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及建筑物门窗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83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及建筑物门窗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及建筑物门窗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将窗框等框体固定于RC(Reinf0rCed Concrete,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建筑物壁体时,由灰浆等填充材料将建筑物壁体与框体之间完全固定之前,将框体暂时固定在建筑物壁体中。对于此种框体固定方法,一般将建筑物壁体的钢筋或钢条与框体之间进行熔接。即,使埋设于建筑物壁体的一部分的钢筋露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在将锚固(anchor) 金属零件安装于框体的状态下将框体安装在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且通过架设于钢筋与锚固金属零件之间的连接钢筋(钢条)将两者进行熔接。然而,在上述的框体固定构造中,钢筋、锚固金属零件及连接钢筋中的任一个均有必须为可熔接金属的限制。此外,为了实施熔接作业,不仅需要准备电源设备等器材,还需要以保护建筑物内外装潢使其不受熔接时热或火花影响的养护而有导致施工作业性降低及作业成本增大的问题。因此,以往提供一种通过硬化性树脂等连结材料将设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内周面的第1固定构件及固定于框体外周面的第2固定构件之间加以连结的技术。根据此现有技术,由于不需要在现场进行熔接作业,因此可以解决上述材质上的限制,以及施工作业性、作业成本的问题(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501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关于上述现有技术的固定构造方面,虽然在第1固定构件与第2固定构件之间设有用于收容连结材料的构件,但极难以使连结材料的注入量在框体全周均勻。因此, 在过度注入连结材料的部位,就会导致流出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而附着的情况,另一方面, 在连结材料的注入量变得过小的部位,有可能对第1固定构件和第2固定构件的连结强度造成影响。当然,只要正确监视连结材料的注入量,可防止该情况,但无疑会使施工作业复杂化。鉴于以上情形,本发明提供一种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和建筑物门窗构造, 可在不需要繁杂作业下将连结材料的注入量均勻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框体固定构造,用于将框体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包括第1固定构件,设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第2固定构件,设于框体;及连结构件,用于连结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前述连结构件具备模构件,呈筒状,且以覆盖前述第1固定构件及前述第2固定构件周围的状态配设;及连结材料,由在非硬化状态下呈现具有预定粘度的非固定形状,而另一方面在硬化情形下则显现预定强度的材料所构成, 且在非硬化状态下注入前述模构件内部后硬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筒状模构件覆盖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因此只要在此模构件内部注入连结材料,可将注入量均勻化,而不需要繁杂作业。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前述模构件在呈筒状的基部的一端具有底壁部,且通过形成于前述底壁部的装设孔而保持于前述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之中的任一个。根据本发明,可在将模构件保持于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中任一个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保持前述模构件的第1固定构件或第2固定构件在周面具有螺纹槽,由该螺纹槽而螺合于前述底壁部的装设孔。根据本发明,可调整模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的位置。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前述模构件在呈筒状的基部具有用于注入前述连结材料的注入口。根据本发明,可易于进行连结材料对于模构件的注入作业。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前述模构件至少将呈筒状的基部的一部分构成为透明。根据本发明,可以辨识连结材料对于模构件的注入量。此外,本发明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前述第1固定构件从形成于前述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内周面朝向前述框体突出,而且前述第2固定构件从前述框体的外周面朝向前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使该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在前述模构件内部彼此重叠。根据本发明,可提升第1固定构件与第2固定构件的连结强度。此外,本发明的框体固定方法用于将框体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该方法包括将第1固定构件设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步骤;将框体安装于设有前述第1固定构件的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步骤;在安装于前述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框体中,在与前述第ι固定构件对应的部位设置第2固定构件,而且在该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配置呈筒状的模构件的步骤;以及在前述模构件内部注入连结材料并使其硬化的步骤,该连结材料由在非硬化状态下呈现具有预定粘度的非固定形状,另一方面,在硬化情形下则显现预定强度的材料所构成。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筒状模构件覆盖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因此只要在此模构件内部注入连结材料,可将注入量均勻化,而不需要繁杂作业。此外,本发明的建筑物门窗构造,包括通过如权利要求第1至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而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框体。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与建筑物壁体的连结强度在框体的全周都很均勻而不需要繁杂作业的建筑物门窗构造。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筒状模构件覆盖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因此只要在此模构件内部注入连结材料,即可将注入量均勻化,而不需要繁杂作业。


