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48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门、箱或柜子上的锁,特别是一种身
份智能控制锁。
背景技术
锁具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防盗用具。随着时间的发展,由最早的挂锁逐渐发展为隐藏式的锁具,锁合之后,表面仅留有钥匙孔,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近年来又发明了安全性能更高的电动锁,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微型直流电机通过齿轮传动机构驱动锁舌行走以达到开启和锁合锁具的目的。更近一步的是智能电动锁,比较常见的是通过键盘输入密码控制锁具启闭,其内部主要采用了微处理器对锁具进行控制。其中所用的锁具大多还是采用普通的机械锁具的锁合方式进行工作,即驱动锁舌从开合装备的一边插入到另一边来实现。这种锁合方式适用于门、窗或柜子等开启方向垂直于锁舌的载体上,但是却无法适用于箱体类开合装备上。此外,在一些金融领域,这种通过按键输入密码进行开锁的智能锁只能通过修改密码来完成交接,不但麻烦而且安全性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也不适用于那些安全性要求高,交接频繁的地方。 为了对上述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可识别身份的智能锁及其钥匙[申请号01255261. 5],由电路部分和机械部分构成,包括单片机、监控专用模块、智能钥匙身份数据模块、数据存贮器、报警接口 、电子弹子及其连接的机械锁体,单片机外接监控专用模块、数据存贮器、报警接口 ,监控专用模块设置控制输出端、密码信号输入端,上述控制输出端、密码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到机械锁体的触点上,报警接口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出脚上,智能钥匙上的身份数据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监控专用模块的密码信号输入端、报警接口上。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性能,解决了部分技术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下述不足之处1锁体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工作稳定性较差,且操作使用不够方便。2、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易于被不法分子开启,适用范围较小。3、当电子控制部分出错时,难以采用机械方式开锁,使用灵活性较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工作稳定性高,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泛的身份智能控制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身份智能控制锁,设置在能够相互开合的部件一和部件二之间,包括固定在部件一上的锁具盒和固定在部件二上的锁舌,其特征在于,本智能控制锁还包括设置在锁具盒处的锁舌锁定机构、电驱动解锁机构、带有单片机芯片的主控集成电路、以及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当锁舌插入锁具盒内时,锁舌锁定机构能作用于锁舌上将其锁定,所述的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和电驱动解锁机构均与主控集成电路相联接,在主控集成电路的单片机芯片内存储有开锁认证识别信息,所述的主控集成电路能将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数据核验比对,且当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相符时能输出开锁控制数据信号给电驱动解锁机构,所述的电驱动解锁机构与锁舌锁定机构相联且当接收到开锁控制数据信号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开启并释放锁舌。 在锁舌插入锁盒时,锁舌锁定机构作用于锁舌上将其锁定,从而实现了上锁。主控集成电路的单片机芯片中的开锁认证识别信息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并存储于其中,这里的开锁认证识别信息可以为二代身份证中的身份信息、智能卡信息、人体生物信息等各种类型
的信息。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比较
和处理核验,且当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相符时,即可产生开锁控制数据信号。主控集成电路控制电驱动解锁机构工作,使锁舌锁定机构复位并释放锁舌,从而实现开锁。反之,则不会产生开锁控制数据信号。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系统中,所述的主控集成电路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传送数据信息的方式与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相联。通过这种结构,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和身份智能控制锁实现了联机运行。