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止在锁闩中的打开保持杆不期望地接合的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218857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用于防止在锁闩中的打开保持杆不期望地接合的装置和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锁闩。该锁闩具有:可运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的叉栓;可运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锁止杆,其中,当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防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打开保持杆,其构造成当该锁止杆从该上锁位置运动到该解锁位置时接合和保持该锁止杆;其中,该叉栓被构造成当该叉栓移离该闭合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专利说明】用于防止在锁闩中的打开保持杆不期望地接合的装置和方法
[0001]相关串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3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806,530的权益,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0003]一些客车配备有车辆后部车厢,一般称为行李厢。该行李厢由行李厢盖板关闭,该盖板铰接到车辆主体并可摆动打开以提供通往车厢的入口。类似地,有的车辆配备有升降门,该升降门允许通过一个门进入车辆的后部,该门铰接在车顶边缘处或附近并可向上打开。还有的车辆设有推拉门,该推拉门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沿轨道水平移动。所述行李厢盖板、升降门和推拉门均可被认为是允许进入车辆车厢内部的板体。车厢锁闩使这些类型的板体中的每一种均可被固定和关闭。
[0004]当希望打开这些板体时,已知可使用遥控解锁机构,该解锁机构可解除锁止杆与叉栓的接合,允许撞针销从叉栓的掣子(或喉部)中移出。有利的是,所述行李厢盖板、升降门或推拉门将由于结合在这些板体中的缓冲装置、弹性件、马达等而从锁销松开并偏压离开撞针。然而,当板体未被偏压离开时,解除锁止杆与叉栓的接合的遥控解锁机构将被断开。因此,锁止杆可能会回落至与叉栓接合,以致板体不能被打开。如果在锁止杆从叉栓解锁时板体不能自动偏压打开,保持锁止杆处于解锁位置直至板体能被手动打开之时将是有利的。
[0005]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打开保持杆,其被构造成,在锁止杆被电动解锁后将该锁止杆保持在打开位置,从而叉栓能在随后被移动到打开位置,而在叉栓被移动到打开位置之前锁止杆不会移回到关闭或锁定位置。
[0006]然而,还希望提供一种装置、结构或操作方法,其可防止保持打开杆与锁闩的预期操作不一致地将锁止杆接合或保持在打开位置。


【发明内容】

[0007]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锁闩。该锁闩具有: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叉栓;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止杆,其中当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移动到该打开位置;打开保持杆,其构造成当该锁止杆从该上锁位置移动到该解锁位置时接合和保持该锁止杆;其中,该叉栓被构造成当该叉栓移离该闭合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0008]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锁闩。该锁闩具有: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叉栓;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止杆,其中当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接合该叉栓并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移动到该打开位置;可移动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打开保持杆,其中该打开保持杆构造成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接合且保持该锁止杆处于该解锁位置,并且该打开保持杆处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打开保持杆允许该锁止杆移动到该上锁位置,其中该打开保持杆被弹性偏压到该第一位置且该锁止杆被弹性偏压到该上锁位置;其中,该叉栓具有构造成当该叉栓从该上锁位置移动到该打开位置时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二位置移动到该第一位置的第一结构,且该叉栓具有构造成当该叉栓移离该闭合位置时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一位置移动到该第二位置的第二结构,该第二结构仅在该叉栓移动到稍微超过该叉栓的该闭合位置的超行程位置时接触该打开保持杆。