图1是显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框体固定构造的建筑物门窗构造的暂时固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平面图。
图2为图1中的X-X线截面图。图3为显示应用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的建筑物门窗框体的暂时固定状态的概念图。图4显示适用于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的第2固定构件,(a)为正面图,(b)为斜视图。图5为应用于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的模构件的外观斜视图。图6-1是显示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中将第1固定构件设于建筑物壁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2是显示在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中将设有第2固定构件的框体安装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6-3是显示在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中由模构件覆盖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显示在图1所示的框体固定构造中将第1固定构件设于建筑物壁体的顺序的截面图。图8是显示图4所示的第2固定构件的另一使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及建筑物门窗框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为显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框体固定构造的建筑物门窗框体的主要部分。 在此所例示的框体固定构造,在将窗框(框体)20固定在形成于RC (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的情形下,在通过灰浆等填充材料将建筑物壁体10与窗框20之间完全固定之前,如图3所示,用于将窗框20暂时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窗框20呈矩形框状,通过将上框构件21、下框构件22、左右一对纵框构件23、23进行四周组装成框而构成。 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形成为足以收容窗框20大小的矩形状。窗框20通过具有壁体锚固构件(第1固定构件)30、框体锚固构件40、模构件50、及连结材料60的多个固定构造单元来固定于此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模构件50及连结材料60用于构成本发明的连结构件。如图1所示,壁体锚固构件30是在前端呈尖状的轴部31的基端部具有粗径的头部32的钉状构件,并且在将前端部埋设于建筑物壁体10的状态下从开口部11的内周面突设。在壁体锚固构件30的轴部31中,从建筑物壁体10突出的部分装设有树脂制轴套构件 33。轴套构件33是轴向的中央部外周面呈凹陷的异形圆柱状构件。如图1及图4所示,框体锚固构件40将呈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基板部41、及在基板部41中从一个长边侧缘部朝基板部41的朝外方向弯曲延伸的支撑部(第2固定构件)42 予以一体成形。支撑部42构成为仅具有其基端部沿着基板部41的长边延伸的部分,另一方面,则具有前端部沿着基板部41的短边延伸的部分与沿着长边延伸的部分而呈V字形横截面形状。在基板部41中,在其中心部形成有螺纹孔41a,并且在短边侧缘部的各中央部形成有卡合片43。螺纹孔41a是在内周面具有螺纹槽的贯通孔,可以例如可装卸的方式装设比支撑部42长的螺栓构件140。卡合片43为从基板部41暂先朝向与支撑部42相反侧弯曲,之后朝向彼此离开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且构成在与基板部41之间可夹持窗框20的突片 20a的间隙。如图1所示,窗框20的突片20a是在从各个框构件21、22、23的各外框面朝向外周方向延伸,之后朝彼此接近方向弯曲的部分,且沿着框构件21、22、23的全周形成。突片20a的前端彼此间隔,构成为比基板部41的长边短的距离。从图4可知,在基板部41及卡合片43中,形成有在各个延伸端部彼此平行,且相对于基板部41的长边倾斜的缺口倾斜面41b、43a。此缺口倾斜面41b、43a构成为彼此间距离较形成于窗框20的突片20a的彼此间距稍短。具有上述构成的框体锚固构件40,在将缺口倾斜面41b、43a分别以与突片20a的前端缘成为平行的姿势使基板部41插通于突片20a的前端间之后,在图4中使框体锚固构件40顺时针旋转,由此在将突片20a分别夹持于基板部41与卡合片43之间的状态下安装于窗框20的外周面。从图1和图2可知,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是在安装于窗框20 的状态下以与壁体锚固构件30的前端部重叠的方式设定其长度。如图1及图5所示,模构件50在横截面呈圆形筒状的基部51的一端具有底壁部 52,另一方面基部51的另一端开口,且由半透明或透明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从图可知,模构件50的基部51的直径从具有底壁部52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逐渐变大,而外形呈圆锥台状。在此模构件50中,于底壁部52形成有装设孔52a,而且在基部51形成有注入孔51a。 装设孔5 是可嵌合在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的形状的贯通孔,而注入孔51a为贯通框体锚固构件40的基部51的圆形开口。