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对单片机芯片内存储的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更新替换,从而使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对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开启/关闭"确认人员身份识别进行全过程控制,即实现远程控制、授权、开锁人员身份交接,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的便捷性。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锁具盒内设有触发机构,该触发机构能与锁舌锁定机构相联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保持开启状态,且当锁舌插入锁具盒内时触发机构能在锁舌的作用下释放锁舌锁定机构使锁舌锁定机构动作并将锁舌锁定。 通过锁舌通过触发机构间接作用于锁舌锁定机构,从而使锁舌锁定机构动作并锁定锁舌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锁舌锁定机构包括移动摆杆和弹性体,移动摆杆的内端与锁具盒相铰接,外端具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的锁舌插入锁具盒的一端具有第二定位结构,上述的弹性体的一端作用在锁具盒上,另一端作用在移动摆杆上,上述的触发机构能作用在移动摆杆上并使移动摆杆张开且定位,当锁舌插入锁具盒内时,触发机构能在锁舌的作用下释放移动摆杆使移动摆杆摆动至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相联接定位的位置。这里的弹性体可以是弹簧、弹性金属片、橡胶体、扭簧等具有弹性的零部件。[0012] 由于弹性体作用在移动摆杆上,在触发机构与移动摆杆脱离时,移动摆杆能沿着铰接点转动,从而使其前端的第一定位结构与锁舌端部的第二定位结构相联接。这样锁舌就无法被抽回,实现了锁定。这里的第一定位结构可以为定位台阶,第二定位结构可以为定位倒勾或横柱销。反之亦可。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触发机构包括触发体和弹性体复位件,所述的触发体与锁具盒转动联接且触发体的端部抵靠在移动摆杆侧部并使移动摆杆张开定位,所述的弹性体复位件设置在触发体和锁具盒之间,且当锁舌插入锁具盒时,锁舌能使触发体转动并使触发体的端部与移动摆杆脱离。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触发体和锁舌之间设有当锁舌插入锁具盒时
5能带动触发体向下转动且当锁舌被锁定时能使触发体在弹性体复位件作用下向上回转设定角度的触发结构。 在锁定以后,触发体能够实现部分回转,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有效保证本身份智能控制锁正常工作。这里的触发结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在锁舌前端开设通孔,在触发体上设置滚轮,当锁舌被锁定时,滚轮部分嵌于通孔,从而使触发体能够部分回转。当滚轮部分嵌于通孔时,滚轮在通孔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定位,避免产生左右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即便出现强烈的振动也不会造成锁舌锁定机构与锁舌脱离。还可以在锁舌前端设置向下突出的台阶,当锁舌被锁定时,触发体能越过台阶,实现触发体部分回转。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电驱动解锁机构包括电驱动机、转动体和滑动杆,所述的电驱动机与主控集成电路相联接,转动体固定在电驱动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的滑动杆与转动体相接触,且当电驱动机接收到开锁数据控制信号时电驱动机能使转动体带动滑动杆横向移动并将移动摆杆顶开。 当转动体转动时,滑动杆能够横向移动,从而将移动摆杆顶开。而在移动摆杆顶开时,触发体在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重新将移动摆杆定位,这样就实现了开锁。这里的转动体可以为齿轮,滑动杆为啮合在齿轮上的齿条,利用齿轮转动带动齿条横向移动。转动体还可以采用滚轮,滑动杆采用具有斜面的滑杆,斜面与滚轮接触,利用滚轮对斜面的摩擦力使滑杆横向移动。转动体也可以采用非圆形盘,滑动杆采用直杆,利用非圆形盘对直杆的摩擦力带动滑动杆横向移动。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移动摆杆有两根且对称设置在电驱动机的两侧,所述的滑动杆有两根且分别作用在转动体的上部和下部,当转动体转动时,上述两根滑动杆分别向两侧移动并将该侧的移动摆杆顶开;所述的锁具盒内固定有位于移动摆杆外侧的接触按钮,所述的接触按钮与主控集成电路相联接且当移动摆杆与接触按钮接触时能产生使电驱动机停止工作的复位信号。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本智能锁还包括强制开锁机构,所述的强制开锁机构包括与锁具盒转动联接的强制开锁体,该强制开锁体的侧部设有当强制开锁体转动时能将移动摆杆顶开的顶压件。这里的顶压件可以是突出于强制开锁体侧部的凸块,该凸块与强制开锁体连为一体。顶压件还可以为与强制开锁体侧部转动联接的滚柱、滚珠等滚动件,采用滚动件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摩擦。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强制开锁体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能分别将移动摆杆顶开的顶压件,在强制开锁体上具有非圆形的强制开锁孔。 在上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中,所述的部件一上固定有定位座,所述的部件二上固定有定位体,且当部件一和部件二相扣合时,上述的定位体与定位座相扣合。定位体与定位座提高了上下部件在扣合时的结构强度,避免发生偏移,提高了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安全性。