[0009]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使打开保持杆从与锁闩的锁止杆的接合状态脱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叉栓可枢转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将该锁止杆可枢转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接合该叉栓并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移动到该打开位置;将该打开保持杆可移动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该打开保持杆构造成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接合和保持该锁止杆处于该解锁位置,且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打开保持杆允许该锁止杆移动到该上锁位置,其中该打开保持杆被弹性偏压到该第一位置且该锁止杆被弹性偏压到该上锁位置;当该叉栓移动到超过该闭合位置的位置时,利用该叉栓的结构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一位置移动向该第二位置。
[0010]这些和其它优点和特征将从结合附图所做出的详细描述中清楚地看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在本文结尾处的权利要求中具体指明并清楚请求了本发明的主题。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结合附图所作出的以下详细描述中清楚得出,其中:
[0012]图1、1A和2示出了锁闩的叉栓在打开位置到上锁或闭合位置之间的运动;
[0013]图3和3A示出了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特征;
[0014]图4和图4A示出了处于初始位置的叉栓和接合锁止杆的打开保持杆;
[0015]图5示出了打开保持杆的脱离状态;
[0016]图6A和6B示出了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特征;
[0017]图7-9示出了打开保持杆的脱离顺序;
[0018]图10示出了锁闩,并且图1OA为沿图10中的线10A-10A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上所述,有些锁闩设有打开保持杆。特别地,一个非限制性的设计被结合至后升降门锁闩。该具有打开保持杆的锁闩设有一个机构,其用于在锁止杆已经被电动解锁并且车门由于堆积的冰或雪或者施加到车门或车门周围的任何其它力而保持在关闭位置情况下,保持锁止杆处于打开位置或非接合位置。为了提供这种结构,该打开保持杆被从非接合位置弹性偏压到接合位置,该接合位置使得在锁止杆已经从闭合位置移开后该打开保持杆的一部分接触该锁止杆并保持锁止杆在打开位置。
[0020]因此,当锁止杆从第一位置或接合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或非接合位置时,打开保持杆由于弹性偏压力而从非接合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并接合该锁止杆。此后,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叉栓从上锁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打开保持杆不再接合锁止杆并且该锁止杆被定位成一旦叉栓运动即转动返回到其上锁位置就与叉栓接触或重新接合。
[0021]参见以下美国专利US3, 969,789;US6, 568,741;US6, 679,531;US8, 348,310 和美国专利申请US2010/0127512; US2011/0204659; US2012/0292927,上述各专利和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22]现在参照附图,参考多个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描述,而不会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图1-9示出了锁闩或锁闩总成10,其中该锁闩10的罩盖或壳体I的多个部分以虚线示出以便看清锁闩10的工作方式。在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锁闩10为车厢锁闩。示出的这种类型的车厢锁闩10用于车辆的后车厢如行李厢。锁闩10可保持行李厢盖被锁住,并可保持车辆的升降门被锁住或车辆的推拉门例如厢式货车的门关闭。而且锁闩10还可用于任何类型的货车门。
[0023]然而,锁闩10可适用于需要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多个特征的任何环境。例如,锁闩总成可被附接到车辆结构,以使得当车篷、车门、车窗、升降门等被打开和关闭时叉栓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叉栓可与附接到所述顶盖、门、车窗、升降门等上的撞针接合。
[0024]或者,锁闩10或锁闩总成10可固定到车篷、车门、车窗、升降门等,并且撞针可在将顶盖、门、车窗、升降门等接纳入其中的开口处被固定到车辆主体上。
[0025]锁闩10布置在第一构件或第一车辆部件上,其或者是框架(例如环绕或靠近可移动构件所覆盖的开口的主体构件)或者可移动构件(例如车门、车窗、升降门、顶盖等)并包括叉栓14和锁止杆16。所述叉栓和锁止杆中的每一个均可枢转地或可移动地安装至该锁闩10的壳体12或一部分上。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叉栓14能够绕第一轴或销18转动,而锁止杆16能够绕第二短轴或销20转动。在操作过程中,撞针22被附接到第二构件或可移动构件或第二车辆部件,其或者是框架或可移动构件,这取决于哪一个具有固定到其上的锁闩10。
