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吸收安装在门框上的滑动门与窗框冲突时的冲击的滑动门冲击吸收机构所用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图1所示的机床I中,利用罩2覆盖加工空间,防止切粉、冷却剂在周围飞散。此时,为了取出或放入加工物,存在设置滑动门3 (以下称为门)的场合。机床的门3根据使用状况存在以一天1000次以上的高频率进行开闭的场合,另夕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存在以较大的速度开闭的场合。因此,为了安装在门框上的门3不会由于随着开闭而与门框冲突时的冲击导致门3或罩2破损,并且,设置在罩2上的数值控制装置4等设备不会受到冲击的影响,需要吸收冲击。作为该冲击缓和的方法之一,安装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吸收门开闭时的冲击,同时将门引入到开闭端的机构)是有效的。使用图2、图3、图4说明将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用于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的例子。如图2所示,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通过基板7固定在门框6上,由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与凸轮机构9等构成。另外,在图2 图4中,门3向左移动的方向是门打开的方向。该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与安装在门3上的销10协作地利用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吸收门关闭时的冲击。该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具备缸11、在该缸11中出入的杆12。如图3所示,这些缸11及杆12配置为其轴线与中心轴线P —致,该中心轴线P与门3的滑动方向平行地设定。凸轮机构9由凸轮13、形成在上述基板7上的导向槽14及拉伸弹簧15等构成。如图4所示,凸轮13在基部18大致V字形地结合下方的鄂部16与上方的配合部17,呈在鄂部16与配合部17之间设置配合槽19的形状。并且,在鄂部16的前端部设置第一滚子从动件20,在配合部17的中间部设置第二滚子从动件21,将它们嵌合在上述的导向槽14中。另外,凸轮13与上述第二滚子从动件21同轴且能转动地与杆12的前端部连结,将拉伸弹簧15的前端卡定在其基部18上。该拉伸弹簧15的后端配合在基板7的后部,拉伸弹簧15总是维持为拉伸状态。如图4所示,导向槽14具有前方从水平向下方弯曲大约90°的前方弯曲部22。在该导向槽14中,从其前方弯曲部22到后方的部分为水平部23。该导向槽14的水平部23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P—致,该中心轴线P与上述门3的滑动方向平行地设定。在门3向关闭方向移动且完全关闭前的、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图3),安装在门3上的销10进入凸轮13的配合槽19中,与配合部17碰撞。此时,凸轮13被拉伸弹簧15向后方(右侧)拉,在以第二滚子从动件21为中心在图3中沿逆时针旋转方向上受到力,另外,鄂部16的第一滚子从动件20嵌入导向槽14的前方弯曲部22的底部附近。
另夕卜,若门3继续向关闭方向移动,则凸轮13克服拉伸弹簧15的拉力,以第二滚子从动件21为中心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滚子从动件20脱离导向槽14的前方弯曲部22,移动到水平部23。同时,如图4所示,安装在门3上的销10配合在凸轮13的配合槽19的槽底(基部18侧)。另外,若门3向关闭方向移动,则凸轮13通过第一滚子从动件20与第二滚子从动件21 —起与导向槽14的水平部23配合,以使配合槽19的开口向上方的姿势被导向槽14的水平部23引导并向后方移动。此时,通过与凸轮13连结的杆12,利用压力室内的阻尼介质(油等流体)使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内的活塞(未图示)移动,利用随此的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吸收门3的动量。这样,缓和门3关闭时的冲击。另外,在冲击吸收动作的后期,门3的动量变小,为小于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的程度,但通过拉伸弹簧15把持凸轮13并向后方拉到末端位置,能够将门3完全关闭。在打开门3时相反,在打开门3的操作中,安装在门3上的销10使与该销10配合的凸轮13向前方(左方向)移动,如图3所示,杆12脱离缸11。杆12的该移动通过下述机构等设定为轻快地拔出在缸11内的活塞上设置止回阀等阀机构,在活塞在压力室内的阻尼介质中向后方移动时对阻尼介质的移动进行阻尼,但在向前方移动时,释放阻尼介质的移动。随着门3的打开方向移动与销10配合,并移动的凸轮13通过第一滚子从动件20在导向槽14的前端嵌入前方弯曲部22,另外,也利用拉伸弹簧15的作用,以第二滚子从动件21为中心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配合槽19的开口朝向前方。在该状态下,安装在门3上的销10能够从凸轮13的配合槽19向前方容易地拔出,之后,销10离开凸轮13,切断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与门3的关系。因此,门3能够向敞开方向自如地移动。另外,伴随凸轮13的前方移动,被拉伸的拉伸弹簧15由于第一滚子从动件20与导向槽14的前方弯曲部22配合而使凸轮13无法移动,因此维持该拉伸状态。