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关平窗生产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关平窗的自动化生产线。
背景技术:
:
目前关平窗的大玻璃与导轨的之间的装配工艺、小玻璃与外框之间的装配工艺采用人工检测和人工安装的方式,而在制作玻璃钢的生产过程中,如 :上料、毛坯件预检测、涂胶、刷活化剂、刷底漆、烘干、小玻璃贴胶带与反扣等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需要工人来进行操作完成,这样就造成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高,生产时间长,效率低等情况,所以需要把各道工序连接起来,通过机器来完成这些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产品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的自动化生产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关平窗的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上料工位、透光检测线、大玻璃生产线、小玻璃生产线和控制柜;
所述上料工位包括大玻璃放置架和小玻璃放置架;
所述透光检测线包括第一抓取机器人、移动工作台、CCD影像检测装置、支撑架、打标气缸和次品流出现,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移动工作台的上端,所述CCD影像检测装置和打标气缸均固定安装在支撑架的顶端,所述次品流出现设置在移动工作台的下端;
所述大玻璃生产线和小玻璃生产线均由左向右依次设置第一回流线、刷活化剂与底涂线、烘干线、总成涂胶线、第二回流线;
所述第一回流线由回流框架、浮动皮带线、第三阻挡气缸和丝杆组成,所述浮动皮带线安装在回流框架的顶部,所述第三阻挡气缸固定安装在回流框架上,两根所述丝杆对称安装在回流框架的两侧;
所述刷活化剂与底涂线由第一框架、第一双层皮带线、第二抓取机器人和第一阻挡气缸组成,所述第一双层皮带线设置在第一框架的顶部,所述第二抓取机器人放置在第一框架内侧,所述第一阻挡气缸固定安装在第一框架上;
所述烘干线由第二框架、第二双层皮带线、第二阻挡气缸和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第二框架的顶部,所述第二双层皮带线设置在加热系统与第二框架之间,所述第二阻挡气缸固定安装在第二框架上;
所述总成涂胶线由第三框架、点胶头、上层平移双皮带线和下层固定双皮带线组成,所述点胶头通过移动滑轨安装在第三框架的顶部,所述上层平移双皮带线通过移动滑轨安装在第三框架的一侧,所述下层固定双皮带线固定安装在第三框架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回流线与第一回流线的结构相同;
所述小玻璃生产线的第一回流线与刷活化剂与底涂线之间设置有小玻璃贴胶布线,所述小玻璃生产线的总成涂胶线与第二回流线之间设置有反扣小玻璃线;
所述小玻璃贴胶布线由第四框架、贴胶布供给系统、旋转台、压块、气剪、顶气缸、滚轴和压棒组成,所述旋转台通过旋转气缸安装在第四框架的顶部,所述顶气缸固定安装在旋转台的下部,所述压块与顶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贴胶布供给系统和滚轴均固定设置在旋转台上平面的左侧,所述气剪固定设置在旋转台上平面的后端,所述压棒固定设置在旋转台上平面的前端;
所述反扣小玻璃线右第五框架、旋转电机、真空吸盘、固定架、过渡机构、第三双层皮带线、外框和顶升气缸组成,所述固定架通过滑轨固定安装在第五框架的顶部,所述真空吸盘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固定架的底部,所述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架的顶部,并且旋转电机控制真空吸盘进行翻转,所述过渡机构固定设置在第五框架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三双层皮带线设置在第五框架下部位置,所述外框放置在第三双层皮带线上,所述顶升气缸固定安装在第五框架下部;
所述透光检测线、第一回流线、刷活化剂与底涂线、烘干线、总成涂胶线、第二回流线、小玻璃贴胶布线和反扣小玻璃线均与控制柜通过电路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抓取机器人和第二抓取机器人均选用六轴机器人。
作为优选,所述大玻璃生产线和小玻璃生产线二者的烘干线与总成涂胶线之间均设置有可开合活动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该设备用于大玻璃与导轨,小玻璃与外框的自动预装检测涂胶。生产过程中,由人工将大玻璃与导轨,小玻璃与小框摆放到对应位置上,经透光检测,小玻璃贴胶布,涂活化剂,涂底漆,烘干,涂胶,反扣小玻璃等工序流程。