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驱动分合装置、车辆转运机构及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75017发布日期:2024-05-13 12:27阅读:7来源:国知局
链条驱动分合装置、车辆转运机构及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本发明属于车辆存取,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链条驱动分合装置、车辆转运机构及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1、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为解决因停车位不足而导致的停车困难的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包括车辆转运机构和多层停车层的立体车库,其中,车辆转运机构用于在车辆集中停放区域及集中停车区之间按照规划路径往返承载及搬运车辆。

2、刚性链条既有普通链条的柔性,又有一定的刚性,因此由刚性链条和驱动器所组成的执行机构可替代液压缸、气缸和电动推杆等被广泛应用于需要大行程推动载荷的场合,以减小设备的体积,节约空间,刚性链条在驱动过程中从直行导轨内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由于直行导轨端部的两个换向导轨之间形成有较大的输送空间,因此,在链条啮合时,存在啮合准确度差、链条卡死等问题,影响正常输送。

3、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链条驱动分合装置、车辆转运机构及立体车库,以解决采用链条双向驱动的方式时,在回程过程中,相互分离的链条重新啮合过程中,啮合准确度较低,容易发生卡死等故障问题。

2、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包括:

4、支撑件,其上设置有换向部,所述换向部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换向导轨,两个所述换向导轨之间形成有换向通道;

5、分合组件,所述分合组件包括两个分合单元,各所述分合单元上形成有可延伸至所述换向通道内的导引部;两个所述分合单元可靠近或远离的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6、刚性链组,其包括可相互分离或啮合的两组链条件;

7、两个所述分合单元在相互远离状态下,所述链条件的啮合段部分位于两个所述分合单元之间;两个所述分合单元在相互靠近状态下,所述链条件的啮合段位于所述分合单元的同侧。

8、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转运机构,包括载车板以及上述所涉及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所述载车板被配置为与所述刚性链组连接,在所述刚性链组的驱动下沿着所述支撑件移动。

9、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至少一个存车位以及上述所涉及的车辆转运机构,所述车辆转运机构被配置为用于将车辆存入所述存车位或将车辆从所述存车位内取出。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1、本申请所涉及的链条驱动分合机构,在支撑件的端部设置有分合组件,分合组件包括两个分合单元,两个所述分合单元上分别形成有延伸至换向通道内的导引部;随着刚性链组的移动,楔块件可驱动两个分合单元相互远离,刚性链组缩回至支撑件内的过程中,分离状态下的两组链条件的端部驱动两个分合单元相互靠近,并在关合后的对应导引面的导引作用下相互啮合;

12、导引部上的导引面可以对分离状态下的链条件的端部提供导向作用,使得链条件啮合准确度更高,避免刚性链组在运行过程中卡死等问题,提高输送的稳定性。

13、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技术特征:

1.一种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9.一种车辆转运机构,包括载车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涉及的链条驱动分合装置,所述载车板被配置为与所述刚性链组连接,并在所述刚性链组的驱动下沿着所述支撑件移动。

10.一种立体车库,包括至少一个存车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转运机构,所述车辆转运机构被配置为用于将车辆存入所述存车位或将车辆从所述存车位内取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车辆存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链条驱动分合装置、车辆转运机构及立体车库,链条驱动分合装置包括支撑件、分合组件以及刚性链组,支撑件上设置有换向部,换向部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换向导轨,两个换向导轨之间形成有换向通道;分合组件包括两个分合单元,各分合单元上形成有导引部;刚性链组包括两组链条件;两个分合单元在相互远离状态下,链条件的啮合段部分位于两个分合单元之间;两个分合单元在相互靠近状态下,链条件的啮合段位于分合单元的同侧;导引部可以对分离状态下的链条件的端部提供导向作用,使得链条件啮合准确度更高,避免刚性链组在运行过程中卡死等问题,提高输送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越,黄飞,夏修龙,张祖欣,李少昆,何博,郭状,于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特中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