如图1所示,此模构件50由将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插通于装设孔5 而处于装设于支撑部42的状态,且以其基部51覆盖支撑部42及壁体锚固构件30周围的状态配置。模构件50可朝其延伸方向相对于支撑部42滑动,且配设于使基部51的开口端面抵接于建筑物壁体10中的开口部11的内周面的位置。连结材料60是填充于模构件50内部的固体状构件,且维持于在模构件50内部将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进行连结的状态。此连结材料60是以具有历时硬化性或热硬化性、或热可塑性的合成树脂作为材料,在非硬化状态下具有流动性并且在注入于模构件50内部时足以停留于模构件50内部的粘度而呈非固定形状。另一方面,硬化状态的连结材料60会显现出用于维持将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进行连结的状态的强度。以下参照图6-1、图6-2、图6-3来说明应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将窗框20暂时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时的顺序。如图6-1所示,在此框体固定构造中,首先在开口部11的内周面将壁体锚固构件 30分别突设在所希望的多个位置。在突设壁体锚固构件30时,应用图7所示施工用夹具 100及打入机H,将自壁体锚固构件30内周面的突出量进行均勻化。施工用夹具100具有小径孔101与大径孔102,该小径孔101的内径设定为可插通壁体锚固构件30的头部32及轴套构件33,另一方面使打入机H的锤部分不可插通,而大径孔102具有可插通打入机H的锤部分的内径,且形成于与小径孔101相同轴心上。小径孔101的轴向长度形成为与壁体锚固构件30从开口部11的内表面突出的突出量相等。如图7 (a)所示,在使小径孔101抵接于开口部11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将壁体锚固构件30配置于小径孔101内部,如图7 (b)所示,由打入机H的锤部经由大径孔102从此状态打入, 则壁体锚固构件30的突出量即成为与小径孔101的轴向长度一致。壁体锚固构件30的突出量设定为较所应用的模构件50的轴向长度短。具体而言,应用例如轴向长度为20mm的模构件50时,将壁体锚固构件30的突出量设定为15mm。接着,将窗框20安装于突设有壁体锚固构件30的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安装于开口部11的窗框20是将上框构件21、下框构件22、左右一对纵框构件23、23予以四周组装成框的状态。接着,如图6-2所示,在安装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的窗框20中,在与各壁体锚固构件30对应的部位分别安装框体锚固构件40。在将框体锚固构件40安装于窗框 20时,在底壁部52与基板部41相对的状态下预先将模构件50装设于支撑部42。此时,如图6-2所示,以将模构件50接近基板部41的状态配置,且于安装窗框20时不使模构件50 与壁体锚固构件30产生干扰为佳。此外,以模构件50的注入孔51a配置于前方侧的方式先行调整其方向为佳。接着,如图6-3所示,使模构件50分别相对于支撑部42滑动,由此使模构件50中的基部51的开口端面抵接于建筑物壁体10,且在基部51覆盖支撑部42及壁体锚固构件 30周围的状态下,使壁体锚固构件30的突出端部分别收容于模构件50的内部。假使滑动量不足时,只要在模构件50的一部分形成直线状缺口即可。亦即,只要使框体锚固构件40 横向移动且从缺口部插入壁体锚固构件30,即可收容于模构件50。接着,从注入孔51a将非硬化状态的连结材料60注入于各模构件50并使之填充于模构件50内部。此时,由于模构件50为半透明或透明,因此可易于从外部辨识连结材料 60对于模构件50的注入状态。因此,可将连结材料60适量地注入于模构件50,而可容易地在多个部位使填充于模构件50的连结材料60的注入量均勻化。 若在上述状态下使连结材料60硬化,则会在连结材料60显现预定强度,而可将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连结的状态予以维持。换言之,可通过利用已硬化的连结材料60而彼此连结的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而将窗框20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在此情形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模构件50内部中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已与壁体锚固构件30的前端部重叠,因此相较于这些构件不重叠的情形,可提升连结强度。另外,如图1所示,只要在将支承材料B适当设置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与窗框20之间的状态下填充灰浆等填充材料,可将窗框20完全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根据上述框体固定构造,由于在将窗框20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时不需要熔接作业,因此不需要准备电源设备等器材的作业,以及设置用于保护建筑物内外装潢免受热或火花影响的养护作业,而可谋求施工作业性的提升及作业成本的降低。以壁体锚固构件30及框体锚固构件40而言,不需要以金属成形,也可达到材质选择自由度提升的效果。而且,由于用以将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间连结的连结材料60是在非硬化状态下呈现非固定形状,因此可吸收该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的位置偏移而将两者固定。尤其是,在上述框体固定构造中,由于设计成由模构件50覆盖壁体锚固构件30及框体锚固构件40周围,而且使基部51的开口端面抵接于建筑物壁体10,且将模构件50形成为半透明或透明,因此只要将连结材料60注入于模构件50内部,可在不需要繁杂作业的情况下使多个部位的注入量均勻化。结果,可在窗框与建筑物壁体10的连结强度沿窗框20全周均相等的状态下将窗框20固定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且只要配设玻璃窗等隔窗(未示出)于窗框20内部,可将所希望的建筑物门窗框体设置于建筑物壁体 10。此外,由于是将连结材料60注入于模构件50内部的构成,因此无论模构件50的方向如何,均可防止连结材料60在注入中流出的情形,而且在直到硬化之前,均可将连结材料 60可靠地停留在壁体锚固构件30与框体锚固构件40之间。再者,由于采用将基板部41与支撑部42 —体形成作为框体锚固构件40的设计, 因此可使零件数量减少,而可谋求作业性的提升及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在基板部41 形成有可螺合螺栓构件140的螺纹孔41a,因此,即使对于形成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 11的内周面与窗框20间的间隙较大的部位,也可适用相同的框体锚固构件40。