[0026]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叉栓14能够在第一或上锁位置或闭合位置和第二或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撞针22与叉栓的喉部24接合,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撞针可从叉栓14的喉部24自由脱离。锁闩10的壳体12还具有当撞针由叉栓14接合或锁住时用于将撞针22接纳于其中的互补开口 26。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叉栓14可通过弹性件或偏压件弹性偏压到第二或打开位置。
[0027]作为替代,或者除施加到叉栓14的弹性偏压力之外,可运动构件也可被弹性偏压或偏压到打开位置,使得当锁闩10被解锁时,叉栓14将转动并松开撞针22。可提供这种力的物品的一种非限制性的例子是围绕由可运动构件覆盖的开口布置的压缩的挡风雨衬条或密封件。换句话说,当门被关闭时,密封件被压缩且锁闩10接合撞针22。随后当锁闩10被解锁时,密封件可提供推动力以打开门等。然而,如上所述,当将作用力施加到可运动构件时,或者当锁闩10处于非常冷的环境(冰点以下)中时,这些偏压力(弹性力或以其它方式施加的力)可能不足以将所述构件运动到打开位置以使得撞针22从该叉栓14的喉部24移出。
[0028]在操作过程中,为了将锁闩10或叉栓14保持在上锁位置,锁止杆16可枢转地安装到锁闩10以在接合位置或上锁位置和脱离位置或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当锁止杆处于接合位置时,叉栓的表面由锁止杆的表面接合,并且该叉栓被阻止从上锁位置移向解锁位置。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中,设置用于将叉栓14偏压到打开位置的第一弹性件,同时设置用于在接合位置的方向上偏压所述锁止杆16的第二弹性件,从而叉栓14向该上锁位置的运动将导致锁止杆运动到该接合位置。
[002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叉栓14具有接合面或接触面,当叉栓从打开或未上锁位置枢转或移动到闭合或上锁位置时,所述接合面或接触面沿锁止杆16的互补接合面或接触面滑动并与其接触,并且一旦处于闭合位置,当撞针22被固定到叉栓14的接纳开口或喉部24中时,叉栓14的面则接合锁止杆16的面,并因此接合叉栓14和将其固定到闭合位置。一旦锁闩10处于闭合位置,该锁止杆16被弹性偏压到与叉栓14相接触,从而叉栓14不能转动到打开位置,除非锁止杆16移动回到解锁或未接合位置。
[0030]为了将锁止杆16移动到解锁或未接合位置,可操作地联接到该锁止杆16的解锁机构或电动(机动)解锁机构29被构造成在解锁机构被致动时将锁止杆16从接合位置运动到未接合位置。
[0031]如附图所示,壳体部分12被局部地以虚线表示,以示出叉栓14和锁止杆16,所述叉栓和锁止杆各被附接到壳体12的一部分。
[0032]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沿用箭头28示出的方向克服弹性偏压(未示出)开始锁止杆16的转动,将锁闩10从上锁状态运动到未上锁状态。施加到锁止杆16的转动力可手动施加或通过自动的电动解锁机构29施加。一旦解除该转动力,作用在锁止杆16上的弹性偏压力将使得锁止杆16沿与箭头28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锁止杆16再次接合叉栓14。类似地,当锁止杆16处于脱离位置时,弹性力将使叉栓14转动到未上锁或打开位置。如果叉栓14还没有转动到图1所示的打开位置,锁止杆16将转回到接合位置并再次接合叉栓14的肩部,使得锁闩10保持在上锁位置或状态。当例如使行李厢盖或升降门打开的柱塞不能正常工作时,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在另一个例子中,行李厢盖上的雪负载(或其它重量)可能会在锁止杆16转动离开闭合位置时阻止行李厢盖或其它构件(例如车门、升降门等)打开。叉栓14不能转换到打开位置的另一个例子是车门或构件被冻结到车辆,使得压缩密封件不能将所述车门或构件偏压开。
[0033]因此,当作用在锁止杆16上的转动力被解除并且撞针22还未从喉部24移开时,锁止杆16转回到闭合位置。因此,使用锁闩10的行李厢、盖、车门、顶盖或其它构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打开。
[0034]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壳体12设有打开保持杆30。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打开保持杆30与壳体12的一部分一体形成。这样的打开保持杆30的一个非限制性例子在美国专利US8,348,310中进行了描述,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35]在一个非限制性的不例性实施例中,壳体12或该壳体的一部分和打开保持杆30或其一部分由塑料或其它等同的易模制材料或者其等同形成,其例如在壳体被形成的同时与壳体12 —体模制。或者,打开保持杆30可被嵌件模制入壳体12,或者在另一替代方案中分开地固定到壳体12。尽管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塑料壳体,但由其它等同材料制成的壳体也认为落入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范围内。
