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门窗的扇页的拉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8905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用于门窗的扇页的拉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入装置(3),用于门窗的扇页,该拉入装置包括壳体(7)、设置在壳体的容纳空间(9)中的被弹簧(17)加载的活塞和支承在壳体中的轴(8),该轴与所述活塞共同作用,在轴上不可相对转动地设置用于扇页的操作臂,所述活塞构造成两件式的,即包括一个弹簧活塞(10)和一个阻尼活塞(11),所述弹簧活塞和阻尼活塞分别具有相互指向的突起(12、13),所述突起与至少一个设置在轴上的带动器(15、16)共同作用,所述带动器的头部表面形成具有空程区域(19)的空程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弹簧活塞上的突起以在空程区域上滑动的方式使轴与弹簧活塞脱耦。
【专利说明】用于门窗的扇页的拉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用于门窗的扇页的拉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DE19524779A1公开了一种具有可切换的空程功能的闭门器。在填充有液压油的壳体中一个活塞可克服弹簧移动地设置。该活塞可通过齿部并且一个小齿轮可通过杠杆装置与门扇连接。支撑在活塞上的弹簧在另一侧支撑在同样可移动地设置在壳体中的分离活塞上,该分离活塞可液压地切换。由此,弹簧可在张紧状态中保持在活塞和分离活塞之间,从而可实现用于门扇的空程。
[0003]这种装置是复杂的并且需要液压切换装置。未设置在门扇关闭位置附近将可自由运动的门扇向关闭位置的自动拉入。
[0004]DE3433891A1公开了一种用于闭门器的固定装置,其中,闭门器的凸轮机构可锁止,其方式是,构造为球的卡锁元件通过锥形件的斜面贴靠在可移动的空心圆柱体的横截面扩大部上并且向外部支撑在空心圆柱体的内表面上。
[0005]闭门器的固定仅在门扇的打开位置中进行,并且该固定复杂且高成本地通过电磁铁切换。
[0006]DE102009000539A1公开了一种包括壳体和在壳体中被导向的具有活塞杆的活塞的闭门器。另外,在壳体中设有弹簧,该弹簧在门扇打开时被加载并且构造用于自动关闭门扇。设置用于在工作缸中固定活塞的固定装置,通过固定装置的卡锁器件实现活塞的轴向锁止可能性。为了在关闭方向上固定活塞,设置在活塞杆上的保持榫在固定装置被激活时通过卡锁摇杆抵抗弹簧力地支撑在壳体上。
[0007]在此,闭门器的弹簧的固定通过电磁阀的切换复杂且高成本地进行。在弹簧被固定时不能将门扇拉入关闭位置中。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门窗的扇页(即门的扇页或者窗的扇页或者说门扇或窗扇)的拉入装置,该扇页在很大程度上可自由运动,但也能可靠地被导入其关闭位置中。
[0009]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以解决。从属权利要求构成本发明有利的实施可能性。
[0010]设置用于可转动的门窗(即门或窗)的拉入装置,门窗的扇页支承在边框上的合页中。这样构造拉入装置,使得扇页可在较大的范围上自由运动,仿佛在门上未设置装置。在扇页关闭位置附近的区域中,扇页被主动拉入关闭位置中。在此拉入运动受到额外缓冲,以避免扇页剧烈关闭。另外,设置一个用于扇页打开位置的位置,扇页在该打开位置附近通过拉入装置被拉开到所述打开位置中。
[0011]拉入装置具有构造为弹簧的蓄能器,该蓄能器在关闭位置附近拉入扇页。为了使扇页能够自由运动,设置至少一个空程装置,该空程装置允许扇页与蓄能器脱耦。类似于手动闭门器,门扇通过拉杆与轴作用连接,所述轴与可移动地设置在拉入装置中的两件式的活塞共同作用,所述活塞包括一个弹簧活塞和一个阻尼活塞。轴和活塞之间的作用连接是可分开的并且形成空程装置,由此轴在其移动中可与被弹簧加载的弹簧活塞脱耦或可与弹簧活塞耦合。有利的是,耦合仅存在于门扇的小的打开角度中,因此门扇在较大的打开角度中可自由运动。在门扇返回关闭位置附近时,被弹簧加载的弹簧活塞与阻尼活塞连同轴之间的耦合再次建立。在最初的打开运动中被张紧的弹簧再次释放其所存储的能量,并且门扇受缓冲地被导入其关闭位置中。
[0012]另外,在打开方向上在扇页可自由运动的区域之后再次形成弹簧活塞和阻尼活塞连同轴的耦合,从而扇页受缓冲地被拉开到扇页的打开位置中,扇页被固定在该位置中。有利的是,当扇页例如被猛然推开时,也通过缓冲避免扇页碰撞到墙或类似物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附图中的实施例。附图如下:
[0014]图1为门扇的局部图,包括相配的门框和集成的拉入装置的安装情况的局部剖面;
[0015]图2为具有在剖面图中处于扇页关闭时的初始位置中的空程装置的拉入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
[0016]图3为根据图2的拉入装置,处于扇页稍微打开时空程开始的位置中;
[0017]图4为根据图3的拉入装置,但处于扇页进一步打开时扇页被拉入打开位置的范围中;
[0018]图5为拉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具有处于初始位置中的更大的空程区域;
[0019]图6为根据图5的拉入装置,处于扇页稍微打开时向空程区域过渡的位置中;
[0020]图7为根据图5的拉入装置的另一视图,处于空程区域转移的区域中;
[0021]图8为根据图5的拉入装置的另一视图,处于空程区域的结束区域中;
[0022]图9为根据图5的拉入装置的另一视图,处于被拉入扇页打开位置的区域中。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示出集成在门的扇页I中的用于可转动地支承在合页中的扇页I的拉入装置3以及相配的边框2。
[0024]在边框2中安装有滑轨4,滑动件5导向于滑轨中。滑动件5可旋转地设置在操作臂6的一个端部上,操作臂6的另一端部与拉入装置3的轴8不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拉入装置3也可集成于边框2中并且滑轨4集成于扇页I中。拉入装置3或滑轨4也可平置地设置于扇页I或边框2上。在图2至4中示出拉入装置3的第一种实施例。
[0025]拉入装置3具有填充有液压油的壳体7,在壳体7中可旋转地支承有轴8,并且轴8设置于弹簧活塞10和阻尼活塞11之间,这两个活塞可移动地导向于壳体7中的容纳空间9中。弹簧活塞10和阻尼活塞11分别朝向轴8开口,从而在弹簧活塞10上悬臂状地形成突起12并且在阻尼活塞11上悬臂状地形成突起13。在端侧,壳体7的容纳空间9可在一侧或两侧借助封闭盖14密封地封闭。
[0026]在轴8的圆周上设置两个相邻的、但彼此间隔开设置的带动器15、16,所述带动器具有宽的头部表面。
[0027]在图2中所示的扇页I关闭时拉入装置3的初始位置中,上方的第一带动器15位于弹簧活塞10的上方突起12和阻尼活塞11的上方突起13之间。
[0028]弹簧17作为蓄能器作用于弹簧活塞10上,并且弹簧17可通过空程装置不作用于轴8和因此扇页I上,所述空程装置由空程区域19构成。空程区域19通过带动器15、16的头部表面构成。如在此所示,弹簧17在容纳空间9中在端侧可支承在壳体7上或替换地支承在弹簧侧的封闭盖14上。
[0029]与此相反,密封地导向于容纳空间9中的阻尼活塞11在容纳空间9中限定阻尼空间20,在阻尼活塞11中在朝向阻尼空间20的端面设置在此仅示意性示出的阀装置21,该阀装置21不阻碍阻尼活塞11向打开方向的移动。在关闭方向上,阀装置21缓冲阻尼活塞11的移动。替换或附加地,在壳体7中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溢流通道,在所述溢流通道中可设置可从外部接近的、可调节的用于影响拉入装置3性能的阀。阻尼活塞11被一个相对于弹簧17明显更弱的复位弹簧18加载。
[0030]从图2中所示的扇页I关闭时拉入装置3的初始位置起,在扇页I打开时轴8顺时针转动,由此第一带动器15与弹簧活塞10的上方的第一突起12共同作用并且使弹簧活塞向弹簧17方向移动。
[0031]在图3中弹簧活塞10这样远地移动,使得第一突起12滑动到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上并且接着在该空程区域上滑动,由此轴8在其运动中与弹簧活塞10和因此与弹簧17脱耦,因为弹簧活塞10不再向弹簧17方向移动。扇页I因此可自由运动,仿佛未设置拉入装置3。
[0032]弹簧活塞10的下方的第二突起12同时到达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19上。由此,使扇页I可自由运动的空程从第一带动器15转移到第二带动器16上。当扇页I进一步打开时,从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过渡到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上,由此轴8继续与弹簧17脱耦。
[0033]在图4中示出扇页I更进一步打开时轴8的位置,在其中第一带动器15进入上方的第一突起12和下方的第二突起12之间的缺口中并且带动器15不再在第一突起12上支撑弹簧活塞10。第二带动器16在此处于过渡区域中,在其中第二突起12刚刚离开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19并且第二带动器16靠置在阻尼活塞11的第二突起13上。