[0022]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身份智能控制锁的优点在于1、利用IC智能卡或第二代身份证或人体生物信息进行开锁,可适用于金融安防机具、门、窗、箱子或保险柜等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地方,使用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银行金融等领域,能很好的完成交接工作,交接过程安全、简便。2、由于具备强制开锁功能,提高使用的灵活性,避免出现电子系统失灵损坏而无法开锁的现象。3、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方便地实现锁舌的锁定和解锁,且锁定后可靠性高,不易失效。4、由于能够与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相联,实现远程授权、开锁人员身份交接,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的便捷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用状态主视结构示意图。[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使用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处于开启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部件一和部件二处于开启状态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锁定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沿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启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B沿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制开启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一 1、定位座100、部件二2、定位体200、锁具盒3、锁舌4、第二定位结构4a、通孔4c、锁舌锁定机构5、移动摆杆51、第一定位结构51a、弹性体52、触发机构6、触发体61、滚轮61b、弹性复位件62、电驱动解锁机构7、电驱动机71、转动体72、滑动杆73、基座74、主控集成电路8、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接触按钮101、强制开锁体11、顶压件11a、强制开锁孔llb。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实施例1 : 如图1-9所示,本身份智能控制锁设置在能够相互开合的部件一 1和部件二 2之间。部件一 1上固定有定位座100,部件二 2上固定有定位体200,且当部件一 1和部件二 2相扣合时,上述的定位体200与定位座100相扣合。设置定位体200与定位座100提高了上下部件在扣合时的结构强度,避免发生偏移,提高了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固定安全性。[0036] 本身份智能控制锁包括固定在部件一 1上的锁具盒3和固定在部件二 2上的锁舌4。在锁具盒3处设有锁舌锁定机构5、电驱动解锁机构7、带有单片机芯片的主控集成电路8、以及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锁舌锁定机构5能作用于锁舌4上将其锁定。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和电驱动解锁机构7均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接,在主控集成电路8的单片机芯片内存储有开锁认证识别信息。主控集成电路8能将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数据核验比对,且当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相符时能输出开锁控制数据信号给电驱动解锁机构7,电驱动解锁机构7与锁舌锁定机构5相联且当接收到开锁控制数据信号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5开启并释放锁舌4。本实施例中,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为第二代身份证。[0037] 此外,主控集成电路8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接收传送方式与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相联。通过这种结构,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和身份智能控制锁实现了联机运行。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可以对单片机芯片内存储的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更新替换,从而使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对身份智能控制锁的"开启/关闭"确 认人员身份识别进行全过程控制,即实现远程控制、授权、开锁人员身份交接,进一步提高 使用安全性的便捷性。 锁具盒3内设有触发机构6,该触发机构6能与锁舌锁定机构5相联并能使锁舌 锁定机构5保持开启状态,且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触发机构6能在锁舌4的作用下 释放锁舌锁定机构5使锁舌锁定机构5动作并将锁舌4锁定。