[0036]为了有利于打开保持杆30与锁止杆16的接合,锁止杆16包括钩状部或结构32,该钩状部32从锁止杆的前表面34如浮雕一般凸起,从而其向外突出离开该锁止杆16并被构造成可松开地接合打开保持杆30的止档部36。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结构32例如由设置在锁止杆16上的封装体形成,例如为施加到锁止杆16的热塑性弹性体或其它等同材料,也可以由钢、金属、塑料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材料形成。叉栓14还包括以与该结构32互补的方式从该叉栓14的表面14延伸出来的指状部或第一结构38。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结构38例如也由设置在叉栓表面上那样的封装体形成,例如为施加到叉栓的热塑性弹性体或其它等同材料,也可以由钢、金属、塑料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材料形成。保持杆30、叉栓14、锁止杆16和结构32、36和38的操作类似于美国专利US8,348,310中描述的那些,其全部内容通过弓I用结合入本文。
[0037]在期望的操作过程中,当锁止杆16沿箭头28的方向转动时,结构32通过沿每一个的第一互补边缘滑动而移动越过止档部36。此外,打开保持杆30将沿箭头42的方向向上移动。打开保持杆30或至少该打开保持杆的活动铰接部31由具有弹性特性的材料形成,从而提供沿与箭头42相反方向的偏压力。因此,当钩状部或结构32接触和沿箭头28的方向移动或者当锁止杆16沿顺时针方向移动时,打开保持杆30沿箭头42的方向向上移动,并随后在结构或钩状部32移动越过止档部36后,打开保持杆30或其活动铰接部的偏压力将使其沿与箭头42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且当止档部36如图所示试图沿与箭头28相反的方向或者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时,止档部36现在将处于接触钩状部或结构32的位置。
[0038]如上面讨论的,钩状部或结构32与止档部或结构36的接触将导致打开保持杆30绕打开保持杆30的活动铰接部从第一休止位置移动到第二偏压位置,直至钩状部或结构32移动越过止档部36。随后,打开保持杆30的偏压力将止档部或结构36带回第一休止位置。在这个位置,钩状部或结构32接合止档部36,因此防止锁止杆16沿与箭头28相反的方向逆时针偏压回到闭合或接合位置。
[0039]虽然这对于锁闩10的某些操作状态来说是理想的,但还期望提供一种机构来移动所述打开保持杆30脱离与锁止杆16的接合,从而当锁闩10或叉栓14移动到闭合位置时,锁止杆16自由移动到与叉栓14的接合位置。
[0040]为了确保在叉栓14处于闭合位置时所述打开保持杆30解锁或允许锁止杆16移动到上锁或接合位置,第二结构或凸起44从叉栓14的表面40向外伸出。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第二结构或凸起44包含在叉栓封装部中。第二结构或凸起44构造成当叉栓14到达预定位置时将打开保持杆30推到该脱离或解锁位置。在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个预定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即叉栓14沿箭头46的方向超程地移动越过该叉栓14的闭合位置。在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个预定位置为撞针22的约0.5mm的超程或者叉栓14沿箭头46的方向转动2°。当然,前面提到的超程的距离或转动角度仅仅是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所述多个实施例不打算具体地限制于本文提供的尺寸。或者,第二结构或凸起44可定位成当叉栓到达闭合位置时推动或移动打开保持杆30到脱离或解锁位置。
[0041]在一个实施例中,已经发现,为了推动或移动打开保持杆从第一或休止或接合位置到第二或偏压或脱离或解锁位置,锁闩10在特定速度(例如叉栓14的角速度或撞针22的锁闭速度)下的锁闭可利用第二结构或凸起44。例如,当锁闩10以低于特定速度的速度锁闭时,为了在叉栓14移动到闭合位置时允许锁止杆16接合叉栓14,第二结构或凸起44将不会接触打开保持杆30或将不要求接触打开保持杆30。可利用第二结构或凸起44的撞针22的锁闭速度的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性范围是沿箭头23的方向大于0.9m/s的速度。当然,高于和低于上述值的速度也认为落入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内,并且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不将特别地局限于上面提到的数值。换句话说,虽然凸起44被构造成当叉栓14转动到预定位置时接触打开保持杆30,打开保持杆30与锁止杆16的接合或锁止杆16相对打开保持杆30的位置可取决于撞针22进入锁闩10或叉栓14的速度,并最终影响叉栓14沿箭头46方向的角速度。
[0042]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锁闩10例如通过电动解锁机构29解锁并且锁闩10所固定的门由于任何外力保持在闭合位置,个人能够在无需例如通过施加关闭力至门来打开和关闭所述门的情况下使打开保持杆30脱离,从而叉栓14超程越过闭合位置到其中突出部或凸起44接合打开保持杆30的位置并移动打开保持杆30到与锁止杆16脱离接合的期望位置。
[0043]如图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叉栓14具有一对突出部或结构38、44,它们从叉栓14的表面40向外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为提供打开保持杆30沿箭头42方向的期望运动,结构或突出部44与打开保持杆30的表面48接触。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表面48位于打开保持杆30的开口 50内。
