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7136阅读:1589来源:国知局
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床都是固定高度且也不能调节倾斜度,严重不能满足智能家居时代要求,比如年轻夫妻情趣有需求以及年老者或行动不便的人群上下床很困难的现状,因此,需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用物理的方法来自动调节床架的高度和倾斜度,从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所述智能床包括第一床体与第二床体,所述第一床体与第二床体相互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床体为自动升降床体或自动倾斜床体,所述第二床体为自动倾斜床体或自动升降床体,所述第一床体与第二床体分别独立运作。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将床的一部分设置成自动升降床体,另一部分设置成自动倾斜床体,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来调节高度与倾斜度,当年老者使用不便时,可随意调节高度与倾斜度,满足了双人使用时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升降床体包括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及连接床体顶板与底板的升降结构,所述顶板通过所述升降结构上下运动。将第一顶板设置成可上下移动的顶板,便于第一床体的高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结构为由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组成的“十”字形支架,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绕“十”字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顶端与第一顶板转动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底端与第一底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上连接有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将升降结构设置成“十”字形支架,其结构合理,操作便捷,通过 “十”字形支架的转动来带动第一顶板的上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顶端的活动位置设有滑轨,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顶端滑设于所述滑轨内,在第一顶板上设置滑轨便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滑动且便于第一顶板的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器为电动控制器或气动控制器。设置电动或者气动的控制器便于升降结构的自动化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倾斜床体包括第二顶板、第二底板及连接第二顶板与第二底板的倾斜结构,所述第二顶板通过所述倾斜结构旋转倾斜。将第二顶板设置成可倾斜的顶板,便于第二床体的倾斜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结构包含第一倾斜结构与第二倾斜结构,所述第一倾斜结构与第二倾斜结构分别包括一固定杆及一倾斜支架,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顶板的中间位置,底端固定于第二底板上,所述倾斜支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顶板头端与尾端沿第二顶板的中间位置旋转倾斜。将第二床体的中间固定,便于倾斜结构在倾斜过程中可绕中间旋转,便于调节第二床体头端与尾端的倾斜度,且可与第一床体结合使用,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要。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支架为由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组成的“丁”字形支架,所述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的底端与第二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顶板,所述第四连杆的顶端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杆的中间,且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上连接有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连杆的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顶板的头端与尾端绕固定杆旋转倾斜。其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板上对应所述第三连杆顶端的活动位置设有滑槽,所述第三连杆的顶端滑设于所述滑槽内,设置滑槽的结构合理,便于第三连杆的滑动及第二顶板的倾斜。

另外,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器为电动控制器或气动控制器。设置电动或者气动的控制器便于倾斜结构的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第一床体在运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第一床体的升降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体在运作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体的倾斜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的第二床体在另一种倾斜运作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现有技术的进一步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自动升降与倾斜智能床,如图1与图2所示,智能床包括第一床体1与第二床体2,第一床体1与第二床体2为相同尺寸的床体且相互贴合;

其中,第一床体1为自动升降床体,第二床体2为自动倾斜床体,第一床体1与第二床体2分别独立运作。

具体地说,将第一床体1、第二床体2分别设置成自动升降床体和自动倾斜床体,当需要调节任意一个床体时,启动自动升降床体至所需位置,或者启动自动倾斜床体使第二床体倾斜至一定角度,若需调整回来时再启动自动升降床体或自动倾斜床体将智能床调整至原始位置,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随意调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床体1包括第一顶板11、第一底板12及连接第一顶板11与第一底板12的升降结构13,第一床体1的四周可通过木板或者其他材料包覆起来,也可将第一床体1的四周设为空心,仅有第一顶板11与第一底板12支撑,第一底板12固定于地面上或床脚上,第一顶板11通过升降结构13上下运动。将第一顶板11设置成可上下移动的顶板,便于第一床体1的高度调节。

而且,升降结构13为由第一连杆131及第二连杆132组成的“十”字形支架,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绕“十”字形支架中心旋转,第一连杆131和第二连杆132的顶端与第一顶板11转动且滑动连接,即第一顶板11上设有一转动轴承,第一连杆131和第二连杆132的顶端分别设有转动杆,转动杆穿设于转动轴承内从而使第一连杆131、第二连杆132与第一顶板11转动连接,同时,第一顶板11上对应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顶端的活动位置设有滑轨(图中未示),与第一连杆131、第二连杆132顶端连接的转动轴承滑设于滑轨内,在第一顶板11上设置滑轨便于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的滑动,且便于第一顶板11的升降。同时,第一连杆131和第二连杆132的底端与第一底板12也转动连接,连接方式与顶端的转动轴承及转动杆相同,且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上连接有第一控制器14,第一控制器14控制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的转动。将升降结构13设置成“十”字形支架,其结构合理,操作便捷,通过 “十”字形支架的转动来带动第一顶板11的上升。

其中,第一控制器14为电动控制器或气动控制器,通过外界的按钮来控制第一控制器的运作,且第一控制器14设置在第一连杆131与第二连杆132的相同侧,当第一控制器14被控制运作时,第一连杆131被第一控制器14推动向上运动时带动第二连杆132同时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第一顶板11向上运动,需要放低第一顶板11的高度时,向反方向收回。

如图4与图5所示,第二床体2包括第二顶板21、第二底板22及连接第二顶板21与第二底板22的倾斜结构23,第二顶板21通过倾斜结构23旋转倾斜。将第二顶板21设置成可倾斜的顶板,便于第二床体2的倾斜度调节。第二床体2也与第一床体1的结构相同,四周可设置成空心的床体,也可将四周封闭,根据使用情况来设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倾斜结构23包括第一倾斜结构与第二倾斜结构,第一倾斜结构与第二倾斜结构分别设有一固定杆231及一倾斜支架,两根固定杆231的顶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顶板21的中间位置,底端固定于第一底板12上,一根靠近头端一根靠近尾端,将第二顶板分成三个部分,如图6所示,也可以两根固定杆都设于第二顶板21的中间,将第二顶板21分成两个部分或者当作一个整体运动,两者的距离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来设定,如此一来,倾斜支架带动第二顶板21的头端与尾端沿第二顶板21的中间旋转倾斜。将第二床体2的中间固定,便于倾斜结构23在倾斜过程中可绕中间旋转,从而便于调节第二床体2头端与尾端的倾斜度,且可与第一床体1结合使用,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要。

进一步地,再结合图5所示,倾斜支架为由第三连杆232及第四连杆233组成的“丁”字形支架,第三连杆232及第四连杆233的底端与第二底板22转动连接,第三连杆232的顶端转动且滑动连接于第二顶板21,第四连杆233的顶端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杆232的中心并绕第三连杆232的中心旋转,第二顶板21上对应第三连杆232顶端的活动位置设有滑槽(图中未示),第三连杆232的顶端滑设于滑槽内从而带动第二顶板21的倾斜,其第三连杆232、第四连杆233和第二床体2的连接方式与升降结构13和第一床体1的连接方式相同,因此不再赘述,另外,第三连杆232与第四连杆234上连接有第二控制器24,第二控制器24也为电动控制器或气动控制器,第二控制器24控制固定杆231的伸缩及第三连杆232的转动,并带动第二顶板21的头端与尾端分别绕相近的固定杆231旋转倾斜。其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操作。

在实际使用中,首先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及人数通过第一控制器14及第二控制器24设定第一床体1及第二床体2的高度,当使用者行动不便或有其他需求时可启动第二控制器24随意调整第二床体2头端与尾端的坡度来方便使用者上下床,如此一来,可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