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667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地毯防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



背景技术:

地毯,是以棉、麻、毛、丝、草纱线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类之一。覆盖于住宅、宾馆、体育馆、展览厅、车辆、船舶、飞机等的地面,有减少噪声、隔热和装饰效果。地毯的脚感舒适,木地板、大理石、瓷砖等地面材料天冷潮湿的环境下脚感会不舒服,地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现有的地毯容易受潮,且在受潮后难以烘干,清理不便,受潮的地毯容易滋生细菌,对室内的环境影响严重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地毯容易受潮,且在受潮后难以烘干,清理不便,受潮的地毯容易滋生细菌,对室内的环境影响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包括加热装置和底部固定支撑板,所述底部固定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导水槽,且底部固定支撑板的两侧设置有侧固定板,所述侧固定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控温装置,所述导水槽靠近侧固定板的两侧设置有排水口,所述底部固定支撑板的内部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上方设置有水份缓存槽,所述水份缓存槽的上方设置有毛绒固定装置网,所述加热装置安装在底部固定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毛绒固定装置网的上方设置有表层毛绒,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靠近表层毛绒的两侧设置有金属导热块,所述侧固定板的上方靠近金属导热块的左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加热装置与加热控温装置均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导热块至少设置有十个,且十个金属导热块均匀安装在加热装置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导水管共设置有十个,且十个导水管分别安装在十个水份缓存槽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加热控温装置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加热控温装置分别安装在加热装置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水份缓存槽与导水槽通过导水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金属导热块方便加热装置均匀的对表层毛绒烘干,避免了表层毛绒中残留水份,同时也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毛绒固定装置网方便固定表层毛绒,导水管方便将地毯表层的水份将送入导水槽中排出,避免水份淤积在地毯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1-金属导热块、2-表层毛绒、3-毛绒固定装置网、4-水份缓存槽、5-加热装置、6-底部固定支撑板、7-侧固定板、8-排水口、9-导水管、10-导水槽、11-加热控温装置、12-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地毯,包括加热装置5和底部固定支撑板6,底部固定支撑板6的下方设置有导水槽10,且底部固定支撑板6的两侧设置有侧固定板7,侧固定板7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控温装置11,导水槽10靠近侧固定板7的两侧设置有排水口8,底部固定支撑板6的内部设置有导水管9,导水管9的上方设置有水份缓存槽4,水份缓存槽4的上方设置有毛绒固定装置网3,加热装置5安装在底部固定支撑板6的上方,毛绒固定装置网3的上方设置有表层毛绒2,加热装置5的上方靠近表层毛绒2的两侧设置有金属导热块1,侧固定板7的上方靠近金属导热块1的左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2,加热装置5与加热控温装置11均与控制面板12电性连接。

金属导热块1至少设置有十个,且十个金属导热块1均匀安装在加热装置5的上方,方便热量均匀的传递出去。导水管9共设置有十个,且十个导水管9分别安装在十个水份缓存槽4的下方。加热控温装置11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加热控温装置11分别安装在加热装置5的两端。水份缓存槽4与导水槽10通过导水管9连接,便于快速将水份排出。

本发明中的加热控温装置11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和供热装置,当温度超出设定温度时,供热装置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供热装置进行加热直至到达设定温度,从而实现了控温的目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发明安装好后,接通电源,通过控制面板12设定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加热装置5自动加热,热量通过金属导热块1对表层毛绒2进行烘干,同时加热控温装置11实时控制温度,当地毯表面有泼洒有水时,水通过毛绒固定装置网3进入到水份缓存槽4中,然后通过-导水管9进入到导水槽10中,最后通过排水口8排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