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9427阅读:5878来源:国知局
烤鸭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烤制设备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烤鸭炉。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喜爱一些烤制食品如烤鸭,烤鸭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当时《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烤鸭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清末年间广州沫沫烤鸭,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因此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烤鸭店。

烤鸭炉的工作原理为将鸭胚放置在烤鸭炉中,通过热源逐步升温将鸭胚烤熟。现有技术的烤鸭炉包括炉体和加热装置,烤鸭师傅在烤制鸭子时,需要凭借多年的烤制经验才能准确地对烤制温度和时间进行控制,烤制过程中需要对每只烤鸭进行多次翻转,且一次烤制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烤鸭个数。

目前市场上的烤鸭店使用的设备,大多是简易的烤炉,一般的烤鸭店都使用果木烤炉,使用果木或炭木等烤炉制作烤鸭之前需要提前点火将炉温预热到200℃,这个预热过程一般需要1小时;将炉温预热到200℃后方可将白条鸭挂入炉内,白条鸭入炉后至少需要烤制1小时,烤制一炉烤鸭至少需要2个小时;一天最多烤制四炉烤鸭,工作效率低,常常供不应求,而且一次性烤制的烤鸭数量有限,一般烤鸭架和烤鸭炉的尺寸较小,烤鸭架烤炉所能容纳的烤鸭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快节奏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烤鸭炉,用于解决目前市场上的烤鸭店使用的设备,大多为双轴烤鸭炉,只能容纳较少数量的烤鸭,不可较大批量烤制生产,烤鸭受热不均匀、风味不统一,浪费大量人力和资源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烤鸭炉包括:炉体、炉门、支撑部和加热池;

所述炉门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前侧,所述支撑部设置于炉体的内部,位于靠近炉体顶部的位置,所述加热池位于炉体的下方靠近底部的位置;

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间隔排列。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设置于炉体内靠近顶端的位置,且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间隔排列,其之间不相互干扰,在加热池上方和支撑部之间形成烤制区,将待烤制的鸭子置于支撑部上,通过加热池对放置好的鸭子进行烤制,相比原有的烤鸭炉可一次容纳更多的鸭子,一次性更多的烤制鸭子,可形成批量烤制生产,风味统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且烤制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上至少设置有一个钩体;

所述钩体包括与支撑部相配合的上弯钩、转动环和用于与挂鸭钩相配合的下弯钩;

所述转动环两端分别可旋转连接有上弯钩和下弯钩。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上设置多个可旋转的钩体,钩体通过上钩体与支撑部的形状配合,使得下钩体的钩挂的鸭子稳固于各个支撑部上,烤制时具有相对稳定的位置,且由于钩体的上下钩体是可通过转动环自由旋转的,所以当对鸭子进行烤制到一定时间时,直接通过触碰鸭子即可对鸭子的不同位置进行旋转烤制,省时省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为杆状和板状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从远离炉门开始依次呈直线设置在炉体内;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位置不低于所述第三支撑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水平位置不低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设置为不同形状,可满足不同烤制鸭子的数量、体形的需求,人们可根据炉体尺寸的大小进行自我选择调节,对将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进行进一步的优选排列,如当炉体尺寸较大时,人们可设置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并可将支撑部中心所在直线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当炉体尺寸较小时,可将支撑部中心所在直线设置为斜面上,或者支撑部中心的连线呈三角形,这样可以缩短靠近炉体后侧支撑部与炉门的距离,此时人们在对靠近炉体后侧的支撑部上的烤鸭进行挂取、翻转等操作时更容易方便,且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炉门的下方设置有加炭区;所述加炭区靠近炉门的一侧设置有挡门。

进一步地,所述炉门内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加热池的边缘,所述挡板采用透明耐火材质制成。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炉门的下方设置加炭区和挡门,方便在烤制时,进行随时加炭材进行炉火和温度的调整,挡门可有效升温,并保证人身安全,炉门内设置的挡板,有利于人们观测烤制的过程,并可随时把握烤制的翻转和取出的时机,且有利于烤制风味和温度的统一,有利于提升并保持烤制区的温度,提高烤制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炉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温度计和至少一个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位于炉门的一侧,用于钩挂火钳物体。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池靠近炉门的一侧设置有挡火墙,所述挡火墙的高度小于等于炉门高度的1/4。所述炉体由土坯和/或砖体堆砌制成;所述支撑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支撑部的表面为粗糙面。

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固定环有利于放置烤制鸭子时的必需品,如火钳等物体,取放时方便快捷。挡火墙有利于提高加热区的炭火温度并有效防止炭火的外串,提高烤制时人身安全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烤鸭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相比原有的烤鸭炉可一次容纳更多的鸭子,一次性烤制更多的鸭子,可形成批量烤制生产,风味统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且烤制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炉体; 201-炉门; 202-加热池;

203-挡板; 301-加炭区; 302-挡火墙;

401-第一支撑杆; 402-第二支撑杆; 403-第三支撑杆;

501-钩体; 502-上弯钩; 503-转动环;

504-下弯钩; 601-固定环; 602-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喜爱一些烤制食品如烤鸭,烤鸭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而目前市场上的烤鸭店使用的烤鸭炉,工作效率低,常常供不应求,一次性烤制的烤鸭数量有限,一般烤鸭架和烤鸭炉的尺寸较小,烤鸭架烤炉所能容纳的烤鸭数量较少,本实用新型可一定程度的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烤鸭炉包括:炉体101、炉门201、支撑部和加热池202;

