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40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滑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滑轨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自动复位及 缓冲设计的滑轨结构。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抽屉、键盘抽等,为求拉出及复位的便利性,会结合具有内、 中、外滑轨的滑轨装置,滑轨装置是利用外滑轨固定在书框或桌底,内滑轨 则与抽屉、键盘抽的外侧边结合,以利于抽屉、键盘抽等可通过与书框、桌 面固定的外滑轨为基础,并透过中、内外滑轨间收容的钢珠,达到抽屉、键 盘抽的省力拉出、推入复位功效。
现有结构为了使得中、内滑轨在收纳至外滑轨内部时,能够提供一定位 与自动复位的效果,因此在外滑轨底部皆设有一复位单元,通过复位单元以
发挥上述功效;然而,复位单元因需占据外滑轨底部的一定长度空间,所以 为配合复位单元的空间,中、内滑轨的长度需较外滑轨的长度短,否则便无 法完全收入外滑轨中,也因中、内滑轨的长度需较外滑轨短,所以现有结构 在外、中、内滑轨全部展开时,其整体长度必然小于理想的全展长度,而所 谓的理想全展长度,即为外滑轨长度的三倍,若实际全展长度愈接近理想全 展长度,则全展比例较佳,可利用较小的长度发挥较大的延伸效果,同时不 需用减短中轨、内轨长度而破坏中轨强度,因一般具缓冲机构滑轨都在接触 缓冲机构端将中轨裁成凹型,以便容置缓冲机构来加长中轨长度,此种滑轨 展出较长且强度较佳更能显出延展效果,可使滑轨发挥最大延伸效果,对于 滑轨而言,其利用性也较高。
现有的滑轨装置请参阅图14所示, 一种滑轨装置9,主要包括 一外滑轨 90、 一中滑轨91、 一内滑轨92、 一滑行轨道93及一缓冲器94,其中外滑轨90 的横截面呈U形,外滑轨90是通过密封两开放端的挡止块901及固定座902而 围构出一滑动空间903。中滑轨91因受滑行轨道93的限制,所以必需在中滑轨 91上开设一缺口910。内滑轨92是收容在滑动空间903内并可相对外滑轨90自 由滑移,且内滑轨92对应于固定座902的一端设有一勾扣件920。滑行轨道93
是收容在内滑轨92与固定座902之间的滑动空间903处,并且当中滑轨91滑动 时,滑行轨道93会收容在缺口910内。滑行轨道93通过其上设置的一定位扣件 930而使得滑行轨道93与内滑轨92呈预设距离连动关系。缓冲器94设置在固定 座902上。
由于上述现有结构的中滑轨91上开设一缺口910,会导致中滑轨91存在有 长度及结构上的损失,使用时较为不便。况且,内滑轨92也无另外相配合的 设计,从而使得内滑轨92无法有效延伸或收縮。因此,该现有的滑轨装置仍 具有延展长度不佳的缺陷。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现有的滑轨复位装置9虽具有自动复位及缓冲的效 果,但因为缓冲器94设置在外滑轨90的底端,且缓冲器94通常为一种具有气 室,并利用推杆推压气室以获得反作用力,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缓冲效果。而 因为缓冲器94本身及推杆具有相当的长度,所以占据了外滑轨90的部分长度, 且当内滑轨92自动复位时,需间接推抵缓冲器94才具有缓冲效果,所以内滑 轨92的长度最多仅为外滑轨90的长度扣除缓冲器94及其它元件的长度。由于 内滑轨92的长度相当有限,所以本体的全展长度也会受到相当的限制,从而 这种现有设计并不实用。
再者,滑轨整体的设计,除上述全展长度以外,复位单元与外滑轨的尺 寸适应性也为另一要点, 一般复位单元是以外滑轨的内壁为轨道,因此复位 单元必需与外滑轨内径宽度配合,否则便无法沿外滑轨位移,但这样的话, 在对应不同尺寸的外滑轨时,需要设计不同尺寸复位单元来因适应外滑轨, 对于仓储与制作上而言,皆有其不便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 有关滑轨整体全展长度、尺寸适应性的两大重点,往往无法被兼顾,因此研 发改良出本案,希望以本案的结构改善现有技术中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轨结构,其滑轨全展长度比例佳、 结构稳固及尺寸适应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 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滑 轨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外滑轨、 一中滑轨、 一内滑轨、 一复位单元及一 缓冲单元,其中外滑轨具有一外轨空间,用以收容中滑轨、内滑轨、复位单