[0034]通过借助张紧的弹簧17的力向阻尼空间20方向被加载的弹簧活塞10,第二带动器16使轴8继续顺时针转动,在此弹簧17卸压。到目前为止可自由运动的扇页I由此被拉开到打开位置中,扇页I被保持在该位置中。扇页I向该打开位置的拉开通过阀装置21或通过必要时附加设置的阀缓冲。
[0035]在扇页I的关闭方向上所述过程按相反的顺序进行。从扇页I的被拉开的打开位置起——扇页I被保持在该位置中,扇页I向关闭方向移动。轴8在此逆时针转动,由此第二带动器16抵抗弹簧17推动弹簧活塞10并且使弹簧再次张紧。弹簧活塞10的下方的第二突起12接下来滑动到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19上,由此扇页I重新与弹簧17脱耦。同时进行从第二带动器16向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转移,其方式是,在弹簧活塞10的第二突起12离开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19之前,弹簧活塞10的上方的第一突起12到达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中。
[0036]在扇页I返回到关闭位置附近时,弹簧17和弹簧活塞10之间的耦合再次建立,其方式是,通过轴8的逆时针旋转第一突起12离开第一带动器15上的空程区域19并且与第一带动器15作用。通过借助张紧的弹簧17的力向阻尼空间20方向被加载的弹簧活塞10,现在第一突起12使第一带动器15和因此轴8逆时针旋转,在此弹簧17卸压并且再次到达图2所示的位置中。扇页I被主动拉入其关闭位置中,该拉入基于阀装置21或基于替换或附加地设置在壳体7的溢流通道中的阀实现缓冲,因为第一带动器15靠置在阻尼活塞11的上方突起13上并且使阻尼活塞抵抗复位弹簧18移动。
[0037]基于拉入装置3的弹簧活塞10和阻尼活塞11的对称结构,拉入装置3可无改变地设置在左侧和右侧挡靠的门上或者设置在边框2上或之中。在扇页I的关闭位置中,在反向布置时第二带动器16位于弹簧活塞10的突起12和阻尼活塞11的突起13之间。在扇页I的打开位置中,第一带动器15嵌入弹簧活塞10的突起12和阻尼活塞11的突起13之间。
[0038]在图5至8中示出拉入装置3的另一种实施例,在其中有利的是,可在扇页I的打开角度方面设置更大的空程区域19,因为带动器15、16可在轴8的圆周上彼此更远地设置。
[0039]在轴8上设置小齿轮区段形式的齿部,其中在带动器15、16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小齿轮轮齿22,由此朝向带动器15、16分别形成齿槽23。在弹簧活塞10的每个突起12上在端侧设置至少一个活塞齿24,该活塞齿与轴8共同作用并且设置用于嵌入相配的齿槽23中。也可设置具有相应齿槽数量23的多个小齿轮轮齿22以及多个活塞齿24。
[0040]图5示出在扇页I关闭时处于初始位置中的拉入装置3,在其中上方的第一活塞齿24嵌入相配的齿槽23中,该齿槽设置在第一带动器15和小齿轮轮齿22之间。弹簧活塞10以其突起12贴靠在阻尼活塞11的突起13上,由此被弹簧17加载的阻尼活塞11抵抗复位弹簧18移动并且使复位弹簧18张紧。
[0041]在图6中拉入装置3处于扇页I稍微打开时的位置中,通过扇页I打开引起的轴8的顺时针转动使第一带动器15贴靠在第一活塞齿24上并且使弹簧活塞10向弹簧17方向移动,由此弹簧17张紧。借助复位弹簧18加载的阻尼活塞11现在以一个凸肩25贴靠在第一带动器15上并且相应跟随弹簧活塞10。弹簧活塞10和阻尼活塞11不再以其突起12,13彼此靠置,而是由带动器15中继。
[0042]图7示出扇页I进一步打开时的位置,在其中第一活塞齿24滑动到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上。弹簧17现在被最大程度张紧。第一带动器15在此与阻尼活塞11的凸肩25分开,阻尼活塞现在在中心支撑在轴8上。同时下方的第二带动器16这样远地旋转,使得其空程区域19与下方的第二活塞齿24共同作用。弹簧17与在第一种实施例中一样与轴8脱稱,由此扇页I可自由运动。
[0043]在图8中示出过渡的开始,在其中打开的扇页I接下来相应于第一种实施例被拉开到打开位置中。第二活塞齿24刚刚离开第二带动器16的空程区域19,在此第二带动器16已经贴靠在阻尼活塞11的凸肩25上。到目前为止可自由运动的扇页I在进一步的打开运动中已被缓冲,因为第二带动器16引起阻尼活塞11的移动运动。然而弹簧17仍不起作用,因为第一活塞齿24还位于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中。这尤其在扇页I在打开方向上被猛然推开时是有利的。在图9中第一活塞齿24离开第一带动器15的空程区域19,并且弹簧17通过下方的第二活塞齿24作用于第二带动器16,由此轴8被顺时针加载并且扇页I被拉开到打开位置中。
