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88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铰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蜂窝式电话、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等的铰链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如图18和图19所示,蜂窝式电话包括一发送部分A和一接收部分B。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通过铰链装置(未示出)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的转动范围被限制在如图18所示的其中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相互邻接的折叠位置和如图19中所示的当在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之间形成的夹角例如为170度时的使用位置之间。
例如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s.2001-193727和2002-106544中所述,在上述蜂窝式电话中所使用的铰链装置包括彼此相对地布置的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第一铰链部件固定在该蜂窝式电话的发送部分A或接收部分B上,而第二铰链部件固定在另一个部分上。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通过铰链销可转动地相互连接。结果,蜂窝式电话的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通过铰链装置可转动地相互连接。
该铰链装置包括如图20中所示的一可动件C和一固定件D。可动件C与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使得该可动件C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移动。可动件C通过盘簧(未示出)与固定件D邻接。
在可动件C的相对于固定件D的邻接面上形成一对凸起C1、C2,而在固定件D的相对于可动件C的邻接面上形成一对凹槽D1、D2。那对凸起C1、C2被如此设置,使得当接收部分B位于在折叠位置和从折叠位置朝着使用位置侧偏离角度α的位置之间的预定角度范围(偏离角度范围)内的一位置处时,那对凸起C1、C2分别沿着固定件D的外周方向插入凹槽D1、D2的一个端部中。当分别将这些凸起C1、C2插入凹槽D1、D2的一个端部中时,凸起C1、C2分别与凹槽D1、D2的倾斜底表面(凸轮面)邻接。借此,盘簧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一个方向(如由图18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偏转力。通过这个沿着一个方向的偏转力,使可动件C相对于固定件D偏转,并且使接收部分B转动到折叠位置。然后,使接收部分B保持在折叠位置。当接收部分B位于在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β的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预定角度范围(偏转角度范围)内时,那对凸起C1、C2分别沿着固定件D的外周方向插入凹槽D2、D1的另一个端部中并且分别与凹槽D2、D1的另一个端部的底表面邻接。这些凹槽D1、D2的另一个端部的底面在与凹槽D1、D2的一个端部的底面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因此,当这些凸起C1、C2分别与这些凹槽D2、D1的另一个端部的底表面邻接时,盘簧的偏移力(biasing force)转变成沿着另一个方向(如由图19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偏转力(turnbiasing force)。通过这个沿着另一个方向的偏转力,使接收部分B转动到使用位置并且保持在该使用位置处。
如果在可动件C和固定件D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θ,则在α<θ<β的角度范围中,即在偏转角度范围的外面,凸起C1、C2在盘簧的偏移力作用下被压靠在固定件D上,并且在它们之间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这个摩擦阻力,可以使可动件C和固定件D停止在任意位置处,并且使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停止在任意位置处。
在凸起C1、C2和固定件D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相应于盘簧的较小偏移力相对说来比较小。因为这个原因,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难以使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稳定地保持在这些停止位置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通过加强盘簧的偏移力增大在凸起C1、C2和固定件D之间将要产生的摩擦阻力。但是,盘簧的直径大约为3至5mm,并且其线直径大约为0.5mm。因此,在增大盘簧的偏移力方面有一定限制。如果能够充分地增大盘簧的偏移力,则盘簧作用在可动件C上的偏转力将在偏转角度范围中过分增大。这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接收部分B转动到折叠位置时,接收部分B过分强烈地与发送部分A贴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它包括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它们彼此相对地设置;一铰链销,它可转动地与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但是不可转动地与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以及一偏转机构,它设置在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在第一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位于预定的偏转角度范围内时使第一铰链部件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偏转,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一可动件,它设在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与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使得该可动件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运动;以及一偏压部件,用于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使可动件偏移,从而使得该可动件与第二铰链部件邻接,可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的邻接面