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平稳开盖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器烹饪行业的发展,电饭煲、电压力煲等煲类产品越来越普及,而其中又以翻盖式煲类产品居多。现有技术中的翻盖式煲类产品,一般设置有开盖扭簧,用以将煲盖弹开,也有的是由使用者手动将煲盖翻开,然而无论是扭簧弹开还是手动翻开,因开盖过程中煲盖向后翻转的惯性增大,容易造成整机晃动,甚至造成整机倾倒。因此,业界研发出了带有开盖阻尼结构的电饭煲、电压力煲等煲类产品。如中国专利公告第201256872号公开了一种具有缓慢开盖结构的电饭煲,它公开了在煲盖上设有阻尼硅胶块,在煲体上设有凸台。在煲盖打开的过程中,阻尼硅胶块与凸台接触并摩擦,提供阻尼力,使得开盖缓慢平稳,避免整机晃动或倾倒。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阻尼硅胶块的阻力较小,阻尼效果不稳定。且硅胶块在受热后易变形,使用寿命较短。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阻尼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的烹饪器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和转轴,所述锅盖通过所述转轴铰接于所述锅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分设于所述锅盖和所述转轴上的弹性壁和阻尼块,在所述锅盖绕所述转轴打开的过程中,所述阻尼块挤压所述弹性壁使两者之间产生弹性变形,以产生摩擦阻尼力。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壁设于所述锅盖上,所述阻尼块设于所述转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转轴的两端枢接,所述加强件折弯形成所述弹性壁,所述弹性壁与所述锅盖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包括竖直延伸的平板状基部,所述基部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自所述上边缘水平延伸设有用以安装固定所述加强件的固持壁,所述弹性壁是自所述下边缘水平延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转轴相对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安装部和自所述安装部突出设置的凸起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在闭合状态时,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弹性壁上方并与所述弹性壁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阻尼块的凸起部延伸的方向为自所述阻尼块的安装部向远离所述弹性壁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弹性壁所在平面的夹角为5°-35°。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呈中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铰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锅盖和锅体上,为所述锅盖的打开提供驱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分设于锅盖和转轴上的弹性壁和阻尼块,在所述锅盖绕所述转轴打开的过程中,所述阻尼块挤压所述弹性壁使两者之间产生弹性变形,以产生摩擦阻尼力。本实用新型通过阻尼块与弹性壁之间的弹性变形提供阻尼力,阻尼效果好且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中锅盖与锅体呈闭合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烹饪器具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其中锅盖与锅体呈打开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转轴和阻尼块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转轴、阻尼块和加强件的组合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图4中加强件处于旋转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锅体;20-锅盖;30-转轴;301-装配平面;302-扁平位;40-阻尼块;41-安装部;410-安装孔;42-凸起部;420-中空部;50-固定支架;51-主体部;52-耳部;520-D形孔;60-加强件;61-基部;62-弹性壁;63-固持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请参见图1至图6,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锅盖20、转轴30、阻尼块40、固定支架50和加强件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锅盖20通过所述转轴30铰接于所述锅体10上,所述阻尼块40套设于所述转轴30上,所述转轴30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50上,所述固定支架50固定在所述锅体10上,所述加强件60安装固定于所述锅盖20上。
请参见图3,所述转轴30大致呈圆柱状,所述转轴30的周向上切削形成有扁平位302,使得所述转轴30在该处的横截面呈D形,用以与固定支架50固定连接,防止转轴30绕固定支架50转动。所述转轴30的两端的周向上设有装配平面301,用以供阻尼块40安装,同时防止阻尼块40与转轴30之间相对转动。
请继续参见图3,所述固定支架50为金属件,其包括主体部51和自主体部两侧弯折并向上延伸的耳部52。所述耳部52上设有D形孔520,用以套设于所述转轴30的扁平位302上。所述主体部51上设有若干螺钉孔,用以通过螺钉将固定支架锁固在锅体10上。
所述阻尼块40为塑料件,其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30的两端上的安装部41和自所述安装部41向外突出设置的凸起部42。所述安装部41设有供所述转轴30穿插的安装孔410,所述安装孔410的周向上设有与所述转轴30上的装配平面301配合的安装面,两平面相接触,用以限制所述阻尼块40与所述转轴30之间的相对旋转。所述凸起部42呈中空设置,其具有中空部420,使得所述凸起部42在受到较大外力时,可向中空部420发生一定弹性变形。
请参见图4和图5,所述加强件60安装于所述锅盖2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0为两件金属件,所述加强件60可旋转枢接于所述转轴30的两端。所述加强件60通过卡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锅盖20上。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60包括一竖直延伸的平板状基部61,所述基部61具有上边缘和下边缘,自所述上边缘水平延伸设有用以安装固定所述加强件60的固持壁63,所述固持壁63上设有卡扣或螺钉孔,用以安装在所述锅盖20上。自所述基部61的下边缘水平延伸设有弹性壁62,所述弹性壁62呈悬空设置,与基部61大致形成“L”形,所述弹性壁62与锅盖20之间具有间隙,从而使得弹性壁62在受到外力时具有弹性变形空间。
请参见图4和图5,在装配完成后,所述固定支架50和所述加强件60均套设于转轴30上,所述固定支架50与所述转轴30之间不可转动,所述加强件60可相对于所述转轴30旋转。所述阻尼块40套设于所述转轴30的两端,且与所述转轴30之间不可旋转。所述阻尼块40位于所述弹性壁62上方,在锅盖20闭合时,所述阻尼块40与所述弹性壁62不接触,且所述阻尼块40的凸起部42延伸的方向为自所述阻尼块40的安装部41向远离所述弹性壁62的方向延伸,即倾斜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凸起部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弹性壁62所在平面的夹角为5°-35°,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角度设置在该范围可以使得锅盖20在打开到一定角度时,弹性壁62才与阻尼块40上的凸起部42接触,避免过早接触导致锅盖20打开困难或过晚接触导致达不到阻尼开盖的效果。优选的,在锅盖20闭合时,所述凸起部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弹性壁62所在平面的夹角为20°、10°和30°。
请一并参见图6,在锅盖20转动打开的过程中,所述加强件60绕所述转轴30转动,所述弹性壁62由水平状态作逆时针旋转,在锅盖20打开到一定角度时,所述弹性壁62与所述阻尼块40的凸起部42接触,弹性壁62在凸起部42的挤压下产生弹性变形,弹性变形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使得凸起部42与弹性壁62之间紧密接触,在转动过程中产生摩擦阻力。在锅盖20完全打开后,弹性壁62滑过凸起部42而停止在预设位置。本实施例中,是弹性壁62弹性变形提供阻尼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凸起部42弹性变形提供阻尼力,还可以是弹性壁62和凸起部42均可弹性变形以提供阻尼力。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2设有中空部420,通过调整中空部420的大小、改变凸起部42的壁厚,可以改变凸起部42的强度,可以达到在弹性壁62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因弹性回复力较大,使得在后续旋转打开过程中由凸起部42同时变形提供阻尼力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扭簧,所述扭簧铰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锅盖和锅体上,为所述锅盖的打开提供驱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