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13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热器具一般包括本体和上盖,上盖一侧通过铰接结构可摆动地连接在本体上,所述本体与上盖间跨接有各种输送线,包括电源导线和输水管等。在现有设计中,为了节省空间,输送线从上盖一侧向下穿过铰接结构并进入本体中,这种结构的电热器具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输送线在穿出上盖后以垂直布线方式直接进入本体,使得输送线位于上盖和本体间的中段长度较短,随着上盖不断开合盖,输送线会在其中段某一特定小尺寸区段内进行往复弯折动作,导致上述某小尺寸区段在上盖开合时需要进行大角度弯折形变,输送线会因频繁弯折而磨损,甚至出现输送线断裂的情况,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通过延长输送线中段长度来应对上盖开合的摆动角度变化,进而减小输送线单位长度内的扭转形变量,减小输送线磨损,延长输送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包括本体以及盖合在本体上的上盖,所述上盖通过一带铰接轴的铰接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本体与上盖间跨接有输送线,所述输送线两端部分别与本体、上盖连接,中段沿所述铰接结构穿设,所述输送线中段随着上盖开合而扭转。将输送线的布线方式由原先的竖向布置方式改进为沿铰接结构穿设的方式,使得输送线中段长度延长,利用具有较大长度的输送线中段来应对上盖开合过程中由于摆动产生的角度变化,有效避免原有结构中在频繁、集中弯折某一特定小尺寸区段的情况,通过减小输送线中段单位长度的扭转形变量来减缓输送线磨损,有效延长输送线的使用寿命。所述输送线两端部分别与本体和上盖固接,所述输送线除去上述两端部部分均为所述输送线的中段。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和本体上分别设有固接所述输送线两端部的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输送线上端部通过上连接槽固接在上盖上,输送线下端部通过下连接槽固接在本体上,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对输送线两端部起到定位作用,确保输送部中段能及时响应开合上盖所需要的姿态调整。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线两端分别定形卡置在所述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中。定形卡置是指输送线两端部分别卡置在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中,输送线端部不会因上盖开合而产生轮廓变形、弯折、扭曲、旋转等动作,确保输送线端部不会出现小尺寸区段内的频繁形变,进而避免输送线两端部因磨损过度而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线为输水管,所述输水管两端分别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中。输水管为中部带水流腔的管道,实现上盖水箱与本体间的水体输送,输水管的两端部被定形卡置,不会因上盖开合而形变扭转。

