围第二宽侧壁;

51、d)使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围绕由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形成的关节围绕第一空间轴线旋转,直到抓持表面抵接在水平杆的与附接元件相对设置的第二宽侧壁上;

52、e)将作为待附接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的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中;

53、f)沿着从附接元件朝向夹持区域的方向平行于接收表面线性地移动连接交接部,通过由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形成的关节引导的接纳部通过连接交接部与接纳部接口的接触而沿着第二空间轴线线性地运动远离保持器,直到水平杆被非正向地夹持在第一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之间,从而到达操作位置。

54、该方法用于将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或待附接的脚手架部分附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元件或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在该方法中,使用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元件连接器。因此,还公开了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的元件连接器用于将脚手架部分或脚手架元件安装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或脚手架元件的用途。所公开的方法优选地以工序步骤a)至f)的顺序进行。然而,改变工序步骤的顺序也是可行的。

55、在该方法开始之前,作为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的脚手架元件已经被竖立和定位。该脚手架元件优选地由已经定位的第一水平杆形成,该第一水平杆是下面描述的工序步骤的起点。

56、在第一工序步骤a)中,元件连接器被转换到安装位置,为此目的,接纳部和保持器相对于彼此相应地运动。

57、在第二工序步骤b)中,元件连接器定位在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的第一水平杆上。这里,定位应理解为是指元件连接器首先有间隙地正向地连接到水平杆。这里,附接元件安装在水平杆上,使得其包围面向上的宽侧壁。

58、在第三工序步骤c)中,然后引导第一夹持区段经过水平支撑件的第二宽侧壁,该第二宽侧壁与由附接元件包围的宽侧壁相对设置。该经过通过元件连接器相对于水平杆的旋转运动来执行。

59、在第四工序步骤d)中,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旋转,直到接纳部的抓持表面抵接在背离附接元件的宽侧壁上。在这种状态下,抵接表面抵接在水平杆的高侧壁上,或者至少设置在距该高侧壁一小段距离处。在旋转期间,配合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相互作用并形成引导和确定围绕第一空间轴线的旋转的关节。

60、在第五工序步骤e)中,将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插入枢转和旋转的元件连接器的接纳部接口中。第二水平杆是待附接的脚手架元件,其可以是待附接的脚手架部分的一部分。通常,连接交接部通过在竖向方向上的线性向下运动而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

61、在第六工序步骤f)中,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沿着从附接元件朝向夹持区域的方向相对于元件连接器平行于接收表面运动。通过这种线性运动,连接交接部被进一步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在该插入期间,连接交接部的表面抵接在接纳部接口的表面的内侧上。接纳部接口以及因此接纳部通过该接触而相对于保持器沿着第一空间轴线线性运动。这里,接纳部接口被拉离保持器。该线性运动也由接合区域和配合接合区域形成的关节引导。随着接纳部朝向保持器的相对运动,包括设置在其上的第一夹持表面的第一夹持区域也相对于保持器运动,第一夹持表面朝向抵接表面运动。然而,通过两个表面相对于彼此的相对运动最终夹紧的第二水平杆设置在第一夹持表面和抵接表面之间。通过这种夹持在两个水平杆和元件连接器之间建立非正向连接。在第二水平杆相对于元件连接器的线性运动结束时,到达元件连接器的操作位置,并且部件彼此固定且牢固地连接。

62、所公开的方法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进行。至少对于工序步骤a)至e),不需要工具。对于工序步骤f),可选地,可以部署锤子或橡胶槌,其用于撞击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以实现线性运动。由于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从操作位置转换到安装位置以及从安装位置转换到操作位置的元件连接器的可动设计,元件连接器可以快速且牢固地连接到已经定位的第一水平杆。通过连接第二水平杆准自动地执行接纳部接口或连接系统到操作位置的转换。因此,所公开的方法很少容易出错,并且即使没有专业培训的人员也可以安全地执行。

63、在该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设想:工序步骤e)在工序步骤d)之前或期间已经进行。在该实施例中,工序步骤d)和e)的顺序颠倒,或者两个工序步骤同时进行。两个工序步骤都用于将元件连接器从安装位置转换到操作位置。在根据工序步骤e)插入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期间,根据工序步骤d),接纳部可以同时相对于保持器旋转。通过同时执行两个工序步骤,可以节省用于执行该方法的时间。

64、此外,设想:在工序步骤f)期间,当到达操作位置时,第二夹持表面接触连接交接部并压靠连接交接部。朝向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到接纳部中的线性运动的结束,设置在第二夹持区域的下端上的第二夹持表面接触已经被引导通过接纳部接口的连接交接部的部分。在这种状态下,连接交接部的该表面在第二夹持表面上施加压力,使得力在两个表面之间传递。除了已经通过连接交接部的另一区域与保持器的接触而使力的流动成为可能之外,第二夹持表面与连接交接部之间的接触使力的流动通过这两个表面成为可能。由于可以引导力流动通过这两个路径,建立了部件的夹紧,特别是部件的稳定的非正向连接。

65、巧妙地设想:在过程步骤f)期间,可操作连接交接部的操作元件,使得连接交接部的形状,特别是连接交接部的周长,改变和/或扩大。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水平杆的连接交接部具有多部件设计并且包括操作元件。当该操作元件被操作时,连接交接部的外周长被扩大,连接交接部的横截面区域的形状被改变。在该方法中,将连接交接部插入到接纳部接口中,然后操作操作元件。由于由此导致的连接交接部的外周长或外部尺寸的扩大,连接交接部的表面压靠在接纳部接口的表面上,使得发生已经描述的接纳部相对于保持器平行于第二空间轴线的线性运动。因此,操作元件的操作导致接纳部和保持器的相对运动,并将元件连接器转换到操作位置。

66、巧妙地设想:在到达操作位置之后,待连接的脚手架部分的附加脚手架元件连接到第二水平杆。在执行该方法之后,其他脚手架元件可以连接到已经连接的第二水平杆。其他脚手架元件的这种连接可以通过元件连接器或其他类型的连接来实现。

67、有利地,设想:对于相同的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重复该方法一次或多次。通过多次执行该方法,可以将待附接的多个脚手架元件连接到已经定位的脚手架部分。以这种方式,例如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将面板连接到已经定位的水平杆。

68、结合元件连接器描述的特征、效果和优点也可以类似地适用于连接系统、方法和元件连接器的使用,因此也被认为是公开的。这同样反向适用:结合方法、使用或连接系统描述的特征、效果和优点也可以适用于元件连接器并且也被认为是公开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