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性节能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16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舒适性节能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舒适性节能座椅。



背景技术:

现如今的教室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明显的增加;传统的教室座椅多为硬质塑料材质结构,功能单一,舒适性较差,难以满足舒适性教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舒适性节能座椅,舒适度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环境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一种舒适性节能座椅,包括复位座椅,其中,所述复位座椅上设有第一触点感应器、第二触点感应器、触头、温度感应器和控制芯片,所述复位座椅的座板上设有直线腔和用于给座板传热的发热装置,所述触头为球形且在所述直线腔内滚动,所述第一触点感应器和所述第二触点感应器分设于所述直线腔的两端,所述第一触点感应器、所述第二触点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发热装置连接;所述复位座椅上设有负离子发生装置,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连接有启动开关,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启动开关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直线腔的右端向下倾斜。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设于所述复位座椅椅背背面的上方。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直线腔设于所述座板内部。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板下方设有盒体,所述直线腔位于所述盒体内。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由于座椅上设有温度感应器,在座椅上有人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室内的温度情况确定是否开启发热装置,具有节能和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由于通过触头分别与第一触点感应器、第二触点感应器的接触判断座椅上是否坐有人,能够在无人的情况下及时断电,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具有推广价值;通过在座椅上设置发热装置能够改善寒冷的冬天教学环境较差的情况,学生学习环境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负离子发生装置能够产生负离子,可以在座椅周围形成负离子氧吧环境,呼吸起来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复位座椅上未坐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复位座椅上坐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复位座椅上未坐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复位座椅上坐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复位座椅1;第一触点感应器2;第二触点感应器3;触头4;温度感应器5;控制芯片6;直线腔7;座板8;发热装置9;盒体10;负离子发生装置11;进气口12;出气口1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舒适性节能座椅,包括复位座椅1,其中,复位座椅1上设有第一触点感应器2、第二触点感应器3、触头4、温度感应器5和控制芯片6,复位座椅1的座板8上设有直线腔7和用于给座板8传热的发热装置9,触头4为球形且在直线腔7内滚动,第一触点感应器2和第二触点感应器3分设于直线腔7的两端,第一触点感应器2、第二触点感应器3、温度感应器5分别与控制芯片6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控制芯片6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发热装置9连接。直线腔7的右端向下倾斜,直线腔7设于座板8内部;所述复位座椅1上设有负离子发生装置11,述负离子发生装置11设于所述复位座椅1椅背背面的上方,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1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气口12和出气口13,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11连接有启动开关,所述控制芯片6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启动开关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3、图4所示,座板8下方设有盒体10,直线腔7位于盒体10内。

当温度感应器5感应到室内温度过低,当有人坐下时,座板8放下的过程中,触头4滚动至第二触点感应器3的位置并接触,第二触点感应器3将接触信息传输给控制芯片6,控制芯片6根据综合分析温度感应器5的数据以及第二触点感应器3的信息,及时开启发热装置9以及负离子发生装置11,为座板8及时加热。

当温度感应器5感应到室内温度偏高,控制芯片6为第一触点感应器2和第二触点感应器3及时断电;只有在室内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控制芯片6才发出开启第一触点感应器2和第二触点感应器3的命令。

当温度感应器5感应到室内温度过低,未有人坐下,座板8处于翻起状态,触头4滚动至第一触点感应器2的位置并接触,第一触点感应器2将接触信息传输给控制芯片6,控制芯片6根据综合分析温度感应器5的数据以及第二触点感应器3的信息,及时关闭发热装置9和负离子发生装置11,节能省电。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附图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发明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