不但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高,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光检测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回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刷活化剂与底涂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烘干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反扣小玻璃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总成涂胶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小玻璃贴胶布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大玻璃放置架;12、小玻璃放置架;13、控制柜;2、透光检测线;21、第一抓取机器人;22、移动工作台;23、CCD影像检测装置;24、支撑架;25、打标气缸;26、次品流出现;3、第一回流线;31、回流框架;32、浮动皮带线;33、第三阻挡气缸;34、丝杆;4、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1、第一框架;42、第一双层皮带线;43、第二抓取机器人;44、第一阻挡气缸;5、烘干线;51、第二框架;52、第二双层皮带线;53、第二阻挡气缸;54、加热系统;6、反扣小玻璃线;61、第五框架;62、旋转电机;63、真空吸盘;64、固定架;65、过渡机构;66、第三双层皮带线;67、外框;68、顶升气缸;7、总成涂胶线;71、第三框架;72、点胶头;73、上层平移双皮带线;74、下层固定双皮带线;8、第二回流线;9、小玻璃贴胶布线;91、第四框架;92、贴胶布供给系统;93、旋转台;94、压块;95、气剪;96、顶气缸;97、滚轴;98、压棒;10、可开合活动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关平窗的自动化生产线,包括上料工位、透光检测线2、大玻璃生产线、小玻璃生产线和控制柜13;
所述上料工位包括大玻璃放置架11和小玻璃放置架12;
所述透光检测线2包括第一抓取机器人21、移动工作台22、CCD影像检测装置23、支撑架24、打标气缸25和次品流出现26,所述支撑架24固定安装在移动工作台22的上端,所述CCD影像检测装置23和打标气缸25均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4的顶端,所述次品流出现26设置在移动工作台22的下端;合格品抓取上料,不合格品标识不合格区域并抓取至次品流出现26;
所述大玻璃生产线和小玻璃生产线均由左向右依次设置第一回流线3、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烘干线5、总成涂胶线7、第二回流线8;
所述第一回流线3由回流框架31、浮动皮带线32、第三阻挡气缸33和丝杆34组成,所述浮动皮带线32安装在回流框架31的顶部,所述第三阻挡气缸33固定安装在回流框架31上,两根所述丝杆34对称安装在回流框架31的两侧;第一回流线3和第二回流线8均用于治具载板的循环以及人工下料;
所述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由第一框架41、第一双层皮带线42、第二抓取机器人43和第一阻挡气缸44组成,所述第一双层皮带线42设置在第一框架41的顶部,所述第二抓取机器人43放置在第一框架41内侧,所述第一阻挡气缸44固定安装在第一框架41上;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还包括活化剂供给机构;
所述烘干线5由第二框架51、第二双层皮带线52、第二阻挡气缸53和加热系统54,所述加热系统54设置在第二框架51的顶部,所述第二双层皮带线52设置在加热系统54与第二框架51之间,所述第二阻挡气缸53固定安装在第二框架51上;
所述总成涂胶线7由第三框架71、点胶头72、上层平移双皮带线73和下层固定双皮带线74组成,所述点胶头72通过移动滑轨安装在第三框架71的顶部,所述上层平移双皮带线73通过移动滑轨安装在第三框架71的一侧,所述下层固定双皮带线74固定安装在第三框架71的另一侧;所述总成涂胶线7还包括活化剂供给机构
所述第二回流线8与第一回流线3的结构相同;
所述小玻璃生产线的第一回流线3与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之间设置有小玻璃贴胶布线9,所述小玻璃生产线的总成涂胶线7与第二回流线8之间设置有反扣小玻璃线6;
所述小玻璃贴胶布线9由第四框架91、贴胶布供给系统92、旋转台93、压块94、气剪95、顶气缸96、滚轴97和压棒98组成,所述旋转台93通过旋转气缸安装在第四框架91的顶部,所述顶气缸96固定安装在旋转台93的下部,所述压块94与顶气缸96的活塞杆相连接,所述贴胶布供给系统92和滚轴97均固定设置在旋转台93上平面的左侧,所述气剪95固定设置在旋转台93上平面的后端,所述压棒98固定设置在旋转台93上平面的前端;小玻璃上料完成后,压块94将小玻璃压紧;旋转台93带动小玻璃转动,贴胶布供给系统92在小玻璃上粘贴完成后由气剪95进行剪断。
所述反扣小玻璃线6右第五框架61、旋转电机62、真空吸盘63、固定架64、过渡机构65、第三双层皮带线66、外框67和顶升气缸68组成,所述固定架64通过滑轨固定安装在第五框架61的顶部,所述真空吸盘63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固定架64的底部,所述旋转电机62固定安装在固定架64的顶部,并且旋转电机62控制真空吸盘63进行翻转,所述过渡机构65固定设置在第五框架61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三双层皮带线66设置在第五框架61下部位置,所述外框67放置在第三双层皮带线66上,所述顶升气缸68固定安装在第五框架61下部;首先真空吸盘63吸住小玻璃下部,然后旋转电机62带动真空吸盘翻转,再然后将小玻璃放置在过渡机构65上进行精切定位,定位完成后,真空吸盘63将小玻璃吸附至外框67上与其进行扣合,顶升气缸68用于顶住小玻璃,以便于其扣合。
所述透光检测线2、第一回流线3、刷活化剂与底涂线4、烘干线5、总成涂胶线7、第二回流线8、小玻璃贴胶布线9和反扣小玻璃线6均与控制柜13通过电路相连接。
所述第一抓取机器人21和第二抓取机器人43均选用六轴机器人。
为了便于用户进行生产线维护,所述大玻璃生产线和小玻璃生产线二者的烘干线5与总成涂胶线7之间均设置有可开合活动线10。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