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供茶叶机构及泡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074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供茶叶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泡茶机。



背景技术:

各国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喝茶,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很多人都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泡茶机,该泡茶机是放在一个小茶桌上,人们围桌而坐,边品茶,边交流。由于水平方向上的空间的限制,泡茶机的横向尺寸不能太大,所以泡茶机的自动化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现有的泡茶机最多也就能实现供水和加热自动化,而无法实现茶叶的自动供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横向尺寸小的自动供茶叶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泡茶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自动供茶叶机构,包括储茶腔,储茶腔的旁侧设有竖直设置的供茶腔,储茶腔与供茶腔连通,供茶腔内设有具有竖直转轴的供茶器,供茶器可在供茶腔在180度内反复转动,供茶器上设有等螺距的螺旋形的升茶片,供茶腔的立壁上设有茶叶出口;升茶片的螺旋升角小于升茶片上表面的摩擦角,储茶腔的底面为向下倾斜的导茶面,导茶面的下端与供茶腔连接,使得茶叶可沿导茶面进入供茶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茶叶出口上设有向下倾斜的落茶面,落茶面设在供茶腔外。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升茶片为软质构件,升茶片的边缘与供茶腔的腔壁抵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升茶片的螺旋升角为20度至35度之间。

一种泡茶机,包括带有加热模块的加热平台,加热平台上设有上述的自动供茶叶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自动供茶叶机构,包括储茶腔,储茶腔的旁侧设有竖直设置的供茶腔,储茶腔与供茶腔连通,供茶腔内设有具有竖直转轴的供茶器,供茶器可在供茶腔在180度内反复转动,供茶器上设有等螺距的螺旋形的升茶片;升茶片的螺旋升角小于升茶片上表面的摩擦角,储茶腔的底面为向下倾斜的导茶面,导茶面的下端与供茶腔连接,使得茶叶可沿导茶面进入供茶腔。使用时,将茶叶放入储茶腔中,茶叶进入供茶腔,供茶器的反复转动会迫使茶叶随着升茶片的转动而慢慢上升,最终茶叶从茶叶出口掉落。由于供茶腔呈竖直设置,所以水蒸气不容易进入供茶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自动供茶机构的泡茶机。本发明用于泡茶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这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具体地:

一种泡茶机,包括带有加热模块的加热平台4,加热平台上设有自动供茶叶机构,自动供茶叶机构包括储茶腔1,储茶腔1的旁侧设有竖直设置的供茶腔2,储茶腔1与供茶腔2连通,供茶腔2内设有具有竖直转轴的供茶器,供茶器可在供茶腔2在180度内反复转动,供茶器上设有等螺距的螺旋形的升茶片3,供茶腔2的立壁上设有茶叶出口;升茶片3的螺旋升角小于升茶片3上表面的摩擦角,螺旋升角亦即升茶片3的导程角,在中径圆柱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这样就可以让茶叶能自然地停留在升茶片3的上表面上而不会滑落,储茶腔1的底面为向下倾斜的导茶面11,导茶面11的下端与供茶腔2连接,使得茶叶可沿导茶面11进入供茶腔2。使用时,将茶叶放入储茶腔中,茶叶进入供茶腔,供茶器的反复转动会迫使茶叶随着升茶片的转动而慢慢上升,最终茶叶从茶叶出口掉落。由于供茶腔呈竖直设置,所以水蒸气不容易进入供茶腔。

茶叶的上升过程是这样的:茶叶进入升茶片3内,然后升茶片3往升茶片3的旋向的反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样就迫使茶叶往上移动,然后升茶片3正向转动,由于茶叶会停留在升茶片3,所以会留出一定的空隙,而这个空隙会有新的茶叶进行补充,如此反复转动就能让茶叶慢慢上升。

茶叶出口上设有向下倾斜的落茶面21,落茶面21设在供茶腔2外。这样不但利于茶叶正确地落入泡茶的器具中,也能挡住蒸汽。

为了防止茶叶被弄碎,升茶片3为软质构件,升茶片3的边缘与供茶腔2的腔壁抵接。

为了让茶叶能顺利往上供应,避免茶叶在升茶片3上往下滑,升茶片3的螺旋升角为20度至35度之间,螺旋升角亦即导程角,在中径圆柱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旋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