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鸡蛋饼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773019阅读:1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鸡蛋饼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鸡蛋饼机器人。

背景技术:
鸡蛋饼作为我国的传统美食,深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摊制鸡蛋饼变得越来越普及。但是,在摊制鸡蛋饼时,需要放料、加水、加油、搅拌、摊制等多个动作,因此,需要专门有人看管。而且,其各个动作之间要协调进行,普通人制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能够通过机器人来摊制鸡蛋饼,那么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专门用于摊制鸡蛋饼的机器人。虽然有些机器人能够实现摊制鸡蛋饼的功能,但是,它们的结构也非常复杂,从而使得其造价很高,难以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鸡蛋饼机器人,该鸡蛋饼机器人能够模拟人的动作进行摊制鸡蛋饼且便于清洗,同时,其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鸡蛋饼机器人,其包括蓝牙模块、与所述蓝牙模块相连的单片机、加料机构、打蛋机构、搅拌机构和煎炸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加料步进电机和加料盒,所述加料盒内设有多块隔板,所述加料步进电机带动所述多块隔板转动从而将定量的鸡蛋、糖和面粉供应到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槽中,所述打蛋机构包括供蛋管,所述供蛋管的下段设有横过其的刀片,所述刀片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通过螺母安装在丝杠上,所述丝杠的一端与退刀电机相连,所述安装板上还安装有位于所述刀片下方的斜槽,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槽,所述搅拌槽中设置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一端与搅拌电机相连,所述搅拌槽的上方设置有供水管和供油管、下端连接有面桨管,所述供水管上设置有加水电磁阀,所述供油管上设置有加油电磁阀,所述面桨管上设置有面桨电磁阀,所述煎炸机构包括电磁炉和位于所述电磁炉上的平底锅,所述电磁炉与电磁炉控制器相连,所述平底锅与翻锅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加料步进电机、退刀电机、搅拌电机、加水电磁阀、加油电磁阀、面桨电磁阀、电磁炉控制器和翻锅舵机都与所述单片机相连。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刀片上设置有鸡蛋落下传感器,且所述鸡蛋落下传感器与所述单片机相连。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斜槽用于将蛋壳输送到垃圾桶中。再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加料盒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围圆筒、中间圆筒和内层圆筒,所述内层圆筒中设置有与所述加料步进电机的输出轴相连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多块径向延伸的隔板,所述多块径向延伸的隔板能够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而转动,所述加料盒的底板上设置与所述供蛋管、供糖管和供面粉管相连的开口。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1、其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摊制鸡蛋饼操作,从而制作出鸡蛋饼美食。2、其结构简单,仅仅需要一些单片机、步进电机、舵机及一些常见的机械结构,与现有的机器人相比,造价及其低廉,便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加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加料机构的加料盒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打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煎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的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在进行摊制鸡蛋时,需要将鸡蛋、糖和面粉加入到搅拌槽中,在供给鸡蛋时还需要将鸡蛋打烂以去除蛋壳,并将水和油加入到搅拌槽中以搅拌成面桨,并将面桨供给到煎锅上以进行煎制。在煎制好之后,还需要将摊好的鸡蛋饼取下。为此,需要用到加料机构、打蛋机构、搅拌机构和煎炸机构。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包括蓝牙模块、与所述蓝牙模块相连的单片机、加料机构、打蛋机构、搅拌机构和煎炸机构。其中,所述加料机构用于将鸡蛋、糖和面粉加入到搅拌机构的搅拌槽中。所述打蛋机构用于打烂鸡蛋并去除蛋壳。