[0044]为了允许叉栓14从闭合位置转动到超程位置并从超程位置转动到闭合位置以及在打开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打开保持杆30的下表面构造成具有沟道52,从而凸起或突出部44可在打开保持杆30的下面移动,直至当叉栓移动到超程位置时突出部44与表面48接合和接触,使得打开保持杆沿箭头42的方向移动。
[0045]在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叉栓从闭合位置到超程位置沿箭头46方向的运动为叉栓大约2°的转动。当然,大于或小于先前提到的值的运动数值或角度被认为涵盖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内。
[0046]另外,为了允许叉栓从图2中所示的闭合位置转动到图1中所示的打开位置。壳体12的壳体部54构造成具有位于壳体部54的下表面上的沟道或沟槽56,从而凸起或结构44不会与壳体部54接触并允许叉栓14沿箭头46的方向以及沿与箭头46相反的方向转动。
[0047]现在参考图10A,示出了锁闩10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所示,叉栓14和锁止杆16在架板58和壳体部54之间可枢转地安装到壳体12的架板58。如上面提到的,在一个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打开保持杆30与壳体12 —体形成并布置在叉栓14和锁止杆16的上方。在一个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叉栓14和锁止杆16被构造成适于在第一平面70内枢转或旋转运动,并且打开保持杆30、突出部或凸起32、38和44被构造成适于在第二平面72内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70间隔分开并平行于该第一平面。因此,当叉栓14和锁止杆16在第一平面70内移动时,打开保持杆30、突出部或凸起32,38和44的相应运动将出现在第二平面72中。
[0048]如上面提到的,当叉栓移动到超程位置时,第二结构或凸起44接触开口 50内的表面48,并且止档部36移动脱离结构32 (至少参见图6A)。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为了允许锁止杆16不再与打开保持杆30相接合,仅需要提供大约0.75mm的间隙。当然,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提供的间隙尺寸,大于或小于上面提到的数值的尺寸被认为落入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范围内。
[0049]在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和类似术语在本文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来将一个构件与另一构件区分开。本文中的术语“一”或“一种”不表示对数量的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所提到的物体。此外,应当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底部”和“顶部”除非另有指明,否则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而并不限于任何一个位置或者空间方位。
[0050]与数量结合用的修饰词“大约”包含所述的数值并且具有通过上下文得出的含义(例如包含与该特定量的测量有关的误差程度)。
[0051]虽然仅仅结合有限数量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容易明白,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地,本发明可被更改以包括任何数量的本文没有描述但是与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相称的修改、变化、替换或等同结构。另外,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本发明的各个方案可以仅仅包括一些所述实施例。因此,本发明不应当被认为受到前面的描述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锁円,包括: 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的叉栓; 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锁止杆,其中,当该锁止杆处于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 打开保持杆,其被构造成当该锁止杆从该上锁位置运动到该解锁位置时接合和保持该锁止杆; 其中,该叉栓被构造成当该叉栓移离该闭合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中,该叉栓被构造成当所述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刚超过该闭合位置的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中,该叉栓被构造成当所述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中,该叉栓和该锁止杆可运动地安装在壳体内,该打开保持杆与该壳体的一部分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闩,其中,该叉栓的一个突出部被构造成当所述叉栓从该打开位置运动到至少该闭合位置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闩,其中,所述突出部在其接触该打开保持杆并使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止杆脱尚之前经过该打开保持杆中的沟道。