锁舌锁定机构5包括移动摆 杆51和弹性体52,移动摆杆51的内端与锁具盒3相铰接,外端具有第一定位结构51a,所 述的锁舌4插入锁具盒3的一端具有第二定位结构4a,上述的弹性体52的一端作用在锁具 盒3上,另一端作用在移动摆杆51上,上述的触发机构6能作用在移动摆杆51上并使移动 摆杆51张开且定位,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触发机构6能在锁舌4的作用下释放移 动摆杆51使移动摆杆51摆动至第一定位结构51a和第二定位结构4a相联接定位的位置。 更具体地说,触发机构6包括触发体61和弹性体复位件62,触发体61与锁具盒3 转动联接且触发体61的端部抵靠在移动摆杆51侧部并使移动摆杆51张开定位。弹性体 复位件62设置在触发体61和锁具盒3之间,且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时,锁舌4能使触发 体61转动并使触发体61的端部与移动摆杆51脱离。触发体61和锁舌4之间设有当锁舌 4插入锁具盒3时能带动触发体61向下转动且当锁舌4被锁定时能使触发体61在弹性体 复位件62作用下向上回转设定角度的触发结构。本实施例中触发结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例如,在锁舌4前端开设通孔4c,在触发体61上设置与其转动联接的滚轮61b。当锁舌4 被锁定时,滚轮61b部分嵌于通孔4c,从而使触发体61能够部分回转。当滚轮61b部分嵌 于通孔4c时,滚轮61b在通孔4c的作用下能够实现定位,避免产生左右晃动,从而进一步 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即便出现强烈的振动也不会造成锁舌锁定机构5与锁舌4脱 离。 电驱动解锁机构7包括电动机71 、转动体72、滑动杆73和基座74。本实施例中的 转动体72为齿轮,滑动杆73为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当然,这里的转动体72还可以是滚轮, 滑动杆采用具有斜面的滑杆,当滚轮转动时,利用滚轮转动摩擦力使滑杆横向移动。转动体 也可以采用非圆形盘,滑动杆采用直杆,利用非圆形盘对直杆的摩擦力带动滑动杆横向移 动。电驱动机71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接,转动体73固定在电驱动机71的输出轴上。滑 动杆73与转动体72相接触,且当电驱动机71接收到开锁数据控制信号时电驱动机71能使 转动体72带动滑动杆73横向移动并将移动摆杆51顶开。本实施例中,移动摆杆51有两根 且对称设置在电驱动机71的两侧。滑动杆73有两根且分别作用在转动体72的上部和下 部,当转动体72转动时,上述两根滑动杆73分别向两侧移动并将该侧的移动摆杆51顶开。 这里的基座74固定在锁具盒3内,滑动杆73与基座体74滑动连接,以提高稳定性。锁具 盒3内固定有位于移动摆杆51外侧的接触按钮101,接触按钮101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 接且当移动摆杆51与接触按钮101接触时能产生使电驱动机71停止工作的复位信号。 如图10所示,本智能锁还包括强制开锁机构,强制开锁机构包括与锁具盒3转动 联接的强制开锁体ll,该强制开锁体11的侧部设有当强制开锁体11转动时能将移动摆杆 51顶开的顶压件lla。强制开锁体11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能分别将移动摆杆51顶开的 顶压件lla,在强制开锁体11上具有非圆形的强制开锁孔llb。这里的顶压件可lla以是 突出于强制开锁体11侧部的凸块,该凸块与强制开锁体连为一体。顶压件还可以为与强制开锁体侧部转动联接的滚柱、滚珠等滚动件,采用滚动件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摩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部件一 1 、定位座100 、部件二 2 、定位体200 、锁具盒3 、锁舌 4、第二定位结构4a、通孔4c、锁舌锁定机构5、移动摆杆51、第一定位结构51a、弹性体52、 触发机构6、触发体61、滚轮61b、弹性复位件62、电驱动解锁机构7、电动机71、转动体72、 滑动杆73、基座74、主控集成电路8、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远程 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接触按钮101、强制开锁体11、顶压件11a、强制开锁孔lib等术 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 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一种身份智能控制锁,设置在能够相互开合的部件一(1)和部件二(2)之间,包括固定在部件一(1)上的锁具盒(3)和固定在部件二(2)上的锁舌(4),其特征在于,本智能控制锁还包括设置在锁具盒(3)处的锁舌锁定机构(5)、电驱动解锁机构(7)、带有单片机芯片的主控集成电路(8)、以及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锁舌锁定机构(5)能作用于锁舌(4)上将其锁定,所述的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和电驱动解锁机构(7)均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接,在主控集成电路(8)的单片机芯片内存储有开锁认证识别信息,所述的主控集成电路(8)能将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9)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数据核验比对,且当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相符时能输出开锁控制数据信号给电驱动解锁机构(7),所述的电驱动解锁机构(7)与锁舌锁定机构(5)相联且当接收到开锁控制数据信号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5)开启并释放锁舌(4)。