这种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在日本专利第4436154号中公开有其一个例子,另外,利用止回阀等只吸收上述活塞的一方向移动时的冲击的结构的液压缓冲器在日本专利第3766970号及日本专利第4430577号中公开有其一个例子。吸收门开闭时的冲击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在关闭门的位置(或打开的位置)可靠地吸收冲击,另一方面,需要打开门时的(或关闭时的)阻力小。因此,缓冲器需要为只在门向一方向移动时为阻力,在相反方向移动时不为阻力的结构。在市售的缓冲器或一般的液压缓冲器中,采用在活塞上设置可动的阀体而扩大或缩小流体的流道的方法(日本专利第4436154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766970号公报)、或将利用金属球阻塞的孔构成的单向阀用于活塞的方法(日本专利第4430577号公报)。但是,若设置可动的阀体或使用单向阀机构,则由于需要支撑阀体或金属球及防止该金属球的脱落的结构,因此部件的形状变得复杂,存在高成本的问题。另外,门利用缓冲器受到缓冲作用,例如从到达关闭位置后,快速进行向其相反方向移动的操作也对实现开闭的速度化是必须的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下述那样的缓冲机构。分离缓冲器的杆与缓冲器内部的活塞(产生缓冲器的阻力的部件)。构成为,在活塞上设置贯通活塞的前后的压力释放孔,在推入杆的场合,利用杆的前端部堵塞活塞的压力释放孔而对活塞的移动施加阻力,在拉拔杆的场合,通过不论活塞是否追随都拉开活塞,使上述的压力释放孔敞开,使阻尼介质通过该压力释放孔回流,不对活塞的移动产生阻力。该缓冲器使用作为阻尼介质的流体(油、水、空气等)的湍流阻力、粘性阻力(总称为流动阻力)而吸收冲击,在使用油的场合,称为液压缓冲器。另外,在该缓冲机构中,由于无法利用杆拉出活塞,因此使用在将杆从缸中拉出后,使活塞返回原来的位置的加力部件(弹簧或橡胶等弹性体、被封入的空气等)。在该场合,活塞向前方(门的打开方向)移动时的流动体阻力利用设在活塞上的上述压力释放孔较大地减少。相反,在推入杆时,利用杆的端部堵塞压力释放孔,阻尼介质无法从压力释放孔中流出,例如,流体只通过使设在活塞的外周与缸之间的活塞的前后连通的阻尼孔流动。因此,活塞向后方移动时的动作阻力(流动体阻力)变大。用于本发明的滑动门冲击吸收机构的缓冲器用于吸收在安装在门框上的滑动门与上述门框碰撞时的冲击,具备具有填充有阻尼介质的压力室的缸;能在上述缸内滑动,并对上述缸内的上述阻尼介质进行加压的活塞;在与上述活塞对上述阻尼介质进行加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上述活塞加力的弹簧;与安装在上述滑动门上的销配合的凸轮;以及一端连结在上述凸轮上,另一端插入上述缸内的杆。并且,若上述杆伴随上述滑动门的打开或关闭方向的移动被推入上述缸内,则该杆与上述活塞抵接,并且若上述杆伴随上述滑动门的关闭或打开方向的移动将上述杆从上述缸拔出,则该杆从上述活塞分离。在上述缸内部配置内管,将该缸的内部划分为内管的内侧的压力室与内管的外侧的退避室,上述内管其前端向上述缸内部敞开,其后端由缸密封,在上述压力室与上述退避室之间形成有产生上述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的阻尼孔。在上述活塞上,在其中心部形成有沿中心轴线形成的作为贯通孔的压力释放孔,并且在其外周部形成有在与上述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槽的多个阻尼孔,在上述杆与上述活塞抵接时,能够利用上述杆堵塞上述压力释放孔。在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中,分离杆与活塞,由于在活塞上设置压力释放孔,因此在杆的推入移动时,利用杆的前端部堵塞压力释放孔,在推入杆时,增大缓冲器的阻力,相反,在杆的拔出方向的移动中,在活塞复位之前,拔出杆,因此,使活塞的压力释放孔敞开而减少活塞复位的场合的阻力。即,由于利用杆端开闭压力释放孔,因此与使用单向阀的场合相比,为简单的结构。另外,由于杆与活塞分离,因此在拔出杆时几乎不受到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因此,在杆拔出方向(例如打开方向)的移动中,能够使门轻快地移动。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及特征从参照附图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变得明确。在这些图中图1是表示利用滑动保护罩覆盖加工空间的机床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具备组装了现有技术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的滑动门的概略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2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冲击吸收动作的中期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组装在图3及图4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上的、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组装在图5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上的活塞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冲击吸收动作的后期的状态)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在门向打开方向移动中)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组装在图3及图4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上的、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组装在图3及图4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上的、本发明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使用图5 图8说明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第一实施例。