中的一个带有与另一个邻接面邻接的凸形部分,另一个邻接面带有在第一铰链部件位于偏转角度范围中时与凸形部分邻接的凸轮面,使得偏压部件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一个方向的偏转力,其中在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一装配孔,铰链销可转动地压配在该装配孔中,从而至少在第一铰链部件位于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在装配孔的内周表面和铰链销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和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提供一种铰链装置,它包括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它们彼此相对地设置;一铰链销,它可转动地与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但是不可转动地与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以及一偏转机构,它设置在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在第一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位于预定的偏转角度范围内时使第一铰链部件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偏转,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一可动件,它设在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与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使得该可动件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运动;以及一偏压部件,用于使可动件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偏移,从而使得该可动件与第一铰链部件邻接,可动件和第一铰链部件的邻接面中的一个设有将要与另一个邻接面邻接的凸形部分,另一个邻接面设有在第一铰链部件位于偏转角度范围中时将要与凸形部分邻接的凸轮面,从而使得偏压部件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一个方向的偏转力,其中在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一装配孔,铰链销可转动地压配在该装配孔中,从而至少在第一铰链部件位于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在装配孔的内周表面和铰链销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和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阻力。
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中,优选的是,铰链销被压配在装配孔中,使得通常在装配孔的内周表面和铰链销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和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力。
装配孔和铰链销的压配在该装配孔中的一部分每个都可以形成为其断面为圆形形状,或者装配孔可以形成为断面为正方形形状,装配在装配孔中的一部分铰链销可以形成为其断面为圆形形状,并且该铰链销可以压配在装配孔中,从而使得该铰链销的外周表面与装配孔的四个侧面压力接触。在可选方案中,也可以允许装配孔形成为其断面为圆形形状,铰链销的压配在装配孔中的一部分形成为通过在每个正方形角部上形成其曲率半径等于或小于装配孔的内径的弧形面而获得的形状,并且铰链销被压配在装配孔中,使得由铰链销的弧形面构成的每个角部与装配孔的内周表面压力接触。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中,还可以允许在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这样一个装配孔,它具有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内表面和一对设在那对第一表面的相对端部之间并且其间隔大于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的第二内表面,在被插入装配孔中的铰链销的一部分上形成这样一个装配部分,它具有其间隔大体上等于在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的一对外表面和设在那对外表面的相对端部之间并且其外径稍大于在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间隔但是小于在第二内表面之间的间隔的一对弧形面,并且至少在第一铰链部件位于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那对弧形面分别与那对第一内表面压力接触,从而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和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阻力。


图1为一前视图,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
图2为在沿着由图1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观看时的视图。
图3为在沿着由图1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观看时的视图。
图4为在沿着由图1的箭头Z所示的方向观看时的视图。
图5为上面实施方案的前剖视图。
图6为在图5的X-X线上剖开的剖视图。
图7为上面实施方案的分解透视图。
图8(A)为一前视图,显示出用在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一铰链部件。
图8(B)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一铰链部件的侧视图。
图8(C)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一铰链部件的平面图。
图8(D)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一铰链部件的下表面视图。
图8(E)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一铰链部件的前剖视图。
图9(A)为一前视图,显示出用在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主体部件。
图9(B)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
图9(C)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主体部件的平面图。
图9(D)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主体部件的下表面视图。