元及缓冲单元。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且中滑轨具有一用以供内滑轨收 容于其中的中轨空间,在中滑轨的底部设置有一闪避空间。内滑轨收容在中滑 轨内,且在中轨空间内滑移。复位单元组装于外滑轨的一端,复位单元包括 一固定在外轨空间内的固定体、 一位于外轨空间内的滑行轨道、 一可沿着滑 行轨道而滑动的活动体、至少一位于固定体与活动体之间的弹性件、 一枢设 在活动体上的扣卡件,以及一设置于内滑轨上可与扣卡件形成暂时扣接的导 引件。当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时,滑行轨道可伸入闪避空间中。
为达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 滑轨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外滑轨、 一内滑轨、 一复位单元及一缓冲单元, 其中外滑轨具有一外轨空间,用以收容内滑轨、复位单元及缓冲单元。复位 单元组装于外滑轨的一端,复位单元包括一固定在外轨空间内的固定体、一 位于外轨空间内的滑行轨道、 一可沿着滑行轨道而滑动的活动体、至少一位 于固定体与活动体之间的弹性件、 一枢设在活动体上的扣卡件,以及一设置 于内滑轨上可与扣卡件形成暂时扣接的导引件。内滑轨直接在外轨空间内滑 移,内滑轨具有一内轨空间,当内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时,滑行轨道可伸 入内轨空间中。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复位单元是在固定体上设置滑 行轨道,这样活动体可不需配合外滑轨的内壁宽度尺寸,而可以一种规格的 复位单元搭配各种尺寸的外滑轨使用,这样可有助于简化仓储与制造上的麻 烦且降低库存、减少制造成本。而由于滑行轨道与中滑轨的闪避空间相对应, 使得中滑轨不受滑行轨道的妨碍,可有效的伸入外轨空间贴近末端处,再配 合复位单元上闪避槽的设计,使得内滑轨也可收縮至外轨空间末端,因外滑 轨具有较佳的容置性,这样可增长中滑轨与内滑轨的长度,使得本实用新型 在全展时,具有较佳的总长,增加全展比例。又因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单元 可以与复位单元设置于外滑轨的同一端或不同端,通过缓冲单元提供的缓冲 功能可缓和弹性件的收縮速度,且因缓冲单元设置在中滑轨底部闪避空间内, 所以复位单元可适当地减少其长度,而使中滑轨可滑移的范围增加,从而可 采用较长的中滑轨,使得本体具有更佳的全展长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是一种 相当具有实用性及创造性的创作,值得产业界来推广,并公诸于社会大众。

图l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3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使用示意图。 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使用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A至图8C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 图9A至图9C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10A至图10B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ll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图12、图13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 图14为现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滑轨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这种滑轨结 构的本体1主要包括一外滑轨10、 一中滑轨20、 一内滑轨30、 一复位单元40 及一缓冲单元50,其中部分结构元件与作动方式属于现有技术,而且也非本 案所欲申请保护的标的,则不再详述这些元件的作动原理,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此事先叙明。
外滑轨10是大致呈一凹形的长条状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外轨空间ll,外 轨空间11内设有一滚珠组12,且外轨空间11是可供中滑轨20、内滑轨30与复 位单元40组设,并通过滚珠组12而使得中滑轨20与外滑轨10呈可滑移的结合 状态。
