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074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捣蒜机,具体为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属于厨房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大蒜(Garlic)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是蒜类植物的统称,半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以鳞茎入药,春、夏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备用蒜泥,将大蒜去皮捣碎成泥状,就成了蒜泥,多用作佐料,也可药用,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在制作食品时,人们会把大蒜制作成蒜泥,在制作蒜泥时需要用到一些厨房用具,厨房用具简称厨具,厨房用具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第一类是储藏用具,第二类是洗涤用具,第三类是调理用具,第四类是烹调用具,第五类是进餐用具,第六类辅助用具,捣蒜机就是辅助用具的一种。

传统的捣蒜方式是,把大蒜放在陶罐或者碗里,然后用木杆在陶罐或者碗里把捣碎,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也在捣蒜时把蒜泥或者蒜汁眼里,同时也费时费力,而且陶瓷或者碗易碎,使用寿命较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包括机座和动力装置,所述机座包括捣头座和捣蒜槽,所述捣头座底端插装在捣蒜槽上方,所述捣蒜槽为阶梯槽,所述捣头座和捣蒜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栓的底端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捣蒜槽内部底端为半球槽,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捣头座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凸轮、连杆和球形捣头杆,所述电机固定在捣头座上方的空腔中,所述凸轮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凸轮铰接连杆,所述连杆铰接球形捣头杆,所述捣头座的下端为空心圆柱,所述空心圆柱与球形捣头杆间隙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圆柱的外壁上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的底端设有感应开关,用来判断捣头座是否与捣蒜槽用螺栓固定好。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采用双开关控制,双开关包括感应开关和电源开关,所述感应开关设置在螺栓孔底端,所述电源开关设置在捣头座的外壁上,确保捣蒜机只有在捣蒜槽与捣头座用螺栓固定好,且通电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工作,增加了捣蒜机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球形捣头杆的捣头直径小于捣蒜槽内部底端的半球槽直径,使捣头可以在捣蒜槽内无障碍伸缩。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捣蒜更加方便快捷;

2、使用方便简单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捣头座;2、捣蒜槽;3、螺栓;4、感应开关;5、电机;6、凸轮;7、连杆;8、球形捣头杆;9、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包括机座和动力装置,所述机座包括捣头座1和捣蒜槽2,所述捣头座1底端插装在捣蒜槽2上方,所述捣蒜槽2为阶梯槽,所述捣头座1和捣蒜槽2通过螺栓3固定连接,所述螺栓3的底端设有感应开关4,所述捣蒜槽2内部底端为半球槽,所述动力装置固定在捣头座1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5、凸轮6、连杆7和球形捣头杆8,所述电机5固定在捣头座1上方的空腔中,所述凸轮6与电机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凸轮6铰接连杆7,所述连杆7铰接球形捣头杆8,所述捣头座1的下端为空心圆柱,所述空心圆柱与球形捣头杆8间隙连接。

所述空心圆柱的外壁上设有螺栓3孔,所述螺栓3孔的底端设有感应开关4,用来判断捣头座1是否与捣蒜槽2用螺栓3固定好,所述电机5采用双开关控制,双开关包括感应开关4和电源开关9,所述感应开关4设置在螺栓3孔底端,所述电源开关9设置在捣头座1的外壁上,确保捣蒜机只有在捣蒜槽2与捣头座1用螺栓3固定好,且通电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工作,增加了捣蒜机的使用安全性,所述球形捣头杆8的捣头直径小于捣蒜槽2内部底端的半球槽直径,使捣头可以在捣蒜槽2内无障碍伸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厨房用高效率安全捣蒜机工作流程为:将大蒜放入捣蒜槽2内,用螺栓3将捣蒜槽2与捣头座1固定好,此时感应开关4会通电,按下电源开关9,电机5在双开关同时通电时工作,通过凸轮6连杆7机构带动球形捣头杆8上下移动,实现捣蒜的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