图9(E)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主体部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10(A)为一前视图,显示出用在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固定件。
图10(B)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固定件的侧视图。
图10(C)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固定件的前剖视图。
图10(D)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第二铰链部件的固定件的下表面视图。
图11(A)为一前视图,显示出用在上面实施方案中的可动件。
图11(B)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可动件的侧视图。
图11(C)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可动件的平面图。
图11(D)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可动件的下表面视图。
图11(E)为上面实施方案中的可动件的前剖视图。
图12为一放大剖视图,显示出当其中采用了上面实施方案的铰链的蜂窝式电话的接收部分位于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α的位置时在凸形部分和凹形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3为一放大剖视图,显示出当其中采用了上面实施方案的铰链的蜂窝式电话的接收部分位于折叠位置时在凸形部分和凹形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4为类似于图6的剖视图,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
图15为类似于图6的剖视图,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
图16为类似于图6的剖视图,显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
图17为类似于图6的剖视图,显示出在接收部分从折叠位置朝着使用位置转动了大约90度时的上面实施方案。
图18为一侧视图,显示出在接收部分转动到折叠位置时其中采用了根据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的蜂窝式电话的一个实施例。
图19为一侧视图,显示出在接收部分转动到使用位置时上面蜂窝式电话的一个实施例。
图20为一透视图,显示出在传统铰链装置中所使用的可动件和固定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至图13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的铰链装置1用于例如将在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蜂窝式电话的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如图1至图5图7中所示,该铰链装置1包括一第一铰链部件2、一第二铰链部件3、一铰链销6、一可动件7和一盘簧(偏压部件)8。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2、3中的一个不可转动地与发送部分A连接,而另一个不可转动地与接收部分B连接。在该实施方案中,第一铰链部件2不可转动地与发送部分A连接,而第二铰链部件3不可转动地与接收部分B连接。如后面所述,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2、3通过铰链销6可转动地相互连接。因此,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通过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2、3以及铰链销6即通过铰链装置1可转动地相互连接。
如图1至图5、图7和图8中所示,第一铰链部件2形成为底部为圆形的圆柱体形状,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底部21的中央部分中的断面为圆形形状的通孔(装配孔)22。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开口侧上的端部中形成沿着第一铰链部件2的轴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23、23。
如图1至图5和图7中所示,第二铰链部件3包括一主体部件4和一固定件5。如图1至图5、图7和图9中所示,在主体部件4的中央部分中形成穿过主体部件4的通孔41。主体部件4被设置成与第一铰链部件2的开口侧端部相对,并且通孔41的轴线与第一铰链部件2的通孔22的轴线对准。在主体部件4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2的相对表面中形成一接合凹形部分42。另一方面,如图1至图5、图7和图10中所示,固定件5形成为板状形状。固定件5不可转动地插入接合凹形部分42中。固定件5的一个端面52面对着第一铰链部件2。固定件5的另一个端面与接合凹形部分42的底面邻接。在固定件5的中央部分中形成其轴线与通孔41的轴线对准的通孔51。
如图5和图7所示,铰链销6包括一头部61、一直径扩大的轴部62、断面为多边形形状的固定轴部分63以及直径减小的轴部64。那些各种各样的部分除了固定轴部分63之外每个都具有圆形断面,并且它们如此形成,使得其轴线相互对准。直径扩大的轴部62可转动地插入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通孔22中,并且头部61与第一铰链部件2的底部21邻接。因此,第一铰链部件2沿着从其开口侧端部朝着底部21侧的方向不能相对于铰链销6移动。
铰链销6的固定轴部分63不可转动地压配在固定件5的通孔51中。借此,固定件5不可转动地与铰链销6连接。结果,主体部件4也不可转动地与铰链销6连接,并且第二铰链部件3完全不可转动地与铰链销6连接。固定件5面对着第一铰链部件2侧的一个端面52与铰链销6的直径扩大的轴部62的端面邻接。因此,第二铰链部件3沿着朝着头部61侧的方向不可移动地与铰链销6连接。而且,铰链销6的直径减小的轴部64插入主体部件4的通孔41中。因此,通过利用形成在直径减小的轴部64的端面中的孔65填塞(caulking)该直径减小的轴部64,从而该主体部件4沿着朝着其顶端侧的方向不可移动地与直径减小的轴部64连接。因此、第二铰链部件3与铰链销6连接,使得第二铰链部件3在其轴向方向上是不可移动的并且是不可转动。换句话说,第二铰链部件3被固定在铰链销6上。
如图1至图5、图7和图11所示,可动件7被设置在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的固定件5之间。可动件7包括一平板部分71。在平板部分71的中央部分中形成贯穿平板部分71的通孔72。铰链销6的扩大轴部62如此插入该通孔72中,从而使得扩大的轴部62可以沿着其轴向方向移动并且可以转动。在平板部分71的一个侧部和另一个侧部上形成平行于通孔72的轴线延伸的引导部分73、73。这些引导部分73、73分别插入第一铰链部件2的引导槽23、23中,从而使得这些引导部分73、73是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滑动的。由此,可动件7与第一铰链部件2连接,使得可动件7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铰链销的轴向方向运动。