该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代替组装在图2 图4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上,组装在之前使用图2 图4说明的现有技术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上。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具备缸11、杆12与活塞25。缸11是有底筒状且前方开口,从开口向底部分别形成有大径、中径、小径的内部空间26a、26b、26c。从大径部26a到中径部26b的一部分液密地装填有杆导向件27,在中径部26b的后部装填有蓄能器28。小径部26c为压力室29,装填有返回弹簧30 (推压弹簧),另外,在其前方装填有活塞25。在活塞25上,在其中心部形成有沿中心轴线形成的作为贯通孔的压力释放孔31。另外,活塞25利用返回弹簧30总是向前方(在图2中向左方)被加力,与蓄能器28的后表面抵接。在压力室29中填充有作为阻尼介质的油。杆12配置为使其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P 一致,该中心轴线P与门3 (图3)的滑动方向平行地设置,杆12被杆导向件27的中央引导并能在其中心轴线方向(即在中心轴线P方向上)移动。另外,杆12与杆导向件27之间被液密地密封。并且,通过该杆12的后端与活塞25的前面抵接而堵塞上述的压力释放孔31。如图6所示,在活塞25的、与缸内壁相对的外周面上从前端到后端形成有与中心轴线P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槽状的阻尼孔32。阻尼孔32的规模由应该吸收的冲击的大小与速度及阻尼介质的粘度等决定。蓄能器28在本实施例中由可动密封板33与内部弹簧34构成,利用内部弹簧34的动作而向后方推压可动密封板33并使可动密封板33配合在中径部26与小径部26c的台阶部上。图5所示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表示门3 (参照图3)向关闭方向移动且完全关闭前的、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如图3所示,安装在门3上的销10到达连结在杆12上的凸轮13,杆12被门3向关闭方向的运动向后方推压,如图5所示,该杆12的后端部堵塞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若门3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则由于杆12,活塞25—边压缩返回弹簧30 一边向压力室29的后方移动。此时,由于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被杆12的后端部堵塞,因此压力室29的阻尼介质(油)通过活塞25外周的阻尼孔32移动到活塞25的前方。利用此时的流体(油)的流动阻力与返回弹簧30的阻力,消耗门3的关闭方向的动量,吸收移动的门的冲击。利用阻尼孔32的个数与流道截面积及阻尼介质的粘度调整冲击吸收时的活塞25的移动速度。在门3在关闭方向上移动的最终阶段,门3的动量几乎没有了,关闭的移动停止,但如上所述,由于凸轮13 (参照图3)利用拉伸弹簧15总是被向后方加力,因此如图7所示,利用拉伸弹簧15的作用力,门3完全关闭。另外,如图7所示,若门3向关闭方向移动,则由于杆12进入压力室29,因此压力室29内的空间的容积相应减小。并且,与该减小的容积对应的量的阻尼介质(油)将蓄能器28的可动密封板33向前方推并向活塞25的前方退避。若使门3在打开方向上移动,贝U通过凸轮13将杆12从缸11拔出。于是,由于杆12只与活塞25抵接,因此离开活塞25,不论活塞25是否追随都向前方移动。该杆12的移动如图8所示,由于不从阻尼介质(油)受到其流动阻力的作用,因此轻快地进行。因此,门3向打开方向轻快地移动。伴随门3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凸轮13在导向槽14中向前方移动,其第一滚子从动件20嵌入导向槽14的前方弯曲部22中并停止。随此,杆12的拔出移动也停止。并且,解除凸轮13与销10的配合,之后,门3自如地移动到完全打开的位置。另一方面,活塞25利用返回弹簧30的加力被推回前方。此时,通过活塞25与杆12分离,由于压力释放孔31开口,因此在阻尼介质的流动中阻力小,能够轻快地移动。退避到将可动密封板33向前方推而形成的空间(活塞25的前方)中的阻尼介质的一部分利用由杆12拔出产生的压力室29的减压返回原来的位置。可动密封板33随此向后方移动而配合在原来(中径部26b与小径部26c)的台阶部上。并且,一连串的冲击吸收动作与门打开动作结束。此时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的状态与图5所示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的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相同。