亦即,如图8所示,只要将具有从支撑部42前端突出的长度的螺栓构件140螺合于基板部41的螺纹孔41a,且在该螺栓构件140前端部装设模构件50,则即使开口部11的内周面与窗框20间的间隙较大时,仍可将两者固定(在此应用中,螺栓构件140成为第2固定构件)。此时,在模构件50的底壁部52,只要形成于螺栓构件140螺合的孔,即使因为将连结材料60注入于模构件50内部时的压力,也不会再有导致模构件50相对于螺栓构件 140偏移的情形。而且,由于可由使模构件50旋转而变更注入孔51a的方向,因此,在将框体锚固构件40安装于窗框20时,不需要先确认注入孔51a的方向是否在前方侧,而可使该作业易于进行。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已例示RC建造体作为建筑物壁体,但不一定限于 RC建造体,也可适用于木造体,或水泥成形板、ALC (Autoclaved Lightweight Aerated Concrete,高压蒸汽轻质混凝土)板等及其它建造体。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已例示横截面为圆形,而且圆锥台形物作为模构件 50,但只要是筒状,则也可为其它横截面形状,当然也可应用同样的横截面形状。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使模构件50保持于作为第2固定构件的框体锚固构件40,但也可保持于第1固定构件。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设计成通过卡合片43将框体锚固构件40安装于窗框 20的突片20a,但对于设置第2固定构件于框体的方法而言,不限于此。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设计成由将壁体锚固构件30打入至建筑物壁体10 来设置,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从建筑物壁体突出于外部的突起物,均可适用作为壁体锚固构件。例如,只要使埋设于建筑物壁体的钢筋或钢条一部分露出到外部,则可适用作为壁体锚固构件。此时,可省略将壁体锚固构件30打入建筑物壁体10的作业,而可使作业更易于进行。符号说明
10建筑物壁体 11开口部 20窗框
30壁体锚固构件
840框体锚固构件 42支撑部 50模构件 60连结材料 100施工用夹具 101小径孔 102大径孔 140螺栓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框体固定构造,用以将框体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包括第1固定构件, 设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第2固定构件,设于框体;及连结构件,用以连结所述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所述连结构件具备模构件,呈筒状,且以覆盖所述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的状态配设;及连结材料,由在非硬化状态下呈现具有预定粘度的非固定形状,而另一方面在硬化情形下则显现预定强度的材料所构成,且于非硬化状态下注入于所述模构件内部后硬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其中,所述模构件在呈筒状的基部的一端具有底壁部,且通过形成于所述底壁部的装设孔保持于所述第1固定构件及所述第2固定构件中的任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其中,保持所述模构件的第1固定构件或第2 固定构件在周面具有螺纹槽,由此螺纹槽而螺合于所述底壁部的装设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其中,所述模构件在呈筒状的基部具有用以注入所述连结材料的注入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其中,所述模构件至少将呈筒状的基部的一部分构成为透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其中,所述第1固定构件从形成于所述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内周面朝向所述框体突出,而且所述第2固定构件从所述框体的外周面朝向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突出,并使所述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在所述模构件内部彼此重叠。
7.—种框体固定方法,用于将框体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所述方法包括将第1固定构件设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步骤;将框体安装于设有所述第1固定构件的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步骤;在安装于所述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框体中,在与所述第1固定构件对应的部位设置第2固定构件,而且在所述第1固定构件及第2固定构件周围配置呈筒状的模构件的步骤; 以及在所述模构件内部注入连结材料并使其硬化的步骤,所述连结材料由在非硬化状态下呈现具有预定粘度的非固定形状,另一方面,在硬化情形下则显现预定强度的材料所构成。
8.一种建筑物门窗构造,具备由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固定构造而固定于建筑物壁体的开口部的框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体固定构造、框体固定方法及建筑物门窗构造,在不需要繁杂作业情况下使连结材料注入量均匀化。本发明的框体固定构造具备壁体锚固构件30,设于建筑物壁体10的开口部11;设于窗框20的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以及将此壁体锚固构件30及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进行连结的连结构件;连结构件具备模构件50,呈筒状,以覆盖壁体锚固构件30及框体锚固构件40的支撑部42周围的状态配设;及连结材料60,由非硬化状态下呈现具有预定粘度的非固定状态而另一方面在硬化时呈现预定强度的材料构成,在非硬化状态下在注入模构件50内部后硬化。
文档编号E06B1/58GK102191902SQ20111004856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日
发明者大宫宏之, 菅野康史, 野田宪佑, 高村耕平 申请人:Ykk Ap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