如图5和图7所示,盘簧8布置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内周表面和铰链销6的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之间。该盘簧8的一个端部与第一铰链部件2的底部21邻接,并且另一个端部与可动件7的平板部分71邻接。因此,盘簧8使第一铰链部件2压靠在铰链销6的头部61上,并且使可动件7朝着第二铰链部件3偏移,而且使可动件7压靠在固定件5的一个端面52上。
如图3、图5、图7和图11所示,压靠在固定件5的一个端面52上的可动件7的一个端面74带有一对凸形部分75、75。这对凸形部分75、75相对于通孔72对称设置。该凸形部分75沿着与通孔7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如图11(B)所示在沿着与通孔72的轴线垂直的方向观看时显示出半圆形形状。凸形部分75可以与可动件7分开形成。例如,可以允许将一球形部件嵌入在可动件7中,并且该球形部件的一部分从可动件74的一个端面74伸出,并且从一个端面伸出的一部分球形部件形成在凸形部分中。
如图3和图10中所示,压靠在可动件7上的固定件5的一个端面52带有一对凹形部分53、53。这对凹形部分53、53相对于通孔51的轴线对称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凹形部分53的底面(凸轮面)53a由与通孔51的轴线垂直的弧形面构成,该凹形部分53的深度被设定为小于构成底面53a的环形面的半径。凹形部分53如此设置,使得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和朝着使用位置侧与之偏离角度α的位置之间的预定偏转角度范围(下面被称为“第一偏转角度范围”)中时,凸形部分75与凹形部分53的底面53a邻接。也就是说,当接收部分B位于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α的位置时,如图12中所示,稍微偏离凸形部分75的中心的地方与在底面53a和端面52之间的相交部分邻接。当接收部分B从偏离角度α的位置朝着折叠位置侧转动时,凸形部分75的侧面部分与底面53a的倾斜侧面部分邻接,并且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中时,它进入在图13中所示的状态。因此,当接收部分B位于第一偏转角度范围中时,盘簧8的偏移力转变成在与由图12和图1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的一个方向(一个方向)的偏转力。通过沿着一个方向的这个偏转力,第二铰链部件3沿着由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2偏转,因此接收部分B朝着折叠位置偏转。然后,接收部分B转动到折叠位置并且保持在那个位置中。
当接收部分B位于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β的位置中时,凸形部分75位于相对于凹形部分53与在图12中所示的位置横向对称的位置中,并且当接收部分B位于使用位置中时,凸形部分75位于相对于凹形部分53与在图13中所示的位置横向对称的位置中。因此,当接收部分B位于在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β的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预定偏转角度范围(下面被称为“第二偏转角度位置”)中时,盘簧8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与由图12和图1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另一个方向)的偏转力。通过沿着另一个方向的这个偏转力,使接收部分B转动到使用位置并且保持在该使用位置中。
用作凸轮面的底面53a可以为倾斜的平面或凸形弯曲的表面。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该实施方案的铰链装置1中,偏转机构9由形成在可动件7上的凸形部分75、形成在固定件5中的凹形部分53的底面53a以及盘簧8构成。通过从在接收部分B位于使用位置时在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之间形成的角度减去角度β所获得的角度被设定为等于角度α。那些角度可以设定为彼此不同。
如图6所示,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通孔22的内径由d表示并且铰链销6的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径由D表示的情况中,外径D被设定稍大于(例如,几个μm)内径d,例如由D>d表示。因此,直径扩大轴部62可转动地压配在通孔22中。结果,当第一铰链部件2和铰链销6相对转动时,在通孔22的内周表面和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2和铰链销6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阻力。由于铰链销6不可转动地与第二铰链部件3连接,所以该摩擦阻力用作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2和第二铰链部件3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防转力。在该防转力由F1表示,在接收部分B位于第一偏转角度范围时由盘簧8产生的偏转力由F2表示并且在接收部分B位于第二偏转角度范围时由盘簧8产生的偏转力由F3表示的情况下,通孔22的内径d和直径扩大轴部62的直径D如此确定,使得可以建立以下关系式。
F1<F2,F1<F3偏转力F2、F3实际上是通过从由盘簧产生并且在凸形部分75和底面53a的作用下转变成的偏转力中减去在凸形部分75和底面53a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而获得的。
在通过如此构成的铰链装置1可转动地连接的蜂窝式电话中,当接收部分B位于第一偏转角度位置或者在第二偏转角度范围时,盘簧8使接收部分B相对于发送部分A朝着折叠位置侧或使用位置侧偏转。另一方面,作用在通孔22的内周表面和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防止了接收部分B相对于发送部分A的相对转动。由于建立了F1<F2,F1<F3的关系,所以接收部分B在盘簧8的作用下转动到折叠位置或使用位置并且保持在那个位置中。
当在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大于角度α但是小于角度β时,换句话说,当接收部分B位于第一和第二偏转角度范围之外(下面被称为“可停止范围”)时,除了在可动件7的凸形部分75和固定件5的端面5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之外,在通孔22的内周表面和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起到用来防止在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力的作用。因此,在可停止范围中,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可以在这样一个力的作用下停止,该力与其中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只是由于在凸起75和端面5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阻力而停止的情况相比大出一部分,这一部分等于作用在通孔22的内周表面和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可以使发送部分A和接收部分B稳定地停止。