使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5与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24的场合相同,代替图2 图4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组装在之前使用图2 图4说明的现有技术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上。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共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并概略地进行说明。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5包括在有底筒状的缸11的内部使用内管36形成的压力室29、装填在该压力室29的内部的返回弹簧30及活塞25。活塞25在其中心部具备沿中心轴线形成的作为贯通孔的压力释放孔31。但是,在该活塞25的外周面上未形成阻尼孔(参照图6的阻尼孔32)。内管36将缸11的内部划分为压力室29 (内管36的内部)与退避室37 (内管36的外部)。内管36的后端由缸11的底壁封闭。另一方面,内管36的前端敞开,退避室37与活塞25的前方空间连通。并且,在缸11的内部包括压力室29、退避室37,整体上填充有阻尼介质(油),在内管36的圆筒壁上形成有多个使压力室29与退避室37连通的阻尼孔38。缸11具有大径部26a、中径部26b及小径部26c,从开口侧的大径部26a到中径部26b的中间部装填有杆导向件27,另外,在中径部26b中装填有蓄能器28,另外,在小径部26c中形成有由上述的内管36形成的压力室29与退避室37。在杆导向件27上液密地插通有杆12,该杆12的后端部与活塞25的前端面抵接而堵塞该压力释放孔31。图9所示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5表示门3在关闭方向上移动并完全关闭前的、冲击吸收动作的初期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是安装在门3上的销10到达连结在杆12上的凸轮13的状态。若门3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关闭方向移动而将杆12向后方推,则活塞25在其压力释放孔31由杆12的后端部堵塞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其结果,阻尼介质从内管36的阻尼孔38向退避室37侧流动。利用此时的流动阻力进行冲击的吸收。另外,由杆12进入缸11的内部产生的缸11内的空间的容积的减少通过蓄能器28收缩上述空间的容积的减少量(杆12进入缸11的内部的体积量)来抵消。门3向打开方向移动时的各部的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的场合相同。杆12不论活塞25是否追随都从活塞25离开并率先向拔出方向移动。其结果,由于使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开放,因此活塞25利用返回弹簧30轻快地向前方移动。另外,通过杆12从活塞25离开并拔出、与由活塞25向前方移动产生的压力室29内的减压,移动到退避室37的阻尼介质从活塞25的前方通过压力释放孔31回流到压力室29内,蓄能器28恢复其形式。并且,门3不久从凸轮13释放,以后自如地向开放端移动。即使在将该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5用于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的结构中,由于利用杆12的后端部进行设在活塞25上的压力释放孔31的开闭,因此可靠地进行门3的关闭方向的冲击吸收,另外,轻快地进行门3向打开方向的移动。并且,由于利用杆12的后端部进行设在活塞25上的压力释放孔31的开闭,进行冲击吸收作用及利用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的解除,因此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5的阀结构简单。通过调整阻尼孔38的截面积及阻尼介质的粘度等,能够调整冲击吸收的程度。使用图10说明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第三实施例。该第三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9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场合相同,代替图2 图4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8,组装在之前使用图2 图4说明的现有技术的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上。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共同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并概略地进行说明。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9具备缸11、杆导向件27、蓄能器28、内管36、杆12、活塞25及返回弹簧30。在缸11的内部配置内管36,将该缸11的内部划分为压力室29 (内管36的内部)与退避室37(内管36的外部)。并且,在压力室29中配置返回弹簧30与活塞25。杆12液密地插通杆导向件27,该杆12的后端部与活塞25的前端面抵接。在活塞25上,在其中心部形成有沿中心轴线形成的作为贯通孔的压力释放孔31。该活塞25被返回弹簧30推压而与杆12的后端部抵接,因此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被杆12的后端部堵塞。并且,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缸11其后开口由具备阻尼通道40的栓体41密封。