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控集成电路(8)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传送数据信息的方式与远程交换控制后台管理系统(10)相联。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具盒(3)内设有触发机构(6),该触发机构(6)能与锁舌锁定机构(5)相联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5)保持开启状态,且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触发机构(6)能在锁舌(4)的作用下释放锁舌锁定机构(5)使锁舌锁定机构(5)动作并将锁舌(4)锁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舌锁定机构(5)包括移动摆杆(51)和弹性体(52),移动摆杆(51)的内端与锁具盒(3)相铰接,外端具有第一定位结构(51a),所述的锁舌(4)插入锁具盒(3)的一端具有第二定位结构(4a),上述的弹性体(52)的一端作用在锁具盒(3)上,另一端作用在移动摆杆(51)上,上述的触发机构(6)能作用在移动摆杆(51)上并使移动摆杆(51)张开且定位,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内时,触发机构(6)能在锁舌(4)的作用下释放移动摆杆(51)使移动摆杆(51)摆动至第一定位结构(51a)和第二定位结构(4a)相联接定位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机构(6)包括触发体(61)和弹性体复位件(62),所述的触发体(61)与锁具盒(3)转动联接且触发体(61)的端部抵靠在移动摆杆(51)侧部并使移动摆杆(51)张开定位,所述的弹性体复位件(62)设置在触发体(61)和锁具盒(3)之间,且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时,锁舌(4)能使触发体(61)转动并使触发体(61)的端部与移动摆杆(51)脱离。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体(61)和锁舌(4)之间设有当锁舌(4)插入锁具盒(3)时能带动触发体(61)向下转动且当锁舌(4)被锁定时能使触发体(61)在弹性体复位件(62)作用下向上回转设定角度的触发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驱动解锁机构(7)包括电驱动机(71)、转动体(72)和滑动杆(73),所述的电驱动机(71)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接,转动体(73)固定在电驱动机(71)的输出轴上,所述的滑动杆(73)与转动体(72)相接触,且当电驱动机(71)接收到开锁数据控制信号时电驱动机(71)能使转动体(72)带动滑动杆(73)横向移动并将移动摆杆(51)顶开。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摆杆(51)有两根且对称设置在电驱动机(71)的两侧,所述的滑动杆(73)有两根且分别作用在转动体(72)的上部和下部,当转动体(72)转动时,上述两根滑动杆(73)分别向两侧移动并将该侧的移动摆杆(51)顶开;所述的锁具盒(3)内固定有位于移动摆杆(51)外侧的接触按钮(101),所述的接触按钮(101)与主控集成电路(8)相联接且当移动摆杆(51)与接触按钮(101)接触时能产生使电驱动机(71)停止工作的复位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本智能锁还包括强制开锁机构,所述的强制开锁机构包括与锁具盒(3)转动联接的强制开锁体(ll),该强制开锁体(11)的侧部设有当强制开锁体(11)转动时能将移动摆杆(51)顶开的顶压件(lla)。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制开锁体(11)上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能分别将移动摆杆(51)顶开的顶压件(lla),在强制开锁体(11)上具有非圆形的强制开锁孔(llb)。
11.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身份智能控制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部件一 (1)上固定有定位座(100),所述的部件二 (2)上固定有定位体(200),且当部件一 (1)和部件二 (2)相扣合时,上述的定位体(200)与定位座(100)相扣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身份智能控制锁,属于锁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智能锁存在的工作稳定性差、安全性低等技术问题。本身份智能控制锁,包括固定在部件一上的锁具盒和固定在部件二上的锁舌,还包括设置在锁具盒处的锁舌锁定机构、电驱动解锁机构、带有单片机芯片的主控集成电路、以及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主控集成电路能将射频IC智能卡采集器或人体生物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与开锁认证识别信息进行数据核验比对,电驱动解锁机构与锁舌锁定机构相联且当接收到开锁控制数据信号时能使锁舌锁定机构开启并释放锁舌。本身份智能控制锁使用范围广泛;交接过程安全、简便。
文档编号E05B15/10GK201546521SQ20092031159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7日
发明者苏凯 申请人:苏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