图14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第一铰链部件2的通孔22形成为其断面为正方形形状。通孔22的各个侧面的长度被设定为稍小于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径。结果,直径扩大轴部62压配在通孔22中,并且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与通孔22的四个侧面压力接触。通过作用在直径扩大轴部62的外周表面和通孔22的四个侧面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可以稳定地使接收部分B停止在可停止范围中。
图15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装配在通孔22中的至少一部分直径扩大轴部62形成为其断面大体上为正方形形状。在直径扩大轴部62的那个特定部分的四个角部的每一个中形成一弧形部分62a。在位于对角线上的两个弧形部分62a、62a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稍大于通孔22的内径。借此,直径扩大轴部62压配在通孔22中,并且该直径扩大轴部62的四个弧形部分62a与通孔22的内周表面压力接触。弧形部分62a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等于或小于通孔22的半径(=d/2),从而弧形部分62a的相对端部不会咬入到(bite into)通孔22中。
图16和图17显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在该实施方案中,通孔22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并且它包括两个平行的平面部分(第一内表面)22a、22a和一对形成在这些平面部分22a、22a之间的弧形部分(第二内表面)22b、22b。在这些平面部分22a、22a之间的间隔由W表示并且这些弧形部分22b、22b的内径由D1表示的情况中,该间隔W和内径D1如此设定,从而满足D1>W。直径扩大轴部62也形成为其断面为椭圆形形状,并且它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部分(外表面)62b、62b和一对形成在平面部分62b、62b的端部之间的弧形表面部分62c、62c。在平面部分62b、62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等于在平面部分22a、22a之间的间隔W。弧形表面62c、62c的外径D2被设定为稍大于(大约几个μm)间隔W但是小于内径D1。在通孔22和直径扩大轴部62之间的相位如此确定,使得如图16所示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时,平面部分22a、62b相互表面接触,并且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以外的位置时,如图17所示,弧形表面62c与平面部分22a接触。在通孔22和直径扩大轴部62之间的相位可以如此确定,使得在折叠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角度由θ(<180度)表示的情况中,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中时,在平面部分22a和平面部分62b之间形成的角度变为(180-θ)/2。在那种情况中,当接收部分B位于折叠位置时在通孔22和直径扩大轴部62之间的相位相对于将通孔22的弧形部分22b二等分的直线与当接收部分B位于使用位置中时在通孔22和直径扩大轴部62之间的相位对称。
应该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而是可以根据必要作出许多改变和改进。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铰链装置用于蜂窝式电话。除此之外,根据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同样可以适用于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等。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可动件7与第一铰链部件2连接,使得可动件7不可转动但可以运动。但是可动件7也可以与第二铰链部件3连接,使得可动件7不可转动但可以移动。在该情况中,可动件7通过盘簧8与第一铰链部件2邻接,并且在可动件7和第一铰链部件2的邻接面中的一个上形成一凸形部分,并且在另一个邻接面中形成其底面用作凸轮面的凹形部分。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第二铰链部件3由分开形成的主体部件4和固定件5构成。但是也可允许主体部件4和固定件5形成为一体,并且第二铰链部件3是完全整体的。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在折叠位置和与该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α的位置之间的角度范围以及在与折叠位置偏离角度β的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角度范围被称为偏离角度范围。但是,也可以只是将其中一个角度范围称为偏离角度范围。
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的铰链装置可以用作用来使蜂窝式电话的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彼此可转动地连接或者使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的键盘部分和显示部分彼此可转动地连接的铰链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包括一第一铰链部件和一第二铰链部件,彼此相对地设置;一铰链销,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但是不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以及一偏转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位于一预定的偏转角度范围内时使所述第一铰链部件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偏转,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一可动件,设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使得所述可动件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所述铰链销的一轴向方向移动;以及一偏压部件,用于沿着所述铰链销的轴向方向使所述可动件偏移,使得所述可动件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邻接,所述可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的邻接面中的一个带有与另一个邻接面邻接的一凸形部分,所述另一个邻接面带有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位于所述偏转角度范围中时与所述凸形部分邻接的一凸轮面,使得所述偏压部件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偏转力,其中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一装配孔,所述铰链销可转动地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借此至少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位于所述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在所述装配孔的一内周表面和所述铰链销的一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一摩擦阻力。
