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用于餐桌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吸管水杯。
背景技术:
人们在用水杯进行喝水的时候通常都需要将水杯高高的举起来,同时也需要将头昂起来才能喝到水,或者是需要另外放一条吸管在杯子里用吸管进行喝水,但是吸管在杯子里晃来晃去和不方便人们使用,且容易弄丢。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管水杯,其可以让使用者在喝水时能够很方便的进行吸水,同时避免因额外配置吸管而带来的使用不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管水杯,包括杯体,杯体内具有顶部敞口的杯腔,杯腔的顶部形成杯口,所述杯体的内壁设有由杯腔底部延伸至杯口边缘的吸管,所述吸管在杯腔的底部具有底部开口,吸管在杯口边缘具有顶部开口,吸管内具有导通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的流道,所述杯体在外侧杯壁的中部位置形成手持部,所述杯体的内壁设有由杯腔底部边缘延伸至杯口边缘的凸肋,凸肋中开设流道形成所述吸管。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吸管在杯口边缘凸起形成吸嘴。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吸嘴与杯口边缘采用圆角平滑过渡。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杯体的杯腔呈圆筒状,杯腔的顶部形成圆形的杯口。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杯体底部设有杯座,杯座内凹并在边缘形成环形的杯座环。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手持部设有绕杯身的防滑环。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手持部设有若干凹凸的防滑点。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手持部设有供手掌握持的凹陷区域。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杯体、吸管采用液态硅胶一体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杯体内壁设计一条与杯体一体化的吸管,吸管从杯口边缘一直延伸到杯体底处,在末端设计有底部开口,顶端设计有顶部开口。使用其喝水时,人能在杯口的吸管处将杯底的水吸上来饮食,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其可以让使用者在喝水时能够很方便的进行吸水,同时避免因额外配置吸管而带来的使用不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杯身上设有防滑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杯身上设有防滑点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杯身上设有凹陷区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元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 上、下、左、右、前及后) 时,是以图3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管水杯,包括杯体1,杯体1内具有顶部敞口的杯腔2,杯体1的杯腔2呈圆筒状,杯腔2的顶部形成圆形的杯口3。所述杯体1的内壁设有由杯腔2底部延伸至杯口3边缘的吸管4,所述吸管4在杯腔2的底部具有底部开口5,吸管4在杯口3边缘具有顶部开口6,吸管4内具有导通底部开口5和顶部开口6的流道7,所述杯体1在外侧杯壁的中部或中部偏上位置形成手持部。所述杯体1的内壁设有由杯腔2底部边缘延伸至杯口3边缘的凸肋8,凸肋8中开设流道7形成所述吸管4。本实用新型在杯体1内壁设计一条与杯体1一体化的吸管4,吸管4从杯口3边缘一直延伸到杯体1底处,在末端设计有底部开口5,顶端设计有顶部开口6。使用其喝水时,人能在杯口5的吸管4处将杯底的水吸上来饮食,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其可以让使用者在喝水时能够很方便的进行吸水,同时避免因额外配置吸管而带来的使用不便。
所述吸管4在杯口3边缘凸起形成吸嘴9,吸嘴9设计比杯口5边缘略高,同时吸嘴9与杯口3边缘采用圆角平滑过渡,这样可以让使用者在喝水时能够很方便的找到吸管4的位置进行吸水,同时高凸起来的结构符合人嘴含着吸食的人机工程学,让人吸水更加舒适,平滑过渡的结构使得嘴唇与杯口接触时能够更加的舒适不会有楞刺的感觉。
所述杯体1底部设有杯座,杯座内凹并在边缘形成环形的杯座环10。杯底处设计为内凹式的结构设计,使得杯子放在桌面上时是杯子的四周着地,放置更加稳定。
所述杯体1、吸管4采用液态硅胶一体制作。杯子材料使用液态硅胶制作,液体硅胶材料本身无毒无害,无污染,所以用来做杯子让使用者的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且更绿色环保。硅胶为软质的材料所有不用担心杯子掉落会打碎的问题,不用担心碎玻璃会刺伤人体的问题,所以更安全了。硅胶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玻璃的、钢的要低很多,所有在杯子里装上热水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烫手的问题,暖暖的、软软的拿在手上会更加舒服。
为了提高杯体在使用时的抓持稳定性,被实用新型对手持部提供三种改进设计,手持部设有绕杯身的防滑环11;手持部设有若干凹凸的防滑点12;手持部设有供手掌握持的凹陷区域13,凹陷区域13采用圆弧仿生人手持结构进行防滑。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