所述搅拌机构用于将鸡蛋、糖、面粉、水和油搅拌成面桨并将面桨供给到所述煎炸机构。所述煎炸机构用于将面桨摊制成鸡蛋饼并取下鸡蛋饼。如图1所示,所述加料机构包括加料步进电机1和加料盒2。所述加料盒1内设有多块隔板2.5。所述加料步进电机1带动所述多块隔板2.5转动从而将定量的鸡蛋、糖和面粉供应到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槽11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加料盒2包括同心设置的外围圆筒2.1、中间圆筒2.2和内层圆筒2.3。所述内层圆筒2.3中设置有与所述加料步进电机1的输出轴相连的转轴2.4。所述转轴2.4上设置有多块径向延伸的隔板2.5。所述隔板2.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转子2.4上,另一端与所述外围圆筒2.1的内壁相抵,并且所述中间圆筒2.2和内层圆筒2.3都从所述隔板2.5中穿过。所述多块径向延伸的隔板2.5能够在所述转轴2.4的带动下而转动。所述加料盒2的底板2.6上设置与供蛋管3、供糖管和供面粉管相连的开口。这样,通过所述外围圆筒2.1、中间圆筒2.2、内层圆筒2.3和多块隔板2.5可以将所述加料盒2的内部空间分成多个间隔,在每个间隔中可以放置不同的物体。并且,更优选地,所述多块隔板2.5均匀地间隔开。这样,可以在所述外围圆筒2.1、中间圆筒2.2和两块隔板2.5之间放置鸡蛋,且在其中一个空间的底板上设置与供蛋管3相连的开口;在所述外中间圆筒2.2、内层圆筒2.3和两块隔板2.5之间放置面粉,且在其中一个空间的底板上设置与供面粉管相连的开口;在所述内层圆筒2.3、转轴2.4和两块隔板2.5之间放置糖,且在其中一个空间的底板上设置与供糖管相连的开口。这样,不但实现了鸡蛋、糖和面粉的分开放置,避免互相影响,且每份鸡蛋都是等量的,每份糖也是等量的,每份面粉也是等量的。同时,通过转动所述隔板2.5,能够将定量的鸡蛋、面粉和糖输送到供蛋管、供面粉管和供糖管中,实现鸡蛋、面粉和糖的按比例定量供应。其中,所述供面粉管用于将面粉供给到搅拌槽11中。所述供糖管用于将糖供给到搅拌槽11中。如图3所示,所述打蛋机构包括供蛋管3。所述供蛋管3接收来自所述加料盒2的鸡蛋,并且所述供蛋管3的下段设有横过其的刀片4。例如,所述供蛋管3的下端设置有供所述刀片4穿过的孔。从所述供蛋管3落下的鸡蛋下落到所述刀片4上,利用所述刀片4将鸡蛋打出裂缝并使得蛋壳通过所述裂缝卡在所述刀片4上,同时,蛋清蛋黄通过所述裂缝流出并流到所述搅拌槽11中。所述刀片4安装在安装板5上。所述安装板5通过螺母安装在丝杠6上。所述丝杠6的一端与退刀电机7相连。所述安装板5上还安装有位于所述刀片4下方的斜槽8。在蛋清和蛋黄流出之后,所述退刀电机7转动,使得所述刀片4和斜槽8都向外移动。卡在所述刀片4上的蛋壳受到所述供蛋管3的作用而从所述刀片4上滑落并落到所述斜槽8上。所述斜槽8的末端可以连接垃圾桶9。这样,通过所述斜槽8可以将蛋壳输送到垃圾桶9中。其中,所述斜槽8的底部开有缝隙,以不阻挡蛋清和蛋黄。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刀片4上设置有鸡蛋落下传感器10。通过所述鸡蛋落下传感器10可以感知鸡蛋是否落到所述刀片4上,从而便于控制所述退刀电机7的转动。如图4所示,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槽11。所述搅拌槽11中设置有搅拌器12。所述搅拌器12的一端与搅拌电机13相连,所述搅拌电机13能够带动所述搅拌器12转动从而实现搅拌。所述搅拌槽11的上方设置有供水管14和供油管16、下端连接有面桨管18。其中,所述供水管14用于将水供给到所述搅拌槽11中。所述供油管16用于将油供给到所述搅拌槽11中。所述面桨管18用于将搅拌好的面桨排出所述搅拌槽11。所述供水管14上设置有加水电磁阀15,以便于控制加水。所述供油管16上设置有加油电磁阀17,以便于控制加油。所述面桨管18上设置有面桨电磁阀19,以便于控制面桨的排出。在来自所述加料机构的面粉和糖、来自所述打蛋机构的蛋清蛋壳、来自所述供水管14的水和来自所述供油管16的油都被加入到所述搅拌槽11中之后,所述搅拌电机13带动所述搅拌器12转动从而实现搅拌,进而将其搅拌成均匀的面桨。所述煎炸机构包括电磁炉20和位于所述电磁炉20上的平底锅。搅拌好的面桨通过所述面桨管18而供给到所述平底锅上。所述电磁炉20加热所述平底锅,从而实现鸡蛋饼的煎制。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磁炉20与电磁炉控制器21相连,以便于控制所述电磁炉20的启动、功率等。所述平底锅与翻锅舵机22的输出轴相连。这样,在鸡蛋饼被煎制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述翻锅舵机22带动所述平底锅翻转,从而将摊制好的鸡蛋饼从所述平底锅上取下。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述鸡蛋饼机器人进一步包括蓝牙模块和与所述蓝牙模块相连的单片机。并且,所述加料步进电机1、退刀电机7、鸡蛋落下传感器10、搅拌电机13、加水电磁阀15、加油电磁阀17、面桨电磁阀19、电磁炉控制器21和翻锅舵机22都与所述单片机相连。通过所述蓝牙模块将编制好的摊制鸡蛋饼指令传递给所述单片机。所述单片机按照所述指令控制所述加料步进电机1、退刀电机7、搅拌电机13、加水电磁阀15、加油电磁阀17、面桨电磁阀19、电磁炉控制器21和翻锅舵机22,从而实现鸡蛋饼的摊制。本实用新型的鸡蛋饼机器人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摊制鸡蛋饼操作,从而制作出鸡蛋饼美食。并且,其结构简单,仅仅需要一些单片机、步进电机、舵机及一些常见的机械结构,与现有的机器人相比,造价及其低廉,便于推广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