该阻尼通道40连通压力室29与退避室37。在缸11的内部空间包括压力室29、退避室37并在整体填充有阻尼介质(油)。另外,内管36的后端与栓体41抵接而被封闭,该内管36的前端在与蓄能器28的后端面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连通退避通道37与活塞25的前方。即使在将该第三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9用于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的结构中,也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场合相同,能够利用在利用杆12推压活塞25而在压力室29内向后方移动时产生的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吸收门3关闭时的冲击。此时,由于杆12的后端部堵塞设在活塞25上的压力释放孔31而使活塞25向后方移动,因此阻尼介质通过设在后端的栓体41上的阻尼通道40流到退避室37中。此时的流动阻力吸收门3关闭时的冲击。蓄能器28的作用与功能与第二实施例的场合相同。另外,门3在打开方向上移动时的各部的动作与第二实施例的场合相同。杆12不论活塞25的移动,都从活塞25离开并率先在拔出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敞开,伴随活塞25利用返回弹簧30的前方移动,阻尼介质从退避室37侧经过活塞25的前方及压力释放孔回流到压力室29。即使在将该第三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39用于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5的结构中,也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的场合相同,可靠地吸收门3关闭时的冲击,另外,能够轻快地进行门3的返回。同时,由于利用杆12进行活塞25的压力释放孔31的开闭,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利用阻尼介质的向活塞的阻力的赋予与解除。上述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任一个都应用于设在覆盖机床的加工空间的罩上的滑动门上,但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不仅应用于设在覆盖该机床的加工空间的罩上的滑动门,也能应用于一般的滑动门。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任一个都用于吸收在使滑动门在关闭方向上移动并关闭时产生的冲击而说明,但也能够为在使滑动门在打开方向上移动并打开时产生的冲击的场合也能够同样地使用的结构。为了吸收关闭或打开滑动门时的冲击而增大流动阻力的阻尼孔可以形成在压力室29的内表面,也可以为形成在活塞25上的细的贯通孔。用于抵消由杆12进入压力室29内产生的压力室29内的空间的减少的蓄能器的结构考虑了多种,可以是利用伴随空间的减少的压力的增加而缩小,若解除该压力的增加量则返回原来的结构,具有耐久性,只要能够在缸11内维持液密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其用于吸收在安装在门框上的滑动门与上述门框碰撞时的冲击,并用于滑动门冲击吸收机构,该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填充有阻尼介质的压力室的缸;能在上述缸内滑动,并对上述缸内的上述阻尼介质进行加压的活塞;在与上述活塞对上述阻尼介质进行加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上述活塞加力的弹与安装在上述滑动门上的销配合的凸轮;以及一端连结在上述凸轮上,另一端插入上述缸内的杆,若上述杆伴随上述滑动门的打开或关闭方向的移动被推入上述缸内,则该杆与上述活塞抵接,并且,若上述杆伴随上述滑动门的关闭或打开方向的移动被从上述缸拔出,则该杆从上述活塞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缸内部配置内管,将该缸的内部划分为内管的内侧的压力室与内管的外侧的退避室,避室之间形成产生上述阻尼介质的流动阻力的阻尼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活塞上,在其中心部形成沿中心轴线形成的作为贯通孔的压力释放孔,并且,在其外周部形成在与上述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槽的多个阻尼孔,在上述杆与上述活塞抵接时,利用上述杆堵塞上述压力释放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门是设在覆盖机床的加工空间的罩的门框上的滑动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门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组装在冲击吸收/门引入机构上的冲击吸收用缓冲器在其内部具有活塞。若使滑动门在关闭的方向上移动,则连结在该滑动门上的杆的一端堵塞形成在活塞的中心部的压力释放孔。于是,由于对活塞的移动产生阻力,因此吸收滑动门关闭时的冲击。另一方面,若使滑动门在打开的方向上移动,则杆从活塞离开,其结果,活塞的压力释放孔敞开,冲击阻尼介质(油)在该压力释放孔中流动,因此滑动门的移动变轻。
文档编号E05F5/02GK102996000SQ20121033429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2日
发明者稻口雄三 申请人:发那科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