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属于茶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茶壶(英文:teapot),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种,主要用来泡茶,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饭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茶壶是泡茶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的茶壶的蓄水杯为固定的不方便多个样式的蓄水杯更换,很难控制蓄水杯内水的流量,而且在倒茶时茶叶会倒入杯中,为饮用者带来不便,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内置定位旋转式开关,单向往复45度开合角度,微调后可以实现杯中的水流径向大小与速度,蓄水杯为可装卸可更换调整,便于多个样式的蓄水杯更换,增加美观,通过过滤网能够过滤茶叶,通过密封垫能够防止漏水,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顶部设有茶壶底座,所述茶壶底座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茶壶底座内腔顶部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顶部设有卡槽与第一瓷片,所述第一瓷片上等距设有两个第一扇形通孔,且其中一个第一扇形通孔设于所述卡槽内侧一端,所述第一瓷片顶部设有茶壶,所述茶壶底部设有第二瓷片,所述茶壶与第二瓷片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一瓷片与所述第二瓷片的接触面上均设有密封垫,所述第二瓷片上等距设有两个第二扇形通孔,所述茶壶底部设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与所述第二扇形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茶壶底部还设有凸件,所述凸件设于其中一个第二瓷片外壁一侧,且与第二扇形通孔的外壁长度相同。
进一步而言,所述过滤网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支撑座底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卡槽两边之间的角度为45度,且所述卡槽活动连接所述凸件,所述卡槽的长度为所述凸件长度的3-4倍。
进一步而言,所述出水口下方设有茶壶放置台,所述茶壶放置台设于所述支撑台顶部一侧。
进一步而言,所述茶壶顶部设有壶盖。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该新型组合式茶壶内置定位旋转式开关,单向往复45度开合角度,微调后可以实现杯中的水流径向大小与速度,蓄水杯为可装卸可更换调整,便于多个样式的蓄水杯更换,增加美观,通过过滤网能够过滤茶叶,通过密封垫能够防止漏水。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支撑座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侧壶底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茶壶底部示意图。
图中标号:1、支撑台;2、茶壶底座;3、出水口;4、支撑座;5、过滤网;6、卡槽;7、第一瓷片;8、第一扇形通孔;9、茶壶;10、第二瓷片;11、密封垫;12、第二扇形通孔;13、漏水孔;14、凸件;15、茶壶放置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新型组合式茶壶,包括支撑台1,所述支撑台1顶部设有茶壶底座2,所述茶壶底座2一侧设有出水口3,所述茶壶底座2内腔顶部连接有支撑座4,所述支撑座4顶部设有卡槽6与第一瓷片7,所述第一瓷片7上等距设有两个第一扇形通孔8,且其中一个第一扇形通孔8设于所述卡槽6内侧一端,所述第一瓷片7顶部设有茶壶9,所述茶壶9底部设有第二瓷片10,所述茶壶9与第二瓷片10之间设有过滤网5,所述第一瓷片7与所述第二瓷片10的接触面上均设有密封垫11,所述第二瓷片10上等距设有两个第二扇形通孔12,所述茶壶9底部设有漏水孔13,所述漏水孔13与所述第二扇形通孔12的位置对应,所述茶壶9底部还设有凸件14,所述凸件14设于其中一个第二瓷片10外壁一侧,且与第二扇形通孔12的外壁长度相同。
更具体而言,所述过滤网5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支撑座4底部,通过螺纹连接能够方便过滤网的拆卸,方便了清洗,所述卡槽6两边之间的角度为45度,且所述卡槽6活动连接所述凸件14,所述卡槽6的长度为所述凸件14长度的3-4倍,单向往复45度开合角度,微调后可以实现杯中的水流径向大小与速度,蓄水杯为可装卸可更换调整,所述出水口3下方设有茶壶放置台15,所述茶壶放置台15设于所述支撑台1顶部一侧,所述茶壶9顶部设有壶盖,通过壶盖方便茶壶9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改进于:该新型组合式茶壶内置定位旋转式开关,单向往复45度开合角度,微调后可以实现杯中的水流径向大小与速度,蓄水杯为可装卸可更换调整,便于多个样式的蓄水杯更换,增加美观,通过过滤网能够过滤茶叶,通过密封垫能够防止漏水。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