作为优选,所述输水管包括两软管以及通连所述软管的扭转组件,所述扭转组件包括一主管以及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主管上的副管,所述副管和主管分别与对应软管通连。主管与副管转动连接,使得主管和副管配合应对上盖开合时的角度变化;由于扭转组件与铰接轴为平行布置,当上盖开合转动时,输送管两端会产生相对位移,软管起到应对输水管两端位移的作用,确保主管和副管始终处于同轴姿态。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设有卡置所述主管的限位片,所述扭转组件上设有与铰接轴匹配的避让缺口。限位片用于卡置固定主管,使得主管位置固定,并为副管提供稳定支撑。避让缺口是为了充分利用铰接结构内部以及周边的狭小空间,确保输水管流量满足供水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输水管为软管,所述本体上设有一硬质套管,所述输水管中段可扭转地贯穿所述硬质套管。提供另一种输水管结构,输水管整根为软管,输水管中段用于扭转应对上盖开合形成的角度变化,输水管中段外露于硬质套管部分起到应对输水管两端位移的作用。硬质套管对软管起到定位且限制形变的作用,确保软管不会在小尺寸区段内因过度形变扭转而发生加速磨损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硬质套管与所述铰接轴平行设置,使得输水管具有较长的中段长度来应对扭转形变。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线为导线,所述导线两端分别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连接槽和下连接槽中,所述导线中段与所述铰接轴平行设置。导线中段沿铰接轴布置,使得导线呈Z形,相较于原有竖向布线结构,多出了平行于铰接轴的部分,使得导线中段具有更大的长度来应对分担形变和扭转,进而减小单位长度的形变量,减小导线磨损。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槽沿所述上盖壁面开设;或者,所述下连接槽沿所述本体壁面开设。输送线上端定形卡入上连接槽,使得输送线上端始终沿着上盖轮廓布置,不会因上盖开合而发生形变,进而避免具有频繁弯折扭转的情况发生;输送线下端定形卡入下连接槽,使得输送线下端始终沿着本体轮廓布置,不会因上盖开合而发生形变,进而避免具有频繁弯折扭转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输送线的布线方式由原先的竖向布置方式改进为沿铰接结构穿设的方式,使得输送线中段长度延长,利用具有较大长度的输送线中段来应对上盖开合过程中由于摆动产生的角度变化,有效避免原有结构中在频繁、集中弯折某一特定小尺寸区段的情况,通过减小输送线中段单位长度的扭转形变量来减缓输送线磨损,有效延长输送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交接轴、输水管以及导线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所述输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所述输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五所述导线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上盖,3、铰接轴,4、上连接槽,5、下连接槽,6、输水管,7、主管,8、副管,9、缺口,10、导线,11、硬质套管,12、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5所示的一种带防折输送线结构的电热器具,由本体1以及盖合在本体1上的上盖2组成,所述上盖2通过一带铰接轴3的铰接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所述本体1与上盖2间跨接有输送线,所述输送线两端部分别与本体1、上盖2连接,中段沿所述铰接结构穿设,所述输送线中段随着上盖2开合而扭转。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送线的两端分别与上盖2、本体1固接,输送线的中段沿铰接结构穿设,穿设方向为非竖置方向,优选为横向穿设,使得输送线中段与交接轴平行,也可以为斜向穿设,使得输送线中段具有较大的长度尺寸来应对上盖2开合时的输送线形变扭转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扭转包括扭曲、旋转等动作:扭曲是指两端部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后,输送线中段产生的姿态调整动作,弯折也是扭曲的一种形式;旋转是指两端部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任一端部发生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或者两端部以各自轴线为中心发生不同步的旋转时,输送线中段产生的自身调整动作。扭曲和旋转可同时进行,也能单独进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输送线中段与铰接轴3为非同轴设置,且输送线两端分别与上盖2和本体1连接,这就导致了输送线上端与上盖2的空间位置以及输送线下端与本体1的空间位置会随着上盖2开合状态变化而发生相对位移,具体表现为,当上盖2处于闭合状态时,假设此时输送线上端与输送线下端间连接线与铰接轴3平行,当上盖2以铰接轴3为中心进行转动并向开启状态切换时,输送线上端会随着上盖2以交接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而输送线下端则仍旧与本体1相对静止,这就导致在上盖2开合过程中,输送线中段既要应对应上盖2开合转动而形成的扭转,还要应对因输送线上端转动而形成的位移,使得输送线中段会在上盖2开合时同时进行扭转和弯曲动作。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送线可以为输水管6,也可以为输电或控制用的导线10,只要是连接上盖2和本体1,且主要目的不是用于增强上盖2和本体1间连接强度的管或线,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输送线的范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输水管6和导线10可独立或者配合使用(如图2所示),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本实用新型所涉及方案可以用于各种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上盖2和本体1的电热器具,例如饭煲、炒菜机等。

实施例一: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上盖2通过一带铰接轴3的铰接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1上,所述本体1与上盖2间跨接有输送线,所述上盖2和本体1上分别设有固接所述输送线两端部的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所述输送线两端部分别与本体1、上盖2连接,中段沿所述铰接结构穿设,所述输送线中段随着上盖2开合而扭转。所述输送线两端分别定形卡置在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中。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竖向投影错位布置,优选方案为,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分别位于铰接轴3两侧,使得输送线中段能横向穿过铰接结构,为输送线提供长度较大的中段结构,以减小输送线中段单位长度弯折、扭转形变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上连接槽4沿所述上盖2壁面开设。上盖2包括盖体以及设于盖体周缘的围边,上盖2通过围边与本体1连接。上盖2通过一侧的围边铰接在本体1顶缘上,使得上盖2能匹配盖和所述本体1。输送线中段穿过铰接结构,使得上连接槽4需要通过围边延伸进入盖体,所以,上连接槽4包括设于围边上的竖向槽以及设于盖体内的横向槽,输送线的上端部依次通过竖向槽和横向槽后,与上盖2中的对应部件连接。由于输送线上端部定形卡置在上连接槽4中,使得上端部与上连接槽4侧壁间位置、角度、形状轮廓均为固定的,位于上连接槽4内的输送线上端部不会因上盖2开合而在上连接槽4内部发生弯折、扭转等情况,有效防止输送线上端部因频繁形变而磨损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下连接槽5沿所述本体1壁面开设。本体1中部设有朝上敞口的内腔,下连接槽5能将输送线沿本体1侧壁引导至本体1底部,实现与对应部件连接。由于输送线下端部定形卡置在下连接槽5中,使得输送线下端部与下连接槽5侧壁间位置、角度、形状轮廓均为固定的,位于下连接槽5内的输送线下端部不会因上盖2开合而在下连接槽5内部发生弯折、扭转等情况,有效防止输送线下端部因频繁形变而磨损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二:

相对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对输送线种类做了进一步限定,并提供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送线为输水管6,所述输水管6两端分别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中。所述输水管6的上端设置在上盖2中的水箱通连,下端与本体1内的锅体通连,在使用时,水箱中的水体能顺着输水管6流入锅体中,在蒸煮食物时能满足食物对水量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水管6包括两软管以及通连所述软管的扭转组件,所述扭转组件包括一主管7以及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主管7上的副管8(如图3所示),所述副管8和主管7分别与对应软管通连。所述本体1上设有卡置所述主管7的限位片,所述扭转组件上设有与铰接轴3匹配的避让缺口9。

在实际安装中,所述软管包括上软管和下软管。上软管的上端与水箱通连,上软管上端部卡置定形在上连接槽4中,上软管的下端与主管7的上端口通连;主管7的下端口与副管8的上端口转动连接并通连;副管8的下端口与下软管的上端口通连;下软管的下端部卡置定形在下连接槽5中,下软管的下端与锅体通连。通过上述连接使得水箱内水体依次通过上软管、主管7、副管8以及下软管送入锅体内。当上盖2开合时,利用柔软可形变的上软管下端部和下软管上端部来应对上连接槽4的位移变化,并利用转动配合的主管7和副管8来应对上盖2开设产生的上盖2与本体1间的角度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主管7或副管8可以固接在本体1或上盖2上,用于限定扭转结构的活动范围。当主管7或副管8固接在本体1上时,下软管无需应对上连接槽4位移的影响,所以可以采用省去或缩短下软管的方案,并适当增长上软管外露于上连接槽4的下端部尺寸;当主管7或副管8固接在上盖2上时,上软管无需应对上连接槽4位移的影响,所以可以采用省去或缩短上软管的方案,并适当增长下软管外露于下连接槽5的上端部尺寸。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节约扭转组件转动时的空间,当主管7为转动件时,所述主管7为直管结构;当副管8为转动件时,所述副管8为直管结构。

实施例三:

相对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提供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输水管6为软管12,所述本体1上设有一硬质套管11,所述输水管6中段可扭转地贯穿所述硬质套管11(如图4所示)。所述硬质套管11与所述铰接轴3平行设置。

输水管6为整根的软管12,软管12的上端口与水箱通连,上端部卡置定形在上连接槽4中,中段穿过所述硬质套管,下端部卡置定形在下连接槽5中,下端口与锅体通连,使得水箱内的水体沿软管12输入锅体中。

在上述结构中,软管12位于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间的中段来应对上盖2开设产生的上盖2与本体1间的角度变化;软管12位于上连接槽4与硬质套管11间、硬质套管11与下连接槽5间的区段来应对上连接槽4的位移变化。硬质套管11起到限制软管12过度形变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硬质套管11可以不与本体1或上盖2连接,使得硬质套管11会随着软管12扭曲旋转在铰接结构周边的有限空间内发生偏转、位移。当然,硬质套管11也可以固接在本体1或上盖2上。当硬质套管11固接在本体1上时,则上连接槽4的位移变化需要软管12位于上连接槽4与硬质套管11间区段来应对,当硬质套管11固接在上盖2上时,则上连接槽4的位移变化需要软管12位于下连接槽5与硬质套管11间区段来应对。

实施例四:

相对于实施例一,实施例四对输送线种类做了进一步限定,并提供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线为导线10,所述导线10两端分别被卡置定形在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中,所述导线10中段与所述铰接轴3平行设置。导线10为电源线、控制线或者信号线。所述导线10两端部被卡置定形在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中,中段穿过铰接结构。铰接结构周边为导线10中段提供穿设通道,当导线10中段长度较通道长度长时,导线10中段可以抵触在通道侧壁上,当导线10中段长度与通道长度匹配时,导线10中段悬置在通道中,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一般情况下,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分置在铰接轴两侧,使得导线呈Z形(如图5所示),既方便导线两端分别与上连接槽4、下连接槽5卡置定形,还使得导线10中段具有与铰接轴平行的区段。此外,所述导线10中段甚至可以在通道内卷曲呈U形,此时,既满足导线10中段长度要求,还使得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竖向投影重合,也应视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

实施例五:

相对于实施例一,对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的位置提供另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上连接槽4和下连接槽5在竖向投影上的位置错位,但并不局限于铰接轴3两侧,使得输送线无需横向贯穿铰接轴3设置。例如,上连接槽4的竖向投影位置位于交接轴一侧,下连接槽5的竖向投影位置位于交接轴中部,亦能实现输送线中部具有较长的应对上盖2开合变化的长度尺寸,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