[0044]图9的视图原则上相应于图6的视图,因为向扇页I的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的拉入基于拉入装置3的对称结构是相同的。因此操作臂6可替换地——根据其安装在扇页I还是边框2上——设置在轴8的一个或另一个端部上。
[0045]附图标记列表
[0046]I 扇页
[0047]2 边框
[0048]3 拉入装置
[0049]4 滑轨
[0050]5 滑动件
[0051]6 操作臂
[0052]7 壳体
[0053]8 轴
[0054]9 容纳空间
[0055]10弹簧活塞
[0056]11阻尼活塞
[0057]12弹簧活塞上的突起
[0058]13阻尼活塞上的突起
[0059]14封闭盖
[0060]15带动器
[0061]16带动器
[0062]17 弹簧
[0063]18复位弹簧
[0064]19空程区域
[0065]20阻尼空间
[0066]21阀装置
[0067]22小齿轮轮齿
[0068]23 齿槽
[0069]24活塞齿
[0070]25 凸肩
【权利要求】
1.拉入装置(3),用于门窗的扇页(I),该拉入装置包括壳体(7)、设置在壳体(7)的容纳空间(9)中的被弹簧(17)加载的活塞和支承在壳体(7)中的轴(8),该轴与所述活塞共同作用,在轴(8)上不可相对转动地设置用于扇页(I)的操作臂(6),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构造成两件式的,即包括一个弹簧活塞(10)和一个阻尼活塞(11),所述弹簧活塞(10)和阻尼活塞(11)分别具有相互指向的突起(12、13),所述突起与至少一个设置在轴(8)上的带动器(15、16)共同作用,所述带动器(15、16)的头部表面形成具有空程区域(19)的空程装置,至少一个设置在弹簧活塞(10)上的突起(12)以在空程区域(19)上滑动的方式使轴(8)与弹簧活塞(10)脱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带动器(15)和与第一带动器(15)隔开设置的第二带动器(16)设置在轴(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弹簧活塞(10)上的第一突起(12)以在第一带动器(15)上的空程区域(19)中滑动的方式并且弹簧活塞(10)上的第二突起(12)以在第二带动器(16)上的空程区域(19)中滑动的方式使扇页(I)的空程转移,在所述空程中扇页(I)可自由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带动器(15)和第二带动器(16)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齿槽(23)。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两个齿槽(23)之间设置一个小齿轮轮齿(22),由此在轴(8)上形成小齿轮区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弹簧活塞(10)上的突起(12)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活塞齿(24)。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活塞齿(24)以在第一带动器(15)上的空程区域(19)中滑动的方式并且第二活塞齿(24)以在第二带动器(16)上的空程区域(19)中滑动的方式使扇页⑴的空程转移,在所述空程中扇页⑴可自由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被弹簧(17)加载的弹簧活塞(10)的活塞齿(24)之一在嵌入相配的齿槽(23)时使轴(8)旋转并且将扇页(I)引入打开位置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的拉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阻尼活塞(11)上设置至少一个凸肩(25),带动器(15、16)贴靠在所述凸肩上。
【文档编号】E05F3/10GK104234567SQ201410200191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6日
【发明者】B·韦尔纳 申请人:盖慈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