7.如权利要求1-3和5-6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闩的壳体一体形成。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由塑料形成。
9.一种锁円,包括: 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的叉栓; 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锁止杆,其中,当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接合该叉栓并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 可移动地安装到锁闩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打开保持杆,其中,该打开保持杆被构造成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接合且保持该锁止杆处于该解锁位置,并且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打开保持杆允许该锁止杆移动到该上锁位置,该打开保持杆被弹性偏压到该第一位置且该锁止杆被弹性偏压到该上锁位置;和 其中,该叉栓具有被构造成当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移动到该打开位置时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一位置运动到该第二位置的第一结构,且该叉栓具有被构造成当该叉栓移动到该闭合位置时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一位置运动到该第二位置的第二结构,以及该第二结构仅在该叉栓移动到稍微超过该叉栓的该闭合位置的超行程位置时接触该打开保持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闩,其中,该第一结构仅在该叉栓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接触该打开保持杆。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闩,其中,该第一结构和该第二结构从该叉栓的表面延伸出来,该第一结构和该第二结构在该表面上彼此间隔开。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闩的壳体一体形成,该打开保持杆和该锁止杆可枢转地安装到该壳体。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闩,其中,该第二结构在接触该打开保持杆并从该第一位置移动该打开保持杆之前经过该打开保持杆中的沟道。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闩,其中,该叉栓的多个部分和所述锁止杆在第一平面内移动,该第一结构和该第二结构在第二平面内移动,该第一平面平行于该第二平面,该打开保持杆位于该第二平面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锁闩,其中,该第一结构和该第二结构从该叉栓的表面延伸出来,该第一结构和该第二结构在该平面上彼此间隔开。
16.如权利要求9-15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与该锁闩的壳体一体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和该锁止杆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壳体。
18.如权利要求9-17所述的锁闩,其中,该打开保持杆由塑料形成。
19.一种用于使打开保持杆从与锁闩的锁止杆的接合中脱离的方法,包括: 将叉栓可枢转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 将该锁止杆可枢转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该锁止杆处于该上锁位置时该锁止杆接合该叉栓并阻止该叉栓从该闭合位置运动到该打开位置; 将该打开保持杆可移动地安装到该锁闩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该打开保持杆被构造成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第一位置时接合和保持该锁止杆处于该解锁位置,且当该打开保持杆处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打开保持杆允许该锁止杆移动到该上锁位置,该打开保持杆被弹性偏压到该第一位置且该锁止杆被弹性偏压到该上锁位置;和 当该叉栓移动到超过该闭合位置的位置时,利用该叉栓的结构将该打开保持杆从该第一位置移向该第二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打开保持杆与可枢转地安装有所述叉栓和锁止杆的的壳体一体形成。
【文档编号】E05B83/18GK104074413SQ201410125605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F·J·维斯奎斯, A·马丁内斯, D·M·珀金斯 申请人:因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