2.一种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包括一第一铰链部件和一第二铰链部件,彼此相对地设置;一铰链销,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连接但是不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以及一偏转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位于一预定的偏转角度范围内时使第一铰链部件沿着一个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偏转,所述偏转机构包括一可动件,设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使得所述可动件不可转动但是可以沿着所述铰链销的一轴向方向移动;以及一偏压部件,用于沿着所述铰链销的轴向方向使所述可动件偏移,使得所述可动件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邻接,所述可动件和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的邻接面中的一个带有与另一个邻接面邻接的一凸形部分,所述另一个邻接面带有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位于所述偏转角度范围中时与所述凸形部分邻接的一凸轮面,使得所述偏压部件的偏移力转变成沿着所述一个方向的偏转力,其中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一装配孔,所述铰链销可转动地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借此至少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位于所述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在所述装配孔的一内周表面和所述铰链销的一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一摩擦阻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中所述铰链销被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使得通常在所述装配孔的一内周表面和所述铰链销的一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一摩擦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中所述装配孔和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的所述铰链销的一部分每个都形成为断面为圆形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中所述装配孔形成为断面为正方形形状,装配在所述装配孔中的所述铰链销的一部分形成为断面为圆形形状,并且所述铰链销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使得所述铰链销的外周表面与所述装配孔的四个侧面压力接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装置,其中所述装配孔形成为断面为圆形形状,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的所述铰链销的一部分形成为通过在每个正方形角部上形成其曲率半径等于或小于装配孔的内径的弧形面而获得的形状,并且所述铰链销压配在所述装配孔中,使得由所述铰链销的弧形面构成的每个角部与所述装配孔的一内周表面压力接触。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中形成一装配孔,所述装配孔具有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内表面和被设置在所述那对第一表面的相对端部之间并且具有大于所述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隔的一间隔的一对第二内表面;在所述铰链销的被插入所述装配孔中的一部分上形成一装配部分,所述装配部分具有一对其间隔大致等于所述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一间隔的外表面和一对被设置在所述那对外表面的相对端部之间并且其外径稍大于在所述那对第一内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隔但是小于在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隔的一弧形面,并且至少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位于所述偏转角度范围之外时,所述那对弧形面分别与所述那对第一内表面压力接触,借此产生用来防止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铰链销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一摩擦阻力。
全文摘要
一铰链销(6)可转动地插入在形成在第一铰链部件(2)中的通孔(22)中。第二铰链部件(3)固定在该铰链销(6)上。可动件(7)与第一铰链部件(2)连接,使得所述可动件(7)不可转动但可沿着轴向方向运动。在可动件(7)上形成一凸形部分(75)。在第二铰链部件(3)的固定件(5)中形成一凹形部分(53)。通过在盘簧(8)的偏移力作用下将凸形部分(75)压靠在凹形部分(53)的底面(53a)上,从而可以将该盘簧(8)的偏移力转变成用于使第二铰链部件(3)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2)转动的偏转力。铰链销(6)压配在第一铰链部件(2)的通孔(22)中。这使得在通孔(22)的内周表面和铰链销(6)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用来防止在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3)之间出现相对转动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被设定为小于由盘簧(8)产生的偏转力。
文档编号E05D11/10GK1659386SQ0381265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31日
发明者大嶋一吉, 越川伸市郎, 今井克也 申请人: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