炉门201设置于炉体101的前侧,支撑部设置于炉体101的内部,位于靠近炉体101顶部的位置,加热池202位于炉体101的下方靠近底部的位置;

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

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间隔排列。

通过将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设置于炉体101内靠近顶端的位置,且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间隔排列,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的间隔距离可相等,可不相等,且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可平行排列,也可相互成一定的角度,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但各个支撑部之间不相互干扰,在加热池202上方和支撑部之间形成烤制区,将待烤制的鸭子置于支撑部上,通过加热池202对放置好的鸭子进行烤制,人们可通过炉门201对炉体101内的烤制情况进行观察,相比原有的烤鸭炉可一次容纳更多的鸭子,一次性更多的烤制鸭子,可形成批量烤制生产,风味统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且烤制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资源。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的钩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4所示,进一步地,支撑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钩体501;支撑部上至少设置有一个钩体501。

钩体501包括与支撑部相配合的上弯钩502、转动环503和用于与挂鸭钩相配合的下弯钩504;转动环503两端分别可旋转连接有上弯钩502和下弯钩504。

通过在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上设置多个可旋转的钩体501,钩体501的数量根据支撑部的长度即炉体101的尺寸进行确定,钩体501通过其上弯钩502与支撑部的形状相配合,使得下弯钩504的钩挂的鸭子稳固于各个支撑部上,其中上弯钩502还可通过不同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于各个支撑部上,使得钩体501烤制时具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其中下弯钩504可为多个,且由于钩体501的上弯钩502和下弯钩504是可通过转动环503自由旋转的,所以当对鸭子进行烤制到一定时间时,直接通过触碰鸭子即可对鸭子的不同位置进行旋转烤制,省时省力,烤制完成时可将烤鸭单独从钩体501上取下。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烤鸭炉支撑部的变形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9所示,优选地,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为杆状和板状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从远离炉门201开始依次呈直线设置在炉体101内;第一支撑部401水平位置不低于第三支撑部。

优选地,第二支撑部402水平位置不低于第一支撑部401和第三支撑部403。

通过将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设置为不同形状,可满足不同烤制鸭子的数量、体形的需求,人们可根据炉体101尺寸的大小进行自我选择调节,对将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进行进一步的优选排列,如当炉体101尺寸较大时,人们可设置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上,并将支撑部中心所在直线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即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的横截面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为0°,此时人们有足够的空间对三个支撑部进行不同的操作,当炉体101尺寸较小时,可将支撑部中心所在直线设置为斜面,即第一支撑部401、第二支撑部402和第三支撑部403的横截面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90°,或者三个支撑部中心点的连线呈三角形即三个支撑部中心点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两中心点的连线呈一定角度,或者三个支撑部的中心点处于同一个圆弧上,这样可以缩短远离炉门201的支撑部与炉门201的距离,此时人们在对靠近炉体101后侧的支撑部上的烤鸭进行挂取、翻转等操作时更容易方便,且省时省力。人们还可针对支撑部不同的排列形式进行烤制的时间和步骤进行调整,以使得相互适应烤制出更快更好的烤鸭。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炉门201的下方设置有加炭区301;加炭区301靠近炉门201的一侧设置有挡门。

进一步地,炉门201内侧设置有挡板203;挡板203靠近加热池202的边缘,挡板203采用透明耐火材质制成。

通过在炉门201的下方设置加炭区301和挡门,人们通过加炭区301将炭材放入加热池内,保证足够的燃料制成烤制的温度和时间,并方便在烤制时,进行随时加炭材进行炉火和温度的调整,挡门可有效升温,并保证人身安全,炉门201内设置的透明挡板203,有利于人们观测烤制的过程,并可随时把握烤制的翻转和取出的时机,且有利于烤制风味和温度的统一,有利于提升并保持烤制区的温度,提高烤制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炉体101的前表面设置有温度计602,并设置一个或多个固定环601;固定环601位于炉门的一侧,用于钩挂火钳物体。

进一步地,加热池202靠近炉门的一侧设置有挡火墙302,挡火墙302的高度小于等于炉门201高度的1/4。炉体101由土坯和/或砖体堆砌制成;支撑部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支撑部的表面为粗糙面。

通过设置固定环601,有利于放置烤制鸭子时的必需品,如火钳等物体,取放时方便快捷。温度计602可方便人们监测炉体101内的烤制温度,有效将烤制鸭子的温度控制在250℃~300℃之间,严格控制烤制鸭子的温度,烤制出更好更统一的口味,有利于提高烤鸭过程的准确度和烤制效率,挡火墙302有利于提高加热烤制区的炭火温度并有效防止炭火的外串,提高烤制时人身安全度;炉体101通过土坯或者砖体分部制成。支撑部的表面制作为摩擦力较大的表面,烤制过程中,可有效固定钩体501的位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支撑部的排列形式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表现的形式,还可为不规则排列形式,即凡是普通物体排列组合的形式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部的排列形式;且钩体的结构形式也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表现的形式,还可为简单钩体形式,即凡是普通旋转钩体的形式都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中钩体的结构形式。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装置相比原有的烤鸭炉可一次容纳更多的鸭子,一次性烤制更多的鸭子,可形成批量烤制生产,风味统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且烤制的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时间和资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