中滑轨20也大致呈一凹形的长条状结构,其宽度略小于滚珠组12的宽度, 因此中滑轨20可容置在滚珠组12内,并与外滑轨10呈可滑移的结合状态,且 中滑轨20滑移于外轨空间11内;在中滑轨20内具有一中轨空间21,在中轨空 间21内设有另一滚珠组22,中轨空间21是可供内滑轨30组设于其中,并借助 滚珠组22而使得内滑轨30与中滑轨20呈可滑移的结合状态;中滑轨20底部设 有一闪避空间23。
内滑轨30也大致呈一凹形的长条状结构,而其凹形的设置方向则与外滑 轨10、中滑轨20相反,且内滑轨30的宽度略小于滚珠组22的宽度,因此内滑 轨30可容置在滚珠组22内,并与中滑轨20呈可滑移的结合状态,且内滑轨30 在中轨空间21内滑移;内滑轨30具有一内轨空间31。
复位单元40是组装于外滑轨10的一端,其包括有一固定体41及一活动体42。固定体41固定在外滑轨10的外轨空间11内,并在固定体41一端形成一挡 止缘411以封闭外轨空间11末端。固定体41的另一端凸伸出一滑行轨道412, 即本实施例中的滑行轨道412是连接于固定体41上。当然,滑行轨道412也可 以形成于外轨道10上,具体而言,在其它实施例中的滑行轨道412可以在外轨 道10上加工成形。滑行轨道412可以供活动体42组设之用,使得活动体42可沿 滑行轨道412滑移,在滑行轨道412前端形成有卡扣机构413 (或者连接机构), 通过卡扣(连接)机构413使得活动体42可暂时固定于此处,且滑行轨道412 的宽度较小于中滑轨20的闪避空间23,而可与闪避空间23相对应,从而使得 中滑轨20在外轨空间11内滑移时不受滑行轨道412的阻碍。固定体41两侧设有 弹性件414,并且弹性件414与活动体42连接,从而可提供活动体42复位的弹 性力道。活动体42上设有一扣卡件421,且扣卡件421是以枢接方式组设在活 动体42上,扣卡件421底端设有一前凸柱4211与一后凸柱4212,而于内滑轨30 的内面设置有一导引件(未图示),该导引件可以采用如图7中所绘制出来的 凸柱32结构,可用以与扣卡件421相配合。当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叠合时可借 助凸柱42与扣卡件421的相互扣接(如图7及图8B所示)而使得内滑轨30与活 动体42暂时结合,并且因前凸柱4211与后凸柱4212通过滑行轨道412的配合而 能够增加稳定性。当活动体42往外拉伸时,扣卡件421底端的前凸柱4211滑进 滑行轨道412前端的卡扣(连接)机构413内,将活动体42固定,内滑轨30则 脱离扣卡件421拉出。反之,当内滑轨30往内推时,内滑轨30碰触扣卡件421 可将扣卡件421底端的前凸柱4211推出卡扣(连接)机构413,使活动体42与 内滑轨30结合复位。活动体42与固定体41上分别设有两闪避槽416、 422,这 两个闪避槽416、 422之间距离是对应于内滑轨30的内轨空间31,而可使得两 闪避槽416、 422分别供内滑轨30的壁面伸入,以增加内滑轨30在外轨空间11 内可滑移的范围,而弹性件414的位置恰位于闪避槽416的两侧外侧,以免防 碍内滑轨30的位移。
缓冲单元50是固定在外滑轨10—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缓冲单 元50为一气压棒,其一端固定在固定体41上,另一端可与活动体42相接触并 受活动体42的抵顶,从而可为活动体42提供缓冲的效果。缓冲单元50也可改 用为其它具有阻尼系数或可提供缓冲效果的元件。
续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说明示意图。 如图3与图5所示,当中滑轨20与内滑轨30收纳在外滑轨10的外轨空间11
内时,中滑轨20可通过闪避空间23与滑行轨道412相对应而不受滑行轨道412 的阻碍,有效的伸入外滑轨10较贴近末端之处,而内滑轨30则可通过闪避槽 416、 422顺利的伸入至外滑轨10末端,此时内滑轨30是通过活动体42的扣卡 件421而与活动体42暂时结合,以利在将内滑轨30拉出时,可以使得活动体42 沿滑行轨道412被带出,并使得活动体42由滑行轨道412前端的卡扣(连接) 机构413暂时定位于此处;本实用新型因中滑轨20与内滑轨30都能有效的伸入 外滑轨10贴近末端处,甚至完全伸入末端,所以中滑轨20与内滑轨30可实施 为较长的长度,进而增加全展时的总长,以提高收縮与延伸的比例。
如图4与图6所示,当欲收縮中滑轨20与内滑轨30时,中滑轨20会先抵止 于复位单元40的活动体42,随后当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重叠时,则可通过活 动体42的扣卡件421,而使得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暂时结合,并由内滑轨30 将活动体42带动脱离滑行轨道412前端的卡扣(连接)机构413,当活动体42 与滑行轨道412的卡扣(连接)机构413脱离时,则活动体42受弹性件414的拉 引,而向外滑轨10外轨空间11末端滑移自动复位,此时缓冲单元50提供的缓 冲功能可缓和弹性件414的收縮速度,使得活动体42与内滑轨30以一较温和的 速度往外滑轨10的末端方向移动复位,防止过大的力道产生碰撞,这样则可 使内滑轨30及中滑轨20随活动体42受弹性件414的拉引,滑移至外轨空间ll 末端,形成收縮的状态,以待下一次的使用,收縮的状态则如图3与图5所示。
请参阅图7及图8A至图8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第二实施例, 其中主要元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者,所以就不再对其详述,下面仅就不同结 构进行叙述。
在第二实施例中,缓冲单元60是固定在中滑轨20底部的闪避空间23内, 即缓冲单元60是位于外滑轨10的另一端。缓冲单元60包括一缓冲件61及一阻 挡件62,缓冲件61在这一实施例中为气压棒型态,但其并不仅限于气压棒型 态,其也可改用为其它具有阻尼系数或可提供缓冲效果的元件,而阻挡件62 为复位单元40的滑行轨道412的前端。当内滑轨30受推送复位时,位于内滑轨 30的内面上的凸柱32与扣卡件421扣接并迫使其与卡扣(连接)机构413脱离 互制状态,此时内滑轨30及活动体42均受到弹性件414急剧收縮拉动,缓冲件 61抵接在滑行轨道412的前端,因此缓冲单元60可为活动体42提供缓冲的效 果。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缓冲件61设置在中滑轨20底部闪避空间23内,
复位单元40可适当地减少其长度,而使中滑轨20可滑移的范围增加,这样就 可采用长度较长的中滑轨20,并使得本体l具有更佳的全展长度。
在第一实施例中,活动体42可以是一金属件,而其上的扣卡件421则可以 是一塑胶件。在第二实施例中,活动体42及其扣卡件421均可以是塑胶件。由 于材质的不同,而使得图1与图7中所示的活动体42的外型略有差异,但两实 施例中的活动体42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均相同,而不会影响本案的创作实质。
请参阅图9A至图9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第三实施例,其中主 要元件与第二实施例相同者,所以就不再对其详述,下面仅就不同结构进行 叙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缓冲单元60的阻挡件62为设置在外轨空间11内的一挡 片63,而缓冲件61是设置在闪避空间23内配合挡片63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 当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作用复位时,缓冲件61可受挡片63的阻挡而提供缓冲 效果。
请参阅图10A及图10B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如第二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具 有三段滑轨的本体l,其缓冲件61也可设在中滑轨20与内轨空间31之中,并在 内轨空间31设置一挡片63,当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作用复位时,通过缓冲件 61与挡片63抵顶达成缓冲效果。
请参阅图ll所示的第五实施例,本体1也可为不具中滑轨20的型态,而以 内滑轨30与外滑轨10配合组设,并且缓冲件61是设置在内滑轨30的内面处, 当内滑轨30与活动体42作用复位时,通过缓冲件61受复位单元40的滑行轨道 412前端阻挡而提供缓冲效果,也因缓冲件61设在内滑轨30内面的缘故,复位 单元40可以适当地减少其长度,而使内滑轨30可滑移的范围增加,这样可以 采用长度较长的内滑轨30,而使得本体l具有更佳的全展长度。或者,缓冲件 61也可设在外滑轨10与内轨空间31之中,且内轨空间31设有一挡片63,通过 这种方式提供不同设置型态但具相同缓冲效果的另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的第六实施例,如前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阻挡件62可改为设置在外轨空间11内的一挡片63,而缓冲件61是配合挡片63 的位置设置在内滑轨30内部,通过缓冲件61受挡片63阻挡而提供缓冲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滑轨结构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 确实是完全符合产业上发展所需,且所揭露的结构也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 构造,所以其具有「新颖性」应毫无疑问,又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结构具
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因此也具有「创造性」,其完全符合我国专利法有 关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的规定。
权利要求1. 一种滑轨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外滑轨、一中滑轨、一内滑轨、一复位单元及一缓冲单元,其中外滑轨具有一外轨空间,用以收容中滑轨、内滑轨、复位单元及缓冲单元;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且中滑轨具有一用以供内滑轨收容于其中的中轨空间;内滑轨收容在中滑轨内,且在中轨空间内滑移;其特征在于复位单元组装于外滑轨的一端,复位单元包括一固定在外轨空间内的固定体、一位于外轨空间内的滑行轨道、一可沿着滑行轨道而滑动的活动体、至少一位于固定体与活动体之间的弹性件、一枢设在活动体上的扣卡件,以及一设置于内滑轨上可与扣卡件形成暂时扣接的导引件;在中滑轨的底部设置有一闪避空间,当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时,滑行轨道可伸入闪避空间中。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单元与复位单元设 置于外滑轨的同一端,且缓冲单元的一端固定在固定体上,而缓冲单元另一 端则可与活动体相接触并可接受活动体的抵顶。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单元与复位单元设 置于外滑轨的不同端,缓冲单元包括一缓冲件及一阻挡件,缓冲件设置在中 滑轨的底端,而阻挡件设置在外轨空间内,且缓冲件可以接受阻挡件的阻挡。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活动体与固定体上对 应于内滑轨的位置设置有闪避槽,以增加内滑轨可滑移的范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件位于闪避槽的外 侧,并与活动体连接以使得活动体复位。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滑行轨道连接于固定体上。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滑行轨道形成于外轨道上。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滑行轨道的前端设有卡 扣机构,通过卡扣机构使得活动体定位于前端。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轨结构,其特征在于扣卡件底端设置有一前 凸柱与一后凸柱,用以枢接于活动体上。
10. —种滑轨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外滑轨、 一内滑轨、 一复位单元 及一缓冲单元,其中外滑轨具有一外轨空间,用以收容内滑轨、复位单元及 缓冲单元;其特征在于复位单元组装于外滑轨的一端,复位单元包括一固定在外轨空间内的固定体、 一位于外轨空间内的滑行轨道、 一可沿着滑行轨 道而滑动的活动体、至少一位于固定体与活动体之间的弹性件、 一枢设在活动体上的扣卡件,以及一设置于内滑轨上可与扣卡件形成暂时扣接的导引件; 内滑轨直接在外轨空间内滑移,内滑轨具有一内轨空间,当内滑轨在外轨空 间内滑移时,滑行轨道可伸入内轨空间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滑轨结构,其本体主要包括一外滑轨、一中滑轨、一内滑轨、一复位单元及一缓冲单元。在中滑轨的底部设置有一闪避空间。内滑轨在中轨空间内滑移。复位单元组装于外滑轨的一端,复位单元包括一固定在外轨空间内的固定体、一位于外轨空间内的滑行轨道、一可沿着滑行轨道而滑动的活动体、至少一位于固定体与活动体之间的弹性件、一枢设在活动体上的扣卡件,以及一设置于内滑轨上可与扣卡件形成暂时扣接的导引件。当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时,滑行轨道中设置有卡扣机构或连接机构,用于暂时固定活动体,而滑行轨道则枢设在闪避空间中,这样中滑轨在外轨空间内滑移时不会受滑行轨道的阻碍。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本体具有较佳的全展长度。
文档编号A47B88/16GK201200128SQ200820003089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杨瑞链 申请人:世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